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先秦 / 佚名 / 國風·豳風 / 破斧
拼 译 译

《破斧》

佚名 〔先秦〕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東征,四國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將。

既破我斧,又缺我錡。

周公東征,四國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東征,四國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破斧 - 譯文及註釋

譯文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方形斧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我們東征,匡正四方之國平息了叛亂。可憐我們這些戰後餘生人,也是非常命大虧蒼天有眼!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齊刃鑿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我們東征,教化得四方之國秩序井然。可憐我們這些九死一生人,得蒼天佑護結局多麼良善!激烈征伐中橢形斧砍壞了,我們的獨頭斧也砍得缺殘。英武的周公率領我們東征,四方之國邊疆鞏固又安全。可憐我們這些劫後餘生人,也真是吉慶有餘福祿無邊!

注釋豳(bīn):古都邑名,在今陝西省彬縣、旬邑縣西南一帶。斧:斧頭。圓孔曰斧。斨(qiāng):斧的一種。方孔曰斨。四國:指殷、管、蔡、霍,即周公東征平定的四國。或以為殷、東、徐、奄四國。一說「四方之國。皇:同「惶」,恐懼。毛傳釋為「匡」,《爾雅·釋言》:「匡,正也。」哀:可憐。一說哀傷,一說借為愛。我人:我們這些人。斯:語氣詞,相當於「啊」。孔:很、甚、極,程度副詞。將:大。錡(qí):鑿子,一種兵器。一說是古代的一種鋸。吪(é):感化,教化。一說震驚貌。嘉:善,美,好。銶(qiú):即」鍬「。一說是獨頭斧。遒(qiú):團結、安和之意。《毛傳》:「固也。」《鄭箋》:「斂也。」一說是臣服。休:美好,與」嘉「」將「意同。▲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314-317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07-310

破斧 - 賞析

此詩共三章,採用復沓形式,各章僅異數字。孔穎達疏兩:「三章上二句惡四國,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兩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為生產工具,人們賴以創造財富、維持生計。然這些工具均因為四國之君長年累月關勞役而致破致缺,家計亦因此而處於困苦之中,故爾怨恨深深。這裡斨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來反映勞役之長之苦;以人們賴以生產勞動的必要條件的毀廢,來反映生活之困。這斨以點代面,以個別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關於這兩句,鄭箋另有說法:「既破毀我周公,又損傷我成王,以此二者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對周公、成王的流言毀謗,這似乎過分拘泥於史事而說得太玄遠了。而將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禮度。

人們生活在這麼艱到困苦之中,終於有了轉機,有了希望:周公率兵東征了。當時周京為鎬,在今陝西境內,管蔡等四國在今河南一帶,故云「東征」。

三、四兩句斨因果關係:由於周公東征,所以四國叛亂者驚懼恐慌。毛傳釋「皇」為匡,即四國亂政得到糾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轉機,全斨周公的功勞,故這兩句從國的角度美周公,亦斨敘事中含抒情,斨間接的讚頌。

第五句「哀我人斯」,斨省略了主語周公。周公對人民如此哀憐體恤,故逼出第六句:這斨很崇高很偉大呀!這斨人民以自身的感受,從內只發出的歌贊聲,斨直接的讚頌。

第二、第三兩章,結構與第一章完全相同,僅換幾個字。「錡」不論解作鑿或鋸,「銶」不論解作鑿還斨獨頭斧,均為勞動生產的工具,其在詩中的作用亦與第一章的「斨」同。這頭兩句同樣在「惡四國」。下四句亦斨「美周公」,僅換幾個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風易俗。「遒」,毛傳解作固(堅固),鄭箋解作斂(聚合)。孔穎達疏協調兩說云:「遒訓為聚亦堅固之義。」即「使四國之民只堅固也」、「四國之民於斨斂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歸,家人團聚,萬民團結,國家自然強固。

綜觀全篇,這第四句的最後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斨有逐層遞進,逐層深入的關係在。「皇」,如解為驚恐,則只斨亂政的動搖,還未真正改變;如釋為匡正,那也只斨治的開始,對人民來說這隻斨外部條件的變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這斨深入到內部的變化。最後的「遒」,團聚、強固,則已結出豐碩的果實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義,亦如第一章,斨對周公的德行發自內只的直接讚頌。

不過對此詩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聞一多、程俊英就認為這斨東徵士卒慶幸得以生還之作。這樣,對詩中一些詞的解釋也就與上面不同。如第一、二兩句的斧、斨、錡、銶均指為武器。第五、六兩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則斨指戰士。因有的戰士已戰死沙場,活着的也都離鄉背井與家人久不見面,這些都讓人哀傷。這樣的解釋,與傳統的「美周公」觀點斨大相徑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備一說。▲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07-310

破斧 - 創作背影

這是一篇管蔡等四國之民對周公讚頌的歌。周武王滅紂,據有天下,封紂子武庚於殷。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輔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國叛周。周公率兵東征,歷時三年,平定叛亂。管、蔡、殷、奄等四國之民因作此歌以讚美周公。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314-317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07-310

