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典藏 / 杨氏家藏方 / 卷第十五在線閱讀

卷第十五

杨氏家藏方

-

〔杨倓〕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神仙聚宝丹

治妇人血海虚寒,外乘风冷,搏结不散,积聚成块,或成坚瘕。及血气攻注,小腹急胀,或时虚鸣,呕吐涎沫,头旋眼花,腿膝重痛,面色萎黄,肢体浮肿,先若重病,或多或少,带下赤白,崩漏不止,惊悸健忘,小便频数,或下白水,盗汗羸瘦。此药不问产前产后、室女,并宜服之。常服安心神,去邪气,逐败血令人有子。

木香(煨令取末) 琥珀(别研) 当归(洗焙,令取末) 没药(别研。四味各一两)

滴乳(一上件研令细,和匀,滴令熟水捣为丸,每一两作一十五丸。每服一丸,温酒磨下。胎息不顺露未磨下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补阴丹

治妇人百疾,或经候不匀,或崩漏不止,腰腿沉重,脐腹作痛,潮热往来,虚烦自中满气短,呕哕不时,肢体酸疼,不思饮食,日渐瘦弱。此药润肌体,悦颜色,调荣卫风寒,进饮食。

熟干地黄(洗焙) 生干地黄(各七两半) 白术 苍术(五两,米泔浸一宿) 本(去土) 牡(烧灰留性,七两)

炒烟出,六两半) 枳壳(白芷 干姜(炮。三味各五两)

上件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一两作一十丸。每服一丸,温酒化下,醋汤亦得,空心、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沉香煎丸

治妇人一切血虚,羸瘦等疾。

桔梗(去芦,三两) 沉香(二两) 前胡 柴胡(去苗) 荆芥穗 麻黄(去根节) 白芍药 茴青蒿子 肉桂上件为末,炼蜜为丸,每一两作一十丸。每服一丸,用水一盏化开,入生姜三片,乌梅一枚用温酒化下。冷血气疼,炒生姜酒化下。不拘时候。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暖宫丸

治冲任脉弱,经候不调,因成带下,妊娠不牢,久无子息,日渐羸瘦,手足烦热,骨蒸,并宜服之。常服大益气血。

当归(洗焙,二两) 续断 本(去土) 吴茱萸(汤洗七遍焙干) 五味子 人参(去芦头)

萆(酒浸一宿。

附子(炒) 熟干地称) 羌活(去芦头) 白(去核,半两) 延胡索(半两)

上件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或醋汤送下,空心、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养血丸

补血海,疗虚弱,调经候,快三焦,进饮食。久服令人肥盛有子。大治月事阻滞,作痛,或结坚块,面黄发落,时发寒热,身体羸瘦。

牡丹皮 白芍药 卷柏 当归(洗焙) 石斛 白茯苓(去皮) 巴戟(去心) 熟干地黄(洗焙)

白薇 枳壳(去莪术(煨香,切) 枸上件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或米饮送下,空心、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滋补丸

补诸虚不足。调养血气,悦泽颜色,充肌肤,益饮食。

生干地黄 熟干地黄(洗焙) 刘寄奴(去根) 泽兰叶 川芎 艾叶(醋炒) 当归(洗) 牡丹子(炮,去皮脐)

以上十九味各一两)

上件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睡卧。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当归丸

治妇人脾虚血弱,冲任不和,腹胁刺痛,月事不通,赤白带下,腰脚酸疼,四肢无力,上攻头目,致多昏晕,时发寒热,多困少食。并治产前伤冷,胎气不安,产后血虚,腹胁痛。凡一切血气之疾,无不治疗。

苍术(八两,米泔浸一宿,炒黄) 陈橘皮(去白,六两) 前胡(四两) 荆芥穗(三两) 高良黄(洗焙,三两)

(二两,炙) 刘寄奴(二两) 泽兰叶(二两) 木香(一两半)

