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典藏 / 雍正畿辅通志 / 畿輔通志卷四十在線閱讀

畿輔通志卷四十

雍正畿辅通志

-

〔李卫〕

關津

關以阻陸津以通水梯航之所由其大者用以固封守通琛貢而懋遷往來亦因以利焉

京畿形勝長城以備邊天津以防海闗津莫有大焉者琛貢則萬國之共球所共輯也懋遷則四方之貨貝所畢至也舊志以關津橋梁附見於山川毋乃輕其所當重者歟嘗按圗以稽居庸為九塞之一天下之名關也佗若紫荆黄榆龍泉固倒馬獨石鮎魚白馬諸關皆邊防要衝而榛子黄花諸鎮古北張家青山黄崖喜峯大安諸口馬蘭白羊羅文諸峪松棚墻子太平石門諸路皆闗之屬也津於北方稍稀濶然桑乾滹沱滏陽恒衞皆天下名川橋梁則津之屬也周之末燕築長城在秦城之前占郡凡五而四在

京畿内易稱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周官掌固凡國都之竟有溝樹之固郊亦如之蓋郊竟必有闗闗與津恒相依而守政布焉其法特詳於

京畿以為四方之式也雍正三年

皇上新設天津水師以習海戰昨歲復令封疆大臣察修邊墻增邊兵嚴烽堠然則險要阨塞所在守土諸吏可無知乎用稽

京畿封内闗津咸著於篇俾有考焉

闗隘

順天府

天津闗在宛平縣西二百一十五里外通保安州一百里内至本縣沿河口三十里方輿紀要自縣而西至易州淶水縣凡十五闗口中間大者曰天津闗或云天門口亦云大口

天橋闗在宛平縣西二百二十里外通宣化府一百八十里内至本縣沿河口四十里又西南

有梨園嶺口洪水口西龍門口交鍋口

大通闗在通州東南張家灣之長店州志明永樂中置廵司於此後裁

居庸闗在昌平州西北二十四里關門南北相距四十里兩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稱為絶險淮南子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漢書地理志上谷郡居庸有關後漢書更始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於居庸關水經注居庸關在上谷沮陽城東南六十里絶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層深側道褊狹林障邃險路僅容軌杜氏通典北齊改居庸為納欵關唐十道志居庸亦名薊門關新唐書地理志居庸關亦謂之軍都關宋程大昌北邊備對居庸關大行山最北之第八陘也金史居庸關國名齊喇哈畨元史兵志至大四年增置居庸關屯軍防守四十三處立鎮隆萬户以統之方輿紀要明洪武二年大將軍徐逹壘石為城三年置守禦千户所永樂二年置衞領千户所五以為京師北面之固明職方圗居庸紫荆倒馬為内三關明志居庸關之南重巒叠障吞竒吐秀蒼翠可愛為京師八景之一曰居庸叠翠舊志關南口有城周不及十四里有南北二門

本朝初設㕘將駐守後改都司僉書自城而北凡八里至居庸上關有小城又七里為彈琴峽又七里為青龍橋道東有小堡又三里為八逹嶺接延慶州界嶺上有城元時以此為居庸北口

古北口關在密雲縣東北百二十里兩崖壁立中有路僅通一車下有深澗巨石磊砢凡四十五里為險絶之道亦曰虎北口新唐志燕樂縣東北八十五里有東軍古北二守捉五代史梁乾化三年晉將劉光濬攻劉守光克古北口宋史宣和三年金人敗遼兵於古北口金史古北口國言曰紐斡哩元史致和元年托克托穆爾守古北口明邊防考自黄花鎮而東至古北口凡四十八關口自古北口而西至宣鎮龍門所之萬松溝凡四百餘里舊志古北口有營城周四里有竒雄踞山巔至為險峻明洪武十一年置守禦千户所三十年改為密雲後衞嘉靖以後設㕘將駐守

本朝順治初改為都司康熈年設重鎮

石塘嶺關在密雲縣北五十里有城周二里有竒舊設㕘將駐守

本朝改設都司僉書其西北為黄崖口有堡其東為髙家莊又東為石佛馮家峪皆有堡又東為白馬關

白馬關在密雲縣西北八十里有城設把總戌守其東有陳家峪關又弔馬峪關其西為白馬正關七塞關皆有堡其西北為西駝口其東北為馮家峪接石塘嶺方輿紀要關北七十里有湯河由河而行至石塘嶺可二百里山峻水深稱為天險

