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盦(一作定庵)。漢族,浙江臨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
鄭板橋(1693—1765)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字克柔,漢族,江蘇興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已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
倉央嘉措(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門巴族,六世達賴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清朝戰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
黃景仁(1749~1783),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年僅35歲。詩負盛名,...
紀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諡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曉...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被後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閒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
林則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
(1828年-1880年),字象一,一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詩人,有《拙吾詩文稿》。高鼎生活在鴉片戰爭之後,大約在咸豐年間(1851~1861),其人無甚事跡,其詩也多不合那個時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為他寫了一首有名的有關放...
鄭板橋(1693—1765)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名燮,字克柔,漢族,江蘇興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已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
賀雙卿(1715~1735年), 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間人,江蘇金壇薛埠丹陽里人氏,初名卿卿,一名莊青,字秋碧,為家中第二個女兒,故名雙卿。雙卿自幼天資聰穎,靈慧超人,七歲時就開始獨自一人跑到離家不遠的書館聽先生講課,十餘歲就做得一手精巧...
沈復(1763年—1832年),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傑出的文學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十九歲入幕,此後四十餘年流轉於全國各地。後到蘇州從事...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詩人,當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璉,字夏重,號查田;後改名慎行,字悔余,號他山,賜號煙波釣徒,晚年居於初白庵,所以又稱查初白。海寧袁花(今屬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特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內廷。五...
林嗣環(1607——約1662),字鐵崖,號起八。清代順治年間的福建晉江人(現泉州市安溪縣官橋鎮駟嶺村),當時的進士。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生,從小聰穎過人,七歲即能屬文。著有《鐵崖文集》《海漁編》《嶺南紀略》《荔枝話》《口技》等,其中《...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
顧貞觀(1637-1714)清代文學家。原名華文,字遠平、華峰,亦作華封,號梁汾,江蘇無錫人。明末東林黨人顧憲成四世孫。康熙五年舉人,擢秘書院典籍。曾館納蘭相國家,與相國子納蘭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讀書終老。貞觀工詩文,詞名尤著,著...
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新城(今山東桓台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學者、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別署鹿樵生、灌隱主人、大雲道人,世居江蘇崑山,祖父始遷江蘇太倉,漢族,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明末清初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又為婁東詩派開創者。長於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詩人、詞人、學者、藏書家。字錫鬯,號竹垞,又號驅芳,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漢族,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科,除檢討。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書房。曾參加纂修《明史》。博通...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
車萬育(1632~1705年),字雙亭,一字與三,號鶴田,又號敏州、雲崔,湖南邵陽人。康熙二年(1663年),與兄萬備同舉湖廣鄉試,康熙三年(1664年)三甲八十四名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戶部給事中,轉兵科掌印給事中。據稱他「在諫垣二十餘年,拒請...
陳維崧(1625~1682)清代詞人、駢文作家。字其年,號迦陵。宜興(今屬江蘇)人。清初諸生,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54歲時參與修纂《明史》,4年後卒於任所。
顧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嫁為貝勒奕繪的側福晉。她為現代文學界公認為「清代第一女詞人」。晚年以道號「雲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說《紅樓夢影》,成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說家。其文采見識,非同凡響...
趙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旋辭官,主講安定書院。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三祖」。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辭官...
李叔同(1880-1942) 初名文濤,改名岸,又名廣侯、成蹊,字惜霜,號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光緒二十七年(1901)就讀於南洋公學經濟科。公費留學日本。在上野美術專門學校習油畫。加入同盟會。於東京組織春柳社,編演戲劇。歸國後,任教浙江第...
黃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藍水漁人、魚澄洞主、雙瀑院長、...
徐燦(約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號深明,又號紫言(竹字頭)。江南吳縣(今蘇州市西南)人。明末清初女詞人、詩人、書畫家,為「蕉園五子」之一。光祿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學士海寧陳之遴繼妻。從夫宦遊,封一品夫人。工詩,尤長於...
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漢族客家人,廣東省梅州人,光緒二年舉人,歷充師日參贊、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參贊、新加坡總領事,戊戌變法期間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撫陳寶箴推行...
彭端淑(約1699年-約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眉州丹稜(今四川丹稜縣)人。生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卒於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員、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後人並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歲能文,十二歲入縣學,與兄彭...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說他「至啟、禎時,准北宋之矩矱」 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進士,他是東林黨的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因與溫體仁爭權失敗而...
孔尚任(1648年11月1日—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隨園詩話》作東堂),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家。孔尚任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傳統與學術,自幼即留意禮、樂、兵、農等學問,還考證過樂律,...
張惠言(1761~1802)清代詞人、散文家。原名一鳴,字皋文,一作皋聞,號茗柯,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嘉慶四年進士,官編修。少為詞賦,深於易學,與惠棟、焦循一同被後世稱為「乾嘉易學三大家」。又嘗輯《詞選》,為常州詞派之開山,著有《茗柯文...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漢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序》中蓋有...
蔣春霖(1818~1868)晚清詞人。字鹿潭,江蘇江陰人,後居揚州。咸豐中曾官兩淮鹽大使,遭罷官。一生潦倒,後因情事投水自殺(一說仰藥死)。早年工詩,中年一意於詞,與納蘭性德、項鴻祚有清代三大詞人之稱,所作《水雲樓詞》以身遭咸豐間兵事,特...
金聖歎(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一說原姓張。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自稱泐庵法師。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金聖歎的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及杜甫諸家唐詩...
吳藻(1799~1862),女,清代著名女曲作家、詞人,字苹香,自號玉岑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祖籍安徽黟縣。幼而好學,長則肆力於詞,又精繪事,自繪飲酒讀騷圖,又題飲酒讀騷圖曲。著有《花簾詞》一卷、《香南雪北詞》一卷、《飲酒讀騷圖曲》(...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字翁山、介子,號萊圃,漢族,廣東番禺人。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為僧,中年仍改儒服。詩有李白、屈原的遺風,著作多毀於雍正、乾...
