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魏晉 / 陳壽 / 隆中對
拼 译 译

《隆中對》

陳壽 〔魏晉〕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

隆中對 - 譯文及註釋

譯文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當時人們都不承認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潁川(河南禹州)的徐庶與諸葛亮關係甚好,說確實是這樣。

適逢先帝劉備駐紮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是人間臥伏着的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你去他那裡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你應該屈尊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於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退下,說:「漢室的統治崩潰,奸邪的臣子盜用政令,皇上蒙受風塵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任,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我才智與謀略短淺,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認為該採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獨掌大權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起兵,占據州、郡的人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憑藉弱小的力量戰勝強大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可有占領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藉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那裡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後代,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着飯食,用壺裝着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與諸葛亮的關係一天天親密起來。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於是不再說什麼了。

注釋隆中:地名,今襄陽城西13公里古隆中。對:回答、應對。亮:即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琅琊陽都人。躬:親自。隴畝:田地。好(hào):喜愛。為:唱。《梁父(fǔ)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傳說諸葛亮曾經寫過一首《梁父吟》歌詞。管仲:名夷吾,春秋時齊桓公的國相,幫助桓公建立霸業。樂(yuè)毅:戰國時燕昭王的名將,曾率領燕、趙、韓、魏、楚五國兵攻齊,連陷七十餘城。莫之許:就是「莫許之」。莫,沒有人。之,代詞,指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許,承認同意。惟:只有。友善:友好,關係好。信然:確實這樣。先主:先,先帝,主,劉備。屯:駐紮。新野:現河南省新野縣。器:器重、重視。謂:對,說,告訴。豈:大概,是否。之:代詞,代諸葛亮。與俱來:與(之)俱來,和(他)一起來。俱。一起。就見:意思是到諸葛亮那裡去拜訪。就,接近、趨向。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門)來。致,招致、引來。枉(wǎng)駕:屈尊。枉:委屈。駕:車馬,借車馬指劉備。顧:拜訪。由是:因此。遂(suì):於是,就。詣:去,到。這裡是拜訪的意思。凡:總共。乃見:才見到。因:於是,就。屏:這裡是命人退避的意思。漢室傾頹:指漢朝統治崩潰、衰敗。奸臣:指董卓、曹操等。竊命:盜用皇帝的政令。蒙塵:蒙受風塵,專指皇帝遭難出奔。東漢的京城本來在洛陽,董卓強迫漢獻帝劉協遷都到陝西長安,曹操又強迫他遷都到河南許昌。孤:古代王侯的自稱。這裡是劉備自稱。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欲信:通「伸」,伸張。想。而:錶轉折。智術:智謀,才識。用:因此。猖蹶:這裡是失敗的意思。然:然而。猶:仍,還。已:停止,罷休。謂:認為。計:計策。安:疑問代詞,怎麼。出:產生。自:從。已來:已,通「以」,表時間。跨:占據。不可勝數:數也數不清。勝,盡。比於:同,相比。眾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克:戰勝。為:以為,變成。者:的原因。非惟:不僅。抑:而且;亦:也。謀:籌劃。今:現 在。挾(xié):挾持,控制。令:號令。諸侯:這裡指當時割據一方的軍閥。此:這。誠:的確。爭鋒:爭強,爭勝。已歷:已經經歷。國險而民附:地勢險要,民眾歸附。賢能為之用:為:被。可以為援:為:作為。援:外援。圖:謀取。據:占據。利:物資。盡:全部取得。連:連接。通:到達。此用武之國:這是用兵之地,國:地方。意思是兵家必爭之地。殆(dài):大概。資:資助,給予。所以:用來。豈有意乎:可有意思嗎?險塞(sài) :險峻的要塞。天府之土:指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高祖:劉邦。因:依靠,憑。劉璋暗弱:劉璋(當時的益州牧)昏庸懦弱。殷:興旺富裕。而:但是。存恤:愛撫、愛惜。恤:體恤、體諒。胄:後代。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劉啟的兒子)的後代,所以稱它「帝室之胄」。信義:信用道義。著:聞名。總攬:廣泛地羅致。攬,這裡有招致的意思。岩阻:險阻,指形勢險要的地方。西和諸戎:向西和中國西部各族的和好。南撫夷越:向南安撫中國南部各族。內:對內。修:治理。政理:政治。將荊州之軍:將:率領。宛、洛:河南南陽和洛陽這裡泛指中原一帶。身:親自。川:平野。(80)簞食壺漿:形容人民群眾熱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愛戴的軍隊。(81)誠如是:如果真像這樣。(82)日:一天天。(83)悅:高興。(84)之:代詞,代與諸葛亮關係變好這件事。(85)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86)猶:好像。(87)願:希望。▲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23[1].隆中對原文及翻譯.中華文本庫.2014-08-25