曹家砦關在密雲縣東北百四十里有城周六里有竒明設㕘將駐此

本朝改設守備方輿紀要城西為新營口外三十五里為青沙嶺又北五十四里即小興州其東即古北口其西南為黑峪關

黑峪關在密雲縣東北百六十里有城設把總戌守其北十四里曰榆樹林東南為吉家莊營又東曰大安子嶺又東為黄土嶺又東少北為紅門川又東為三岔口自三岔口折而西南為墻子嶺

墻子嶺關在密雲縣東北七十里有城周二里有竒舊設㕘將

本朝改設都司其東為磨刀峪又東為南峪寨皆有堡其東北為大黄崖又稍北為小黄崖亦皆有堡又東北通黑峪關其南即鎮羅關

鎮羅關在密雲縣東六十里有二城東為新城西為舊城北去墻子嶺三十里有把總戌守其南為黄門關又東南為北水峪南水峪魚子山皆有堡接薊州之將軍關

岐溝關在涿州西南三十里唐書天祐十年晉將周徳威攻燕岐溝關下之宋史雍熈三年曹彬米信等與契丹將耶律休哥戰於岐溝關方輿紀要關在易州拒馬河之北自闗而西至易州六十里由拒馬河而東至新城縣四十里舊志今為岐溝店市

益津關在覇州文獻通攷永清縣唐置益津關後入契丹寰宇記周顯徳六年收復三關遂於益津關置覇州

將軍關在薊州西北七十里其西南為黄崖關黄崖關在薊州北四十里其北三十五里曰尋思峪又北十五里為柞兒峪皆有堡其東為車道口黄巖峪亦皆有堡又東為寛佃峪關

寛佃峪關在薊州東北方輿紀要自黄崖峪以東至遵化州之馬蘭峪凡十口而寛佃峪最為要路

黄松峪關在平谷縣東其東為將軍石關又北為熊兒峪關皆與密雲縣接界

馬蘭峪關在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有城在關南十里

本朝初設副將守此雍正五年以

陵寢重地設總兵官駐兵防䕶

鮎魚關在遵化州西北五十里馬蘭峪東又東為大安口有下營在口南五里

羅文峪關在遵化州北十八里鮎魚關東南其東即遷安縣之龍井關

松亭關在遵化州北遼史自燕之中京每由松亭趨栁河

沿河口在宛平縣西二百里其東里許有城守備駐此外通懷柔縣一百三十里内接王平口九十里其東即昌平州洪鎮山口也

王平口在宛平縣西二百二十里中有百花陀四圍皆山中為平川約數十畝地暖而肥杉漆藥草俱生焉明?治中嘗築城於此有廵司

石港口在宛平縣西一百九十里有廵司又西十里有東龍門口又西即天門闗

北塘口在寳坻縣東南潮河入海之口也有千總駐守

三岔口在寳坻縣北十五里即三义口也與薊州接界

洪鎮山口在昌平州少北一百六十里有城亦曰洪鎮山圎城其西接宛平縣之沿河口稍東為唐虞菴水口又東為唐虞菴小口又東為石巷嶺有城又東為火口嶺稍折而北為分水嶺其東為牛臘渚口縻子谷口再東曰石峽峪口有堡舊設守備駐此後改把總又東北為花家窑口又東為黑豆峪又東為八逹嶺

黄?峪口在昌平州八逹嶺東其東為青龍橋口石佛寺口又東為西水峪口又東為撞道口皆有堡

頭道關口在昌平州撞道口東其北五里曰二道闗口其西為鷂子口内有堡

小長峪口在昌平州二道關東北其北有萬澗口其東曰大長峪口内有堡再東北為南冶口大榛峪口驢鞍嶺口磨石水口擦石口内俱有堡再東即密雲縣之幵連口自洪鎮山以下皆州境第一道邊城

錐石口在昌平州西北三十二里西接居庸關北接黄?峪為州境第二道邊城

陳友諒口在昌平州西北四十五里錐石口南其西亦接居庸關其東為雁門口又東為石城峪水口有堡此為州境第三道邊城

德勝口在昌平州北二十里又名翠平口其北接雁門口其東為賢莊口

龍嶺口在昌平州北四十里有把總駐守其西接賢莊口其北為門家口再北即黄花鎮

灰嶺口在昌平州北舊志自居庸關至黄花鎮凡九十一口而灰嶺極為衝要

幵連口在密雲縣北三十里有堡西北接昌平之擦石口東北接本縣之石塘嶺其東為河防口迤北為白道峪白崖莊東水峪西石城驃騎皆有堡又東為大水峪口神堂峪口與懷柔縣接界

孤山口在房山縣南五十六里涿易二州分路處也

苑家口在覇州東南十八里明景泰中置口頭廵司今廢

莫金口在覇州南方輿紀要相傳有莫金二姓居此故名宋時嘗設寨今名口頭村

張青口在保定縣西凸峙衆流之中舟舶凑集最為繁盛

洪山口在遵化州東北五十里其西即潘家口為永平府遷安縣界

石門口在遵化州西五十里即古石門鎮山峽嶄絶壁立其中洞開即灅水所經也後漢書中平五年公孫瓚討張純戰於石門即此

拱極城在宛平縣西四十里盧溝橋東明崇禎七年築名曰北拱門二特設㕘將控制之

本朝更名拱極城逰擊駐守

張家灣城在通州南十五里方輿紀要元時萬户張瑄督海運至此因名東南糟艘至灣即運入通州為南北水陸要㑹舊志嘉靖三十一年建城周九百五丈有竒門四又為便門一水關三州志明永樂中置廵司守備駐防後裁