張維屏(1780-1859年),字子樹,號南山,又號松心子,晚號珠海老漁,廣東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人。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進士,因厭倦官場黑暗,於道光十六年(1836年)辭官歸里,隱居「聽松園」,閉戶著述。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靈皋,亦字鳳九,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漢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鳳儀里)人,生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稱「縣裡方」或「大方」)十六世,與明末大思想家方以...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邵陽隆回人,道光二年舉人,二十五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
沈德潛(1673~1769 )字確士,號歸愚,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詩人。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科,乾隆四年(1739)成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為葉燮門人,論詩主格調,提倡溫柔敦厚之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但少數篇章對民間...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詩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為名。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同治三年(1864年)生於台灣彰化,光緒十四年(1887年)中舉人,光緒十五年登進...
商景蘭(1605~1676),字媚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明兵部尚書商周祚長女,抗清名臣祁彪佳妻。明末清初詩人,德才兼備,能書善畫。其妹商景徽亦工詩。著有《錦囊集》(舊名《香奩集》),收詩六十七首、詞九十四首、補遺詩三首、遺文一篇。陳維...
徐錫麟(1873年-1907年),字伯蓀,號光漢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生於地主紳商家庭,幼讀私塾,喜歡算術、天文,先後取得廩生、副舉人等功名。因他常宣傳革命思想,仇視清廷,其父恐受連累,分了一部分財產給他,表示脫離父子關係。
項鴻祚(1798~1835)清代詞人。原名繼章,後改名廷紀,字蓮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兩應進士試不第,窮愁而卒,年僅三十八歲。家世業鹽筴,巨富,至君漸落。鴻祚一生,大似納蘭性德。他與龔自珍同時為「西湖雙傑」。其...
厲鶚(1692-1752),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南湖花隱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學家,浙西詞派中堅人物。康熙五十九年舉人,屢試進士不第。家貧,性孤峭。乾隆初舉鴻博,報罷。性耽聞靜,愛山水,尤工詩餘,擅南宋諸家之勝。著有《宋詩...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
況周頤(1859~1926)晚清官員、詞人。原名周儀,因避宣統帝溥儀諱,改名周頤。字夔笙,一字揆孫,別號玉梅詞人、玉梅詞隱,晚號蕙風詞隱,人稱況古,況古人,室名蘭雲夢樓,西廬等。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寶慶。光緒五年舉人,曾官內閣中...
紀映淮(1617~1691?)明末清初女詩人。字冒綠,小字阿男,江南上元(今江蘇南京)人,紀映鍾之妹,莒州杜李室,其夫抗清被戮,映淮守寡以終,著有《真冷堂詞》。
蔣士銓(1725—1784)清代戲曲家,文學家。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居士,晚號定甫。鉛山(今屬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九年辭官後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書院講席。精通戲曲,工詩古文,與袁枚、趙翼合稱江右三...
張問陶(1764—1814) ,清代傑出詩人、詩論家,著名書畫家。字仲冶,一字柳門。因善畫猿,亦自號「蜀山老猿」。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於蘇州寓所。其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傳》卷七二《文苑傳三》、胡傳淮著《...
宋琬(1614~1674)清初著名詩人,清八大詩家之一。字玉叔,號荔裳,漢族,萊陽(今屬山東)人。順治四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永平兵仆道、寧紹台道。族子因宿憾,誣其與聞逆謀,下獄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吳、越間,尋起四川按察使。琬詩入杜、韓...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曾用名火秀,族名仁坤,後來為了避上帝「爺火華」(「耶和華」的諧音)名諱而改為現名,太平天國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從1851年金田起義到1864年天京陷...
鄭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字蘇龕(蘇堪),一字太夷,號海藏,嘗取東坡『萬人如海一身藏』詩意,顏所居曰『海藏樓』,世稱『鄭海藏』。中國福建省閩侯縣人。工詩,擅書法,為詩壇「同光體」宣導者之一。著有《海藏樓詩集》。
高鶚(1758年—約1815年),字雲士,號秋甫,別號蘭墅、行一、紅樓外史。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出版史、傳播史上首個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兩位主要編輯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清代漢軍鑲黃旗內務府人,遼寧鐵嶺人,自署鐵嶺高鶚、奉天高鶚,...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其父之...
洪昇(1645年8月21日~1704年7月2日),字昉思,號稗畦,又號稗村、南屏樵者。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中國清代戲曲家、詩人,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並稱「南洪北孔」。洪昇生於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年)北京國子監肄業。歷經二十年科...
畢沅(1730~1797)清代官員、學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從沈德潛學於靈岩山,自號靈岩山人。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廷試第一,狀元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撫,第二年擢湖廣總督。嘉慶元年...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於瀋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
陳曾壽(1878~1949)晚清官員、詩人。字仁先,號耐寂、復志、焦庵,家藏元代吳鎮所畫《蒼虬圖》,因以名閣,自稱蒼虬居士,湖北蘄水縣(今浠水縣)巴河陳家大嶺人,狀元陳沆曾孫。光緒二十九年進士,官至都察院廣東監察御史,入民國,築室杭州小南...
洪升(1645~1704),清代戲曲作家、詩人。字昉思,號稗畦,又號稗村、南屏樵者。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於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北京國子監肄業,二十年均科舉不第,白衣終身。代表作《長生殿》歷經十年,三易其稿,於康熙二十七年...
朱孝臧(1857~1931)晚清四大詞家之一。一名祖謀,字古微、藿生,號漚尹、彊村,浙江歸安(今吳興縣)人。光緒八年舉人,次年進士,歷官編修、侍講學士、禮部侍郎。光緒三十年出為廣東學政,因與總督齟齬,引疾辭官。民國二十年卒於上海。朱孝臧始...
