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 - 卷第三百三十八 鬼二十三

盧仲海王垂武丘寺李佐公竇裕商順李載高勵蕭遇朱自勸

----------------------------------------

盧仲海

大曆四年,處士盧仲海與從叔纘客於吳。夜就主人飲,歡甚,大醉。郡屬皆散,而纘大吐,甚困。更深無救者,獨仲海侍之。仲海性孝友,悉篋中之物藥以護之。半夜纘亡,仲海悲惶,伺其心尚煖,計無所出。忽思禮有招魂望反諸幽之旨,又先是有力士說招魂之驗,乃大呼纘名,連聲不息,數萬計。忽蘇而能言曰:"賴爾呼("呼"原在"賴"字上,據明抄本改。)救我。"即問其狀,答曰:"我向被數吏引,言郎中命邀迎。問其名,乃稱尹。(明抄本"尹"下有"淝"字)逡巡至宅,門閥甚峻,車馬極盛,引入。尹迎勞曰:'飲道如何,常思曩日破酒縱思,忽承戾止。浣濯難申,故奉迎耳。'乃遙入,詣竹亭坐。客人皆朱紫,相揖而坐。左右進酒,杯盤炳曜,妓樂雲集,吾意且洽,都亡行李之事。中宴之際,忽聞爾喚聲。眾樂齊奏,心神已眩,爵行無數,吾始忘之。俄頃,又聞爾喚聲且悲,我心惻然。如是數四,且心不便,請辭,主人苦留,吾告以家中有急,主人暫放我來,當或繼請。授吾職事,吾向以虛諾。及到此,方知是死,若不呼我,都忘身在此。吾始去也,宛然如夢。今但畏再命,為之奈何?"仲海曰:"情之至隱,復無可行。(明抄本"行"作"言")前事既驗,當復執用耳。"因焚香誦咒以備之。言語之際,忽然又沒,仲海又呼之,聲且哀厲激切,直至欲明方蘇。曰:"還賴爾呼我,我向復飲,至於酣暢。坐寮徑醉,主人方敕文牒,授("授"原作"管"。據明抄本改)我職。聞爾喚聲哀厲,依前惻怛。主人訝我不始,又暫乞放歸("放歸"原作"犯 貴",據明抄本改)再三。主人笑曰:'大奇'。遂放我來。今去留未訣。雞鳴興,陰物向息,又聞鬼神不越疆。吾與爾逃之,可乎?"仲海曰:"上計也。"即具舟,倍道併行而愈。(出《通幽錄》)

【譯文】

大曆四年,處士盧仲海和堂叔纘客居在吳地。晚上和主人喝酒非常高興,大醉。其他人都走了,而纘大吐,很困,沒有服侍的人,只有盧仲海服侍他。仲海心性孝敬長者,拿出盒中的所有藥品來救護他。半夜纘死了。仲海非常悲痛,沒有主意,一看他心口還熱,忽然想到禮書上有招魂離返冥界的說法,以前又有術士說過招魂的事例,就大呼喊纘的名字,連聲不停,有幾萬次。纘忽然甦醒而說:"全靠你呼喊救我。"隨即問他情況。回答說:"我被幾名差吏引導,說郎中讓他們請我。問他主人的名字,說是姓尹。猶猶豫豫地走到門前,大門非常高大,車馬很多。進去後,尹迎接出來說:'酒量如何?我常想好久沒有盡情喝酒了,忽然承蒙您到來,鬱悶難以洗滌,所以非常歡迎您。'就轉彎到了竹亭坐下。客人都穿官服,互相行禮坐下。左右侍酒斟酒,杯盤閃耀,妓樂雲集。我的情緒非常融洽,都忘了咱們出來行走的事了。宴會中途的時候,忽然聽到你召喚我的聲音。各種樂器一齊演奏,我的心神已經迷亂,飲酒無數,我就忘了。過了一會兒,又聽到你召喚我的聲音,非常悲痛,我的心情也很悲痛。就這樣一連四次,我的心中不得安寧,請求告辭,主人苦苦挽留。我告訴他因為家中有急事,主人暫時放我回來。還要再次邀請我,授予我官職,我對他假意答應。等到了這裡,才知道是死了。若不召喚我,我都忘掉自己的身體在這裡了,宛然如夢。現在只是害怕再來請我,這事怎麼辦?"仲海說:"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再沒有別的辦法可行。前面那件事既然應驗了,就應該再使用。"纘就焚香吟誦咒語以防不測。言語之中,忽然又死了,仲海又呼喚他。聲音哀厲激切,直到天快亮的時候,纘才甦醒過來,說:"還是靠你呼喚我,我又去飲酒,到了酣暢時,坐在小路上醉了。主人下了文書,授我官職。聽到你召喚我的聲音哀厲,象先前那樣悲痛。主人驚奇我心情不悅,我又再三請求他暫時放我回去。主人笑着說:'太奇怪了'。就放我回來了。現在去留沒有告別,雞叫起來,陰間的東西一向休息,又聽說鬼神不越過這個界線。我和你逃走,行嗎?"仲海說:"這是上策。"就準備了船,加快速度走了。