河西務城在武清縣東北三十里自元以來為漕運要途元史食貨志至元二十五年於河西務置漕運司領接海運事方輿紀要河西務為商民攢聚舟航輻輳之地明設户部分司駐焉隆慶六年築城環之并置廵司於此舊志

本朝廢户部分司設㕘將守備廵司

鞏華城在昌平州東南二十里其地本名沙河店明永樂中建行宫於此嘉靖十九年築城環之周四里門四守備駐守

本朝設北路捕盗同知都司駐此

鎮邊路城在昌平州西一百里接宛平縣界明正徳十五年築東西跨山周三里門二設守禦千户所後又增築城於其西曰新城

本朝順治初設㕘將駐守後改都司今舊城廢

渤海所城在昌平州東北一百里明?治中置千户所萬歴初移駐於墓田峪四年復還舊治

本朝順治初改設黄花路㕘將駐守後改都司

白楊城在昌平州西四十里亦曰白洋口元置白洋千户所於此明正徳中建城跨南北兩山下當兩山之衝周三里有竒後又建新城於其西南嘉靖後設守備駐此

本朝撥把總戌守其東為蘇林口湯峪口又東即居

庸南口也

長峪城在昌平州西北八十里明正徳十五年築上跨兩山下據西山之衝周一里後又築小城於其西曰新城設守備駐守今改把總

横嶺城在昌平州西北八十里明?治十八年築東西跨山南北當兩山之衝周一里有竒門三舊設守備今改把總

石匣城在密雲縣東北六十里亦曰石匣營營西有石如匣因名明?治十四年築城周四里有竒其東北十里為腰亭舖始入山又十里為新開嶺又十里為王老店又十二里即古北口

本朝特設副將駐守

潮河川營城在密雲縣東北百里其西有小城曰潮河川堡其東為龍王峪亦有堡方輿紀要潮河寛處可一二里狹處僅一二丈設橋則浮沙難立為塹則漲水易淤若多建石墩列川中錯綜宛轉令不碍水路誠守禦之良法也舊志潮河川營為防禦要地

司馬臺營城在密雲縣東北百二十里潮河川城又東有吉家營城皆有把總戍守

牛堝堡在固安縣南四十里與覇州接界久廢今有集往來者以此為中頓又禮讓堡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明嘉靖中築久廢今亦有集

墓石峪堡在昌平州東北百二十里其北又有田仙峪堡賈兒嶺堡又東即密雲縣开連口也

柳各莊堡在順義縣東又縣東南三十里有祖溝堡北二十里有牛欄山堡

將軍臺堡在密雲縣東一百二十里又大蟲峪堡在縣東北九十里遥橋峪堡在縣東北一百十里熊兒塞堡在縣東南七十里

泰務堡在平谷縣東十里又鹿角堡在縣南八里望馬臺堡在縣東北二十里

沙坡峪堡在遵化州北二十里其相近有馬蹄谷堡冷嘴頭堡天心寨堡又白棗峪堡在州東四十五里八峪堡在州東北六十里千家峪堡在州東北二十里千家峪之西為羅文峪關八峪堡之西南即洪山口也

信安鎮在永清縣東南五十里與覇州接界宋置信安軍金改為縣元廢為鎮詳古蹟

王慶陀鎮在武清縣南八十五里舊志其地東通大海川藪錯綜特設都司駐此

蘆臺鎮在寳坻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即古蘆臺軍也名勝志蘆臺軍後唐同光中劉守光所置通鑑梁乾化三年晉周德威拔蘆臺軍元史食貨志至元九年立蘆臺鹽使司舊志明於此置廵檢司今裁

黄花鎮在昌平州北八十里方輿紀要黄花鎮有城元置千户所於此昌平山水記黄花鎮城以㕘將一人守備一人守之方輿勝覽黄花鎮以東厯密雲馬蘭屬於山海謂之東關以西厯居庸紫荆屬於龍泉謂之西關舊志黄花鎮

本朝初廢

宋城鎮在順義縣東北舊志唐時置戍守處紅螺鎮在懷柔縣北十里以在紅螺山口故名蘇橋鎮在文安縣北四十里接覇州界方輿紀要建文初燕王自固安縣渡巨馬河駐師蘇家橋即此舊志鎮當水陸之衝百貨雲集

