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朝 / 元吉 / 清曠亭送子云得有字
拼

《清曠亭送子云得有字》

元吉 〔金朝〕

歡期苦難逢,離別乃易久。

天涯老兄弟,況復親白首。

田園固不足,功名亦何有。

今年送兄行,正爾作太宋。

池陽古名郡,地控大江口。

舟來武昌魚,車載桑落酒。

登臨得齊山,端不負重九。

公餘亦堪樂,尚有此客否。

天威動江淮,狂寇行授首,

努力幸馳驅,腰看印如斗。

复制

清曠亭送子云得有字 - 賞析

元吉

作者:元吉

吉,字文中,太原大俠也。報讎市上,吏求捕,更殺吏,走太行谷中。會以赦,歸乃絕。嘗與游者三年,通左氏、史記,家益貧,至元甲子從戍,開平道卒。 

元吉其它诗文

《再至凌風亭》

元吉 〔金朝〕

目盡西山落照邊,危亭風景故依然。重來身忝二千石,老去心驚十九年。

種柳已高丹檻外,栽花猶占綠窗前。不堪素髮紛垂領,還愧青春令尹賢。

复制

《暉仲惠梅花數枝 其一》

元吉 〔金朝〕

霜餘不用怨年華,已有寒梅一兩花。眼冷故知春意動,瓦瓶終日看橫斜。

复制

《雲洞》

元吉 〔金朝〕

揮策度絕壑,撐空見樓台。

丹崖幾千仞,中有佛寺開。

老僧如遠公,譍門走蒿萊。

下馬問所適,褰衣指崔嵬。

飛闌倚石磴,曠盪無纖埃。

坐久意頗愜,爽氣生樽罍。

仙棺是何人,蛻骨藏莓苔。

舉酒一酌之,媽然償我懷。

丹砂固未就,白鶴何時來。

不如生前樂,長嘯且銜杯。

复制

《清明後一日同諸友湖上值雨》

元吉 〔金朝〕

出遊初不計陰晴,聊喜湖山信馬行。

弱柳自隨煙際綠,幽花還傍雨邊明。

嫩蒲碧水人家好,密竹疏鬆野寺清。

爛醉一春才幾日,可無佳景付詩情。

复制

《寄懷子云兄》

元吉 〔金朝〕

長年遊宦已堪嗟,寓舍無田豈是家。

母子分飛還歲換,弟兄相望各天涯。

塵埃閱世丹心在,朱墨縈人兩鬢華。

聞道過庭新哭鯉,開書空有淚橫斜。

复制

《寄題尹少稷借竹軒》

元吉 〔金朝〕

借屋復借竹,主人貧可知。

清風時引酒,長日最須棋。

牆缺秋聲過,庭空月影隨。

遙憐對高節,幽獨更題詩。

复制

《秦樓月/憶秦娥 次韻陳子象》

元吉 〔金朝〕

鶯聲寂。春風欲去難蹤跡。難蹤跡。幾枝紅藥,萬金消得。

青銅鏡里朱闌側。照人也似傾城色。傾城色。一尊莫負,賞心良夕。

复制

《再用前韻戲傳道》

元吉 〔金朝〕

空谷天寒翠袖遮,無人曾見玉釵斜。

詩成落日千尋竹,歌就殘陽萬點鴉。

妝額淺深知內樣,舞衣裁翦勝京華。

自憐已作高唐夢,須信飢腸眼易花。

复制

《南澗》

元吉 〔金朝〕

朱墨日過眼,溪山誰復游。

夜聞西風喧,起看天地秋。

王事有休沐,駕言指林丘。

新晴鳥鳥樂,路入南澗幽。

高峰左右列,野水縱橫流。

問舍苦不早,求田亦良謀。

复制

《李壽翁侍郎輓詞》

元吉 〔金朝〕

同解銓衡並把麾,五年相望楚江湄。

鄰牆會面嘗談易,吏選偷閒更說詩。

北客遭逢人共嘆,南州流轉事難知。

投簪自有江湖志,雲白天青淚滿頤。

复制

《水調歌頭(席上次韻王德和)》

元吉 〔金朝〕

世事不須問,我老但宜仙。南溪一曲,獨對蒼翠與孱顏。月白風清長夏。醉里相逢林下。欲辯已忘言。無客問生死,有竹報平安。

少年期,功名事,覓燕然。如今憔悴,蕭蕭華發抱塵編。萬里蓬萊歸路。一醉瑤颱風露。因酒得天全。笑指雲階夢,今夕是何年。

复制

《親政篇》

元吉 〔金朝〕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於下,下之情達於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於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於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於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聖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聖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於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後,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於斯,屢召大臣於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法聖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台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於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