----------------------------------------

王垂

太原王垂,與范陽盧收友善,唐大曆初,嘗乘舟於淮浙往來。至石門驛旁,見一婦人於樹下,容色殊麗,衣服甚華,負一錦囊。王盧相謂曰:"婦人獨息,婦囊可圖耳。"乃彌棹伺之,婦人果問曰:"船何適?可容寄載否?妾夫病在嘉興,今欲省之,足痛不能去。"二人曰:"虛舟且便可寄爾。"婦人攜囊而上,居船之首。又徐挑之,婦人正容曰:"暫附何得不正耶?"二人色炸。垂善鼓琴,以琴悅之。婦人美艷粲然,二人振盪,乃曰:"娘子固善琴耶?"婦人曰:"少所習。"王生拱琴以授,乃撫《軫泛弄》泠然。王生曰:"未嘗聞之,有以見文君之誠心矣。"婦人笑曰:"委相如之深也。"遂稍親合,其詼諧慧辨不可言,相視感悅,是夕與垂偶會船前。收稍被隔礙而深嘆慕。夜深,收竊探囊中物,視之,滿囊骷髏耳。收大駭,知是鬼矣,而無因達於垂。聽其私狎甚繾綣。既而天明,婦人有故暫下,收告垂,垂大懾曰:"計將安出?"收曰:"宜伏簀下。"如其言。須臾婦人來問:"王生安在?"收紿之曰:"適上岸矣。"婦人甚劇,委收而迫垂,望之稍遠,乃棄於岸。併棹倍行數十里外,不見來,夜藏船處鬧。半夜後,婦人至,直入船,拽垂頭。婦人四面有眼,腥穢甚,齒咬垂,垂困。二人大呼,眾船皆助,遂失婦人。明日,得紙梳於席上,垂數月而卒。(出《通幽記》)

