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典藏 / 敦煌录 / 敦煌录在線閱讀

敦煌录

敦煌录

-

〔佚名〕

效谷城本是渔泽。汉孝帝时。崔不意教人力田得谷。因名。后为县。贰师泉去沙城东三程。汉时李广利军行渴乏。祝山神以剑札山。因之水下。流向西数十里黄章泊。后有将。渴甚饮水。泉侧而终。水遂不流。只及平地。后来若人多即水多。若人少即水少。若郡众大啖水则猛下。至今如然。其二师庙在路傍。久废。但有积石。驼马行人祈福之所。次东入瓜州界。州南有莫高窟。去州二十五里。中过石碛。带山坡至彼。斗下谷中。其东即三危山。西即鸣沙山。中有自南流水。名之宕泉。古寺僧舍绝多。亦有洪钟。其谷南北两头有天王堂及神祠。壁画吐蕃赞普部从。其山西壁南北二里。并是镌凿高大沙窟。塑画佛像。每窟动计费税百万。前设楼阁数层。有大像堂殿。其像长一百六十尺。其小龛无数。悉有虚槛通。连巡礼游览之景。次南山有观音菩萨会现之处。郡人每诣彼。必徒行来往。其恭敬如是。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其间有井。沙不能蔽。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日。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吼如雷。至晓看之。峭崿如旧。古号鸣沙。神沙而祠焉。近南有甘泉。自沙山南。其上源出大雪山。于西南寿昌县界入炖煌。以其沃润之功俗号甘泉。

金鞍山在沙山西南。经夏常有雪。山中有神祠。甚灵。人不敢近。每岁土主望祀献骏马。驱入山中。稍近立致雷电风雹之患。州西南有李先王庙。即西凉昭王先世之庙。干封年。庙侧得瑞石。其色翠碧。有赤文古字云。卜世三十。卜年七百。今人呼为李庙。

州西有阳关。即故玉门关。因沙州刺史阳明诏追拒命奔出此关。后人呼为阳关。接鄯善城。险阻乏水草。不通人行。其关后移州东。城西八十五里。有玉女泉。人传颇有虚。每岁此郡率童男女各一人。充祭湫神。年则顺成。不尔损苗。父母虽苦生离儿女。为神所录。欢然携手而没神龙中。刺史张孝嵩下车求。郡人告之。大守怒曰。岂有川源妖怪害我生灵。遂设坛备性泉侧曰。愿见本身。欲亲享。神乃化为一龙从水而出。太守应弦中喉。拔剑斩首。亲诣阙进上。玄宗嘉称再三。遂赐龙舌。敕号龙舌。张氏编在简书。郡城西北一里有寺。古木阴森。中有小堡。上设廊殿。具体而征。先有沙倅张球。已迈从心。寓止于此。虽非博学。亦甚苦心。盖经乱年多。习业人少。遂集后进。以阐大猷。天不愍遗。民受其赐。

石膏山在州北二百五十六里。乌山烽山石间出其膏。开皇十九年。乌山变白。中验不虚遣道士皇甫德琮等七人。祭醮。自后望如雪峰。

河仓城州西北二百三十里。古时军储在彼。长城在州北。其城六十三里。正西入碛。前汉所卜置。北入伊州界。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敦煌录
    敦煌录
    五代敦煌地志。册页装,首尾全,共八十行,内容记敦煌郡境内之效谷城、贰师泉、莫高窟、鸣砂(沙)山、甘泉水、金鞍山、李先王庙、阳关、玉女泉、张球故居、石膏山、河仓城、长城等佚闻遗事。所记莫高窟天王堂绘赞普部从、金鞍山望祀、阳关即古玉门关以及张球事迹、乌山祭醮等,皆不见于他书。记张球事迹而云“先有沙倅张球”又云“天不憖遗,民受其赐”,必撰于张球死后相当一段时期。本卷封面有五代后期沙州名僧道真署名。抄卷字体亦为道真手笔。因知本卷为道真抄藏本。本件之后,又抄有后唐《浑子盈邈真赞》,亦道真手笔,而文中有“恩奉邀命,自愧不才”之语,知此赞为曹氏归义军节度孔目官杨继恩所撰。《敦煌录》撰者不知何人,但据此可推知其成书当在后梁至后唐之间。1914年英国翟林奈发表《敦煌录译释》,最早对本卷进行研究,胡適憾其讹误颇多,撰文为之正误,1915年翟林奈接受胡適批评,发表改订之新译本。1925年罗振玉刊布原卷录文,1958年那波利贞撰《千佛岩莫高窟与敦煌文书》再次发表原卷录文并进行了扼要的论述,却误断本卷撰成于晚唐宣懿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