勝芳鎮在文安縣東北七十里有居民萬餘家貿易時舳艫千計又縣東北有柳河鎮西北二十里有狼虎廟鎮

子牙鎮在大城縣東北四十里東去靜海縣四十五里燕山叢錄大城縣北有子牙堽相傳太公嘗居此所謂北海之濵是也

上倉店鎮在薊州南三十里又南三十里有下倉鎮又州東南有别山店鎮

史家營在宛平縣西長安逰記從史家營縁石澗而上巨石巉巖仰視欲墜踰二大嶺路始平坦

千官營在良鄉縣東八里又趙家營在縣東南二十里

韓寨營在固安縣南方輿紀要即古韓城也今謂之韓寨營詳古蹟

胡家營在三河縣北五十里與密雲縣接界王甫營在寳坻縣北三十里又侯家營亦在縣北與薊州接界

髙麗營在昌平州東四十五里接順義縣界又州東南五十里有沙子營接大興縣界

漕河營在順義縣東北牛欄山東南舊有城設兵戍守方輿紀要自營而北即幵連口

松棚營在遵化州東北二十里有都司駐守又荆木營在州西南四十里馬廂營在州西北二十里

三屯營在遵化州東六十里明天順初築城於忠義中衞三百户屯因名其東至遷安縣治百二十里

安禮寨在宛平縣西亦曰安祖寨宋史垂拱中宋琪言安祖寨西北有盧師神祠是桑乾出山之口東及幽州四十餘里方輿紀要安禮寨在府西南

翠山寨在昌平州西北三十里叠翠山上舊志由險道盤旋凡五里許始至巨石俯仰宛如屋宇四壁寒流下滴凉氣襲人

石槽寨在順義縣西北三十里方輿紀要其地有三石槽分東南北三處元致和初上都兵入石槽燕帖木兒遣撒敦掩擊敗之

鹿角寨在覇州東南六十里方輿紀要宋於覇州置鹿角雁頭等八寨金廢

周河寨在覇州東九域志信安軍周河寨在軍東五里又刀魚寨在軍北三歩狼城寨在軍東三十里佛聖渦寨在軍東五十里田家寨在軍東十里李詳寨在軍東六十里

桃花寨在保定縣北九域志保定軍桃花寨在軍北七里縣志桃花寨今稱旋馬亦曰結逹相傳為楊延朗築

雞蘇寨在薊州西五代史梁開平二年劉守文與其弟守光戰於雞蘇寨即此

峩眉山寨在密雲縣東北百十里其東即黄松峪闗也

曹各寨在遵化州西二十二里又侯各寨在州北十八里東杏花西杏花寨俱在州西北南寨黄梅寨皆在州南又駙馬寨在州東北

楊村務在武清縣東南五十里輿程記楊村而東二十里為桃花口又二十里為丁字沽由楊村而西北四十里為黄家務又三十里為河西務皆運道所經也方輿紀要宣宗初駕征髙煦駐於楊村即此舊志有守備駐防

磁家務在房山縣北二十里有廵司

長楊店在良鄉縣東北十里為南北要道

馬頭店在通州東南故漷縣東舊志明永樂中置廵司於此

燕郊店〈亦曰烟郊〉在通州東十里方輿紀要烟郊店召里店髙麗莊大黄莊皆官軍廵哨處也

夏店在三河縣西三十里舊志明初置泥漥舖廵司後移此今裁

南店在三河縣南門外東西約三里舊志東自遼海西至京師居民行客往來咸萃焉

唐家嶺店在昌平州西南四十里明外史太宗北征疾行則一日而至懷來徐行則次唐家嶺

黄山店在房山縣北三十里方輿紀要店西六十里曰大峪口又三十里即淶水縣北之乾河口也

琉璃河集在良鄉縣西南四十里方輿紀要元延祐四年置廵司於此

渠口集在香河縣東二十五里舊有土堡今圮崔黄口集在武清縣東南六十里舊志有守備駐防

堨山集在平谷縣東四十里堨山口

齊家莊在宛平縣西北有廵司

太平莊在昌平州東南二十五里元史延祐七年遷紅城屯軍於太平莊屯種

張仙莊在薊州西南七十里與三河及寳坻縣接界

黄村在府南四十里南路捕盗同知駐此

燕丹村大興縣北二十五里

門頭村在宛平縣西八里往西山者以村為門徑故名

范村在涿州西南宋史宣和四年伐遼辛興宗總西路兵趨范村

永平府

龍井關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九十里西接遵化州界陡峙邊外有城把總駐守

潘家口關在遷安縣西北一百八十里龍井關之東有守備駐守其東接喜峰口

喜峰口關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七十里西南遵化州七十里其東南五里為喜峰口城周三里關口有來逺樓可容萬人明時駐兵戍守為薊鎮重地

本朝設章京逰擊駐防謂之喜峰路道里記由喜峰口東北六十里曰椴木峪關又六十里即松亭關方輿紀要喜峰口之西南有鐵門關關外有大潭即喜峰之水源也又循是而西南為小喜峰又三里曰老子谷下為圑亭砦灤水流其間隔灤水而西為樓子山又南為平山皆與遵化相出入處也

