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典藏 / 雍正畿辅通志 / 畿輔通志卷四十七在線閱讀

畿輔通志卷四十七

雍正畿辅通志

-

〔李卫〕

水利營田

京南局

京南一局兼正定順徳廣平三郡之地西帶重巒源泉並注而交流畢㑹於大泊所謂形如聚扇而滹滏二河為之外幹也民於其間壅流藝稻無煩導課而建閘築岸具有條理獨是食利者自私貪得者無厭踞髙則不知有下恃源而欲絶其流以故灌漑之餘陂池以浴鵞䳱而下游之舟楫鮮通洿澤以養菰蒲而隣邑之香秔盡槁故南局田不患其不營而患營之不廣水不苦其不足而苦水之不均賢王親歴而稔知之開局委員均平水利逺者刻以日近者分以時於是靈泉流潤河澤旁通廣順之間增田至三萬八千七百三十八畝有竒而滹冶上游瀕河沙磧之區立遏建壩排石留泥淤為膏沃得田一十五萬三千一十六畝有竒尤為從來未試之竒也

磁州

務本村張家莊太平莊杏園營等處營田引滏陽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按元臣郭守敬言滏陽河水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經鷄澤合入灃河可漑田三千餘頃近因磁人舍本逐末多種烟葉靛苗稻田漸減又緣地居上游閉閘築壩鬻水罔利下流不獲沾勺水之潤雍正四年經賢王

奏請改歸直?統轄遣員分定水限均利息争又勸州民種稻以重本計藝至十萬餘畝兼如期啟閉用資隣邑風移俗易所謂下令如流水之源者矣

雍正五年州治西北務本村張家莊量斗莊併東北太平村杏園營等處農民自營稻田西閘共四百零一頃四十畝東閘共六百零九頃四十九畝

永年縣

張家莊南胡賈村馬道固村等處營田引滏陽河之水洩水於郡北牛尾河前明廣平守高汝行永年令朱泰於河北岸設阜民等八閘水利大興嗣因磁人築壩攔水八閘已廢其五今磁州改歸廣平閘水分時啟放瀕河數邑均霑其潤而永年先受之滏水湯湯良苖翼翼一時頓復其舊云

雍正五年郡治西南張家莊南胡賈村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一百零六頃二十畝六分一釐

雍正六年郡治西南張家莊趙家莊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四十二頃一十六畝九分四釐

雍正七年郡治西南南胡賈村北胡賈村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三十六頃七十七畝八分六釐

雍正八年郡治東南利民閘大堤北農民自營稻田共二頃零二畝九分

平鄉縣

豆二莊周章村油召村等處營田引滏陽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按滏水至平邑已經上游疏引水力稍弱攔水壅升厥利斯普變而通之以盡利斯之謂矣

雍正五年縣治東北豆二莊周章村重義町等處營田共十頃零二十七畝六分

雍正七年縣治東北油召村崔家莊等處營田共九頃三十八畝四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一十八頃四十畝

任縣

邊家莊牛新寨西北張村等處營田引滏陽并牛尾等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按滏水至任較平邑尤弱而百泉牛尾自西而東合而助之置閘疏分邑田萬畝皆籍其潤又大陸澤為上流之壑為下流之源新開灃河源於大陸源大而流盛夾岸汲引其利尤溥也

雍正五年縣治東北邊家莊牛新寨孫家莊等處營田共八十四頃五十九畝二分零五毫五絲農民自營稻田共六頃十二畝一分二釐

雍正七年縣治正北西北張村大北張村等處營田共二頃七十五畝六分農民自營稻田共八頃五十八畝四分二釐

雍正九年改旱田八十一頃七十九畝二分一釐三毫

正定縣

雕橋村王古寺并城河順城闗等處營田引大鳴泉小鳴泉之水隍池西北隅之方泉邑東北西洋村之班泉歲久淤塞併疏濬通暢分流灌漑俱洩水於滹沱河由邑西北而至東南數十里町畦鱗次清漪迴環向之廢棄者皆青葱入望矣

雍正五年縣治西北雕橋村王古寺并城河四面順城闗等處營田共一十一頃八十五畝一分農民自營稻田共一頃六十三畝

雍正六年城河東西北三面併在城東西南三闗廂等處營田共三頃七十二畝七分

雍正七年縣治東北西洋村大林濟村等處營田共一十五頃五十九畝

平山縣

奉良莊川防村等處營田引滹沱併冶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按滹沱自正定以下土疏流湧時有泛溢去害不暇豈遑興利獨在邑境山麓夾束不患軼出兼水濁泥肥於上流疏引布石留淤可以成田但苦山漲衝突湏石堰捍禦工程繁費非民力所能為今遣員開築堰立而田成秔稻甚茂然淤泥積久則田高水不能上湏種薥粟疎之俾土平而水可上水旱互易田乃可久此滹沱營田之法冶河泥少亦如法行之可以得半皆營田之變例也

