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明代 / 宋濂 / 題玄麓山八景 其六 五折泉
拼 译 译

《題玄麓山八景 其六 五折泉》

宋濂 〔明代〕

一汲復一汲,有若步雲梯。終然投東意,萬折不肯西。

复制
宋濂

作者: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浦江縣)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於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東陽馬生序》、《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等。 

宋濂其它诗文

《琴操二首 其一 哀海東》

宋濂 〔明代〕

我哀東海,而思之苦。彼何人斯,猛噬如虎。我不擊之,我民之憂。

縱不我與,覆以我為仇。蒼天雖高,冤其有極。非血之嘔,曷明心赤。

泱泱大風,沉沉寒泉。舍旃舍旃,我尚何言。

复制

《王國祀仁祖廟樂八章 其四 亞獻奏清和之曲》

宋濂 〔明代〕

穆穆靈宮,庭燎有煒。貳觴載升,神其樂止。其樂伊何,錫我繁祉。

磐石之宗,本支百世。

复制

《含山操二解》

宋濂 〔明代〕

含山有雲,莫蔽我衣。彼荷戟者,迫我以馳。我馳我驅,泣涕如雨。

仰視白日,光不照下。地不可穴,天不可緣。舍旃舍旃,我尚何言。

含山有石,其光差差。石或可轉,我節可虧。我夫何之,欲從無所。

舍彼黃泉,無相見者。誰謂淵深,我視若陵。我死得死,中心之寧。

复制

《皇仙引》

宋濂 〔明代〕

橫塘風斷愁紅淺,舊燕銜春春信滿。

鶴馭遙空不可攀,繡扆斜張香夢懶。

暖蕭不到茱萸帳,寶露空薄五雲盌。

風前白鬢幾人悲,萬里青蘋一時晚。

銅仙含淚辭青瑣,渺渺空嗟西日短。

弱川無力不勝骯,騎龍難到白雲鄉。

玉棺琢成已三載,欲葬神仙歸北邙。

复制

《和劉先輩憶山中韻》

宋濂 〔明代〕

憶昔山中鍊九陽,山頭旭日正蒼涼。鳳笙吹煖雲中火,龍藥凝成鼎內霜。

靈戶啟扃森虎籞,中房持戟混桃康。山分秋色侵玄氅,蝸學天書篆敗牆。

五鳥花開呼鹿守,千齡桃熟遞仙嘗。伐毛定欲追神女,歌鳳誰能笑楚狂。

種得神瓜如盎大,養來瘦鶴似人長。樓延虛顥殊庭上,樹蝕蒼霞曲瀨傍。

劍氣尚堪吞鬼伯,詩䰟端合起獾郎。但求脫粟三升飯,肯負眠雲六尺床。

洞雪成漿烹日鑄,海苔為紙寫風將。舉頭便覺三山近,小大俱冥百慮忘。

复制

《送編修張仲藻還家畢姻》

宋濂 〔明代〕

少年歸娶奏金鑾,喜得天顏一笑看。

紅錦裁雲朝奠雁,紫簫吹月夜乘鸞。

靈椿堂上承中饋,寶鏡台前結合歡。

從此梅花消息好,青綾不似玉堂寒。

此詩見張宣《青陽集》附錄,今誤入《解縉集》。

复制

《望鐘山作簡周先輩》

宋濂 〔明代〕

鐘山菀如沐,繡巘孕春饒。生黃歸灌棠,駭綠亂陵苕。

谷沸桃雀集,飆回川景嬌。茲今愧畜軫,宿昔憶聯鑣。

陟峻鼻生火,酣芳臉帶潮。詩情霞間迥,酒纈望中銷。

偏憐晴蘿思,長麗涼月宵。文園病渴吻,沈生減圍腰。

江表周公子,華采雙鳳翹。逸興如遄舉,相隨擷鞠苗。

复制

《琴操二首 其一》

宋濂 〔明代〕

有穹者霞,其色楚楚。朝宜弋於林,暮汕於渚。役車駸駸,胡弗之休。

視彼江水,彭然東流。

复制

《儗古 其一》

宋濂 〔明代〕

明星夜生角,遠倚紫垣中。四國仰照耀,寶劍出秋空。

一朝化為石,下與沙礫同。牛羊或踐履,戮辱到兒童。

位高知身危,退藏保其終。

复制

《越歌八首 其四》

宋濂 〔明代〕

溪頭送郎上蘭舟,獨宿春風燕子樓。溪水有時乾到底,不如儂淚四時流。

复制

《遊覽雜賦 其二》

宋濂 〔明代〕

別後不見山,比昔山如長。林陰沒鳥影,岩聲答人響。

蘚色青染足,藥花大如掌。蛇徑已盤百,石扉始開兩。

獨笑睨層旻,古今一俯仰。

复制

《親政篇》

宋濂 〔明代〕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於下,下之情達於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於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於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於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聖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聖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於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後,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於斯,屢召大臣於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法聖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台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於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