上件为细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益真鹿茸丸

治冲任俱虚,血海久冷,经脉不调,肌体羸瘦,饮食减少。

石斛 牛膝(酒浸一宿,焙) 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 紫石英 鳖甲(醋炙) 续断柏子鹿茸(酒炙)

上件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盐汤或糯米米饮送下,空心。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人参鳖甲煎丸

治妇人一切虚损,肌肉瘦悴,盗汗心忪,咳嗽上气,经脉不调,或作寒热,鳖甲(一枚,可重二两者,醋炙黄) 柴胡(去苗) 当归(洗焙) 甘草(炙) 桔梗(去芦头)

(半两) 肉桂(去粗钱,别研)

上件为细末,用青蒿一斤,研烂、绞取汁,童子小便五升,酒五升同熬至二升以来,次入真十丸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紫桂丸

补益血海。治冲任气虚,经脉不调,或多或少,腰疼腹痛,冷带崩漏。

禹余粮(火 ,醋淬七遍,三两) 龙骨 艾叶(醋炒) 牡蛎(烧) 赤石脂 地榆(各二两)

茱萸(汤洗七遍) 香上件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浓煎艾醋汤下,空心、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紫石英丸

治妇人血虚,头目旋晕,足如履空,呕吐不食,经脉不匀,心悸多忧。久服益血令人有子。

紫石英(三分) 熟干地黄(洗焙,四两) 鹿茸(酒炙) 柏子仁 阿胶(锉碎,炒成珠子) 当(去芦头,半两)

上件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空心、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吴茱萸丸

治妇人带下久虚,胞络伤败,月水不调,渐成崩漏,气血虚竭,面无颜色,腰腹肢体烦疼,心忪头晕,手足寒热,不思饮食。

禹余粮(酒、醋淬七遍,二两) 白石脂(二两) 鳖甲(醋炙黄) 当归(洗焙) 白术附子(以上八味各一两)

微炒,半两)

上件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聚功丸

温经止痛,破块散寒,调血气,进饮食。

附子(六钱者一枚,炮,去皮脐) 当归(洗焙) 人参(去芦头) 赤芍药 半夏(汤洗七过)

炒。以上一十味各上件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橘皮汤或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温宫丸 治冲任虚损,血气亏伤,月水断续,来不应期,或多或少,腹中 痛,脏气不实,客热烦壅,咽燥舌干,心神忪悸,头目昏运,肢体倦怠,腰背引痛,筋脉拘急,带下赤白,饮食进退,或发寒热。

生地黄 生姜(二味各一斤。切碎,各研取汁,将生姜汁炒地黄滓,却将地黄汁炒生姜滓,令干) 白芍药(二两) 人参(去芦头) 蒲黄(炒) 当归(洗焙) 琥珀(别研)

白茯苓(去皮两)

上件为细末,别用白艾叶一斤,水一斗,煎取浓汁,熬成膏,和前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香甲丸

治妇人血海虚冷,久积瘕癖,心腹胀痛,胸膈注闷。及月候不调,产后蓐劳瘦悴,服之。

鳖甲(醋浸一宿,蘸醋炙令黄色,称三两) 京三棱(大者,细锉,醋浸三日,焙干,三两)

皮) 补骨脂(上件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淡醋汤下,不拘时候。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诜诜丸

治妇人冲任虚寒,胎孕不成,或多损堕。

当归(洗焙) 熟干地黄(洗焙。二味各二两) 泽兰叶 白术(二味各一两半) 延胡索半两)

上件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磨积丸

治女人三十六疾。积气内攻,经候不调,腹胁多胀,或时刺痛,不进饮食。

京三棱(煨香,切) 蓬莪术(炮香,切。各二两) 茴香(微炒) 附子(炮,去皮脐) 白芍药两) 艾叶(醋炒,上件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下,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艾煎丸

治妇人血海虚冷,月候过多,崩漏带下,腹胁 痛。

艾叶(米醋浸一宿,炒焦) 陈橘皮(去白) 高良姜(锉炒) 干姜(炒) 赤芍药 白芍药 吴上件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艾叶汤下,空心、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卷柏丸

