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王之道 / 竹梢低蘸碧,楓葉冷浮紅。
拼

《竹梢低蘸碧,楓葉冷浮紅。》

王之道 〔宋代〕

千山初過雨,萬籟不鳴風。

寶鑑沉寒水,冰輪上太空。

竹梢低蘸碧,楓葉冷浮紅。

終欲金沙去,經營一畝宮。

复制
王之道

作者: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於宋哲宗元祐八年,卒於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朴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雲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後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於世。 

王之道其它诗文

《減字木蘭花 贈孫興宗侍兒四首 其六》

王之道 〔宋代〕

修眉山遠。

嬌抹烏雲秋水畔。

酒里花前。

坐擁斯人怎得寒。

醁醽浮滿。

須索空缸仍覆盞。

正恐相妨。

歸去如聞笑語香。

复制

《滿庭芳(和王沖之西城郊行)》

王之道 〔宋代〕

麥野青深,桃溪紅暗,浪遊何處芳園。

清明初過,門巷靄晴煙。

柳外池塘綠遍,溪流細、終日濺濺。

東風軟,誰家兒女,牆裡送鞦韆。

花前。

從醉倒,吾當儘量,君盍忘年。

縱杯盤草草,隨分開筵。

自有高談雄辯,何須問、急管繁弦。

身長健,少陵如在,應賦飲中仙。

复制

《西江月·春歸》

王之道 〔宋代〕

春色荒荒別浦,春潮灩灩長堤。綠楊風喘客帆遲。腸斷江南雙鯉。短夢當年楚雨,扁舟後夜秦溪。一聲啼鳥怨春歸。人在酴醿花底。

复制

《和魏桐城題三瀑泉贈湯洞卿 其二》

王之道 〔宋代〕

雨雹碎晴峰,珠璣瀉石壁。勢增九軍勇,氣壓百夫特。

先生我輩人,一見願自適。壯哉三瀑泉,表表塵外物。

复制

《次韻因上人晚菊簡魏定父 其四》

王之道 〔宋代〕

經年混蒿艾,蘊藏應待時。清香密漬沉,微風助紛披。

宋玉昧秋意,乃作兒女悲。君子有所養,因君觀解頤。

复制

《隱靜道中》

王之道 〔宋代〕

馬頭聊復問諸塗,東指宣城百里余。

水外山屏供步障,道傍蛙吹接行車。

青歸柳色浮煙里,紅入花光過雨初。

春意似同人意好,此行那患食無魚。

复制

《立春日雪和趙端質韻》

王之道 〔宋代〕

春寒有信不逾期,肯為衰顏獨見欺。

白雪已輸梅斗早,綠樽尤與火相宜。

擷來野蔌和萱草,分得江魚貫柳枝。

刺史憂民民共樂,賽牛歸去競褰帷。

复制

《追和賈明叔侯陟明二侍郎瑞香二首》

王之道 〔宋代〕

深院重簾數尺牆,對花可必竟燒香。

九齡風度高難挹,舉世紛紛漫笏囊。

复制

《中秋》

王之道 〔宋代〕

出戶喜折屐,江天來翠岑。

看雲忘久立,待月動微吟。

關塞重回首,簡編勞繫心。

琴中有山水,應解遇知音。

复制

《送趙仲達》

王之道 〔宋代〕

人生邂逅非偶耳,一面豈容輕慍喜。

白首如新傾蓋歡,誰解乘閒究斯理。

君家江南我江北,南北相望殆行千里。

惠寵顧我端有由,衰滯不應能致此。

為言前歲在金沙,幽討窮探遍山水。

論文獲與阿逢游,賸馥殘膏丐猶子。

是行來赴徐卿召,昨日扁舟方戾止。

阿逢聞是公僧彌,予乃阿逢門下士。

知公閒放今杜門,所舍與公殊密邇。

何妨旦夕侍杖屨,執經仍與諸郎齒。

過從彈指見周星,入室芝蘭被遐遠。

須知四海皆兄弟,高義似君誰可比。

徐卿報政趣歸朝,畫鷁高檣艤江涘。

明朝車騎遂東還,有便時時遺雙鯉。

复制

《古松》

王之道 〔宋代〕

老松如蛟龍,氣奪百萬軍。

根蟠蒼崖石,梢拂青天雲。

山神護野火,地主訶樵斤。

魁然棟樑材,為之獻吾君。

复制

《原道》

王之道 〔宋代〕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歸於墨;不入於老,則歸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於口,而又筆之於其書。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之衣,飢然後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鬱,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嗚呼!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聖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飢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