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李紳 / 憫農二首
拼 译 译

《憫農二首》

李紳 〔唐代〕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二首 - 譯文及註釋

譯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

注釋憫:憐憫。這裡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粟:泛指穀類。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四海:指全國。閒田:沒有耕種的田。猶:仍然。禾:穀類植物的統稱。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26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54-355

憫農二首 - 賞析

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的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詩的後兩句是說,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土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第三句推而廣之,描述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繫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纍纍,遍地豐收的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前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巨大的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人間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這就把矛頭直指不合理的社會財富分配製度。

第二首詩,第一句「鋤禾日當午」,概括的寫出農民從事的活動、時間和天氣情況。日當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着,是一天最熱的時候,詩人沒有一般地寫農民鋤禾如何勞累,而是集中寫他與第一句「日當午」緊相呼應。這兩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農民頂着火辣辣的太陽,在田裡給禾苗鋤草鬆土。由於天氣炎熱,勞動緊張,次民累得滿頭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裡。

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詩人在抒發感慨。盤,盤子,這裡指碗。餐,指飯食。皆,都。意思說:有誰知道碗裡的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們,難道不應該珍借每一粒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嗎?

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淺顯易懂,但卻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藉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議論,來揭示生活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描述,細緻寫烈日下農民田中鋤禾;議論,緊緊圍繞人人必需的「盤中餐」。而且,詩的前後聯繫很緊,順理成章。沒有前面兩句的描述,後面兩句議論就顯得空泛,沒有根基,沒有力量。反之,沒有後面的議論,前面的描述也就還停留在表面,意義也就沒有這樣深刻了。

這兩首小詩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繫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的大豐收景象里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繫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里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最後,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趙其鈞.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916-918

憫農二首 - 創作背影

根據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嚴正道.李紳《古風二首》三辨.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6

李紳

作者:李紳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李紳其它诗文

《聞猿》

李紳 〔唐代〕

見說三聲巴峽深,此時行者盡沾襟。

端州江口連雲處,始信哀猿傷客心。

复制

《宿揚州水館》

李紳 〔唐代〕

舟依淺岸參差合,橋映晴虹上下連。

輕楫過時搖水月,遠燈繁處隔秋煙。

卻思海嶠還淒嘆,近涉江濤更凜然。

閒憑欄干指星漢,尚疑軒蓋在樓船。

复制

《入揚州郭》

李紳 〔唐代〕

菊芳沙渚殘花少,柳過秋風墜葉疏。

堤繞門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漁。

畏沖生客呼童僕,欲指潮痕問里閭。

非為掩身羞白髮,自緣多病喜肩輿。

复制

《題法華寺五言二十韻》

李紳 〔唐代〕

花界無生地,慈宮有相天。

化娥騰寶像,留影閟金仙。

殿涌全身塔,池開半月泉。

十峰排碧落,雙澗合清漣。

藥草經行遍,香燈次第燃。

戒珠高臘護,心印祖僧傳。

瓶識先羅漢,衣存舊福田。

幻身觀火宅,昏眼照青蓮。

住覺超真境,依游渡法船。

化城珠百億,靈跡冠三千。

蕭壁將沈影,梁薪尚綴煙。

色塵知有數,劫燼豈無年。

龍噴疑通海,鯨吞想漏川。

磬疏聞啟梵,鍾息見安禪。

指喻三車覺,開迷五陰纏。

教通方便入,心達是非詮。

貝葉千花藏,檀林萬寶篇。

坐嚴獅子迅,幢飾網珠懸。

極樂知無礙,分明應有緣。

還將意功德,留偈法王前。

复制

《新樓詩二十首。橘園》

李紳 〔唐代〕

江城霧斂輕霜早,園橘千株欲變金。

朱實摘時天路近,素英飄處海雲深。

懼同枳棘愁遷徙,每抱馨香委照臨。

憐爾結根能自保,不隨寒暑換貞心。

复制

《新樓詩二十首。琪樹》

李紳 〔唐代〕

石橋峰上棲玄鶴,碧闕岩邊蔭羽人。

冰葉萬條垂碧實,玉珠千日保青春。

月中泣露應同浥,澗底侵雲尚有塵。

徒使茯苓成琥珀,不為松老化龍鱗。

复制

《新樓詩二十首。禹廟》

李紳 〔唐代〕

削平水土窮滄海,畚鍤東南盡會稽。

山擁翠屏朝玉帛,穴通金闕架雲霓。

秘文鏤石藏青壁,寶檢封雲化紫泥。

清廟萬年長血食,始知明德與天齊。

复制

《過梅里七首家…今敝廬數堵猶存今列題於後。翡翠塢》

李紳 〔唐代〕

翡翠飛飛繞蓮塢,一啄嘉魚一鳴舞。

蓮莖觸散蓮葉欹,露滴珠光似還浦。

虞人掠水輕浮弋,翡翠驚飛飛不息。

直上層空翠影高,還向雲間雙比翼。

彈射莫及弋不得,日暮虞人空嘆息。

复制

《憶被牛相留醉州中時無他賓牛公夜出真珠輩數人》

李紳 〔唐代〕

嚴城畫角三聲閉,清宴金樽一夕同。

銀燭坐隅聽子夜,寶箏筵上起春風。

酒徵舊對慚衰質,曲換新詞感上宮。

淮海一從雲雨散,杳然俱是夢魂中。

复制

《初秋忽奉詔除浙東觀察使檢校右貂》

李紳 〔唐代〕

龍樓寄引簪裾客,鳳闕陪趨朔望朝。

疏受杜門期脫屣,買臣歸邸忽乘軺。

印封龜紐知頒爵,冠飾蟬緌更珥貂。

飛詔寵榮歡里舍,豈徒斑白與垂髫。

复制

《鶯鶯歌(一作東飛伯勞西飛燕歌,為鶯鶯作)》

李紳 〔唐代〕

伯勞飛遲燕飛疾,垂楊綻金花笑日。

綠窗嬌女字鶯鶯,金雀婭鬟年十七。

黃姑上天阿母在,寂寞霜姿素蓮質。

門掩重關蕭寺中,芳草花時不曾出。

复制

《次韻景純道中寄大成》

李紳 〔唐代〕

聞道歌行伏李紳,古來賢守是詩人。

久欽樂廣懷披霧,一見周瑜勝欽醇。

海內期公黃合老,尊前容我白綸巾。

佳篇咀嚼真堪飽,此日何憂甑有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