隆中對 - 賞析

《隆中對》就是寫劉備前去拜訪諸葛亮,請諸葛亮出山為他出謀劃策。文章通過隆中對策,給讀者塑造了諸葛亮這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他善於審時度勢,觀察分析形勢,善於透過現狀,掌握全局,並能高瞻遠矚,推知未來。作者對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文章開頭寫他「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就頗耐尋味。「躬耕隴畝」,並不是簡單地寫他親自耕作,而是着重說明他隱居于田野。於此讀者可以想到,一個負有卓越才識的人而隱居不仕,必有重重憂事在心。而「好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這個問題。《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傳在齊魯之間的感慨時事,憂傷戰亂的歌曲。諸葛亮吟誦這首歌曲,在於借古抒懷,以表達他感傷亂世的思想感情和對軍閥混戰的不滿。作者用一「好」字,說明他並非偶爾一吟,可見其感慨之深。「身長八尺」,是外貌描寫。但從這堂堂儀表的外貌描寫里,不僅為了顯示人物的魁偉英俊,而且也在於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作者接着寫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這就更看出他不同於芸芸眾生。管仲,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業的顯赫一時的豪傑。樂毅,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的國相,曾率五國之師伐齊,拿下齊國七十餘城,迫使齊王狼狽出奔的英雄。諸葛亮「自比於」他們,說明他和他們一樣胸懷大志,決非庸人一流。對諸葛亮的自許,客觀上也有不同的反響,對此作者也着意作了交代。「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裡說的「時人」,自然是指當時社會上的一般人。他們「莫之許」,並不說明他才能低下,平生無大志,恰恰說明他深沉的性格特徵,說明他不是那種誇誇其談,鋒芒畢露的人,而是一個聲聞不彰,謹慎從事的人。因而不被「時人」真切了解,那是很自然的事。至於了解他的,與他「友善」的崔州平和徐庶,則完全承認諸葛亮的自許是符合實際的,決非妄自尊大。接着寫徐庶向劉備推薦他,更見出他的神采非凡。徐庶說:「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他用「臥龍」一語,對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評價。在封建時代,「龍」是被神化了的四靈之長,用「龍」來比喻諸葛亮,在當時可算是最高不過的評價了。然而又用一個「臥」字,說明他雖有卓絕的才幹,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又與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作了有機地呼應。「思賢若渴」的劉備聽得有這樣一個「臥龍」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於是便脫口說出「與君俱來」。可是他並不了解諸葛亮決不奉迎以求聞達的為人,所以徐庶接着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這不僅把諸葛亮那種決不屈身俯就的品質和至高無上的尊嚴寫了出來,而且也為劉備屈身親往隆中求見諸葛亮作了鋪墊,製造了氣氛。劉備屈駕求見諸葛亮,「凡三往,乃見。」這既是對劉備是否真誠求賢下士的觀察和考驗,同時也是對諸葛亮自許甚高,決不輕易結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劉備「凡三往」求見諸葛亮,這就完全可以證明劉備的求賢下士是出自真心誠意,諸葛亮這才同他相見。劉備「三往」,旨在討計問策,以成就大業。問策之前,劉備先「屏」去左右人等,這就進一步說明,他們雖然只是初次相見,但決非一般的往來酬酢,弄得如此機密,想必有大事相商。事實也正是這樣。劉備「屏」去左右之後,首先從「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的天下政治形勢說起,表露他對漢室江山傾頹,皇帝遭到挾持的深切憂傷,以及對奸臣(主要指曹操)竊取政柄的強烈不滿。接着又以十分謙遜的口吻和堅定的態度述說了自己「興漢除奸」,「欲信大義於天下」的平生抱負。最後誠摯懇切地提出諮詢,向諸葛亮求教,從而引出諸葛亮的對策。諸葛亮對策,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集中刻畫諸葛亮這個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形象的重點。