俞樾(1821-1907),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他是現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吳昌碩、日本井上陳政皆出其門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後受咸豐皇帝賞...
尤侗(1618年-1704年)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戲曲家,曾被順治譽為「真才子」;康熙譽為「老名士」。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號三中子,又號悔庵,晚號良齋、西堂老人、鶴棲老人、梅花道人等,蘇州府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於康熙十八年(1679)...
嚴遂成(1694—?)約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後)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號海珊,烏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進士,官山西臨縣知縣。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值丁憂歸。後補直隸阜城知縣。遷雲南嵩明州知府,創辦鳳山書院。後...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翁、觀化等別名,漢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稱為老莊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場合與作品中反覆強調、自陳:「老夫學老莊者也」、「我本徒蒙莊」、「吾師莊先...
施閏章(1619—1683),清初著名詩人。字尚白,一字屺雲,號愚山,媲蘿居士、蠖齋,晚號矩齋,後人也稱施侍讀,另有稱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順治六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舉博學鴻儒,授侍講,預修《明史》,進侍讀。文...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學家、畫家。字梅伯,號復莊,又號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復翁、復道人、野橋、東海生等,浙江鎮海(今寧波北侖)人。道光舉人,以著作教授終身。治學廣涉經史、地理、釋道、戲曲、小說。工詩畫,尤善人物、梅...
陳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號半峰,晚號獨漉子,又號羅浮布衣,漢族,廣東順德縣(今佛山順德區)龍山鄉人。著名抗清志士陳邦彥之子。清初詩人,與屈大均、梁佩蘭同稱嶺南三大家。又工書法,時稱清初廣東第一隸書高手。有《獨漉堂全集》,...
(1627—1702)江蘇吳江人,浙江嘉興籍,字星期,號巳畦。葉紹袁子。康熙九年進士。任江蘇寶應知縣。十四年,以三藩亂時役重民飢,與巡撫慕天顏不合,被劾罷官。居吳縣橫山,常出遊覽四方名勝。精研詩學理論,所作以險怪為工。有《原詩》、《巳畦詩...
劉開(1784—1824)字明東,又字方來,號孟塗,清代桐城人,散文家。 劉開出生數月喪父,母吳氏日耕夜織,盡心撫育。少時牧牛常依塾窗外,傍聽塾師講課,天長日久,習以為常,塾師頗為愛憐,留館就讀。劉開如饑似渴,遍讀詩文。十四歲,以文章拜會姚...
周濟(1781年-1839年)字保緒,一字介存,號未齋,晚號止庵。江蘇荊溪(今江蘇宜興)人,清朝詞人及詞論家。一八〇五年(清嘉慶十年)進士。官淮安府學教授。著有《味雋齋詞》和《止庵詞》各一卷,《詞辨》十卷,《介存齋論詞雜著》一卷,輯有《宋...
劉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今樅陽縣湯溝鎮陳家洲人。劉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縱聲讀古詩文,韻調鏗鏘,喜飲酒,好吟詩。受教於同鄉吳直,才華出眾。雍正七年(1729年)和雍正十年(1732年),兩次參加考試都登副榜。劉大...
陳沆(hàng)(1785~1826)著名詩人,文學家,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稱為「一代文宗」。 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室名簡學齋,白石山館。蘄水(今湖北浠水縣)人。陳沆於嘉慶十八年(1813)中舉,二十四年(1819)中進士一甲一名,其策論文章,氣...
鄭文焯(1856~1918)晚清官員、詞人。字俊臣,號小坡,又號叔問,晚號鶴、鶴公、鶴翁、鶴道人,別署冷紅詞客,嘗夢遊石芝崦,見素鶴翔於雲間,因自號石芝崦主及大鶴山人,奉天鐵嶺(今屬遼寧)人,隸正黃旗漢軍籍,而托為鄭康成裔,自稱高密鄭氏。...
劉鶚(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雲摶、公約。後更名鶚,字鐵雲(劉鐵雲),又字公約,號老殘。署名「洪都百鍊生」。漢族,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江蘇淮安區)。劉鶚自青年時期拜從...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雲台、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先後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體...
彭孫遹(yù)(1631—1700)清初官員、詞人,與王士禎齊名,時號「彭王」。字駿孫,號羨門,又號金粟山人,浙江海鹽武原鎮人。彭孫貽從弟,順治十六年進士。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科第一,授編修。歷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學士,為《明史》總裁。詩工整...
王鵬運(1849—1904)晚清官員、詞人。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號半塘老人,又號鶩翁,晚年號半塘僧鶩。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陰。同治九年舉人,光緒間官至禮科給事中,在諫垣十年,上疏數十,皆關政要。二十八年離京,至揚州主學堂,...
曹貞吉(1634~1698) 清代著名詩詞家。字升六,又字升階、迪清,號實庵,安丘縣城東關(今屬山東省)人。曹申吉之兄。康熙三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以疾辭湖廣學政,歸里卒。嗜書,工詩文,與嘉善詩人曹爾堪並稱為「南北二曹」,詞尤有名,被譽為清...
陳鍾祥(1809-?)字息凡,號趣園,貴州貴築人,道光十一年(1831)舉人,歷官滄州知府,趙州知府,著有《依隱齋詩抄》十二卷。
吳慶坻,字子修,錢塘人。光緒丙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湖南提學使。有《補松廬詩錄》。
吳錫麒(1746~1818)清代文學家。字聖征,號穀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曾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後兩度充會試同考官,擢右贊善,入直上書房,轉侍講侍讀,升國子監祭酒。他生性耿直,不趨權貴,但名著公卿間。在上...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經學家、文學家。初名蓮,又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號更生居士。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籍貫安徽歙縣。乾隆五十五年科舉榜眼,授編修。嘉慶四年,上書軍機王大臣言事,極論時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詔以「罪亮...
