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真興寺閣
拼 译 译

《真興寺閣》

蘇軾 〔宋代〕

山川與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與鴉鵲,浩浩同一聲。

此閣幾何高,何人之所營。

側身送落日,引手攀飛星。

當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赬。

寫真留閣下,鐵面眼有棱。

身強八九尺,與閣兩崢嶸。

古人雖暴恣,作事今世驚。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勝。

曷不觀此閣,其人勇且英。

真興寺閣 - 譯文及註釋

譯文登閣遠眺但見山川和城郭,渺渺冥冥渾同一體難以辨認。市人的喧鬧與鴉鵲啼鳴,遠遠聽來合成了一種聲音。這個寺閣到底有多麼高峻?這個寺閣又是誰人經營?側着身子可以送走落日,舉起手來就能攀摘飛星。當年那位姓王的中書令,曾把終南山的林木砍伐乾淨。繪下自己的畫像留在閣中,面色鐵黑目光炯炯。身軀有八九尺高大,和寺閣一樣氣度崢嶸。古代雖有許多人粗暴驕橫,作的事卻常讓世人驚嘆。登閣的人還緊張得張口喘息,造閣的人不知何以能夠承擔!為何不仔細觀看這一寺閣,就可以知道王中書有多麼英勇大膽。

注釋⑴真興寺閣:在鳳翔城中,高十餘丈,為宋初河陽三城節度使王彥超所建。⑵漠漠:密布、廣布貌。⑶浩浩:曠遠貌。⑷引手:伸手。飛星:流星。⑸王中令:指王彥超,臨清(今屬山東)人,歷仕晉漢周,累官河陽三城節度使,以功加檢校太師。北周及宋初曾兩任鳳翔節度使,宋初加兼中書令,封邠國公。中令,中書令的省稱。⑹斫(zhuó)木:謂砍伐木材建築寺閣。南山赬 (chēng):謂終南山林木被伐盡,山嶺赤裸呈紅色。 赬,赤色。⑺寫真:畫像。⑻鐵面:黑臉。眼有棱(léng):謂目光炯炯有神。⑼身強:一作「身長」。⑽崢嶸(zhēng róng):高峻,並謂氣象超越尋常。⑾暴恣(zì):暴戾驕縱。⑿令世驚:一作「今世驚」。⒀呀喘(chuǎn):張口喘氣。⒁勝(shēng):承受,力能擔任。⒂曷(hé):何,何故。⒃其人:指王彥超。▲

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22-324

孫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18-19

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5-26

真興寺閣 - 賞析

詩的起筆四句從「山川與城郭」至「浩浩同一聲」,總寫此閣的高峻。詩人登臨閣上,但覺山川城郭,冥冥漠漠,仿佛同為一個形體。世人紛雜的聲音,和鴉鳴鵲噪,浩浩茫茫,混合在一起。這四句起得突兀,寫得極為傳神。化用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句意,但意象有所擴大,寫的是憑高縱目,所見各類形態,曠遠微茫,所聞的種種音響,也難以辨別的景況。次四句由閣之高而引起遐想。前兩句故作設問:「此閣幾何高?何人之所營?」這兩句是說:這真興寺閣,究竟有幾多高呢?又是何人所營建的呢?後兩句「側身送落日,引手攀飛星」,用形象化的語言,先回答「幾何高」這一設問。作者說:登臨此閣,幾乎側着身子,就可以目送太陽落山(這是俯視所感)。伸出手來,竟可以攀摘飛星(這是仰觀所覺)。兩句用虛寫表明實際感受,生動恍惚,極誇張之能事。接着以「當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赬」兩句,回答了上文另一設問「何人之所營」。作者說:當年王彥超將軍,以鳳翔節度使加中書令的身份,駐節鳳翔府,曾經伐木於州南的赬山,建成此閣。王中令因何建閣,作者並沒有提起,但在下面四句:「寫真留閣下······與閣相崢嶸。」勾勒出他的形象:此人建閣之後,曾在閣下留有畫像,他面色鐵黑,眼光有如紫石棱,有將軍的氣概。他身長八九尺,此像與此閣都崢嶸高峻,給人以威嚴的感受,使人印象很深。

詩的最後,作者以「古人雖暴恣」等六句,寫詩人的所感。作者認為有些古人(包括詩里的王中令),其人雖說恣睢暴戾不足稱道,但他們所作之事,也使世人為之驚奇。即以此閣而論,登者尚且感到驚訝吁喘,不知道建閣之人,具有何種膽量,能泰然勝任。結尾「曷不觀此閣,其人勇且英。」作者更加強語氣說:君如不信,何不觀看此閣,則知王中令,亦為勇猛英傑之輩,是不能拿一般的武人來看待他的。

