首頁 / 魏晉 / 佚名 / 子夜四時歌 其十七
拼

《子夜四時歌 其十七》

佚名 〔魏晉〕

適見三陽日,寒蟬已復鳴。

感時為歡嘆,白髮綠鬢生。

复制

佚名其它诗文

《老羅行》

張弼 〔明代〕

老羅索書如索租,日日往返勞僕夫。長兒又來拜床下,舉頭怒氣如於菟。

又道去年書未了,今年作書須及早。明日歸舟發潞河,南北天涯人渺渺。

嗟予正坐案牘忙,夜歸秉燭清風堂。磨墨數斗試一掃,蛇蚓虬蟠污麥光。

老羅取去空自重,買薪博菜渾無用。不如爛醉江南春,百年隨處華胥夢。

复制

《遊仙篇》

武則天 〔唐代〕

絳宮珠闕敞仙家,蜺裳羽旆自淩霞。

碧落晨飄紫芝蓋,黃庭夕轉綵雲車。

周旋宇宙殊非遠,窵望蓬壺停翠幰。

千齡一日未言賒,億歲嬰孩誰謂晚?逶迤鳳舞時相向,變囀鸞歌引清唱。

金漿既取玉杯斟,玉酒還用金膏釀。

駐迥游天域,排空聊憩息。

宿志慕三元,翹心祈五色。

仙儲本性諒難求,聖跡奇術秘玄猷。

願允丹誠賜靈藥,方期久視御隆周。

复制

《桃源行》

釋居簡 〔宋代〕

種桃種得春一原,逃死逃得秦外天。

殺雞為黍替草具,不識晉語猶秦言。

昨日相逢今日別,流水落花行路絕。

雞黍更從仙隱設,疑是齊東野人說。

典午亂多仍治少,此事明明不分曉。

一秦才滅一秦生,避世避人還避秦。

憶昔怒驅丞相去,猶思上蔡東門兔。

縱有封君祿萬鍾,爭如食邑桃千樹。

空山惜日見日長,秦民怨日偕日亡。

恨身不為治時草,不恨祖龍長不老。

复制

《范增論》

蘇軾 〔宋代〕

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

」未至彭城,疽發背,死。

蘇子曰:「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殺增。

獨恨其不早爾。

」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以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為霰。

』增之去,當於羽殺卿子冠軍時也。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

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之叛之也,以弒義帝。

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

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

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

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

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

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於稠人之中,而擢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後知也。

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

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

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

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

亦人傑也哉! 。

《荊軻歌》

屈大均 〔清代〕

琴女歌羅縠,秦王負鹿盧。可憐神勇者,生劫失良圖。

复制

《望海潮 從軍舟中作》

少年 〔唐代〕

地雄河嶽,疆分韓晉,重關高壓秦頭。山倚斷霞,江吞絕壁,野煙縈帶滄洲。

虎旆擁貔貅。看陣雲截岸,霜氣橫秋。千雉嚴城,五更殘角月如鈎。西風曉入貂裘。恨儒冠誤我,卻羨兜鍪。六郡少年,三名老將,賀蘭烽火新收。

天外岳蓮樓。想斷雲橫曉,誰識歸舟。剩著黃金換酒,羯鼓醉涼州。

复制

《寄何紹餘》

林寬 〔唐代〕

雁過君猶未入城,清賢門下舊知名。

風波凍馬遙逢見,革橐飢僮尚挈行。

住在閒坊無轍跡,別來何寺有泉聲。

芙蓉苑北曲江岸,期看終南新雪晴。

复制

《南寧府三首 其一》

林弼 〔明代〕

萬里關山入塞雲,高城縱目送斜曛。九真海到東南接,六詔江來左右分。

出洞蠻丁高髻角,趁墟野婦短衣裙。漢廷已下興賢詔,從此遐荒德化聞。

复制

《其二 本意》

王士禛 〔宋代〕

拔山蓋世重瞳目。眼底無秦鹿。陰陵一夜楚歌聲。獨有美人駿馬伴平生。感王意氣為王死。名字留青史。笑他亭長太英雄。解令辟陽左相監宮中。

复制

《贈總漕王憲葵中丞三首 其一》

董其昌 〔明代〕

試輔登壇擁節旄,司徒原佩呂虔刀。

神京湯沐資安攘,天下咽喉屬挽漕。

卿月輝輝膺異數,晨星落落幾同袍。

君家世澤隨淮水,佇看文昌曳履高。

复制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

賈至 〔唐代〕

江上相逢皆舊遊,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江陵府曲江樓記》

朱熹 〔宋代〕

廣漢張侯敬夫守荊州之明年,歲豐人和,幕府無事。

顧常病其學門之外,即阻高墉,無以宣暢郁湮,導迎清曠。

乃直其南鑿門通道,以臨白河,而取旁近廢門舊額以榜之,且為樓觀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與客往而登焉,則大江重湖,縈紆渺彌,一目千里;而西陵諸山,空濛晻靄,又皆隱見出沒於雲空煙水之外。

敬夫於是顧而嘆曰:「此亦曲江公所謂江陵郡城南樓者邪?昔公去相而守於此,其平居暇日,登臨賦詠,蓋皆翛然有出塵之想。

至其傷時感事,寤嘆隱憂,則其心未嘗一日不在於朝廷。

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終不行也。

嗚呼,悲夫!」乃書其扁曰「曲江之樓」,而以書來屬予記之。

時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獲。

讀敬夫之書,而知茲樓之勝,思得一與敬夫相從游於其上,瞻眺江山,覽觀形制,按楚漢以來成敗興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後舉酒相屬,以詠張公之詩,而想見其人於千載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顧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則又未嘗不矯首西悲而喟然發嘆也。

抑嘗思之:張公遠矣,其一時之事,雖唐之治亂所以分者,顧亦何預於後之人?而讀其書者,未嘗不為之掩卷太息也。

是則是非邪正之實,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

是以雖曠百世而相感,使人憂悲愉佚勃然於胸中,恍若親見其人而真聞其語者,是豈有古今彼此之間,而亦孰使之然哉?《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登此樓者,於此亦可以反諸身,而自得之矣。

予於此樓,既未得往寓目焉,無以寫其山川風景、朝暮四時之變,如范公之書岳陽,獨次第敬夫本語,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

後有君子,得以覽觀焉。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南至。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