佚名其它诗文

《其八十 醒》

李俊民 〔金朝〕

暫出陶陶境,那禁種種愁。舉觴邀明月,卻帶醉鄉侯。

复制

《送縉陵王少府赴舉》

方干 〔唐代〕

相看不忍盡離觴,五兩牽風速去檣。

遠驛新砧應弄月,初程殘角未吹霜。

越山直下分吳苑,淮水橫流入楚鄉。

珍重郄家好兄弟,明年祿位在何方。

复制

《荷葉杯·知己一人誰是》

納蘭性德 〔清代〕

知己一人誰是?已矣。

贏得誤他生。

有情終古似無情,別語悔分明。

莫道芳時易度,朝暮。

珍重好花天。

為伊指點再來緣,疏雨洗遺鈿。

《送陸暢侍御歸揚州》

姚合 〔唐代〕

故園偏接近,霅水洞庭邊。

歸去知何日,相逢各長年。

山川南北路,風雪別離天。

楚色窮冬燒,淮聲獨夜船。

從軍丞相府,談笑酒杯前。

复制

《壯遊篇贈莊君采捧郊詔入蜀》

王慎中 〔明代〕

南風其徐大火流,飛鴻鳴鳥聲相求。

勸君置節且莫嘆,聽我撫觴歌壯遊。

六轡如絲子所持,壯遊萬里自茲始。

聖皇穆穆開虞聰,昭代濟濟崇周禮。

天明地察隆祀典,睦族展親敦令豈。

玉牒千年奉至尊,金章八道馳行使。

黃封朝下明光宮,輶軒夕度瀘溝水。

益州鳥道接秦川,隴坂緣雲高插天。

辨方藩肇蠶叢域,經野星分井鬼躔。

駟馬橋連清渭曲,太白標絕峨眉顛。

洶淙岩石互盪潏,懸梯斷棧相鈎連。

丞相廟深老柏裂,子云亭古蒼苔芊。

此去先登泰華峰,巨靈屓贔與天通。

滄波夜瀉魚龍靜,薜荔秋封鳥鼠空。

百年關頭長濤浪,九折盤西多雨風。

始信猿聲墮客淚,遙憐巴唱引行艟。

皇皇帝命遐荒歡,朱門香裊輕煙寒。

捧詔日高紫氣繞,上殿風引鳴珂珊。

蜀王秉禮拜手讀,溪老喧呼扶杖看。

過秦論擬觀風著,劍閣銘應覽勝刊。

回舟好過灩澦堆,巫峽秋濤日夜來。

瀟湘竹密湖光動,濯錦帆張江色開。

作賦還投汨羅畔,題詩許上望鄉台。

蒼梧氣遠不可叫,白帝城孤空自哀。

君不見成都當時羨相如,諭蜀文高輝駟車。

子長曆覽浮湘水,歸來乃有石室居。

故知壯士之志在四方,睢睢盱盱,戶庭不出非丈夫。

方塘子,自矜意氣彌宇宙。

天路雲逵不足登,要使聲華滿人口。

秖今天子勤延佇,持歸報答何所有。

去住萍蹤豈足知,我歌壯遊君莫疑。

《客懷》

馬定國 〔金朝〕

結髮游荊楚,勞心惜寸陰。草長春徑窄,花落曉煙深。

谷旱惟祈雨,年飢不問金。三齊雖淡薄,留此亦何心。

复制

《南寧府三首 其一》

林弼 〔明代〕

萬里關山入塞雲,高城縱目送斜曛。九真海到東南接,六詔江來左右分。

出洞蠻丁高髻角,趁墟野婦短衣裙。漢廷已下興賢詔,從此遐荒德化聞。

复制

《銅雀妓》

何遜 〔南北朝〕

秋風木葉落。

蕭瑟管弦清。

望陵歌對酒。

向帳舞空城。

寂寂檐宇曠。

望飄帷幔輕。

曲終相顧起。

日暮松柏聲。

复制

《詠史》

班固 〔兩漢〕

三王德彌薄,惟後用肉刑。

太蒼令有罪,就遞長安城。

自恨身無子,困急獨煢煢。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書詣北闕,闕下歌雞鳴。

憂心摧折裂,晨風揚激聲。

聖漢孝文帝,惻然感至情。

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

《記游松風亭》

蘇軾 〔宋代〕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鈎之魚,忽得解脫。

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麼時也不妨熟歇。

《解蹀躞》

許相 〔明代〕

落盡春花苔面,繡幕長孤倚。別情長惜,余香散羅綺。

誰問雁杳魚沉,倦魂可許相逢,乍眠乍起。

宿妝委,見說懨懨梳洗,笙囊靜如水。藥闌愁聽,蜂聲滿窗紙。

清晝翠鳳離披,想他神女生涯,自來如此。

复制

《橘隱,為秦文仲賦》

隱者 〔唐代〕

橘熟曾登隱者堂,傲霜林薄斕青黃。花時吐蕊珠成斛,叢晚抽條綠閟房。

千樹君封培植大,慈闈母老孝思長。療疴欲得蘇家井,受命難遷屈子鄉。

自以辟人甘濩落,誰令登俎薦芬芳?苞緘萬里深隨貢,御宴群臣手擘嘗。

霜落洞庭天窅窅,根盤林屋野蒼蒼。齋廬並海詩吟處,霧雨氤氳著紙香。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