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杜甫 / 無家別
拼 译 译

《無家別》

杜甫 〔唐代〕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盪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無家別 - 譯文及註釋

譯文天寶以後,農村寂寞荒涼,家園裡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鄉里百餘戶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活着的沒有消息,死了的已化為塵土。因為鄴城兵敗,我回來尋找家鄉的舊路。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見空巷,日色無光,一片蕭條悽慘的景象。只能面對着一隻只豎起毛來向我怒號的野鼠狐狸。四鄰還剩些什麼人呢?只有一兩個老寡婦。宿鳥總是留戀着本枝,我也同樣依戀故土,哪能辭鄉而去,且在此地棲宿。正當春季,我扛起鋤頭下田,到了天晚還忙着澆田。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徵召我去練習軍中的騎鼓。雖然在本州服役,家裡也沒什麼可帶。近處去,我只有空身一人;遠處去終究也會迷失。家鄉既已一片空蕩,遠近對我來說都是一樣。永遠傷痛我長年生病的母親,死了五年也沒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卻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終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怎麼當?

注釋天寶後:指安史之亂以後。開篇是以追敘寫起,追溯無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廬: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極為概括也極為沉痛地傳達出安祿山亂後的悲慘景象:什麼都沒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賤子:這位無家者的自謂。陣敗:指鄴城之敗。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創語。怒我啼:對我發怒且啼叫。寫鄉村的久已荒蕪,野獸猖獗出沒。這句以「宿鳥」自比,言人皆戀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窮棲,依舊在所不辭。這句是說他又要被征去打仗。攜:即離。無所攜,是說家裡沒有可以告別的人。這兩句是以能夠服役於本州而自幸。終轉迷:終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難料。齊:齊同。這兩句更進一層,是自傷語。是說家鄉已經一無所有,在本州當兵和在外縣當兵都是一樣。從天寶十四年安祿山作亂到這一年正是五年。委溝溪:指母親葬在山谷里。兩酸嘶:是說母子兩個人都飲恨。酸嘶,失聲痛哭。蒸黎:指勞動人民。蒸,眾。黎,黑。▲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07-117

無家別.中國文化研究院 [引用日期2012-08-24]

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290-292

無家別 - 賞析

《無家別》和「三別」中的其他兩篇一樣,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從開頭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總寫亂後回鄉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一大段隔成兩個小段。前一小段,以追敘發端,寫那個自稱「賤子」的軍人回鄉之後,看見自己的家鄉面目全非,一片荒涼,於是撫今憶昔,概括地訴說了家鄉的今昔變化。「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這兩句正面寫今,但背後已藏着昔。「天寶後」如此,那麼就會想到天寶前的情況。於是自然地引出下兩句。那時候「我里百餘家」,應是園廬相望,雞犬相聞,當然並不寂寞:「天寶後」則遭逢世亂,居人各自東西,園廬荒廢,蒿藜(野草)叢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頭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滿目蕭條的景象,表現出主人公觸目傷懷的悲涼心情,為全詩定了基調。「世亂」二字與「天寶後」呼應,寫出了今昔變化的原因,也點明了「無家」可「別」的根源。「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兩句,緊承「世亂各東西」而來,如聞「我」的嘆息之聲,強烈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悲傷情緒。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後一小段則描寫細節,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承前啟後,作為過渡。「尋」字刻畫入微,「舊」字含意深廣。家鄉的「舊蹊」走過千百趟,閉着眼都不會迷路,如今卻要「尋」,見得已非舊時面貌,早被蒿藜淹沒了。「舊」字追昔,應「我里百餘家」:「尋」字撫今,應「園廬但蒿藜」。「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寫「賤子」由接近村莊到進入村巷,訪問四鄰。「久行」承「尋舊蹊」來,傳「尋」字之神。距離不遠而需久行,見得舊蹊極難辨認,尋來尋去,繞了許多彎路。「空巷」言其無人,應「世亂各東西」。「日瘦氣慘淒」一句,用擬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見空巷」時的悽慘心境。「但對狐與狸」的「但」字,與前面的「空」字照應。當年「百餘家」聚居,村巷中人來人往,笑語喧闐;如今卻只與狐狸相對。而那些「狐與狸」竟反客為主,一見「我」就脊毛直豎,衝着「我」怒叫,好像責怪「我」不該闖入它們的家園。遍訪四鄰,發現只有「一二老寡妻」還活着!見到她們,自然有許多話要問要說,但杜甫卻把這些全省略了,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而當讀到後面的「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時,就不難想見與「老寡妻」問答的內容和彼此激動的表情。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這在結構上自成一段,寫主人公回鄉後的生活。前兩句,以宿鳥為喻,表現了留戀鄉土的感情。後兩句,寫主人公懷着悲哀的感情又開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勞動,希望能在家鄉活下去,不管多麼貧困和孤獨!