界嶺口關在撫寜縣北七十里舊築關城有東西月城為戍守要地

本朝設把總駐此明職方圗界嶺口東十五里為十八盤嶺又東三十五里曰牛心山去義院口三十里府志自界嶺口東至義院口凡六口其大者為箭桿嶺

箭桿嶺關在撫寜縣北方輿紀要箭桿嶺東接䨇岔谷星星谷又東為葦子谷又東厯細谷口花塲谷拿子谷皆有小城為戍守地又東即義院口

義院口關在撫寜縣東北舊設守備駐防今改把總其西南十二里曰石喬谷又南曰石門寨又東為長營皆有小城戍守又東為水門寺關關迤北為平頂谷城子谷皆有堡又東接董家口

董家口關在撫寜縣東七十里關之東曰大毛山口有城又東為小毛山口又東曰小河口曰大青山口皆有堡又東即黄土嶺關

黄土嶺關在撫寜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有城舊設守備今改把總方輿紀要關之西有黄土嶺營其東南曰西陽谷廟山谷皆有堡又東即一片石

一片石關在撫寜縣東七十里有關城城東有九門水有水分九道而下故名舊有逰擊駐防今裁方輿紀要自一片石而南曰寺兒峪三道關角山關旱門關北水關凡五關口其三道關之南二十里曰山海關

山海關即山海衞在撫寜縣東一百里南至海十里東至

盛京錦州府寜逺州界八里古渝關也一名臨榆關隋書開皇三年城渝關新唐書地理志石城縣有臨榆關亦名臨閭關五代史幽州北七百里有渝關東臨海北有兔耳覆舟山山皆陡絶竝海東北有路狹僅通車其傍地可耕種唐時置狹石綠疇黄花等戌方輿紀要榆關今名山海關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里實為險要舊志山海關明洪武初徐逹建十四年兼置山海衞築城周八里有門四池廣二丈又南翼城在關南三里北翼城在關北三里盛京通志山海關有老城西羅城東羅城南新城北新城五城環繞亦名五花城府志山海衞明洪武中建關并置衞

本朝因之

按明統志云渝關在撫寜縣東二十里洪武初魏國公徐逹始徒而東去舊關六十里謂之山海關攷杜氏通典臨渝關在盧龍縣東一百八十里按其道理即今山海關之地也葢遼金時以渝關為腹裏地故址漸堙明初始修復之非移置創建也其在縣東二十里者乃驛遞之所取榆關為名耳

桃林口在盧龍縣北六十里桃林山有堡方輿紀要桃林口控臨邊塞屹為要鎮邊畧口北十四里有梳頭崖口之東曰梧桐谷重谷皆有戍守其南即桃林營

青山口在遷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舊設營今為堡有把總駐守其西距喜峰口六十里其東有榆木嶺大嶺爛柴溝皆有堡又東南為城子嶺舊名城子嶺關又東為擦崖子皆有堡把總戍守又東為洪義嶺五重安新開嶺亦皆有堡又東為白羊口