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了一個魏、蜀、吳鼎足三分之勢的藍圖。這個藍圖,是建立在對現實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劉備後來就是基本上按照這個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

從寫作上看,本文的層次極為清晰,結構十分謹嚴。作者自始至終圍繞着諸葛亮對策這個中心思想,圍繞着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進行敘寫議論。作者先寫「隆中對」前,次寫「隆中對」時,後寫「隆中對」後,結構布局一目了然。寫「隆中對」前,採用了正面敘述的方法,寫出了人物的生活、思想、交遊及其社會聲譽,這就粗略地勾勒出了諸葛亮其人的與眾不同。繼而又從側面加以敘寫,通過徐庶的薦舉和劉備的屈駕「三往」,進而襯托出諸葛亮的才質非凡。這就為諸葛亮對策作了鋪墊,製造了氣氛。先有劉備之請,而後有諸葛亮之對,自然是順理成章。如果說隆中對前,是通過作者的敘述和他人的反響來突出諸葛亮的高明的話,那麼隆中對時,則是讓人物自己登場現身說法,進行具體論述,從而更雄辯地展示人物的高明。基於諸葛亮對天下形勢深刻觀察和科學分析,把自己的對策作了有條不紊地論述。如前所述,他先論「不可爭」與「不可圖」,次論「可爭」與「可圖」,最後寫「爭」與「圖」的具體步驟和規劃,沿着事物本身發展的規律,由近及遠,層層遞進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這樣寫來,既精闢地論述了當前形勢,又推斷了將來的發展趨勢。在論及建立根據地時,什麼地方適宜,什麼地方不適宜;什麼地方先「圖」,什麼地方後「圖」,談得一清二楚。在論及統一大業時,先談對內、對外等多方面的準備,後談如何進攻,思路也十分清晰。而文中所寫隆中對後的反響,不論是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還是從文章的結構來看,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本文語言的概括精練,也達到了相當完美的高度。諸如寫「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僅僅用22個字,就把諸葛亮的生活狀況、思想狀貌、體軀外貌以及生平抱負勾畫出來。再如諸葛亮對策後寫劉備的反響,只用一個「善」字,就把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和他此時此刻的心境寫了出來。而當關、張「不悅」時,劉備僅用「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個通俗易懂的比喻,生動形象地道盡了他們之間不可分割的親密關係。而其中似盡未盡的深刻內容,留待讀者去尋思玩味。再就全文來看,篇幅也極為有限,然而卻能把對策及其前前後後寫得那麼廣闊,分析得那麼透闢,論述得那麼周詳,也是難能可貴的。足見本文言簡而意賅,文省而深刻的特色。《三國志》被時人譽為「善敘事,有良史之才」,於此可見一斑。▲

《隆中對》教學設計.人民教育出版社.

隆中對 - 創作背影

公元207年,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劉備前往隆中,三顧諸葛亮草廬之中,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並分析了天下形式。後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這篇《隆中對》就是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當時縱談天下大事的一段記載。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陳壽

作者:陳壽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並《三國志》。歷經10年艱辛,陳壽完成了流傳千古的歷史巨著《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三國史,書中有440名三國歷史人物的傳記,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陳壽其它诗文

《秋日武陵客舍寫懷 其二》

陳壽 〔魏晉〕

風波世路信多艱,千里羈危未得還。

慈母倚門垂白髮,故園回首隔青山。

交遊半達雲霄上,弟妹相親夢寐間。

寂莫空齋誰顧問,只將詩句慰愁顏。

复制

《早春曲》

陳壽 〔魏晉〕

柳芽吐玉蘭芽小,羅幕凝寒覺春早。

腸斷王孫尚未歸,東風已綠天涯草。

箜篌塵滿瓊簫臥,熏爐閒爇沈香火。

惱儂題就抱愁眠,淚珠暗滴胭脂顆。

复制

《隆中對》

陳壽 〔魏晉〕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

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

《三國志·華佗傳》

陳壽 〔魏晉〕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遊學徐土,兼通數經。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曉養性之術,時人以為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若當灸,不過一兩處,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吾。」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若病結積在內,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殺陀。郡守子知之,囑使勿逐,守嗔恚,吐黑血數升而愈。