何紹基(1799-1873),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六年進士。咸豐初簡四川學政,曾典福建等鄉試。歷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通經史,精小學金石碑版。據《大戴記》考證《禮...
林古度(1580年~1666年)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字茂之,號那子,別號乳山道士,福建福清人。詩文名重一時,但不求仕進,遊學金陵,與曹學佺、王士楨友好。明亡,以遺民自居,時人稱為「東南碩魁」。晚年窮困,雙目失明,享壽八十七而卒。
莊棫(1830——1878 ),字中白,一字利叔,清代詞人,學者,號東莊,又號蒿庵。丹徒人,生於道光十年(1830)。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卒。享年四十九歲。著有《蒿庵遺稿》,詞甲、乙稿及補遺附焉。
樂鈞(1766-1814,一說1816卒),原名宮譜,字效堂,一字元淑,號蓮裳,別號夢花樓主。江西撫州府臨川長寧高坪村(今屬金谿縣陳坊積鄉高坪村)人。清代著名文學家。從小聰敏好學,秀氣孤秉,喜作駢體文,利文20卷。弱冠補博士弟子。乾隆五十四年(1...
(1768—1797)清江蘇上元人,原籍安徽天長,字德卿。諸生詹枚妻。十一歲隨父赴吉林,奔祖父喪,居吉五年,讀書習騎射。旋迴江南,隨家轉徙京師、陝西、湖北、廣東。通天文、算學、醫學,工詩文、繪畫。曾痛斥風水迷信之說。對歲差原理有清晰了解,...
(1637—1708)安徽桐城人,字敦復,號樂圃。康熙六年進士,由編修累官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歷任《國史》、《一統志》、《淵鑒類函》、《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充會試正考官。為官敬慎,卒諡文端。有《恆產瑣言》、《篤素堂詩文集》等。
毛奇齡(1623—1716)清初經學家、文學家,與兄毛萬齡並稱為「江東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於一、齊於,號秋晴,又號初晴、晚晴等,蕭山城廂鎮(今屬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學者稱「西河先生」。明末諸生,清初參與抗清軍事,流亡多...
薛時雨(1818-1885),字慰農,一字澍生,晚號桑根老農。安徽全椒人。清代咸豐三年(1853)進士,授嘉興知縣。太平軍起,參李鴻章軍幕,以招撫流亡振興文教為任。官至杭州知府,兼督糧道,代行布政、按察兩司事。為台灣第一巡撫劉銘傳親家。晚清著...
董以寧(約公元一六六六年前後在世),字文友,武進(今江蘇省武進市)人,清代初期詩人。性豪邁慷慨,喜交遊,重然諾。明末為諸生。少明敏,為古文詩歌數十萬言,尤工填詞,聲譽蔚然。與鄒只謨齊名,時稱「鄒董」。又與陳維崧及只謨有才子之目。著...
(1608—1647)明末清初江南青浦人,字舒章。明崇禎十五年舉人。與陳子龍等有「雲間六子」之稱。入清,被薦任內閣中書舍人。多爾袞致史可法、唐通等信,均其手筆。不久,憂傷而死。有《蓼齋集》。
李方膺(1695~1755)清代詩畫家。字虬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乳名龍角。通州(今江蘇南通)人。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揚州借園,自號借園主人,以賣畫為生。與李鱓、金農...
[清]僧。字芥航,一作芥舟,號六不(一作不須,又作不不)頭陀。了禪弟子。江蘇鹽城蔡氏子。家貧,披薙於吳門三元宮,後到寶華山,晚年居焦山。彭玉麟(一八一六―一八九0)與訂方外交,工詩善畫,畫蘭竹頗佳。《清朝書畫家筆錄》
成鷲(1637-1722),清朝初年廣東肇慶鼎湖山慶雲寺僧。又名光鷲,字跡刪,號東樵山人。俗姓方,名覬愷,字麟趾,番禺(今屬廣東省)人。出身書香仕宦世家。其為人豪放倜儻,詩文亦卓厲痛快,盡去雕飾,頗有似莊子處。沈德潛譽為詩僧第一。作品有《...
屈復(1668~1745)清代詩人。初名北雄,後改復,字見心,號晦翁,晚號逋翁、金粟老人,世稱「關西夫子」。蒲城(今屬陝西)縣罕井鎮人,後遷縣城北關。19歲時童子試第一名。不久出遊晉、豫、蘇、浙各地,又歷經閩、粵等處,並四至京師。乾隆元年(1...
龔鼎孳生於1615年,殆於1673年。字孝升,因出生時庭院中紫芝正開,故號芝麓,諡端毅。安徽合肥人。與吳偉業、錢謙益並稱為「江左三大家」。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龔鼎孳在兵科任職,前後彈劾周延儒、陳演、王應熊、陳新甲、呂大器等權臣。明代諫...
冒襄(公元1611-1693年),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朴庵,又號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南直隸揚州府泰州如皋縣(今江蘇如皋)人。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諡潛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頗豐,傳世的有《先世前征錄》、《朴巢詩文集》、《岕茶匯...
孫原湘(1760 ~1829)清代詩人。字子瀟,一字長真,晚號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蘇常熟)人。清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協修。不久得疾返里不出,先後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婁東、游文等書院講席,學生多有成就...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浙東學派重要代表,字紹衣,號謝山,學者稱謝山先生,浙江鄞縣(今鄞州區洞橋鎮沙港村)人。曾主講於浙江蕺山書院,廣東端溪書院。上承清初黃宗羲經世致用之學,博通經史,在學術上推崇黃宗羲、萬斯...
包世臣(1775一1855),男,安徽涇縣人。清代學者、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包世臣乃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二十九世孫。字慎伯,晚號倦翁、小倦遊閣外史。嘉慶二十年舉人,曾官江西新渝知縣,被劾去官。包世臣學識淵博,喜兵家言,治經濟學。對農政、貨幣...