雍正五年縣治西北奉良莊并正北川防村等處營田共六十頃一十一畝農民自營稻田共二十二頃零二畝

雍正六年縣治東北聖佛村義羊村水碾村曲堤村石橋村并西北朱濠村等處營田共九十九頃五十四畝七分農民自營稻田共九頃零七畝

雍正七年縣治西北賈北村近掌村通家口并正北川防楊村東北義羊村水碾村西南史家灣西村等處營田共一百四十四頃農民自營稻田共五頃四十四畝

雍正九年改旱田八十五頃一十四畝

井陘縣

防口村西河村洛陽灘等處營田引冶河之水仍洩水於本河其疏引上流布石留泥傍岸築堰亦如平山滹沱之法行之雖荒土砂灘田皆可成秔稻暢茂亦營田通變之法但遇鑿石時火煆於前醯沃於後工力維艱難以數舉也

雍正六年縣治東北防口灘營田共四頃二十畝雍正七年縣治東北西河灘洛陽灘東冶灘等處營田共四十三頃

雍正九年改旱田五頃

邢臺縣

樓下村孔橋村小汪村等處營田引百泉併逹活紫金等泉之水洩水於七里河牛尾河按郡城西北逹活紫金等泉水力頗㣲土人灌稻田五頃而水力已殫矣獨城東南之百泉澄泓盈溢大以畝計餘泉百數併湧地噴珠淵源盛大時出不窮不惟利周本邑兼可潤及隣疆但土人踞閘獨擅每啟争端今遣員於春夏時酌田多寡依期啟閉厥利均焉復於河身狹處量為開廣利尤倍也

雍正五年縣治東南樓下村孔橋村并西北孫家莊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七十八頃三十八畝八分

雍正六年縣治東南小汪村宋家莊孟家莊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四頃五十一畝

雍正七年縣治東南袁家店康莊舖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四頃零六畝五分

沙河縣

北九家莊趙村等處營田引邢臺百泉併小灃等泉之水洩水於橙槽并沙河内按沙河一名湡河源發山西遼州流入邑境水帶流沙夾岸積如岡阜伏秋衝突難以引用本邑祗分隣境餘潤用漑秔苖雖不滿千畝亦不忍利棄於地也

雍正五年縣治東北大村趙村徐旺村等處營田共一頃四十八畝四分農民自營稻田共三頃五十七畝一分一釐一毫

雍正九年改旱田七十一畝六分九釐九毫

南和縣

豆村河頭郭楊家屯等處營田引百泉河之水洩水於沙河併大陸澤按邑境雖有鴛鴦等泉然水脉細㣲難資灌漑邢邑百泉河源逺流長邑之均利惠民等閘悉分其潤但邢人踞閘獨擅水頗失時今遣員於春夏時酌定限期如期啟閉以均其利邑秔萬畝歲獲豐稔正裒益之善舉也

雍正五年縣治西南豆村河頭郭等處營田共一十一頃九十八畝八分農民自營稻田共六十一頃二十四畝二分

雍正六年縣治西北薛家屯東賈郭等處農民自營稻田共七頃八十九畝八分一釐

雍正七年縣治西南張相村農民自營稻田共四頃四十三畝一分

天津局

天津營田全資潮汐一面濱河三面開渠與河水通潮來渠滿則牐而留之以供車戽中間溝堘地埂宛轉交通四面築圍以防雨澇皆前明汪司農應蛟遺制也汪公至天津見白塘葛沽一帶地斥鹵不耕種間有近河藝豆者每畝收不過二斗以謂此地無水則鹻得水則潤若以閩浙瀕海治地之法行之穿渠灌水未必不可為稻田而一時文武將吏諸人無肯應命者公乃以身倡之捐俸買牛制器開渠築堤先於葛沽白塘二處種水稻二千餘畝畝收四五石餘種薥豆得水灌漑糞多者一畝收一二石惟旱稻以鹻立稿於是軍民始信閩浙治地之法可行於北海而各官益信斥鹵可盡變為膏腴也於是疏請於朝以防海官軍萬人分田墾種屯政大興至今土人猶傳十字圍所謂求仁誠足與食力古所貴者是己惟是民雜五方逐魚鹽之利取足旦夕而不為久逺之計雖禾麥之植亦鹵莾從事至沾塗升挽之勞益視為畏途以故旋舉旋廢雍正五年營田十圍今存者賀家口葛沽兩圍而已開局之始賢王深思逺攬以天津當河海咽喉為

神京牖户而謠俗偷惰逐末忘本野多未闢之土家無擔石之儲闤闠熈穰田疇蕭寂無以仰副

聖天子加意郊圻移風易俗之至意又覧左忠毅光斗屯政諸疏大興水利於天津一帶稻花茂密因慨然欲復汪司農之舊蹟發帑委員尋求經理而積習猝難丕變美意未及觀成然圍渠遺趾現存稍加修葺未始不可漑糞沃淤長我禾麥也爰紀梗槪不忘厥初云爾