【譯文】

太原人王垂和范陽人盧收是好朋友。唐大曆初年,他們曾乘船在淮、浙間行走,到石門驛旁,看見一個婦人在樹下,容貌非常美麗,衣服非常華美,背着一個錦囊。三垂、盧收互相說:"婦人獨自休息,婦人的包裹可以圖謀。"就停槳等她。婦人果然問:"船往什麼地方去?能否捎上我?我丈夫生病在嘉興,現在想去探望他,腳疼不能走。"二人說:"空船方便,可以捎上你。"婦人帶着包裹上船,坐在船頭。二人慢慢挑逗她,婦人正色道:"暫時求助你們,怎麼能不正經呢?"二人臉色慚愧。王垂善於彈琴,用琴聲取悅她。婦人美艷燦然。二人極其振奮,就說:"娘子本來也會彈琴嗎?"婦人說:"小時學過。"王垂拱手把琴給她,婦人撫弄一曲《軫泛弄》。王垂說:"不曾聽到過,好象見到了卓文君的真情。"婦人笑着說:"凝聚着司馬相如的深情。"於是就稍稍親熱一點,談吐和諧,聰慧、雄辨不可言表,互相感到高興,這天晚上就和王垂苟合在船前。盧收稍被隔開,非常羨慕。夜深時,盧收偷偷拿婦人包裹中的東西看,滿包全是骷髏,盧收非常害怕,知道婦人是鬼,但沒有機會告訴王垂。聽他的調情,非常纏綿。到了天亮,婦人因故暫時下船,盧收告訴了王垂。王垂非常恐怖說:"有什麼辦法?"盧收說:"你藏在床下。"王垂照他的話做了。一會兒。婦人回來了,問王垂在哪兒?盧收騙她說:"剛才上岸去了。"婦人反應很快,拋開盧收去追王垂。看她走得遠一點,就把她丟到岸上,加快速度行船。走到幾十里開外,不見婦人來。晚上停船在船多的地方。半夜後,婦人來了,直奔船上,拽王垂的頭。婦人四面都有眼睛,腥穢之氣強烈,咬着王垂。王垂被困,二人大聲呼救,大家都過來幫助,婦人就逃走了。第二天,得到一個紙梳子在席上,王垂幾個月後死了。

----------------------------------------

武丘寺

蘇州武丘寺,山嶔崟,石林玲瓏,樓雉疊起,綠雲窈窕,入者忘歸。大曆初,寺僧夜見二白衣上樓,竟不下,尋之無所見。明日,峻高上見題三首,信鬼語也。其詞曰:"幽明雖異路,平昔添工文。欲知潛寐處,山北兩孤墳。"(其二示幽獨居)。"高松多悲風,瀟瀟清且哀。南山接幽隴,幽隴空崔嵬。白日徒煦煦,不照長夜台。誰知生者樂,魂魄安能回。況復念所親,慟哭心肝摧。慟器更何言,哀哉復哀哉。"(其三答處幽子)"神仙不可學,形化空遊魂。白日非我朝,青松圍我門。雖復隔生死,猶知念子孫。何以遣悲惋,萬物歸其根。寄語世上人,莫厭臨芳樽。"莊上有墓林,古冢累累,其文尚存焉。(出《通幽記》)

【譯文】

蘇州武丘寺,在山間高聳着。石林精巧,樓台和城牆疊起,綠雲環繞,進來的人都忘了回去。大曆初年,寺里的僧人夜裡見二個穿白衣服的人上樓,竟然沒有下來,找他們沒找到。第二天,高山上有題詩三首,都是鬼的語言。其詞曰:"幽明雖異路,平昔添工文。欲知潛寐處。山北兩孤墳。"(其二示幽獨居)"高松多悲風,蕭蕭清且哀。南山接幽隴,幽隴空崔嵬。白日徒煦煦,不照長夜台。誰知生者樂,魂魄安能回。況復念所親,慟哭心肝摧。慟器更何言,哀哉復哀哉。"(其三答處幽子)"神仙不可學,形化空遊魂。白日非我朝,青松圍我門。雖復隔生死,猶知念子孫。何以遣悲惋,萬物歸其根。寄語世上人,莫厭臨芳罇。"莊上有個墓地,古墓累累,那幾首詩還在那裡。

----------------------------------------

李佐公

李佐公,大曆中在盧州。有書吏王庾請假歸。夜行郭外,忽值引騶呵避,書吏映大樹窺之,且怪此無尊官也。導騎後一人紫衣,儀衛如大使。後有車一乘,方渡水,御者前曰:"車軥索斷。"紫衣曰:"檢簿。"遂見數吏檢之曰:"合取盧州某里張道妻脊筋修之。"乃書吏之姨也。頃刻吏回,持兩條白物各長數尺,乃渡水而去。至姨家,尚無恙。經宿患背痛,半日而卒。