治冲任本虚,血海不足,不能流通经络,致月事不调。妇人带下三十六疾,并皆治常服调和经脉,补暖元脏,润泽肌肤,长发去 ,除头风,令人有子。

卷柏(去根,二两) 当归(洗焙,二两) 熟干地黄(洗焙) 川芎 柏子仁(微炒,别研。各及闭口者,微炒上件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米饮任下,空心、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补宫丸

治妇人诸虚不足,久不妊娠,骨热形羸,腹痛下利,崩漏带下。

鹿角霜 白术 白茯苓(去皮) 香白芷 白薇 山药 白芍药 牡蛎(火 ) 乌贼鱼骨(各上件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送下,空心、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艾附丸

治妇人血海虚冷,月水不行,脐腹疼痛,筋脉拘挛。及积年坚瘕,积聚渐成等疾。

白艾叶 枳壳(去穣,取净) 肉桂(去粗皮) 附子(炮,去皮脐) 当归(洗焙) 赤芍药 没上件为细末,将艾叶并枳壳用米醋于砂锅内煮,令枳壳烂,同艾细研为膏,搜药末为丸如梧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天仙丸

治妇人一切虚冷,赤白带下,小便膏淋,变成虚损。

附子(一枚及七钱者。炮,去皮脐) 川乌头(炮,去皮脐、尖) 海带(去土) 海藻(去土)

(炮。八味各一两)

上件为细末,用 猪肚一枚,去脂净洗,入药在内,用酒、醋、水共一斗,慢火煮猪肚软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育真丹

治妇人三十六疾。下脏久虚,沉寒痼冷,带下五色,变易不定,渐觉瘦弱。

代赭石 左顾牡蛎(去两头取中间者用) 紫石英 赤石脂以上四味各四两,并为细末,米醋和成剂,共匀分为六挺,入在坩埚子内烧通赤,半时辰取乳香(二两,别研) 茴香(微炒,二两) 五灵脂(去砂石,二两) 干姜(二两,炮)

上件为细末,与前四味末和匀,醋煮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茴香酒下,空心、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温经胶附丸

除风冷,暖血海。治月事过多,血气诸疾。

阿胶(蛤粉炒) 附子(炮,去皮脐) 熟干地黄(洗焙) 白芍药(锉。各二两) 艾叶(四两)

上件五味,用米醋二升,一处煮令醋尽,用烈火焙燥,碾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白石脂丸

治带下久虚,胞中绝伤,月水不断,积日成崩,气血虚竭,肢体黄瘦,脐腹急胀头运,不欲饮食。

白石脂 龙骨 禹余粮(火 ,醋淬七遍) 黄 (蜜炙) 熟干地黄(洗焙。以上各一两) 香三分)

上件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米饮或温酒下,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醋煎丸

治血海久冷,赤白带下,月候不调,脐腹刺痛。

高良姜(锉碎,入油炒黄,二两) 干姜(炮,二两) 附子(四枚,重六钱者。炮,去皮脐、上件为细末,别用艾叶末二两,酽醋三升,煎至一升半,次入面一两,再熬成膏,和前药末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固经丸

治冲任虚弱,月候不调,来多不断,淋沥不止。

艾叶(醋炒) 鹿角霜 干姜(炮) 伏龙肝(各等分)

上件为细末,熔鹿角胶和药,乘热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醋汤下,空心、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麋茸万病丸

补养气血,久服令人有子。

熟干地黄(洗焙) 当归(洗焙) 麋茸(涂酥,炙为末,勿用鹿茸)

上件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或温酒下,空心、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金银丸

治妇人冲任不足,子脏久寒,肢体烦疼,带下冷病。

牡蛎(八两, 粉) 硫黄(二两,生研)

上件为细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当归荆芥散

治妇人血风攻注,四肢疼痛,饮食减少,胸满恶心,日渐羸瘦。及血海虚冷,夜梦多惊,瘕癖气块,并皆治之。

荆芥穗 川芎 人参(去芦头) 当归(洗焙) 桔梗(去芦头) 附子(炮,去皮脐)

