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朝 / 元好問 / 水調歌頭·賦三門津
拼 译 译

《水調歌頭·賦三門津》

元好問 〔金朝〕

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

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

峻似呂梁千仞,壯似錢塘八月,直下洗塵寰。

萬象入橫潰,依舊一峰閒。

仰危巢,雙鵠過,杳難攀。

人間此險何用,萬古袐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飛強射,有力障狂瀾。

喚取騎鯨客,撾鼓過銀山。

水調歌頭·賦三門津 - 譯文及註釋

譯文黃河之水似乎是從天上而來,黃河之險讓人鬼都要俯瞰而欲過不敢。大風起時,波濤洶湧,怒浪滔天,飄飛的浪花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黃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過那呂梁山,水浪聲勢之狀可比那八月的錢塘潮,橫空之下,一洗塵寰。黃河水浪沖斥萬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對滔天巨浪,卻依舊氣定神閒。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難以攀援。人間有這樣的險處有何用呢?原來是為了測辨忠奸。無須「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飛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瀾。呼喚那個騎鯨客,擊着鼓飛過銀山。

注釋三門津:即三門峽,原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北黃河中,因峽中有三門山而得名。據《陝州志》記載:「三門,中神門,南鬼門,北人門,惟人門修廣可行舟。鬼門尤險,舟筏入者罕得脫。三門之廣,約三十丈。」人鬼:指三峽中的南鬼門,北人門。呂梁:《列子·黃帝》:「孔子觀於呂梁,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yuán tuó)魚鱉之所不能游也。」其地不名一處。錢塘八月:指錢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塵寰(huán):塵世。潰:洪水旁決日潰。一峰:似指中神門,因前皆言「人鬼」重關。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危巢:懸崖高處的鳥巢。語出蘇軾《後赤壁賦》:「攀棲鶻之危巢」。鵠(hú):水鳥名,俗稱天鵝。杳(yǎo):此指高遠。秘神奸:《左傳·宣公三年》載夏禹將百物形象鑄於鼎上「使民知神、奸」。詞中神奸指種種善惡神奇之物。燃犀:《晉書·溫嶠(jiào)傳》載嶠至牛渚磯,人言其下多怪物,「嶠遂燃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佽(cì)飛:漢武官名,掌弋射鳥獸。一雲即做非,周代楚國勇士,曾渡江,兩蛟夾舟,非拔劍斬蛟而得脫。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障狂瀾: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騎鯨客:指豪勇之士。撾(zhuā):敲擊。銀山:代指濤頭。張繼《九日巴丘楊公台上宴集》:「萬疊銀山寒浪起」。▲

彭國忠,劉鋒傑編注 .《豪放詞》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7年 :377頁 .

蘇軾,辛棄疾等著 .《豪放詞 插圖本》 :萬卷出版公司 ,2008年 :245 .

水調歌頭·賦三門津 - 賞析

這是一首賦寫三門峽雄險氣勢的詞篇。在歷史上,三門峽以其奇偉險壯而名世,吸引着無數騷人墨客賦詩為文,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制。元氏此作,筆力雄放,氣勢縱橫,想象豐富,實為歷代詠三門峽作品中難得的名篇。

起首一句,與李白詩「黃河之水天上來」所造之境極為相似。就視覺而言,詩人眼中的黃河水當是由遠至近,從高到低,自九天之上飛瀉而下;洶湧澎湃、奔流不息的水流給人心理上造成強烈的震盪,形成極大的反差,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而在「黃河九天上」之後,又緊接以「人鬼瞰重關」一句,是說河水俯瞰着人鬼重關。由仰視而俯瞰,由遠而及近,物象也由模糊而趨具體。這兩句把黃河水收束到三門峽中,使景物落到實處;雖未見一「險」字,但已險象環生。由於有了這兩句交代,「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也就水到渠成。河流落差極大,峽水極深,關隘重重,必然造成世所罕見的奇觀,自然會有長風高浪,一定形成「怒卷」之勢。而在長風巨浪下,水花四濺,水汽氤氳,使得本來給人以溫暖的日光也顯得寒氣森森。這不僅僅是詩人的感覺,也的確是天設地造的自然奇觀。以上四句,詩人揮如椽巨筆,挾風帶浪,創造了一種雄奇而迷人的境界,極現一個「險」字。至此,詩人仍覺意猶未盡,又連用兩個比喻:「峻似呂梁千仞,壯似錢塘八月。」呂梁山,在今山西省離石縣東北,山勢奇險,是晉西高原的骨幹。《列子·黃帝》篇云:「孔子觀於呂梁,懸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三門峽距呂梁山較近,其險峻處相類。如果說這是詩人就近取譬的話,那麼用錢塘江八月來潮時的雄壯氣勢來比三門峽水流之急,則為遠喻。此二景,一北一南,皆以雄奇名世,用來比喻三門峽,是再恰切不過的了;再加冠以「峻」、「壯」二字,來明言三門峽之奇險壯闊,可謂淋漓盡致。這兩句貼切的比喻,既豐富了全詞的內容,又為讀者打開了一個馳騁想象的藝術洞天。接着,詞人又收以「直下洗塵寰」一句,則更加突出了黃河水的凌空直下,具有沖洗整個人世間的豪壯氣概。「萬象入橫潰,依舊一峰閒。」前句仍接前面所蓄之勢,言黃河水勢之大,筆勢奇橫;後句卻一頓而轉,寫三門峽中砥柱山之穩,筆鋒驟斂。一動一靜,相映成趣。由開篇而來的脫韁野馬般的氣勢,頓然收住,閒和平穩。