【譯文】

李佐公,大曆年中在盧州。有個書吏叫王庾,請假回家,晚上在郊外行走,忽然遇到某個騎馬的侍從大聲呵避。書吏躲在枝後偷看,並且責怪這人不尊重官吏。見前導的後面,有一個身穿紫衣的人,儀仗排場好象節度使,後面有一輛車,正在渡河。駕車的人上前報告說:"拉車的繩子斷了。"紫衣人說:"查看簿子。"就看見幾名差吏查看簿子,說"應該取來盧州某里張道的妻子脊背上的筋修理。"那人是書吏的姨。一會兒的功夫,差吏回來了,手拿兩條白色的東西,各長几尺,就渡水走了。書吏到他姨家,姨還沒有病。過了一宿,發覺背痛。半天就死了。

----------------------------------------

竇裕

大曆中有進士竇裕者,家寄淮海。下第將之成都,至洋州無疾卒。常與淮陰令吳興沈生善,別有年矣。聲塵兩絕,莫知其適。沈生自淮海調補金堂令,至洋州舍於館亭中。是夕,風月晴朗,夜將半。生獨若有所亡,而不得其寢。俄見一白衣丈夫,自門步來,且吟且嗟,似有恨而不舒者。久之,今曰:"家依楚水岸,身寄洋州館。望月獨相思,塵襟淚痕滿。"生見之,甚覺類竇裕,特起與語,未及,遂無見矣。乃嘆曰:"吾與竇君別久矣,定為鬼耶?"明日駕而去,行未數里,有殯在路前。有識者曰:"進士竇裕殯宮。"生驚,即馳至館,問館吏,曰:"有進士竇裕,自京游蜀,至此暴亡。太守命殯於館南二里外,道左殯宮是也。"即至奠拜泣而去。(出《》)

【譯文】

大曆年中,有個進士叫竇裕,寄居淮海,落榜後將去成都,走到洋州無疾而卒。竇裕常與淮陰縣令吳興人沈生友善,分別有一年了,互相斷絕了消息,不知道他去什麼地方。沈生從淮海調補為金堂縣令,到了洋州,住在館亭中。這天晚上,風清月朗,快到半夜,沈生獨坐若有所失,不能睡覺。一會兒見一穿白衣男子,從門外走進來,一邊吟誦一邊嘆息,似有遺憾不能舒張的樣子。過了很長時間,他吟誦着:"家依楚水岸,身寄洋州館。望月獨相思,塵襟淚痕滿。"沈生看見他,覺得很象竇裕,特意起來和他交談,沒等起身,他就不見了。沈生就嘆息着說:"我和竇君分別很久了,難道碰見鬼了?"第二天,駕車而去。沒走幾里路,有個停在前路。有認識的說:"這是進士竇裕下葬之處。"沈生大驚,就奔回館亭問館吏。館吏說:"有個進士竇裕,從京城到蜀地,走到這暴死。太守命令葬在館南邊二里之外,大道左邊下葬的地方就是。"沈生就到墳前哭祭一番而去。

----------------------------------------

商順

丹陽商順,娶吳郡張昶女。昶為京兆少尹,卒葬滻水東,去其別業十里。順選集在長安,久之,張氏使奴入城迎商郎。順日暮與俱往,奴盜飲極醉,與順相失。不覺其城門已閉,無如之何,乃獨前行。天漸昏黑,雨雪交下,且所("且所"原作"郎來",據明抄本改)驢甚蹇,迷路不知所之,但信驢所詣。計行十數里,而不得見村墅,轉入深草,苦寒甚戰。少頃,至一澗,澗南望見燈火。順甚喜,行至,乃紫籬茅屋數間,扣門數百下方應,順問曰:"遠客迷路,苦寒,暫欲寄宿。"應曰:"夜暗,雨雪如此,知君是何人。且所居狹陋,不堪止宿。"固拒之,商郎乃問張尹莊去此幾許,曰:"近西南四五里,順以路近可到。"乃出澗,西南行十餘里,不至莊。雨雪轉甚,順自審必死,既不可,行欲何之,乃係驢於桑下,倚樹而坐。須臾,見一物,狀若燭籠,光照數丈,直詣順前,尺余而止。順初甚懼,尋而問曰:"得非張公神靈引導余乎?"乃前拜曰:"若是丈人,當示歸路。"視光中有小道,順乃乘驢隨之,稍近火移,恆在前尺余。行六七里,望見持火來迎,籠光遂滅。及火至,乃張氏守塋奴也。順問何以知己來,奴云:"適聞郎君大呼某,言商郎從東來,急往迎。如此再三,是以知之。"遂宿奴廬中,明旦方去。(出《廣異記》)