白羊口在遷安縣北六十里亦曰白陽峪有堡其東為白道子石門子亦皆有堡置戌守又東北為冷口

冷口在遷安縣東北七十里有關城章京駐防其東南為河流口又東南為徐流口有營又東即劉家口

劉家口在遷安縣東北五十里舊志口東接盧龍縣之桃林口路出大寜最為襟要明建文初燕王駐永平自此取大寜

崖兒口在豐潤縣東北山下又縣西有馬家窩舊俱設廵檢今裁

寜海城在撫寜縣東山海關南十里周一里有竒明時設龍武營於此後亦曰南海口關

石門城在撫寜縣東北九十里山海關西北四十里亦曰石門寨有城明設㕘將駐守

本朝改都司亦曰石門路

開平城在豐潤縣東南四十里明萬厯中築以貯糧

安山堡在盧龍縣北三十里其相近者曰松崖堡又府西二十里有安河堡驛道所經也又西十里曰赤峰堡又東五里有䨇望堡

李家峪堡在遷安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其西即喜峰口其東即鐵門關也鐵門關亦有堡

佛兒峪堡在遷安縣東北六十里其東南七里即劉家口也

新店堡在遷安縣西六十里舊建遞運所於此今廢

深河堡在撫寜縣東四十里其北又有平山營堡

甘泉堡在撫寜縣東北五十里其東又有溫泉堡

八里堡在山海衞東八里關外與錦州府接界靜安堡在昌黎縣西南六十里明嘉靖三十一年置

裴家堡在昌黎縣東二十里與撫寜接界

佛莊堡在灤州西南五十里倴城之北

胡家坨堡在樂亭縣東二十里又黄?口堡在縣東二十五里連北店堡在縣西北十六里與灤州接界

韓城堡在豐潤縣東五十里舊志即今韓城鎮榛子鎮在灤州西九十里有堡城金史地理志石城縣有榛子鎮府志明萬厯中移樂亭新橋廵司於此

新樂鎮在樂亭縣西北二十五里

燕河營在盧龍縣東北五十里有城

本朝設燕河路守備駐防

桃林營在盧龍縣北五十里東去燕河營二十里其北即桃林口也

劉家營在盧龍縣西北五十里劉家口南西去遷安縣建昌營五十里

建昌營在遷安縣東北四十里有城周四里明初為東路協守萬厯二十四年移置臺頭營改建昌為路設㕘將及車營都司後裁都司

本朝裁㕘將設都司駐守

臺頭營在撫寜縣北三十里有城舊設臺頭路副將駐守今改把總又駙馬營在縣北五十里亦有小城戍守

蒲河營在撫寜縣南六十里蒲河海口東至戴家河四十里為海口要衝明時設兵戍守

本朝順治十三年増設都司駐守

牛頭營在撫寜縣東牛頭崖口明萬厯中置赤洋營在昌黎縣東南六十里海口有城周一里

開平營在灤州西南九十里即石城廢縣也明初置開平中屯衞於口北大寜沙嶺後移真定永樂初復移建於此成化初築城周四里今有把總戍守

劉家墩營在樂亭縣南四十里明立海防右翼營於此設逰擊尋改守備

本朝移駐馬頭營仍名劉家墩營

新橋鎮營在樂亭縣西南三十里金史地理志樂亭有新橋鎮舊志新橋鎮有城周二里元季設新橋廵司明萬厯二十年設新橋營與昌黎之赤洋營撫寜之牛頭崖營為海口三營

馬頭營在樂亭縣西南三十五里舊名清河口明永樂時建

盧龍塞在盧龍縣北後漢紀建安十一年曹操征烏桓出盧龍塞晉書載記永和十年慕容儁治盧龍道焚刋木石令通方軌刻石嶺上以紀事功水經注濡水東南逕盧龍塞道自無終東出渡濡水向林蘭陘東至清陘盧龍之嶮峻阪縈折故有九崢之名新唐書懷戎縣東南九十里有盧龍塞東連碣石西屬太行實天下之險寰宇記盧龍道亦謂之盧龍塞在盧龍縣西北二百里方輿紀要府西北一百九里有盧龍鎮土色黑山似龍形即古盧龍塞也

新羅寨在盧龍縣東三十里

太平寨在遷安縣西北六十里亦曰太平營舊設太平路㕘將今改千總戌守

沙河寨在撫寜縣東北去石門寨十里

淀河流集在樂亭縣西北二十三里即古新安鎮也

保定府

倒馬關在唐縣西北百里方輿紀要倒馬關即戰國時鴻之塞也史記作鴟之塞亦曰鴻上關漢時謂之常山關後漢書作唐關在中人亭北百里水經注?水東逕倒馬關關山險隘是為深陗元和志倒馬故關在唐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山路險峭馬為之倒故名通鑑註自蔚州廣昌縣東南山南出倒馬關至中山上曲陽縣關山險隘石徑逶迤沿途九曲誠控扼要地也闗隘攷倒馬關古名青龍口關有二城上城明洪武初建景泰三年以上城卑隘於城南三里復築下城南跨横岡北臨巨水屯駐官軍成化以來相繼增修屹為巨鎮舊志明初設廵司防守景泰二年增設守禦千户所嘉靖二十九年設倒馬關㕘將與居庸紫荆稱為内三關輿地記關十五里為栁角安口又北五十里曰插箭嶺即山西廣昌縣界〈今改歸直?〉

八渡闗在唐縣西北一名馬溺關晉地道記望都縣有馬溺關元和志八渡故關在唐縣西北二十里中山記八渡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闗勢帶接寰宇記有水屈曲八度水上置關故名舊志關在縣西北六十里即横河口十八渡也明移置軍城廵司於此

安陽關在完縣西北晉地道記蒲陰縣有安陽關元和志安陽故關在北平縣西北二十五里玉海關塞定之安陽方輿紀要安陽關在完縣西北水經蒲水經安陽亭即安陽關也

瓦橋關在雄縣南關外胡三省通鑑註瓦橋古易京之地在莫州北三十里唐置瓦橋闗續通典後周於瓦橋關地置雄州名勝志瓦橋關今瓦濟橋沿其名五代周顯徳間以雄當九河之衝控扼燕薊故置此關方輿紀要關在雄縣南

南關在祁州南接深澤縣界又北關在州北接博野縣界府志兩關俱明天啟五年建

髙陽關在髙陽縣東方輿紀要關在縣之三义口社一名草橋關五代周顯徳六年建宋屬順安軍與瓦關益津互相聯絡而髙陽實為根本控制幽薊戍守特重

岳領口在唐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古恒山口也明初置廵司於此今廢又中窑谷口在倒馬關西北五十里亦戍守要地

横河口在唐縣西北有廵司舊在倒馬關後移置於此以守完縣曲陽之界

水谷口在完縣西北即金之水谷砦也方輿紀要金人命易水公靖安民戍守水谷等砦即此

鷹捕嶺口在完縣西北五十里又西南二十里曰五虎嶺口又西十里曰銀山口

百尺口在束鹿縣南四十里有橋曰百尺口橋舊設廵司今廢

邊吳淀口在安州西宋㑹要邊吳泊西望長城口尚百餘里皆山阜髙卬水不能至契丹每言宋人安事塘泊吾騎馳突得此路足矣明道末引水開方田始有險可恃

陘陽店堡在滿城縣南三十五里又縣西南三十里有北舖店堡五十里有方順橋堡俱明嘉靖二十二年築又置墩臺十二亦設小堡以便守望

白溝店堡在新城縣南三十里又髙碑店堡在縣西北三十里方官店堡在縣東二十里

周家舖堡在唐縣西北一百十里倒馬關東路明洪武間置廵司今廢又白堡在倒馬關東北

小寨子堡在慶都縣東南又柳宿堡亦在縣東陳家堡在容城縣東北十里

五女堡在祁州西接定州界亦名五女店

大堡在深澤縣東二十里接安平縣界又西内堡在縣西北二十里接定州界

智邱堡在束鹿縣東南二十五里又水邱堡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龍化堡在髙陽縣東二十五里舊城之北又恵伯口堡在縣東五十里利家口堡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進莊堡在縣西二十里俱明嘉靖中築

