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清代 / 紀昀 / 河中石獸
拼 译 译

《河中石獸》

紀昀 〔清代〕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

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

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

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如是再齧,石又再轉。

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河中石獸 - 譯文及註釋

譯文滄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廟,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裡,門前的兩隻石獸也一起沉沒在此河中。過了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隻石獸,到底還是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着水流流到下遊了。於是劃着幾隻小船,拖着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着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特點堅硬沉重,泥沙的特點鬆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里,越沉越深罷了。順着河流尋找石獸,不是很荒唐嗎?」大家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着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衝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荒唐;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荒唐了嗎?」。

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注釋此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石獸,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獸形石雕,此處指寺廟門前石雕。滄州南:滄州,地名,今河北省滄縣。南,南部。臨:靠近,也有「面對」之意。河干(gān):河岸。干,岸。圮(pǐ):倒塌。沉焉(yān):沉沒在這條河裡。焉,兼詞,於此,在那裡。閱:經過,經歷。十餘歲:十多年。歲:年。求:尋找。竟:終了,最後。棹(zhào):名詞作動詞,劃(船)。曳(yè):拖。鐵鈀(pá):農具,用於除草、平土。 鈀,通「耙」。講學家:講學先生,以向生徒傳授「儒學」為生的人。設帳:設館教書。爾輩不能究物理: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爾輩,你們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是非木杮(fèi):這不是木片。是,這。杮,削下來的木片。豈能:怎麼能。為:被。暴漲:洪水。暴,突然(急、大)。湮(yān):埋沒。顛:顛倒,錯誤,一作「癲」,荒唐。  眾服為確論:大家很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為:認為是。河兵:巡河、護河的士兵蓋:因為。齧(niè):咬,這裡是侵蝕、沖刷的意思。坎(kǎn)穴:坑洞。倒擲(zhì):傾倒。如是:像這樣。不已:不停止。已:停止。遂:於是。溯(sù)流:逆流。固:固然。如:依照,按照。然:既然這樣。則:那麼。但:只,僅僅。據理臆(yì)斷: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臆斷,主觀地判斷。歟(yú):表反問的句末語氣詞,譯為「呢」。▲

徐自強主編. 初中古今詞語及文言文翻譯手冊 第1冊 七年級 上 人教版[M].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0.第126-131頁

河中石獸 - 賞析

此文講述了一則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表達了作者對認者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之人的嘲諷,亦告訴了人物認識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這一道殊。全文層次分明,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敘述,在戲劇性的情節劃挖掘出生活劃的哲殊,情節簡單、語言簡練,讀來卻耐人尋味。

全文層次清晰,其行文結構主要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在戲劇性的情節劃挖掘出生活劃的哲殊。廟裡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樣,因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按照常規思維劃着幾隻小船,順着河流去尋找石獸,當然是找不到;可是認者按照自己從書本上認來的知識進行推殊也不正確,他的一套殊論也許能讓眾人暫時信服,但是事實還是事實,按照認者的殊論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獸的。可河兵因為常年與河流打交道,對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習性有更細緻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石頭逆流而上了。按照可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尋找,果然找到了石獸。

文章結尾揭示了主旨:「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憑主觀猜測而下判斷歟!」像和尚和道認家那樣「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況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劃是屢見不鮮的。作者對此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又指明了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面地殊解,更不能主觀臆斷,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殊於事,給了人們非常深刻的啟示。

此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其劃所蘊含的哲殊,卻是耐人尋味的。它說明天下的事物雖有其共同規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處的環境、條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發展變化的。現實劃的許多生活經驗,其實都能證明這一點。這也就是這篇文章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尤志心,陳初雪,史明理主編. 長文短讀 下 共10冊[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第122頁

河中石獸 - 創作背影

紀昀晚年,也即公元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到公元1798年(嘉慶三年)期間,開始收集民間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關於考據的文字,整理並寫成了《閱微草堂筆記》,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尤志心,陳初雪,史明理主編. 長文短讀 下 共10冊[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第122頁

紀昀

作者:紀昀

紀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諡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曉嵐。清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直隸獻縣(今中國河北獻縣)人。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代表作品《閱微草堂筆記》。 

紀昀其它诗文

《讀小元和鶉衣子傳戲題轉韻》

紀昀 〔清代〕

聲聲鶗鴂東風急,瞥眼飛紅覓不及。蝶衣粉褪碎縭褷,香魂猶抱空枝泣。

斜陽芳草誰長吟,別鶴一曲傷春心。手中尺半鐵綽板,鑄成曾費千黃金。

可憐破衲重重補,不是尋常春線縷。柔情宛轉引成絲,百折千回無處數。

纏頭十萬酣春風,傾家買笑寧惟公。乞食落魄不自諱,嗟哉兀傲真英雄。

聞有丹青傳好事,吾雖未見知其意。綠慘紅愁兒女情,天高地闊風雲氣。

复制

《烏魯木齊雜詩之物產 其四十三》

紀昀 〔清代〕

茸茸紅柳欲飛花,歌舞深林看柳娃。雙角吳童真可念,誰知至竟不辭家。

复制

《烏魯木齊雜詩之物產 其五》

紀昀 〔清代〕

甘瓜別種碧團欒,錯作花門小笠看。午夢初回微渴後,嚼來真似水晶寒。

复制

《烏魯木齊雜詩之物產 其四十二》

紀昀 〔清代〕

牧場芳草綠萋萋,養得驊騮十萬蹄。只有明駝千里足,水銷山徑臥長嘶。

复制

《烏魯木齊雜詩之遊覽 其十四》

紀昀 〔清代〕

逢場作戲又何妨,紅粉青娥鬧掃妝。仿佛徐娘風韻在,廬陵莫笑老劉郎。

复制

《烏魯木齊雜詩之遊覽 其十六》

紀昀 〔清代〕

稗史荒唐半不經,漁樵閒話野人聽。地爐松火消長夜,且喚詼諧柳敬亭。

复制

《烏魯木齊雜詩之民俗 其九》

紀昀 〔清代〕

閩海迢迢道路難,西人誰識小龍團。向來只說官茶暖,消得山泉沁骨寒。

复制

《烏魯木齊雜詩之風土 其六》

紀昀 〔清代〕

雪地冰天水自流,溶溶直瀉葦湖頭。殘冬曾到唐時壘,兩派清波綠似油。

复制

《烏魯木齊雜詩之風土 其十五》

紀昀 〔清代〕

白道飛流似建瓴,陡陀不礙浪花鳴。遊人未到蕭關外,誰信山泉解倒行。

复制

《烏魯木齊雜詩之風土 其十一》

紀昀 〔清代〕

城南風穴近山坳,一片濤聲萬木梢。相約春來牢蓋屋,夜深時卷數重茅。

复制

《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 其三》

紀昀 〔清代〕

煙水蕭疏總畫圖,若非米老定倪迂。何須更說江山好,破屋荒林亦自殊。

复制

《平定回部凱歌 其九》

紀昀 〔清代〕

勒石燕然莫更論,且看走馬定堅昆。垂楊綠到其摩寺,寧止春光度玉門。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