【譯文】

丹陽人商順,娶了吳郡張昶的女兒。張昶是京兆少尹,死後葬在滻水之東,離他家十里。商順因選官而赴長安,時間長了,張氏讓僕人進城迎接商郎。商順在傍晚和僕人一起回來。僕人偷偷喝酒,醉了,和商順失散了。不知不覺城門已經關閉,商順不知道往什麼地方走,就獨自前行。天漸漸黑了,雨雪交加,並且所騎之驢行動非常遲緩,又迷了路不知去哪兒,只是任驢走着。大約走了十幾里,看不到村莊。輾轉走到深草之處,苦寒更加劇烈。一會兒,到了一個山澗,看見澗南有燈火。商順非常高興,走到那裡,有幾間茅草屋。敲門幾百下才有人答應。商順說:"我是遠道來的客人,迷了路,非常冷,想暫時借住一宿。"回答說:"夜深了,雨雪這麼大,誰知你是什麼人?而且居處狹小簡陋,不能借宿。"拒絕商順。商順就問張尹莊離這多遠?對方說:"在靠近西南方四、五里。"商順以為路近可以趕到,就出了山澗,往西南方走了十幾里,也沒到。雨雪轉大,商順自認為必死無疑,既然不能這樣,走又能到什麼地方呢?就把驢拴在桑樹下,倚樹而坐。一會兒看見一個東西,形狀象燈籠,光照幾丈遠,直接走到商順面前一尺多遠的地方停住了。商順最初非常害怕,過了一會兒才問:"莫非是張公神靈來引導我嗎?"就上前拜謝說:"若是丈人,請指示回家的路。"見燈光下有條小道,商順就騎驢跟隨。稍稍靠近,燈光就移開,總在他前面一尺多遠。走了六、七里,看見有人拿着燈光來迎接,燈光就滅了。等燈光到了一看,是張家看墳的僕人。商順問他怎麼知道自己來?僕人說:"剛才聽見張公大聲召呼我,說商郎從東邊來、快去迎接,如此二三次,這樣就知道了。"商順就住在僕人的草房中,第二天早晨才離開。

----------------------------------------

李載

大曆七年,轉運使吏部劉晏在部為,大理評事李載攝監察御史,知福建留後。載於建州浦城置使院,浦城至建州七百里,猶為清涼。載心懼瘴癘,不樂職事,經半載卒。後一日,復生如故。家人進食,載如平常食之。謂家人曰:"已死,今暫還者,了使事耳。"乃追其下未了者,使知一切,交割付之。後修狀與尚書別,兼作遺書,處分家事。妻崔氏先亡,左右唯一小妻,("妻"原作"女",據明鈔本改。)因謂之曰:"("謂之曰"原作"為小妻",據明鈔本改。)"地下見先妻,("先妻"原作"舅",據明鈔本改。)我言有汝,其人甚怒,將欲有所不相利益,為之奈何?今日欲至,不宜久留也。"言訖,分財與之,使行官送還北。小妻便爾下船,行官少事("官少事"原作"時尚關",據明鈔本改。)未即就路。載亦知之,召行官至,杖五下,使驟去。事畢食訖,遂卒。(出《廣異記》)

