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碑记) /

古詩(碑记)

/ 詩人(碑记) / 小說(碑记) / 古籍(碑记)

《喜用晦至自原易所寻补襄阳》

唐伯元 〔明代〕

旅夜清尊復此回,了無一句笑顏開。

況從古越諸山過,曾見新安小范來。

舉世更誰能我友,無人識子佐王才。

若將治郡論黃霸,異日功名未可猜。

《奉寄李丈人》

杨士奇 〔明代〕

晨登黃鵠嶺,引望陵陽岑。

陵陽渺天末,何由見所欽。

自昔攜手時,蕭散大江潯。

出言諧鼓瑟,中孚利斷金。

一朝分袂來,寒暑三四侵。

翰飛薄遠霄,鱗泳循清潭。

高深曠不接,隔我浮與沉。

堂中侍愉色,膝下儼纓簪。

祿養崇甘肥,歡樂日駸駸。

久要焉獨忘,一往無遺音。

尚希保眉壽,以慰饑渴心。

《杨师文骢马行春图》

孙绪 〔明代〕

春光滿地花枝明,千朵萬朵爭春榮。

原頭昨夜沐微雨,落紅點盡蒼苔英。

宿霧濛濛天未曉,百囀鶯聲啼不了。

杖藜屐齒處處同,客衣遙映青山小。

台端有暇堪忘機,呼僮命騎尋春暉。

平原綠草細如線,金鞍燦爛青驄肥。

繡衣使者行秋令,春陽莫挽冰霜性。

帶得清風下草萊,氛消翳退天容淨。

昔年曾看長安花,宮袍晝錦明烏紗。

四聰今日付耳目,皇恩浩蕩天無涯。

誓將生死酬磅礴,我行豈為恣遊樂。

三三兩兩野父來,丁寧敢厭詢民瘼。

耳聽時事心忉忉,鴟鴞鳴晝豺狼嘷。

田家正爾無夜食,可憐歌舞盈春郊。

便將眼界入封事,百口不為謀食累。

江湖尚然憂廟廊,況我澄清當攬轡。

五雲繚繞前山阿,未央回首紅光多。

永懷耿耿不成寐,仰天終日看明河。

侵朝再拜紫宸下,臣心非是悠悠者。

所學豈敢負敬輿,卑論未忘羞陸賈。

懷中一札救時章,長跪取讀聲琅琅。

當寧動容百辟懼,起看白日無耿光。

大奸縮首羞欲死,束身藁席朝堂里。

欺明有術竟不然,空嘆前人詠行止。

歸來窮困不泥塗,詩書為祟棋為徒。

壺觴朋舊日取醉,是非此外真區區。

紙屏一枕閒睡足,起視斜陽在高木。

剝啄有客叩柴關,濁酒床頭今又熟。

朝游北里暮南鄰,烹雞剪韭歡悰新。

濕衣風露夜歸去,蒺藜古道方蓁蓁。

誰將丰采入圖繪,使我一見心神會。

和風煦日自可親,鳴鳳雍雍鸞翽翽。

我從髫歲蒙規箴,知君古貌又古心。

輩流緘口取大位,蒼茫海若矜蹄涔。

對圖指點悲今昔,人生有質非金石。

花顏肉映此少年,邇來誰遣頭顱易。

安得年年只此同,鬢髮常綠顏常紅。

試向東皇問玄化,神仙家住蓬萊宮。

《行路难二首》

阮自华 〔明代〕

功名豈足為,不見叢蕙與蘩蕭?擷芳秋亦萎,薙惡春還高。

智囊有倉卒,造化無童旄。

男兒筋骨盡富貴,聖賢黧黑夸巧勞。

南過錦帆涇,北泛五湖舟。

高城霜白要離冢,廓門宵擁鴟夷濤。

陶朱千金委黃土,穀城三略齊蓬蒿。

英雄苦恨歲不足,年華飄墜心期遙。

惜陰視日但有老,何不酌酒盈簟瓢。

黃鵠摩天極高飛,千年一還思故閭。

乍聞笙歌訝子晉,或撫城郭嗟令威。

未知神仙是與非,但見悲鳴入雲衢。

人生不稱意,炊金饌玉歸蒿萊。

仙夫亦自恨離別,賤妾何況孤房棲。

不見東家檐下鵲,朝出暮雙歸。

比翼棲朱戶,交唇餉紫泥。

春出無彈射,秋返偕參差。

苜蓿二庭月,茱萸萬里書。

寧可歸君號鴟夷,莫遂化作杜鵑啼。

《生辰在途其夜梦长剑耿耿倚天外之句晓起因足成之》

林大春 〔明代〕

昨別關塞秋風清,歸途迢遞陽欲生。

我生百年忽欲半,宇宙一笑將何成。

長劍耿耿倚天外,疏星脈脈傍河明。

夢餘卻記雲中字,晨起書之淚滿纓。

《帝京篇十首 其十》

李梦阳 〔明代〕

自從黃帝破蚩尤,涿鹿雲黃黑帝愁。

盤石果然為碣石,幽州常作帝王州。

《五人墓碑记》

张溥 〔明代〕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

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

嗚呼,亦盛矣哉!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者歟?獨五人之皦皦,何也?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

緹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毛一鷺,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

中丞匿於溷藩以免。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

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卒與屍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鈎黨之捕遍於天下,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而又有剪髮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於朝廷,贈諡褒美,顯榮於身後;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於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不有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故余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