柴胡(去膝(酒浸一宿仁(汤洗,去皮尖,麸子仁 地骨皮(以上各等上件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八分,温服,不拘时候。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人参煮散

治妇人血风劳倦,骨热盗汗,心烦气劣,浑身疼痛。

人参(去芦头,四两) 黄 (蜜炙) 苍术(米泔浸一宿。二味各三两) 当归(洗焙) 麻黄(活(去芦头) 肉桂(去白) 青橘皮(去白) 香白活青蒿子 鳖甲(醋炙黄)

上件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乌梅半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养荣汤

治妇人血海虚弱,气不升降,心忪恍惚,时多惊悸,或发虚热,经候不调,可进饮白芍药 川芎 熟干地黄(洗焙) 当归(酒浸一宿,焙干) 青橘皮(去白) 姜黄 牡丹皮药(别研)

上件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乌梅一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调经汤

治冲任脉虚,风寒客搏,气结凝滞,每经候将行,脐腹先作撮痛,或小腹急胀,攻脚疼重。经欲行时,预前五日及经断后五日,并宜服之。

当归(洗焙) 半夏(汤洗七次)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 五加皮 熟干地黄(洗焙) 川芎芦头) 红花(以上上件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紫金散

治冲任脉虚损,月水崩下,淋漓不断,腰腹重痛,及五种带病。

禹余粮(火 ,醋淬七遍) 赤石脂 龙骨(各三两) 白芍药 甘草(炙) 川芎(各三分) 附炮) 肉桂(去粗皮上件为细末。每服二钱,入麝香少许,米饮调下,食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大油煎散

治经候不调,脐腹胀痛,腰腿无力,烦渴潮热,身体拘倦,日渐羸瘦。

海桐皮 五加皮 牡丹皮 地骨皮 桑白皮(炙) 乌药 白芍药 当归(洗焙) 川乌头(炮上件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滴麻油数点,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卷第十五妇人方上三十六道

补中芎汤

治风虚冷热,劳损冲任,月水不调,崩中暴下,腰重里急,淋沥不断;及产后虚羸腹痛或妊娠胎动不安,下血连日,小便频数,肢体烦倦,头晕目暗,不欲饮当归(洗焙) 干姜(炮洗七次) 川芎 黄 (蜜炙) 吴茱萸(汤洗七次) 白芍药甘草 熟上件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热服,空心、食前。

  • 上一篇: 卷第十四
  • 下一篇: 卷第十六
  • 杨氏家藏方
    杨氏家藏方
    方书。南宋杨倓撰。二十卷。倓字子靖,崞(今山西原平)人。官签书枢密院事,昭庆军节度使。兼通医学。将家中所藏医方及古方验证有效者,按病证分别门类,编成此书,初刊于淳熙五年(1178)。卷一至卷二,诸风,包括中风、癫痫、头面风等方; 卷三,伤寒、中暑、疟疾、积热方; 卷四,风湿、脚气、秘涩方; 卷五,一切气、积聚、心腹痛方; 卷六,脾胃方; 卷七,泄泻、痢疾、泄痢方; 卷八,痰饮、咳嗽方; 卷九,补益、痼冷方; 卷十,虚劳、心气、消渴、水气蛊胀、小肠疝气方;卷十一,眼目、咽喉、口齿方; 卷十二,疮肿方。卷十三,肠风痔漏方; 卷十四,折伤、丹药方; 卷十五、十六,妇人方; 卷十七至卷十九,小儿方,有急慢惊风、诸疳等十三类病证方; 卷二十,杂方、汤方。凡四十九类,载方一千一百一十一首。所选多属宋以前医方,有较少见者。内容丰富,纲目清晰,便于应用。对研究宋以前用方及临床参考均有价值。有元种德堂刊本,日本松枝元亮辑安永六年(1777) 活字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