趙我佩,字君蘭,仁和人,趙慶熺女,□礪軒室。
魏憲,字惟度,福清人。諸生。有《枕江堂集》。
(1631—1684)清江南吳江人,字漢槎。吳兆寬弟。少有才名,與華亭彭師度、宜興陳維崧有「江左三鳳凰」之號。順治十四年科場案,無辜遭累,遣戍寧古塔,居二十三年。友人顧貞觀求明珠子納蘭性德為之緩頰,舊日文友宋德宜、徐乾學集資納贖,始得放歸...
鮑之蕙(1757-1810),清女詩人。字仲姒,又字茴香,丹徒人。之蕙著有《清娛閣吟稿》若干卷,傳於世。
宋湘(1757~1826)字煥襄,號芷灣,廣東嘉應州(今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清代中葉著名的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政聲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貧寒,受家庭影響勤奮讀書,年輕時便在詩及楹聯創作中展露頭角,被稱為「嶺南第一才子」。《清史稿· 列傳》中...
吳嘉紀(1618年-1684年),字賓賢,號野人,江蘇東台人(清代屬於揚州府泰州)。出生鹽民,少時多病,明末諸生,入清不仕,隱居泰州安豐鹽場。工於詩,其詩法孟郊﹑賈島,語言簡樸通俗,內容多反映百姓貧苦,以「鹽場今樂府」詩聞名於世,得周亮工...
陳文述(1771~1843)初名文杰,字譜香,又字雋甫、雲伯,英白,後改名文述,別號元龍、退庵、雲伯,又號碧城外史、頤道居士、蓮可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慶時舉人,官昭文、全椒等知縣。詩學吳梅村、錢牧齋,博雅綺麗,在京師與楊芳燦齊...
顧彩(1650~1718)清戲曲作家。字天石,號補齋、湘槎,別號夢鶴居士,江蘇無錫人。其父顧宸,為當地知名藏書之家,他閱讀一過,遂對文學戲曲有極大興趣。官至內閣中書。彩工曲,與孔尚任友善,尚任作小忽雷傳奇,皆彩為之填詞。自作有南桃花扇及後琵...
龔翔麟(1658—1733)清代藏書家、文學家。字天石,號蘅圃,又號稼村,晚號田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康熙二十年中順天鄉試乙榜。由工部主事累遷御史,有直聲,致仕歸。工詞,與朱彝尊等合稱浙西六家,著有《田居詩稿》、《紅藕莊詞》。
蔡琬(1695~1755)清代錦州一位很有才華的女詩人。字季玉,漢軍正白旗,遼陽人。生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四年,卒於高宗乾隆二十年,年六十一歲。蔡琬是清朝名臣蔡毓榮之女,後成為雲貴總督之一高其倬繼室。蔡琬自幼濡染家學,博極群書,以淵博的知識在...
陳寶琛(1848—1935年),字伯潛,號弢庵、陶庵、聽水老人。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書陳若霖曾孫,晚清大臣,學者,官至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為毓慶宮宣統皇帝授讀。中法戰爭後因參與褒舉唐炯、徐延投統辦軍務...
曹寅(1658 - 1712),康熙名臣、文學家、藏書家,字子清,號荔軒,又號楝亭,滿洲正白旗內務府包衣,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管理江寧織造、巡視兩淮鹽漕監察御史。善騎射,能詩及詞曲。曹寅十六歲時入宮為康熙鑾儀衛,康熙二十九年任蘇州織造,三年...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員、文學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別字樊山,號雲門,晚號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緒進士,歷任渭南知縣、陝西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辛亥革命爆發,避居滬上。袁世凱執政時,官參政院參...
(1618—1664)明末清初浙江嘉興人,本姓楊,名愛,字蘼蕪,後改姓,名是,字如是,小字影憐,號我聞室主,人稱河東君。明末為吳江名妓,能詩善畫,多與名士往來。崇禎十三年,男裝訪錢謙益。次年,嫁謙益。南明亡,勸謙益殉國,不能從。入清,傳有...
字御蟬,烏程人,長白侍衛納蘭成性室,有《選夢詞》。
德容,嘉善人,朱氏女,原名又貞,同縣張我仆室。有《璇閨詩》、《猗蘭》、《幽恨》、《歸雲》等集。
曹貞秀(1762-1822)女,字墨琴,自署寫韻軒,安徽休寧人,僑居吳門,為曹銳女,王芑孫妻,無金粉之好,能繪事,書法鐘王,士林重之。
字梅嶺,清滿洲(遼東)人。康熙年間任臨賀知縣,善填詞,長於小令,修辭婉麗,意境幽美,曲折含蓄,詞風與納蘭性德相近。著有《東白堂詞》、《鮓話》、《附耳書》等。
董士錫(1782—1831)清文學家、「常州詞派」成員。字晉卿、損甫。武進(今常州市區)人。董毅父,董達章子。嘉慶十八年(1813)副貢。十六歲從舅父張惠言游,承其指授,為古文、賦、詩、詞皆精妙。壯年為生計所迫,多以客游養生,曾館張敦仁、阮元...
李慈銘(1830~1894)晚清官員,著名文史學家。初名模,字式侯,後改今名,字愛伯,號蓴客,室名越縵堂,晚年自署越縵老人。會稽(今浙江紹興)西郭霞川村人。光緒六年進士,官至山西道監察御史。數上封事,不避權要。日記三十餘年不斷,讀書心得無...
王闓(kǎi)運(1833—1916)晚清經學家、文學家。字壬秋,又字壬父,號湘綺,世稱湘綺先生。咸豐二年(1852)舉人,曾任肅順家庭教師,後入曾國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經書院。後主講於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南昌高等學堂。授翰林院...
談遷(1594~1657),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其注心。著有《國榷》...