保安鎮在府南五十里明萬厯中建

拱辰鎮在滿城縣西南五十里明萬厯十三年招撫流移創置今居民甚衆

固城鎮在定興縣南四十里方輿紀要鎮為宋遼分界處

河陽鎮在定興縣南十里有廵司

巨河鎮在新城縣西南舊有廵司今廢

赤岸鎮在唐縣北唐書武徳六年髙開道自易州而南掠赤岸鎮

軍城鎮在唐縣西北九十里南去曲陽縣八十里北至倒馬關六十里金時置鎮明洪武初置廵司為戍守要地

永安鎮在博野縣南唐水之陽舊置廵司於此又鐵燈盞廵司在縣東滋水之陽今俱廢

永豐鎮在慶都縣東南又來安鎮亦在縣境新橋鎮在蠡縣東北六十里

陶家營在新城縣東二十里有集

干城營在束鹿縣東南五里又有智勇大理二營又東有深沛平冦二營又縣有白龍髙卜神炮新興等營又西北有王封䨇壘連城威鎮等營又北有里順和睦石寨師旋山泊等營

郎山寨在府西北九域志保寨縣有郎山寨金封移刺衆家奴領之葢在縣西北取易州郎山為名

張山寨在安肅縣西山絶陡峻鳥徑攀援而上烏雞寨在安肅縣西四十五里明洪武間有姚氏兄弟七人皆善武結寨於此

大姑砦在雄縣東十五里大姑村方輿紀要縣境有大姑大渦張家木塲三橋䨇柳紅城新垣八寨皆宋時所置今俱廢為村

王家砦在新城縣東南十里又馬家砦在縣南八里舊志即宋政和中所改定平等砦

張登店在府南五十里道出慶都為往來津要明嘉靖十三年移方順橋廵司於此

大王店在安肅縣西南四十里宋史太平興國四年燕王徳昭屯兵於大王店

三甲店在新城縣北三十五里北至涿州之中道也又髙密店亦在縣北元至治中駐蹕於此

唐湄店在唐縣西北路通倒馬關

本朝康熈三年設兵防守今移鎮關廂

劉陀店在博野縣東又縣北有陶?店明洪武間建舖於此

河間府

完固口在獻縣西南十八里滹沱河北⿰土厈明嘉靖年築堤為備又縣西南有陳家口亦滹沱河口也明建文中燕王常從此渡河擊敗盛庸軍

義成堡在獻縣東舊志唐劉君良瀛州人四世同居人共依之衆築為堡名曰義成

豐樂堡在肅寜縣東十五里又子由堡在縣南十二里王村堡在縣西十八里太史堡在縣北十八里

竇堡在故城縣北十里相傳竇建徳屯兵於此景和鎮在河間縣東七十里有廵司

淮鎮在獻縣東四十里金史地理志交河有槐家鎮方輿紀要土人呼為淮鎮當東西孔道舊志鎮為滹沱所經南屬獻縣北屬交河明嘉靖三十年築城今圮

建橋鎮在阜城縣東三十里

梁召鎮在任邱縣東三十里又縣東南有羽林堡鎮北瀚鎮縣南有石門橋鎮司馬莊鎮縣東北有大務鎮于村鎮

泊頭鎮在交河縣東五十里衞河西岸有城商賈環集有管河通判主簿又有泊頭鎮廵司又劉解鎮在縣北三十五里

宋門鎮在景州西北三十里有廵司又龍華鎮在景州西五十里

李宴鎮在景州東北當胡盧河南岸此為東李宴口又西李宴口在今深州南皆五代時屯軍置戍處

廣川鎮在景州西南三十里隋唐時廣川縣也又連兒窩鎮在州東北七十里衞河東岸與吳橋接界又慶豐鎮水波鎮亦俱在州東北

馬頭鎮在東光縣西三里又下口鎮在縣北二十里皆濵衞河商旅凑集

鄭家口鎮在故城縣西南二十五里又四柳樹鎮一名四女祠鎮在東南十八里接山東恩縣界皆臨衞河

丞相營在故城縣東北二十里元伊蘇屯兵之所安州砦在寜津縣西北十八里有前後兩砦相傳為五代初屯兵處又何家砦在縣西四十里棗砦在縣東南十八里

馬村砦在任邱縣西方輿紀要宋于縣置馬村砦政和二年改曰定安

馬家砦在故城縣西北五十里崇岡茂林可以守禦

麯義壘在河間縣東北明志漢末袁紹令麯義攻公孫瓚築此壘

清源柵在景州西南唐長慶初義武帥陳楚奏破朱克融清源三柵即此

商家林在河間縣南三十里南去獻縣亦三十里行旅必經之地明嘉靖三十年築城今圮

中五店在寜津縣東北二十五里即宋所置中安鎮也又包頭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即金時西保安鎮

