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王之道 / 贈浮屠有則
拼

《贈浮屠有則》

王之道 〔宋代〕

我老不能詩,其窮類詩人。

多謝二三子,強以窮相親。

師從何方來,過聽誤失真。

袖攜諸公詩,丐我踵後塵。

顧我雖不能,欲辭恐師嗔。

勉作數句偈,拙惡慚無倫。

复制

贈浮屠有則 - 賞析

王之道

作者: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於宋哲宗元祐八年,卒於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朴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雲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後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於世。 

王之道其它诗文

《朝中措(和孔倅·郡齋新栽竹)》

王之道 〔宋代〕

君心節直更心虛。

移植並庭除。

好在紅蕖相映,捲簾如見吳姝。

清風明月,君無我棄,我不君疏。

況有騷人墨客,時來同醉兵廚。

复制

《長相思 其一 相山集題作恨別》

王之道 〔宋代〕

雨濛濛。

日曨曨。

洗出遠山三四重。

分明眉黛濃。

野橋西,官路東。

小驛夜涼風入松。

夢魂誰與同。

复制

《感皇恩·彥逢弟生日》

王之道 〔宋代〕

宿霧霽晨霜,江山明秀。照眼黃花亂晴晝。當年今日,正是懸弧時候。一杯聊獻祝,同親舊。莫問窮通,休論貧富。且趁良辰醉醇酎。揚珠扌壽玉,況值西成多收。飽餐歌至治,天垂祐。

复制

《水調歌頭·用王沖之韻贈僧定淵》

王之道 〔宋代〕

敗屋擁破衲,驚飆漫颼F059。不離當處人見,操彗上藍游。彈指九州四海,浪說其來雲聚,其去等風休。莫作袈裟看,吾道慣聃丘。齊死生,同寵辱,泯春秋。高名厚利,眇若天地一蜉蝣。閒舉前人公案,試問把鋤空手,何似步騎牛。會得個中語,淨土在閻浮。

复制

《減字木蘭花 其十二 和董令升正月五日會客》

王之道 〔宋代〕

蛾眉螓首。舞雪嬌回開凍候。盡道今年。千里風光萃綺筵。

坐來新月。照我蒼顏並白髮。酒到休辭。自有黃芽介壽祺。

复制

《含山令尹章邦基即其所居剜山得石嵌空乃作堂》

王之道 〔宋代〕

我聞美玉地所秘,出為世用自有時。

譬猶景星與慶雲,千載往往一見之。

君家玉璧豈無說,鑿山得石夸瑰奇。

豈惟蒼翠實相似,溫潤清越璠璵姿。

細看高廣類牆壁,以璧名之故其宜。

剜劖不已石無盡,此窟未易窺藩籬。

作堂正在佳絕處,下視海岳如城池。

錢塘雪浪涌澎湃,天竺煙岫紛參差。

君於其間日成趣,長篇短句揮蛟螭。

乃知地靈不愛寶,要令景物求新詩。

顧我與君無半面,牽帥阿咸難固辭。

沽哉沽哉吾與玉,它年相見期相知。

复制

《種田庵》

王之道 〔宋代〕

古人即耒耜,自有中田廬。

看君種田庵,名異實則如。

條場歸雲來,宮功不容紓。

复制

《題璋老清閟軒》

王之道 〔宋代〕

典午接曹氏,其風扇浮虛。

當時波浪從,高談乃其餘。

竹誠松柏流,一日不可無。

子猷為此語,千古誰能渝。

堂堂韓退之,議論荀揚徒。

詠竹美清閟,長篇載諸書。

吉祥在無為,隱若西南隅。

我來過梅雨,新竹環精廬。

風梢弄蒼筤,日影穿扶疏。

高標挺直節,勁特凌萬夫。

道人謂予言,吾言葺吾居。

公其為吾名,要令與實符。

清閟退之詠,是軒良不孤。

何當對此君,搜吟更躊躇。

复制

《和王元渤留題松壽岩白雲庵寄鄭顧道二首》

王之道 〔宋代〕

流水泠泠浸稻田,岩耕應費買山錢。

風梢雨蓋摩霄漢,個裡高人即地仙。

复制

《和王圜中道上初見梅花二首》

王之道 〔宋代〕

馬頭驚見一枝新,夾道歡呼擁吏民。

咫尺招提雞黍約,不妨同醉萬家春。

复制

《合寨陪諸公觀月》

王之道 〔宋代〕

一樽相對夜厭厭,風捲浮雲見玉蟾。

凌亂請看矛作舞,清光炯炯已窺檐。

复制

《原道》

王之道 〔宋代〕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歸於墨;不入於老,則歸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於口,而又筆之於其書。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之衣,飢然後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鬱,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嗚呼!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聖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飢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