易順鼎(1858~1920)清末官員、詩人,寒廬七子之一。字實甫、實父、中碩,號懺綺齋、眉伽,晚號哭庵、一廣居士等,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易佩紳之子。光緒元年舉人。曾被張之洞聘主兩湖書院經史講席。馬關條約簽訂後,上書請罷和義。曾兩去台灣,...
阿桂(1717年9月7日—1797年10月10日),章佳氏,字廣廷,號雲崖,大學士阿克敦之子,清朝名將。滿洲正藍旗人,後以新疆戰功抬入正白旗。乾隆三年(1738年)舉人後授鑲紅旗蒙古副都統,長期戍守西北邊疆。後兩次督師鎮壓甘肅回民起義,參與制定鎮壓...
1857.7.21-1931.11.22,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號漚尹,又號彊村,浙江吳興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因病假歸作上海寓公。工倚聲,為晚清四大詞家之一,著作豐富。書法合顏、柳於一爐;寫人物、梅花多饒逸趣。...
智生(1635-1653),清代初年浙江仁和女僧。俗姓黃,名埃,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為同縣士人陸鈁聘室,未婚而寡,遂出家。她姿容端麗,性情敏慧,能詩歌小令,雅愛琴書。從伯父學詩,時有雋句。好讀書,勤記錄,手書成帙。年十九,病至沉,淡...
張預,字子虞,錢塘人。光緒癸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江蘇候補道。有《崇蘭堂詩存》。
(1799—1838)清宗室,榮親王永琪孫,字子章,號幻園,又號太素道人。嘉慶間襲貝勒。好風雅,喜著述。有《明善堂集》。
巴泰(?-1690) 清聖祖時國史院、秘書院、中和殿大學士。金氏,漢軍鑲藍旗人。初從太宗攻明有功。又先後隨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攻戰,敗明總督洪承疇。雖面中流矢,仍揮刃斬敵。以勞績久著,擢內大臣。康熙三年(1664),授國史院大學士。...
鄧廷楨(1776-1846),字維周,又字嶰筠,晚號妙吉祥室老人、剛木老人。漢族,江蘇江寧(今南京)人。祖籍蘇州洞庭西山明月灣。清代官吏,民族英雄。嘉慶六年進士,工書法、擅詩文、授編修,官至雲貴、閩浙、兩江總督,與林則徐協力查禁鴉片,擊退英...
慧霖,字梅盦,新建人,本姓李。有《松雲精舍詩錄》。
陳去病(1874—1933),中國近代詩人,南社創始人之一。江蘇吳江同里人。因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毅然易名「去病」。早年參加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宣傳革命不遺餘力。在推翻滿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討伐袁世凱的護法運動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馮雲山(1822年~1852年),又名乙龍,號紹光。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禾落地村人。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龍川縣石灰窯村。自幼喜讀經史、天文、地理,曾參加科舉考試,後在村中設館授徒,以塾師為業。後為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的重要領袖之一,官封南王...
周之琦(公元1782年~1862年),字稚圭,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清嘉慶十三年(公元一八0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累官廣西巡撫,疏言築堤賑災等事,凡數十上。道光二十六年,因病乞休。病逝於家中。周之琦工詞,渾融深厚,瓣香北...
凌廷堪(1755-1809),字仲子,一字次仲。安徽歙縣人。少賦異稟,讀書一目十行,年幼家貧,凌廷堪弱冠之年方才開始讀書。稍長,工詩及駢散文,兼為長短句。仰慕其同鄉江永、戴震學術,於是究心於經史。乾隆五十四年(1790)應江南鄉試中舉,次年中...
吳綺(1619~1694) 清代詞人。字園次,一字丰南,號綺園,又號聽翁。江都(今江蘇揚州)人。順治十一年(1645)貢生、薦授弘文院中書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選司員外郎。又任湖州知府,以多風力,尚風節,饒風雅,時人稱之為"三風太守"。後失官,再未出...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號藥身,別號憂庵,晚號栲栳,晚年號稱南山先生。死後,諱其姓名而稱之為「宋潛虛先生」。又稱憂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趙申...
費墨娟,幼名繩繩,女,陽新縣湋源口鎮堯治村人,陽新晚清時期著名女詩人。生於1869年1月(清代同治七年十二月),歿於1915年9月3日(民國四年七月二十四日),有《二如閣詩抄》手抄本傳世。1915年(中華民國4年),費墨娟因病逝於家中,享年46歲。
靜諾,仁和人,林氏女,號自閒道人。雄聖庵尼。有《息肩廬詩草》。
宋徵輿(公元1618年—1667年)字直方,一字轅文,江蘇華亭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卒於清聖祖康熙六年,年五十歲。順治四年(公元一六四七年)進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有《林屋文稿》十六卷,詩稿十四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錢澄之(1612~1693),初名秉鐙,字飲光,一字幼光,晚號田間老人、西頑道人。漢族,安徽省桐城縣(今樅陽縣)人。明末愛國志士、文學家。作為皖江文化的重要詩人,與同期的顧炎武、吳嘉紀並稱江南三大遺民詩人,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傑出成就。 著有...
方文(1612---1669)字爾止,號嵞山,原名孔文,字爾識,明亡後更名一耒,別號淮西山人、明農、忍冬,安徽安慶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區鳳儀里人。方大鉉長子。明末諸生,入清不仕,靠游食、賣卜、行醫或充塾師為生,與復社、幾社中人交遊,以氣節自勵...
郭麐(lín )(1767~1831)字祥伯,號頻伽,因右眉全白,又號白眉生、郭白眉 ,一號邃庵居士、苧蘿長者。江蘇吳江人。著作主要有《靈芬館詩集》(《初集》四卷,《二集》十卷,《三集》四卷,《四集》十二卷,《續集》八卷,《雜著》二卷,《雜著...