【譯文】

大曆七年,轉運使吏部劉晏在吏部任尚書。大理評事李載兼任監察御史,主管福建事宜。李載在建州浦城設置使衙。浦城到建州七百里,非常荒涼。李載心裡害怕瘴疫,不願意任職,過半年死了,過了一天,又活了,同往常一樣。家人端飯,李載象平常一樣吃飯,對家人說:"我已經死了,現在暫時回來的原因,是了結公事。"就追問屬下沒辦完的事。他主辦了一切,分別交付給人。後來又寫了封信與尚書告別,同時算作遺書,處理家事。他的妻子崔氏先死了,身邊只有一個小妾,就對她說:"我已經死了,在地下見到了先前的妻子。我說有了你,她非常生氣,將要有不利你的事,怎麼辦?今天她快來了,不宜久留。"說完,分了一些財物給她,讓行官送她回北邊。小妾馬上到了船上,行官有點小事,未能上路。李載也知道了,召來行官,打了五杖,讓他快去。事情處理完,吃完飯,他就死了。

----------------------------------------

高勵

高勵者,崔士光之丈人。夏日,在其莊前桑下,看人家打麥。見一人從東走馬來,至勵再拜,云:"請治馬足。"勵云:"我非馬醫,焉得療馬?"其人笑云:"但為膠粘即得。"勵初不解其言,其人乃告曰:"我非人,是鬼耳。此馬是木馬,君但洋膠粘之,便濟行程。"勵乃取膠煮爛,出至馬所,以見變是木馬。病在前足,因為粘之。送膠還舍,及出,見人已在馬邊。馬其駿,還謝勵訖。便上馬而去。(出《廣異記》)

【譯文】

高勵是崔士光的丈人。夏天,在他莊子前面的桑樹下,看人家打麥。見一個人從東邊騎馬過來,到高勵面前拜了又拜,說:"請治療馬腳。"高勵說:"我不是馬醫,怎麼能治馬?"那人笑着說:"只用膠粘上就行了。"高勵開始不明白他的話,那人就告訴他說:"我不是人,是鬼。這匹馬是木馬,您只多用膠粘上它,使可以幫它行走了。"高勵就取出膠煮爛,出來到馬廄,看見那匹馬已經變成了木馬。病在前腳,就給它粘上。送膠回屋,等到出來,看見那人已在馬旁邊,馬非常駿偉。那人謝過高勵,就上馬而去。

----------------------------------------

蕭遇

信州刺史蕭遇少孤,不知母墓。數十年,將改葬。舊塋在都,既至,啟,乃誤開盧會昌墓。既而知其非,號慟而歸。聞河陽方士道華者,善召鬼,乃厚弊以迎。既至,具以情訴,華曰:"試可耳。"乃置壇潔誠,立召盧會昌至,一丈夫也,衣冠甚偉,呵之曰:"蕭郎中太夫人塋,被爾墓侵雜,使其迷誤。忽急尋求,不爾,當旦夕加罪。"會昌再拜曰:"某賤役者,所管地累土三尺,方十里,力可及。周外則不知矣。但管內無蕭郎中太夫人墓,當為索之。以旦日為期。"及朝,華與遇俱往。行里余,遙見會昌奔來曰:"吾緣尋索,頗擾鬼神,今使按責甚急,二人可疾去。"言訖而滅,二人去之數百步,("百步"原作"日",據明鈔本改。)顧視,見青黑氣覆地,竟日乃散。既而會昌來曰:"吾為君尋求,大受陰司譴罰,今計窮矣。"請辭去。華("華"原作"罷"。據明鈔本改。)歸河陽,遇號哭。自是端居一室。夜忽如夢中,聞戶外有聲,呼遇小名曰:"吾是爾母。"遇驚走,出戶拜迎。見其母,母從暗中出。遇與相見如平生,謂遇曰:"汝至孝動天,誠達星神,祇靈降鑒,今我與汝相見,悲愴盈懷。"遇號慟久之,又嘆曰:"吾家孝子,有聞於天,雖在泉壤,其為眾流所仰。然孝子之感天達神,非惟毀形滅性,所尚由哀耳。"因與遇論幽冥報應之旨,性命變通之道。乃曰:"禍福由人,但可累德。上天下臨,實如影響。其有樹善不感者,皆是心不同耳。"言敘久之,遇悲慰感激曰:"不意更聞過獎之言,庶萬分不恨矣。"乃述迷誤塋域之恨,乃曰:"吾來亦為此。年歲寢遠,汝小,何由而知?吾墓上已有李五娘墓,亦已平坦,何可辨也?汝明日,但見烏鵲群集,其下是也。"又曰:"若護我西行,當以二魂輿入關。"問其故,答曰:"為叔母在此,亦須歸鄉。"遇曰:"叔母為誰耶?"母曰:"叔母則是汝外婆,吾亦自呼作叔母,憐吾孤獨,嘗從咸陽來此伴吾。後因神祇隔絕,不得去,故要二魂輿耳。"言訖而去,倏忽不見。遇哀號待曉,即於烏鵲所集平地,掘之。信是李五娘墓,更於下得母墓,方得合葬。(出《通幽記》)