下闋筆勢雖由斂而舒,但基調卻由豪壯激盪變為鬱勃不平。「仰危巢,雙鵠過,杳難攀」三句,緊接上闋末尾「依舊一峰閒」而來,寫砥柱山上除了鳥兒在上面築巢,天鵝從那裡飛過外,從來人跡罕至,難以攀登。一「仰」字,既抬起氣勢,又轉移視角。從「人間此險何用,萬古秘神奸」以下,全詞由寫景轉為抒發感慨。這兩句是表達人世間要這等險要之地也沒有什麼派上用場,自古以來,無非是為作怪的鬼神提供場所罷了。「不用燃犀下照,未必做飛強射,有力障狂瀾。」前兩句分別用了兩個典故。「燃犀下照」,指《晉書·溫嶠傳》所載,溫嶠「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雲其下多怪物,嶠遂燃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復滅,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後指洞察奸邪。「佽飛」,是漢武帝時官名,掌管弋射鳥獸,這裡取其輕疾善射之意。在詩人看來,燃犀洞察妖物的溫嶠也好,輕疾善射的做飛也好,都用不着。因為,他們都未必能挽狂瀾於既倒。那麼,能「力障狂瀾」就只有那巋然不動的砥柱山。「喚取騎鯨客,撾鼓過銀山。」則又說,只有那漫遊江海的騎鯨豪客,才能擊着鼓,穩渡波濤如銀山般疊起的三門峽水。筆酣墨飽,縱抒豪情。

此詞純以氣勢勝。上片多寫景,下片多抒情、議論。但就全詞而言,寫景、抒情、議論又融為一體;詩人既寫出了三門峽雄險的氣勢,又融進了自己的人生體驗;景物雄偉壯闊,感慨亦激憤難平。▲

蕭滌非 劉乃昌主編 .《中國文學名篇鑑賞·詞賦卷》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7年 :189 .

元好問

作者:元好問

元好(hào)問(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元好問其它诗文

《鷓鴣天·候館燈昏雨送涼》

元好問 〔金朝〕

候館燈昏雨送涼,小樓人靜月侵床。

多情卻被無情惱,今夜還如昨夜長。

金屋暖,玉爐香。

春風都屬富家郎。

西園何限相思樹,辛苦梅花候海棠。

《喜春來·攜將玉友尋花寨》

元好問 〔金朝〕

攜將玉友尋花寨,看褪梅妝等杏腮,休隨劉阮到天台。

仙洞窄,且唱喜春來。

《江城子 觀別》

元好問 〔金朝〕

旗亭誰唱渭城詩。酒盈卮。兩相思。萬古垂楊,都是折殘枝。

舊見青山青似染,緣底事,澹無姿。情緣不到木腸兒。鬢成絲。更須辭。只恨芙蓉,秋露洗胭脂。

為問世間離別淚,何日是,滴休時。

复制

《九日讀書山用陶詩露淒暄風息氣清天曠明為韻賦十詩其六》

元好問 〔金朝〕

吾山一何高,清涼屹相望。龍頭出白塔,佛屋壓青嶂。

雲光見秋半,旭日發豪相。峨峨寶樓閣,金界儼龍象。

鄉曲二十年,香火闕瞻向。金花香綿芊,夢想雲雨上。

福田行欲近,重為詩酒障。終當陟層巔,放眼天宇曠。

复制

《濟南雜詩五首》

元好問 〔金朝〕

兒時曾過濟南城,暗算存亡只自驚。四十二年彈指過,卻疑行處是前生。

复制

《其一十三》

元好問 〔金朝〕

萬古文章有坦途,縱橫誰似玉川盧。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复制

《昆陽二首其二》

元好問 〔金朝〕

去日黃花半未開,南來忽復見寒梅。淹留歲月無餘物,料理塵埃有此杯。

老馬長途良憊矣,白鷗春水亦悠哉!商餘說有滄洲趣,早晚乾坤入釣台。

复制

《論詩三首 其一》

元好問 〔金朝〕

坎井鳴蛙自一天,江山放眼更超然。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煙糞火邊。

复制

《玉漏遲 壬辰圍城中,有懷淅江別業》

元好問 〔金朝〕

淅江歸路杳。西南仰羨,投林高鳥。升斗微官,世累苦相縈繞。不入麒麟畫裡,又不與、巢由同調。時自笑。虛名負我,平生吟嘯。擾擾馬足車塵,被歲月無情,暗消年少。鐘鼎山林,一事幾時曾了。四壁秋蟲夜語,更一點、殘燈斜照。青鏡曉。白髮又添多少。

复制

《滿江紅 內鄉半山亭浮休居士張芸叟*尊石刻》

元好問 〔金朝〕

江上*尊,人道有、浮休遺蹟。尊俎地、江山如畫,百年岑寂。白鶴重來城郭在,山花山鳥渾相識。便與君、載酒半山亭,追疇昔。人易老,時難得。歡未減,悲還及。身前與身後,杳無終極。一笑何須留故事,千年復知今日。拌醉來、橫臥隴頭雲,林間石。

复制

《臨江仙 西山同欽叔送溪南詩老辛敬之歸女兒》

元好問 〔金朝〕

自笑此身無定在,風蓬易轉孤根。羨君歸意滿離尊。眼中茅屋興,稚子已迎門。回首對床燈火處,萬山深裹孤村。故人天末賦招魂。新詩憑寄取,憔悴不須論。

复制

《臨江仙·明月清風無盡歲》

元好問 〔金朝〕

明月清風無盡歲,平生老子南樓。閻閭談笑說封侯。誰能知許事,一笑去來休。舊見輞川圖畫裡,十年孤負歡游。百金早晚得菟裘。與君成二老,來往亦風流。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