半壁店在東光縣北方輿紀要明正徳中官兵敗流寇於此

叄老集在景州西其相近者曰薛家屯正德中官軍敗賊處也

馬東圏在任邱縣東南今縣南馬圏泊因此而名

天津府

天津關在府城北門外九河津要䑯航所集掛甲口在慶雲縣南二十里亦名韓信壘相傳韓信下齊道經於此

長蘆鎮在青縣南七十里衞河西岸即古長蘆廢縣也舊為都轉鹽運使司所駐

磚河鎮在青縣南九十里衞河西岸河東即滄州磚河驛又杜林鎮在縣南七十里南接交河界

范橋鎮在青縣南又新集鎮在縣南三十里東臨滹沱又崇仙鎮在縣西南五十里當河間孔道

合口鎮在滄州西水經注衡漳水過渤海東㑹滹沱别河又東北入清河謂之合口晉書載記後燕慕容楷等將兵㑹慕容隆於合口通鑑晉隆安二年北魏得河北命拓㧞遵鎮渤海之合口金史地理志滄州清池縣有合口鎮

郭橋鎮在滄州東即古郭疃鎮也

底橋鎮在南皮縣東南七十里又舊縣鎮在縣東南八十里或以為即晉新樂縣治

海豐鎮在鹽山縣東北金史地理志鹽山縣有海豐鎮舊志鎮在縣東北八十里瓦礫如阜綿亘里餘

崔家口鎮在鹽山縣東南五十里距海豐縣五十里又望樹鎮在縣東南三十里距慶雲縣三十里又縣東有趙毛陶鎮髙家灣鎮縣東北有韓村鎮蔡園鎮縣北有楊二莊鎮距海五十里

無棣鎮在慶雲縣東即故無棣縣也又分水鎮在縣西南十二里

海防營在天津縣東六十里其地名葛沽明萬厯二十五年設副總兵駐防於此為海口重地又東有大沽營在海口

傅家營在鹽山縣南五十里接山東樂陵縣境舊置戍守

板逹營在慶雲縣東二十里明宣宗征髙煦時駐蹕於此

冶劍營在慶雲縣東北十五里俗呼鐵匠營相傳元海運時冶鐵處

河平砦在天津縣東北方輿紀要即小直沽口也宋初置泥姑砦於此屬滄州政和二年改曰河平

堅固砦在青縣南唐書太和二年易定節度使栁公清討李同㨗拔其堅固砦

釣臺砦在青縣北六里宋置戍守於此又有獨流北獨流東二砦以濵獨流河而名今縣西北十八里有獨流舖即二砦故址也

海青砦在清縣東宋置巷姑砦屬滄州政和二年改曰海清今廢

小南河砦在靜海縣東北八十里宋初置屬滄州今譌為小南湖

三河砦在靜海縣東宋置三女砦政和二年改曰三河今廢

舊縣集在滄州南一百二十里即饒安故縣也又舊滄州集在州東南

竈兒坡在滄州東北百里居民於此煮鹽故名馬落坡在滄州東北二十里元時置廵司於此

畿輔通志卷四十

雍正畿辅通志
雍正畿辅通志
河北地方志。清李卫等修,陈仪等纂。一百二十卷。卫字又玠,砀山(今属安徽)人。识字不多,纳资为户部郎,雍正时官至直隶总督。仪有《陈学士文钞》已著录。旧称京都附近为畿辅,清代为直隶省三别称,包括北京周围县境、天津、今河北部分近京县份。元明无志,元代有《析津志》仅记京师(今北京市),明代畿内之地,直隶六部,而其他诸省皆有通志,独直隶省缺如。清康熙十一年曾草创一志,未为详确。至雍正朝,初聘辰州府同知田易设局修纂,及至李卫来治,于雍正十三年(1735)成书。一百二十六万余字。首冠畿辅舆地全图,总图、分图共十八幅。绘制精详,标记得体。山川道路、城镇屯集,十分醒目,自然和文化景观兼收。正文分诏谕、宸章、京师、星野、建置沿革、形胜疆域、山川、城池、公署、学校、户口、田赋、盐政、兵制、河渠、水利营田、陵墓、寺观、古迹、风俗、物产、职官、人物、艺文等二十九目。订补缺,较康熙志完善。内容广涉今河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建筑等历史资料。于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工业布局、商业发展、名胜古迹、植被分布、生态平衡等无不备载。堪称当时河北地区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清代方志中可谓上乘之作。有雍正十三年刻本, 《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