【譯文】

信州刺史蕭遇小時候是孤兒,不知道母親的墓。幾十年後,準備改葬,舊墓地在京都,就到了那兒。打開墳墓,是錯開了盧會昌的墓,才知道不是母親的墳墓,就傷心地回去了。聽說河陽有個方士叫道華,善於召鬼,就重金聘來,詳細地把事情告訴了他。道華說:"可以試一下。"就潔淨設壇,馬上召呼盧會昌到。見是一個男子,衣冠非常氣派。道華呵叱他說:"蕭郎中太夫人的墓,被你的墓侵犯 ,使蕭郎中迷惑搞錯,趕快尋找,不然就天天加大你的罪過。盧會昌拜了又拜,說:"我是卑賤的僕役,所管地盤共深三尺,方圓十里,我的能力只可涉及這些,這個範圍外的就不知道了。只是我的管轄之內沒有蕭郎中太夫人墓,我應為他尋找,以明天早晨為期限。"到了早晨,道華和蕭遇都去了,走了一里多地,遠遠地看見盧會昌奔跑過來說:"我因為尋找,頗多打擾鬼神,現在派人責罰很緊急,你們兩個應該快點離開。"說完就沒了。兩人走了幾百步,四下一看,見黑氣蓋地,一天才散。不久盧會昌來說:"我給您尋找,大受陰司責罰,現在辦法用盡了,請讓我告辭離去。"道華回到河陽,蕭遇號哭,從此住最邊上的一個屋子。夜晚忽然象在夢中,聽到門外有聲音,召呼蕭遇的小名說:"我是你的母親。"蕭遇驚訝地跑出,到門外拜見迎接他的母親。母親從黑暗中走出,蕭遇和她相見象母親在世一樣。母親對蕭遇說:"你極其孝順感動了上天,精誠傳達到星神,地神引以為鑑,現在我和你相見。"母親悲愴滿懷,蕭遇號哭悲慟很久。母親又說:"我家的孝子,聞名於天,我雖在黃泉,很被眾人仰慕,但孝子感動天地之神,不只是損害身體,這都是由於悲哀。"就和蕭遇談論幽冥中報應的情況,性命變通的道理,說:"禍福由人,但可積德,上天的報應,其實象事物的回聲,也有做了善事沒有報答的,都是心不誠。"言談很久,蕭遇悲痛得以安慰,十分感激地說:"不在意聽過獎的話,小子實在沒有遺憾了。"就說了迷誤墓地的遺憾。母親說:"我來也是為了這事,年代久遠,你那時還小,怎麼能知道呢?我的墳上已經有了李五娘墓,也已經平坦了,怎麼能辨別呢?你明天只要看見烏鵲聚集,那下面就是。"又說:"若送我西行,應該用兩個靈車進關。"問她原因,回答說:"因為叔母在這,也要還鄉。"蕭遇說:"叔母是誰?"母親說:"叔母就是你的外婆,我也自稱她為'叔母',她可憐我孤獨,曾想從咸陽到這陪伴我,後因地神隔絕,不能離開那裡,所以要兩個靈車。"說完就離去,很快不見了。蕭遇悲傷地哭到天亮,就在烏鵲聚集的平地挖掘,果真是李五娘的墓,再在下面挖到母親的墓,才得以合葬。