最後一段,寫無家而又別離。「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波瀾忽起。以下六句,層層轉折。「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這是第一層轉折;上句自幸,下句自傷。這次雖然在本州服役,但內顧一無所有,既無人為「我」送行,又無東西可攜帶,怎能不令「我」傷心!「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這是第二層轉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傷感;但既然當兵,將來終歸要遠去前線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處!「家鄉既盪盡,遠近理亦齊」,這是第三層轉折。回頭一想,家鄉已經蕩然一空,「近行」、「遠去」,又有什麼差別!六句詩抑揚頓挫,層層深入,細緻入微地描寫了主人公聽到召令之後的心理變化。如劉辰翁所說:「寫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見楊倫《杜詩鏡銓》引)沈德潛在講到杜甫「獨開生面」的表現手法時指出:「……又有透過一層法。如《無家別》篇中云:『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無家客而遣之從征,極不堪事也;然明說不堪,其味便淺。此雲『家鄉既盪盡,遠近理亦齊』,轉作曠達,彌見沉痛矣。」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儘管強作達觀,自寬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終於湧上心頭:前次應徵之前就已長期臥病的老娘在「我」五年從軍期間死去了!死後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溝溪!這使「我」一輩子都難過。這幾句,極寫母亡之痛、家破之慘。於是緊扣題目,以反詰語作結:「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意思是:已經沒有家,還要抓走,叫人怎樣做老百姓呢?

詩題「無家別」,第一大段寫亂後回鄉所見,以主人公行近村莊、進入村巷劃分層次,由遠及近,有條不紊。遠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則描寫細節。第三大段寫主人公心理活動,又分幾層轉折,愈轉愈深,刻畫入微。層次清晰,結構謹嚴。詩人還善用簡練、形象的語言,寫富有特徵性的事物。詩中「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概括性更強。「蒿藜」、「狐狸」,在這裡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誰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園中長滿蒿藜。在人煙稠密的村莊裡,狐狸也不敢橫行無忌。「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僅僅十個字,就把人煙滅絕、田廬荒廢的慘象活畫了出來。其他如「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徵性的。正因為是「老寡妻」,所以還能在那裡苟延殘喘。稍能派上用場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詩中的主人公就是剛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詩用第一人稱,讓主人公直接出面,對讀者訴說他的所見、所遇、所感,因而不僅通過人物的主觀抒情表現了人物的心理狀態,而且通過環境描寫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幾年前被官府抓去當兵的「我」死裡逃生,好容易回到故鄉,滿以為可以和骨肉鄰里相聚了;然而事與願違,看見的是一片「蒿藜」,走進的是一條「空巷」,遇到的是豎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滿目淒涼,百感交集!於是連日頭看上去也消瘦了。「日」無所謂肥瘦,由於自己心情悲涼,因而看見日光黯淡,景象悽慘。正因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與環境描寫結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當時戰區人民的共同遭遇,對統治者的殘暴、腐朽,進行了有力的鞭撻。▲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無家別 - 創作背影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乾元二年三月,唐朝六十萬大軍敗於鄴城,國家局勢十分危急。為了迅速補充兵力,統治者實行了慘無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親眼目睹了這些現象,懷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寫成「三吏三別」六首詩作。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07-117