天津州〈今改為縣〉

城南藍田及賀家口圍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洩水於本河按藍田康熈間鎭臣藍理所開也河渠圩岸週數十里墾田二百餘頃召浙閩農人數十家分課耕種每田一頃用水車四部揷蒔之?沾塗徧野車戽之聲相聞秋收畝三四石不等雨後新涼水田漠漠人號為小江南云理陞任去奏歸之官是後經理無人圩坍河淤數載廢為荒壤雍正五年營田天津津農不習水種率逡巡觀望乃作秧池於藍田以倡導之濬舊渠引潮水灌漑滋培

秧苗蕃盛於是官民競勸共營田三十餘頃俱獲收穫六年營田觀察使黃世發自營五頃耕耨得宜畝收至五六石刈穫之際傳集各圍地户共觀之

賀家口圍其西半即藍田也東瀕海河因橋建閘周圍築埝圍内開渠縱横貫注共營田三十八頃九十二畝官民自營田九頃

静海縣〈今歸天津縣〉

何家圈呉家嘴䨇港白塘口辛莊等圍營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洩水於本河按何家圈圍地勢平坦土性滋潤天然秔稻之鄉前明撫臣汪應蛟相度屯田以此為首圍中有官莊圍南有大人莊詢㨿老民當時屯田御史及屯田道㕔等官駐劄於此故名雍正五年循照溝圍舊蹟開築營田八十三頃十六畝民間自營田二十三頃四十畝

吴家嘴圍三面臨河民間就沽道為園圃在津田向稱上産五年委員開築於馮家口建閘引水并設涵洞三座分渠灌漑營田二十七頃九十二畝民間自營田十四頃四十一畝

䨇港圍亦汪應蛟屯田舊地也循照故蹟開築東與何家圈溝渠相通兩圍互為蓄洩營田三十八頃二十五畝五分民間自營田三十八頃七十二畝

白塘口圍河形閘基皆汪應蛟屯田故蹟以董太僕應舉於天啟中修復之故遺制猶存委員開築即用閘基舊石添砌建造并設涵洞二座營田六十四頃六十七畝民間自營田四頃七十二畝辛莊圍亦汪公屯田舊地也邨東西各有沽河一道西河即屯田故渠東河則津人鄭衛引水種稻所開也地勢平潤強潮内涌徃徃波及田間本與陸種不宜委員疏濬二河各置閘一座圍内溝渠交注引新洩故留沃去鹻最為適宜焉營田六十一頃六十二畝民間自營田五十九畝

滄州〈今歸天津縣〉

葛沽盤沽二圍營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洩水於本河按葛盤二沽畛域聯接自汪公應蛟肇開水田土人至今習知其利揷蒔不絶亦能自製水車不以升挽為苦所産稻米㡬與白玉塘齊名五年委員分建圍圩開渠置牐民地官荒營至五十九畝民間自營田四頃九十一畝

興國富國二塲〈今歸天津縣〉

東西泥沽二圍營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洩水於本河按泥沽距海口六十餘里河至此愈深濶潮來愈大亦汪應蛟舊屯地而董公應舉令經歴趙鑑等修復之河形宛在溝塍之迹猶歴歴也循照開築東西圍各建進水閘一座洩水涵洞各二口營田三十五頃二十七畝民間自營田六頃二十八畝

按天津舊為衛治郊郭便參鄰境改州之後疆界未分故營田十圍自藍田賀家口而外?静海縣者五?滄州者二?興國富國二塲者各一至雍正九年設府改縣更定幅?諸圍地畝皆歸?天津縣矣今仍營田府原册所開編次用存其舊云

畿輔通志卷四十七

雍正畿辅通志
雍正畿辅通志
河北地方志。清李卫等修,陈仪等纂。一百二十卷。卫字又玠,砀山(今属安徽)人。识字不多,纳资为户部郎,雍正时官至直隶总督。仪有《陈学士文钞》已著录。旧称京都附近为畿辅,清代为直隶省三别称,包括北京周围县境、天津、今河北部分近京县份。元明无志,元代有《析津志》仅记京师(今北京市),明代畿内之地,直隶六部,而其他诸省皆有通志,独直隶省缺如。清康熙十一年曾草创一志,未为详确。至雍正朝,初聘辰州府同知田易设局修纂,及至李卫来治,于雍正十三年(1735)成书。一百二十六万余字。首冠畿辅舆地全图,总图、分图共十八幅。绘制精详,标记得体。山川道路、城镇屯集,十分醒目,自然和文化景观兼收。正文分诏谕、宸章、京师、星野、建置沿革、形胜疆域、山川、城池、公署、学校、户口、田赋、盐政、兵制、河渠、水利营田、陵墓、寺观、古迹、风俗、物产、职官、人物、艺文等二十九目。订补缺,较康熙志完善。内容广涉今河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建筑等历史资料。于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工业布局、商业发展、名胜古迹、植被分布、生态平衡等无不备载。堪称当时河北地区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清代方志中可谓上乘之作。有雍正十三年刻本, 《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