陳洵(1871—1942),字述叔,別號海綃,是廣東江門市潮連芝山人(前屬新會縣潮連鄉),生於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 。少有才思,聰慧非凡,尤好填詞。光緒間曾補南海縣學生員。後客游江西十餘年,風塵僕僕,蹇滯殊甚。返回廣州之後為童子師,設館於...
江湜 (shí )(1818~1866)清代詩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別署龍湫院行者,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諸生。三與鄉試,皆不第,出為幕友,歷山東、福建等省。在京師得親戚資助,捐得浙江候補縣丞。咸豐十年,奔走避兵,憂憤而死。詩宗宋人,多危苦之...
白胤謙(1605年—1673年),字子益,號東谷,山西省陽城縣人,明朝進士、清朝政治人物。明朝崇禎十六年(1643年),登進士,改庶吉士。入清後歷任高官,康熙二年(1663年)致仕,康熙二年(1663年)五十九歲,染微疾,便遽求致仕。康熙十二年(1673...
陳於王,字健夫,蘇州人,入瀋陽,隸漢軍,後居順天宛平(今北京豐臺一帶)人,平生嗜好詩文,著有《西峰草堂雜詩》。
貝青喬(1810~1863)清代晚期傑出愛國詩人。字子木,號無咎,又自署木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晚清諸生,出身低層士人家庭。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投效奕經軍幕,參加浙東抗英鬥爭,寫下《咄咄吟》一百二十首絕句。同治二年(186...
卞三元(1616—1697)清初漢軍鑲紅旗人,字月華,一字桂林。崇德舉人,為內秘書院副理事官。順治間,授山東登州知府,調江南揚州知府。官至山西按察使、貴州巡撫。康熙間,擢雲南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吳三桂叛亂時乞養歸旗。工詩,有《公餘詩草》。
蔡見先(1855~1911),字振豐,又字啟運,號應時、運時,以字行。清新竹縣人。其先原籍福建同安,累世武職。蔡氏博學能文,喜兵書,好交遊,時與諸名士詩文唱酬。
錢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日),字曉征,又字及之,號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漢族,江蘇嘉定人(今屬上海),清代史學家、漢學家。錢大昕是18世紀中國最為淵博和專精的學術大師,他在生前就已是飲譽海內的著名學者,王昶、段玉裁、王引...
(1617—1684)明末清初山西永寧人,字北溟,號於山。明崇禎十二年副貢。清順治十八年授廣西羅城知縣,在官招流亡,寬徭役,建學宮。康熙時官至兩江總督。所至以清廉聞,康熙帝稱為「天下第一清官」。卒諡清端。有《於山奏牘政書》。
(1616—1696)明末清初福建莆田人,字澹心,號無懷,又號曼翁、鬘持老人。居南京。作《板橋雜記》,述秦淮妓女事。詩清而能綺,麗而不靡,有《味外軒稿》、《東山談苑》。
(1623—1702)江蘇無錫人,字蓀友。以詩古文辭擅名。康熙十八年,以布衣舉博學鴻儒,試日僅賦一詩而出。授檢討,修《明史》,充日講起居注官。遷右中允,乞歸。工書畫,有《秋水集》。
江蘇吳縣人,字道華,一字韻芬,號浣雲,詩人常熟孫原湘妻。亦工詩,為袁枚隨園女弟子之冠。有《長真閣稿》。
(1806—1864)貴州遵義人,字子尹,號柴翁。道光十七年舉人,選荔波縣訓導。咸豐間告歸。同治初補江蘇知縣,未行而卒。學宗許鄭,精通文字音韻之學,熟悉古代宮室冠服制度。有《禮儀私箋》、《輪輿私箋》、《說文新附考》、《巢經巢經說》、《巢經...
(1814—1884)湖南長沙人,字應甫,一字荇農,晚號自庵。道光二十五年進士,授編修,擢至侍講。太平軍攻湘時嘗劾賽尚阿、和春作戰不力,稱敢言。後隨辦京畿防務,不畏上官,敢據實開釋無辜。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光緒初罷官居京師,專注著述。...
林占梅,歷史人物,是中國清朝官員。根據《重修台灣省通志》記載,他於1802年上任台灣府儒學訓導,隸屬於台灣道台灣府,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地方官員,該官職主要從事台灣府境內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灣府儒學教授制約,該官職亦通常為閩籍,語言可與台...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在位三十四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
(1779—1849)浙江嘉興人,字子彝,一字鼎甫,號小湖。嘉慶七年進士。授編修,歷司業、洗馬,與修《全唐文》、《一統志》,纂輯《秘殿珠林》、《石渠寶笈》。道光時,官至工部左侍郎。
(1744—1794)江蘇江都人,字容甫。幼孤貧,賴母授讀。少長,游書肆,借閱經史百家書籍,過目成誦,遂為通人。乾隆四十二年拔貢生。以母老不赴朝考。文章以漢魏六朝為則,卓然為清代中葉大家。篤志經學,尤精《周官》、《左氏傳》,兼治諸子。與同...
(1730—1821)清江蘇嘉定人,初名丕烈,字於陽,號耿仲,又號竹所、巏堥山人。乾隆監生,官山東齊河縣丞。治經史,精考據之學。工詞,兼善戲曲。有《群書經眼錄》、《夏小正正訛》、《水經注補正》、《十二河山集》、《濟南竹枝詞》、《齊魯韓詩譜...
蔡國琳(1843~1909),字玉屏,號春岩、遺種叟。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國琳九歲能詩,咸豐八年(1858)十六歲入泮,同治二年(1865)廿三歲補廩生。同治十三年(1874)偕宜蘭進士楊士芳、台南舉人王藍玉等人稟請當局修建延平郡王祠。光緒八年(18...
蔡溫(1682年-1762年),字文若,號魯齊,和名具志頭親方文若,童名真蒲戶,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儒者。蔡溫在出任琉球三司官期間,對琉球的山川進行疏導,並制定了保護山林的一系列政策,以及鼓勵發展農業、手工業的方針,使琉球...