----------------------------------------

朱自勸

吳縣朱自勸以寶應年亡。大曆三年,其女寺尼某乙,令往市買胡餅,充齋饌物。於河西見自勸與數騎賓從二十人,狀如為官。見婢歔欷,問:"汝和尚好在,將安之。"婢云:"命市胡餅作齋。"勸云:"吾此正復有餅。"回命從者,以三十餅遺之,("遺之"二字原缺,據明鈔本補。)兼傳問訊。婢至寺白尼,尼悲涕不食,餅為眾人所食。後十餘日,婢往市,路又見自勸,慰問如初。復謂婢曰:"汝和尚不了,死生常理,何可悲涕,故寄餅亦復不食。今可將三十餅往,宜令食也。"婢還,終不食。後十日,婢於市,復見自勸。問訊畢,謂婢曰:"方冬嚴寒,聞汝和尚未挾纊。今附絹二匹,與和尚作寒具。"婢承命持還,以絹授尼。尼以一匹制褲,一留貯之。後十餘日,婢復遇自勸,謂曰:"有客數十人,可持二絹。令和尚於房中作饌,為午食。明日午時,吾當來彼。"婢還,尼賣絹,市諸珍膳。翌日待之,至午,婢忽冥昧久之,靈語因言客至。婢起只供食,食方畢,又言曰:"和尚好住,吾與諸客飲食致飽,今往已。"婢送自勸出門,久之方悟,自爾不見。(出《廣異記》)

【譯文】

吳縣朱自勸在寶應年中死亡,大曆三年,他的女兒在寺里當一名尼姑,讓婢女去買胡餅,充當齋飯。婢女在河西看見朱自勸和幾個騎馬的隨從二十人,形狀好象做官的樣子,看見婢女就嘆息起來,問:"你家和尚好嗎?你要去哪兒?"婢女說:"讓我買胡餅當齋飯。"朱自勸說:"我這正好還有餅。"回頭命令跟從的人:"把三十個餅給她,並代為問候。"婢女回到寺院向尼姑說了這件事,尼姑悲泣不吃,餅被眾人吃了。過了十幾天,婢女去買東西,路上又見到了朱自勸,慰問和第一次一樣,朱自勸又對婢女說:"你家和尚不明事理,死生是正常的道理,怎麼可以悲傷落淚呢?以前給她的餅也不吃,現在可把三十個餅帶去,應該讓她吃。"婢女回來,尼姑始終不吃。又過了十天,婢女在市上,又看到朱自勸,問候完畢,對婢女說:"正是冬天嚴寒,聽說你家和尚沒有棉衣,現在給你兩匹絹,給和尚做禦寒的衣服。"婢女奉命拿回來,把絹給了尼姑。尼姑用一匹絹做了褲子,一匹絹留下存放起來。十多天後,婢女又遇到朱自勸,朱自勸對她說:"有幾十個客人,可以拿兩匹絹,讓和尚在房中做飯,當午餐。明天午時,我當去那裡。"婢女回去,尼姑賣絹,買了各種珍奇美食。第二天等待他們,到了午時,婢女忽然很久不省人事,顯靈傳語說客人到了。婢女立起地供神食,剛吃完,又說道:"和尚安好,我和各位客人飲食很飽,現在走了。"婢女送朱自勸出門,很久才醒過來,從此再沒看見朱自勸。

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是宋代人編的一部大書。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及釋藏﹑道經等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屬於類書。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