全詩饒有俊爽高邁之氣,寫閣寫人,都用主動形象的詞采。作此詩時,作者年方二十六歲,豪邁英爽,正是壯年作品的特徵。▲

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22-324

真興寺閣 - 創作背影

這首五言古詩作於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這一年作者以直言極諫策問列入三等,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開始進入仕途。此詩作於鳳翔,為《鳳翔八觀》中的第六篇。

霍松林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22-324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孤山二詠(並引)》

蘇軾 〔宋代〕

孤山有陳時柏二株。

其一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為兒已見其枯矣,然堅悍如金石,愈於未枯者。

僧志詮作堂於其側,名之曰柏堂。

堂與白公居易竹閣相連。

屬余作二詩以記之。

柏堂道人手種幾生前,鶴骨龍姿尚宛然。

雙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見太平年。

忽驚華構依岩出,乞與佳名到處傳。

此柏未枯君記取,灰心聊伴小乘禪。

竹閣海山兜率兩茫然,古寺無人竹滿軒。

白鶴不留歸後語,蒼龍猶是種時孫。

兩叢卻似蕭郎筆,千畝空懷渭上村。

欲把新詩問遺像,病維摩詰更無言。

复制

《游道場山何山》

蘇軾 〔宋代〕

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雲峰下幽谷。

我従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盡白漫漫,青山忽作龍蛇盤。

山高無風松自響,誤認石齒號驚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瑤席。

階前合抱香入雲,月里仙人親手植。

出山回望翠雲鬟,碧瓦朱欄縹緲間。

白水田頭問行路,小溪深處是何山。

高人讀書夜達旦,至今山鶴鳴夜半。

我今廢學不歸山,山中對酒空三嘆。

复制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蘇軾 〔宋代〕

臣等猥以空疏,備員講讀。

聖明天縱,學問日新。

臣等才有限而道無窮,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為。

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者之用藥,藥雖進於醫手,方多傳於古人。

若已經效於世間,不必皆從於己出。

伏見唐宰相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

論深切於事情,言不離於道德。

智如子房而文則過,辯如賈誼而術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

但其不幸,仕不遇時。

德宗以苛刻為能,而贄諫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為術,而贄勸之以推誠;德宗好用兵,而贄以消兵為先;德宗好聚財,而贄以散財為急。

至於用人聽言之法,治邊馭將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過以應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數。

可謂進苦口之樂石,針害身之膏肓。

使德宗盡用其言,則貞觀可得而復。

臣等每退自西閣,即私相告言,以陛下聖明,必喜贄議論。

但使聖賢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時。

昔馮唐論頗、牧之賢,則漢文為之太息;魏相條晁、董之對,則孝宣以致中興。

若陛下能自得師,莫若近取諸贄。

夫六經三史,諸子百家,非無可觀,皆足為治。

但聖言幽遠,末學支離,譬如山海之崇深,難以一二而推擇。

如贄之論,開卷瞭然。

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鑑。

臣等欲取其奏議,稍加校正,繕寫進呈。

願陛下置之坐隅,如見贄面,反覆熟讀,如與贄言。

必能發聖性之高明,成治功於歲月。

臣等不勝區區之意,取進止。

《翻香令·金爐猶暖麝煤殘》

蘇軾 〔宋代〕

金爐猶暖麝煤殘。

惜香更把寶釵翻。

重聞處,余熏在,這一番、氣味勝從前。

背人偷蓋小蓬山。

更將瀋水暗同然。

且圖得,氤氳久,為情深、嫌怕斷頭煙。

《謁金門·秋夜》

蘇軾 〔宋代〕

秋帷里。

長漏伴人無寐。

低玉枕涼輕繡被。

一番秋氣味。

曉色又侵窗紙。

窗外雞聲初起。

聲斷幾聲還到耳。

已明聲未已。

《浪淘沙·探春》

蘇軾 〔宋代〕

昨日出東城,拭探春情。

牆頭紅杏暗如傾。

檻內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綺陌斂香塵,雪霽前村。

東君用意不辭辛。

料想春光先到處,吹綻梅英。

《豬肉頌》

蘇軾 〔宋代〕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醉落魄·述情》

蘇軾 〔宋代〕

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孤城回望蒼煙合。公子佳人,不記歸時節。巾偏扇墜滕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長作東南別。

复制

《戲贈秀老》

蘇軾 〔宋代〕

拆卻相公庵,泥卻駙馬竹。

天下人總知,流入傳燈錄。

复制

《棕筍》

蘇軾 〔宋代〕

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子魚子。夜叉剖癭欲分甘,籜龍藏頭敢言美。

願隨蔬果得自用,勿使山林空老死。問君何事食木魚,烹不能鳴固其理。

复制

《書辯才白雲堂壁》

蘇軾 〔宋代〕

不辭清曉扣松扉,卻值支公久不歸。

山鳥不鳴天欲雪,捲簾惟見白雲飛。

复制

《南堂五首》

蘇軾 〔宋代〕

他時夜雨困移床,坐厭愁聲點客腸。

一聽南堂新瓦響,似聞東塢小荷香。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