  佗之絕技,凡此類也。太祖聞而召佗。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後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佗曰:「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佗久遠家思歸,因曰:「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到家,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太祖累書呼,猶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於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荀彧請曰:「佗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之。」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遂考竟佗。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強,索火燒之。佗死後,太祖頭風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及後愛子曹沖病困,太祖嘆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

复制

《謝往桂林至彤庭竊詠》

陳壽 〔魏晉〕

辰象森羅正,句陳翊衛寬。魚龍排百戲,劍佩儼千官。

城禁將開晚,宮深欲曙難。月輪移枍詣,仙路下欄干。

共賀高禖應,將陳壽酒歡。金星壓芒角,銀漢轉波瀾。

王母來空闊,羲和上屈盤。鳳凰傳詔旨,獬廌冠朝端。

造化中台座,威風上將壇。甘泉猶望幸,早晚冠呼韓。

复制

《送季子扶兩尊人靈柩歸葬錢唐》

陳壽 〔魏晉〕

為君歌彈歌,親死不葬哀如何。桐棺暴露亦已久,越王台下烏鳶多。

飛土可憐汝孝子,二人封樹無蒿里。主喪未敢脫衰裳,日向黃腸淚如水。

十數年來棲炎方,先人宅兆懷錢唐。歸祔松楸遂丘首,精靈相逐佳城旁。

崔瑗張霸闕遺令,止葬豈可依他鄉。陳壽不歸遭貶斥,知君及早事窀穸。

裂書昔感故人心,推輦今蒙誰氏力。惠陽太守真申屠,歸善令公亦範式。

教營高燥贈多金,高義雲天安有極。秋涼首路出台關,舒捲悲旌向北還。

如堂定築南屏上,物土依稀天竺間。我昨營墳已襄事,會當廬墓長憔悴。

死作烏雛更斷腸,生為猿子空悲淚。白馬素車難送君,微茫望斷西湖雲。

皋魚哭處風蕭瑟,聲亂白楊誰忍聞。

复制

《以勸分出伏龍因謁武侯廟》

陳壽 〔魏晉〕

廬存龍去跡成非,草木空山聖得知。

成敗論人陳壽史,功名余恨少陵詩。

初心何只三分漢,偉略徒夸十倍丕。

半夜松聲捲風雨,猶如抱膝嘯吟詩。

复制

《寄長兒韻語 其二十四》

陳壽 〔魏晉〕

人家內外禮截然,僧道豈容陳壽帕。斯事傳聞未必真,有之儒風掃地也。

复制

《次韻維心謝沈尚書惠筆一首》

陳壽 〔魏晉〕

書生磨吻鉛刀銛,君家手筆不退尖。琢成秀句奪天巧,平揖鮑謝奴高錢。

郊寒島瘦復可哂,漢風楚國真能兼。胸中疾邪茹不吐,但覺忿氣生虬髯。

叵堪陳壽書漢實,毫端有口可得鉗。尚書昔侍金華講,論議凜凜秋霜嚴。

曾將一字竊魯史,未用三語求阮瞻。分君賜筆助清峭,雕犀鏤象光出奩。

如吾朴遫豈足數,半世翰墨徒心潛。老去文章讀不入,編帙散亂如投簽。

因君窮討默自愧,僻魯成痼何時砭。須要盡見君家書,槁死不嘆周南淹。

更從湘東覓金管,賞激忠孝祛奸憸。

复制

《望海亭》

陳壽 〔魏晉〕

謾指亭前柏,西來意自深。迷人終著景,達士了忘心。

六葉傳真諦,微言振道林。法門應不二,來此默追尋。

复制

《題畫 其三》

陳壽 〔魏晉〕

楊花如雪正飛春,新水茫茫浸綠蘋。桃葉桃根何處是,東風愁殺渡江人。

复制

《題畫 其一》

陳壽 〔魏晉〕

遠道西風落葉寒,蕭蕭孤蹇上長安。關山不似人心險,遊子休歌行路難。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