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290-292

杜甫

作者: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其它诗文

《春望》

杜甫 〔唐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杜甫 〔唐代〕

消渴游江漢,羈棲尚甲兵。

幾年逢熟食,萬里逼清明。

松柏邛山路,風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淚縱橫。

复制

《元日示宗武》

杜甫 〔唐代〕

汝啼吾手戰,吾笑汝身長。

處處逢正月,迢迢滯遠方。

飄零還柏酒,衰病只藜床。

訓喻青衿子,名慚白首郎。

賦詩猶落筆,獻壽更稱觴。

不見江東弟,高歌淚數行。

复制

《鄭典設自施州歸》

杜甫 〔唐代〕

吾憐滎陽秀,冒暑初有適。

名賢慎所出,不肯妄行役。

旅茲殊俗遠,竟以屢空迫。

南謁裴施州,氣合無險僻。

攀援懸根木,登頓入天石。

青山自一川,城郭洗憂戚。

聽子話此邦,令我心悅懌。

其俗則純樸,不知有主客。

溫溫諸侯門,禮亦如古昔。

敕廚倍常羞,杯盤頗狼藉。

時雖屬喪亂,事貴賞匹敵。

中宵愜良會,裴鄭非遠戚。

群書一萬卷,博涉供務隙。

他日辱銀鈎,森疏見矛戟。

倒屣喜旋歸,畫地求所歷。

乃聞風土質,又重田疇辟。

刺史似寇恂,列郡宜競惜。

北風吹瘴癘,羸老思散策。

渚拂蒹葭塞,嶠穿蘿蔦冪。

此身仗兒仆,高興潛有激。

孟冬方首路,強飯取崖壁。

嘆爾疲駑駘,汗溝血不赤。

終然備外飾,駕馭何所益。

我有平肩輿,前途猶準的。

翩翩入鳥道,庶脫蹉跌厄。

《天育驃騎歌》

杜甫 〔唐代〕

吾聞天子之馬走千里,今之畫圖無乃是。

是何意態雄且傑,駿尾蕭梢朔風起。

毛為綠縹兩耳黃,眼有紫焰雙瞳方。

矯矯龍性合變化,卓立天骨森開張。

伊昔太僕張景順,監牧攻駒閱清峻。

遂令大奴守天育,別養驥子憐神俊。

當時四十萬匹馬,張公嘆其材盡下。

故獨寫真傳世人,見之座右久更新。

年多物化空形影,嗚呼健步無由騁。

如今豈無騕褭與驊騮,時無王良伯樂死即休。

《房兵曹胡馬詩》

杜甫 〔唐代〕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悲陳陶》

杜甫 〔唐代〕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虢國夫人·一作張祜集靈台二首之一》

杜甫 〔唐代〕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涴顏色,澹掃蛾眉朝至尊。

复制

《暫如臨邑,至gh山湖亭奉懷李員外率爾成興》

杜甫 〔唐代〕

野亭逼湖水,歇馬高林間。鼉吼風奔浪,魚跳日映山。

暫游阻詞伯,卻望懷青關。靄靄生雲霧,唯應促駕還。

复制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杜甫 〔唐代〕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复制

《元宵後雨雪連綿悶坐懷雪湖》

杜甫 〔唐代〕

滿天風雪倍春寒,兀坐懷人思渺漫。破帽蹇驢歸杜甫,舊廬塵榻臥袁安。

暮年暫覺知心少,新歲尤憐會面難。擬學王猷夜乘興,孤舟蓑笠怯衰殘。

复制

《韓寅仲七十有一以詩見貽次來韻賦而壽之 其三》

杜甫 〔唐代〕

欲赴赤松約,時聞青鳥過。黑甜常昵就,軟飽自摩挲。

杜甫原同癖,王喬共吸和。心閒詩作祟,興劇酒為魔。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