蔡珽(?—1743)字若璞,號禹功,別號無動居士,又號松山季子,漢軍正白旗人。康熙三十六年進士,歷官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吏部、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和正白旗漢軍都統,署直隸總督。雍正初年曾賑直隸災荒以印券給貧民,以工代賑,屢被參劾免...
曹炳曾(1660~1733)清初藏書家、刻書家。字為章,一字戇民,號巢南,上海人。以藏書、刻書著名於一時。建有藏書、刻書處所為「城書室」,收藏和刊刻古籍數萬卷。
曹爾堪,清(1617---1679)字子顧,號顧庵,浙江嘉興籍,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順治九年(1652)進士。博學多聞,工詩,為柳州詞派盟主,爾堪善作艷詞,多是宴飲狎妓之作。與宋琬、沈荃、施閏章、王士祿、王士禎、汪琬、程可則並稱為「海內八大...
鮑之鐘(1740-1802),清詩人。字論山,一字禮鳧,號雅堂,丹徒人。鮑皋之子。乾隆下江南,之鐘獻詩賦,召試第一,授內閣中書。乾隆三十四年(1769)進士及第,歷充廣東鄉試副考官,升戶部郎中。居官以風骨聞。為權臣和珅所壓,浮沉郎署。好拔引寒俊...
邊連寶(1700-1773)字趙珍,後更肇畛,號隨園,晚年自號茗禪居士。直隸任丘邊各莊村人。生於公元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卒於公元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清代中葉著名學者、文學家、詩人,性情耿介,不依阿流俗,精通經、史、子、集,詩著...
寶廷(1840—1890)愛新覺羅氏,初名寶賢,字少溪,號竹坡,字仲獻,號難齋,晚年自號偶齋。濟爾哈朗八世孫。同治七年進士,授編修,歷官少詹事、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等官。與黃體芳、張之洞等主持清議。工詩好飲。有《偶齋詩草內外集》、《尚書持...
清(1697~1765),字蘊高(高一作皋),號東皋,崇明(今屬上海市崇明區浜鎮人)人。善楷書,有唐人風矩。莊舒取之虞世南,剛勁參之歐陽詢。迴翔館閣,以文雅著稱。柏謙是面向大海的崇明島這塊潔淨樂土哺育出來的驕子之一。他集詩人,書法家於一身...
項聖謨(1597年—1658年),字逸,後字孔彰,號易庵,別號甚多,有子璋、子毗、胥山樵、胥樵、古胥山樵人、兔鳴叟、蓮塘居士、松濤散仙、大酉山人、存存居士、煙波釣徒、狂吟客、鴛湖釣叟、逸叟、不夜樓中士、醉瘋人、煙雨樓邊釣鼇客等,浙江嘉興人...
(1629-1703),字蒼涵,號孟公,又號潔園、廣居子,無錫人。工書畫,敏於詩。順治十一年(1654)與同里嚴繩孫、顧貞觀等結雲門社,後隱居里中罨畫樓,藏書萬卷,以高士稱。著有《罨畫樓詩草》、《蒼涵外史獨語》。
陳寶箴(1831年-1900年7月22日),譜名陳觀善,字相真,號右銘,晚年自號四覺老人,江西義寧(今江西九江修水縣)客家人,晚清維新派政治家。1895年在湖南巡撫任內與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等辦新政,開辦時務學堂,設礦務、輪船、電報及製造公司...
左輔(1751—1833)字仲甫,一字蘅友,號杏莊,江蘇陽湖人。乾隆進士。以知縣官安徽,治行素著,能得民心。嘉慶間,官至湖南巡撫。輔工詩詞古文,著有《念菀齋詩、詞、古文、書牘》五種,傳於世。
歸莊(1613~1673),明末清初書畫家、文學家。一名祚明,字爾禮,又字玄恭,號恆軒,又自號歸藏、歸來乎、懸弓、園公、鏖鏊鉅山人、逸群公子等,崑山(今屬江蘇)人。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曾孫,書畫篆刻家歸昌世季子,明末諸生,與顧炎武相友善,有「...
石濤(1642年-1708年),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石濤是中國繪...
廖燕(公元1644-1705年),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人。清初具有異端色彩的思想家、文學家,因一介布衣,既無顯赫身世,又乏賢達奧援,所以生前死後,均少人知。待道光年間,阮元主修《廣東通志》,其集已難尋覓。他一生潦倒,在文學上卻頗有成就。...
張景祁(1827-?) 清末文學家。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原名左鉞,字蘩甫,號韻梅(一作蘊梅),又號新蘅主人。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進士。曾任福安、連江等地知縣。晚年渡海去台灣,宦遊淡水、基隆等地。工詩詞。歷經世變,多感傷之音,作品貼...
[清]僧。字素風,海虞(今江蘇常熟)秦氏子,剃染長壽庵。工詩、畫,有息影齋詩鈔。《清畫家詩史》
大燈,字同岑,嘉興人,本姓項。洞庭西山僧。有《洞庭詩稿》。
戴亨,字通乾,號遂堂,漢軍旗人。康熙辛丑進士,官齊河知縣。有《慶芝堂詩集》。
(1624—1673)明末清初江南金壇人,字虎臣,號綏庵,又號華陽山人。幼喜禪理。順治四年進士。自編修進修撰。後乞病歸,遍游名山。入蜀,終於峨眉山伏虎寺。工詩文行楷。有《綏庵詩文集》、《峨眉志餘》。
金農(1687—1763),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壽道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他好遊歷,卒無所遇而歸。晚寓揚州,賣書畫自給。嗜奇好學,工於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
何溥,字淵若,號謙齋,滿洲旗人。康熙辛丑進士,官刑部主事。殉難,贈雲騎尉。有《慎余堂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