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寓理)

/ 詩人(寓理) / 小說(寓理) / 古籍(寓理)

《江上遣兴五首 其二》

郑潜 〔明代〕

樂道嗜泉石,榮名慕簪笏。

智力紛相爭,黃金彼何物。

金多身早斃,道在名不沒。

君看淘金人,寒沙侵枯骨。

《建德溪涨大作感怀(二首)》

魏观 〔明代〕

久雨逢戊晴,戊日雨不止。

羽氣淒乘宮,土德淪不紀。

晻晻陰晦凝,四野連蓄水。

絕壁洄衝波,玄林渺中沚。

下上鷗鷺馴,沉浮蜃蛟喜。

田廬聚岑阿,漁艇系桑梓。

官租欲誰征,軍乏且無已。

爰軫昏墊情,罔究疏浚理。

悠悠古聖人,惟日思復起。

《竹泉翁席上赠歌者杨氏》

汤胤勣 〔明代〕

秋風茉莉吹香雨,簾外燕嬌肆輕嫵。

醉眼朦朧酒盞空,睡著司空相公府。

席前一點櫻桃破,雲揭楚天飛鳥墮。

鴛鴦小袖將紅綃,二十五弦重抹過。

三寸麻霞黃鵠嘴,錦地氍毹蹴春水。

回身偷眼顧周郎,舞困落花扶不起。

雙檠殞淚爐薰熄,對景無言恨如織。

翠靨光浮琥珀痕,鮫綃冷沁珍珠跡。

兩剪晴波拂曉山,白衣孤客感鄉關。

何幸梨園舊宮使,偷傳樂譜向人間。

《张佐治遇蛙》

佚名 〔未知〕

金華郡守張佐治至一處,見蛙無數,夾道鳴噪,皆昂首若有訴。

佐治異之,下車步視,而蛙皆蹦跳為前導。

至田間,三屍疊焉。

公有力,手挈二屍起,其下一屍微動,以湯灌之,未幾復甦。

曰:「我商也,道見二人肩兩筐適市,皆蛙也。

哀之,購以放生。

二人復曰:『此皆淺水,雖放,後必為人所獲;前有清淵,乃放生池也。

』吾從之至此,不意揮斧,遂被害。

二仆隨後不遠,腰纏百金,必為二人誘至此,並殺而奪金也。

」張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獲。

一迅即吐實,罪死。

所奪之金歸商。

《六亲五法》

刘向 编 〔先秦〕

以家為鄉,鄉不可為也;以鄉為國,國不可為也;以國為天下,天下不可為也。

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毋曰不同生,遠者不聽;毋曰不同鄉,遠者不行;毋曰不同國,遠者不從。

如地如天,何私何親?如月如日,唯君之節!御民之轡,在上之所貴;道民之門,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惡。

故君求之,則臣得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惡之,則臣匿之。

毋蔽汝惡,毋異汝度,賢者將不汝助。

言室滿室,言堂滿堂,是謂聖王。

城郭溝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強力,不足以應敵;博地多財,不足以有眾。

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

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

故知時者,可立以為長;無私者,可置以為政;審於時而察於用,而能備官者,可奉以為君也。

緩者,後於事;吝於財者,失所親;信小人者,失士。

《弈秋》

孟子及弟子 〔先秦〕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

則不得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

《李遥买杖》

沈括 〔宋代〕

隨州大洪山作人李遙,殺人亡命。

逾年,至秭歸,因出市,見鬻柱杖者,等閒以數十錢買之。

是時,秭歸適又有邑民為人所殺,求賊甚急。

民之子見遙所操杖,識之,曰:「此吾父杖也。

」遂以告官司。

吏執遙驗之,果邑民之杖也。

榜掠備至。

遙實買杖,而鬻杖者已不見,卒未有以自明。

有司詰其行止來歷,勢不可隱,乃通隨州,而大洪殺人之罪遂敗。

市人千萬而遙適值之,因緣及其隱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宋代〕

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

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庸医治驼》

江盈科 〔明代〕

昔有醫人,自媒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環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

」一人信焉,使治曲駝,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臥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又踐之。

駝者隨直,亦隨死。

其子欲訴諸官。

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不管人死。

」嗚呼!今之為官,但管錢糧收,不管百姓死,何異於此醫也哉!。

《子产不毁乡校颂》

韩愈 〔唐代〕

我思古人,伊鄭之僑。

以禮相國,人未安其教;游於鄉之校,眾口囂囂。

或謂子產:「毀鄉校則止。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

夫豈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維善維否,我於此視。

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下塞上聾,邦其傾矣。

」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理。

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及其已衰,謗者使監。

成敗之跡,昭哉可觀。

維是子產,執政之式。

維其不遇,化止一國。

誠率此道,相天下君;交暢旁達,施及無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

誰其嗣之?我思古人!。

《陶侃惜谷》

司马光 〔宋代〕

陶侃嘗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

」侃大怒詰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於農植,家給人足。

《白发赋》

左思 〔魏晋〕

星星白髮,生於鬢垂。

雖非青蠅,穢我光儀。

策名觀國,以此見疵。

將拔將鑷,好爵是縻。

白髮將拔,惄然自訴:稟命不幸,值君年暮。

逼迫秋霜,生而皓素。

始覽明鏡,惕然見惡。

朝生晝拔,何罪之故?子觀桔柚,一暠一曄,貴其素華,匪尚綠葉。

願戢子之手,攝子之鑷。

咨爾白髮,觀世之途。

靡不追榮,貴華賤桔。

赫赫閶闔,藹藹紫廬。

弱冠來仕,童髫獻謨。

甘羅乘軫,子奇剖符。

英英終賈,高論雲衢。

拔白就黑。

此自在吾。

白髮臨欲拔,瞑目號呼:何我之冤,何子之誤!甘羅自以辯惠見稱,不以發黑而名著。

賈生自以良才見異,不以烏鬢而後舉。

聞之先民,國用老成。

二老歸周,周道肅清。

四皓佐漢,漢德光明。

何必去我,然後要榮? 咨爾白髮,事各有以,爾之所言,非不有理。

曩貴耆耄,今薄舊齒。

皤皤榮期,皓首田裡。

雖有二毛,河清難俟。

隨時之變,見嘆孔子。

發乃辭盡,誓以固窮。

昔臨玉顏,今從飛蓬。

髮膚至昵,尚不克終。

聊用擬辭,比之國風。

《曾子不受邑》

刘向 〔两汉〕

曾子衣敝衣以耕。

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

』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

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選自漢·劉向《說苑》)。

《于令仪诲人》

王辟之 〔宋代〕

曹州於令儀者,市井人也,長厚不忤物,晚年家頗豐富。

一夕,盜入其室,諸子擒之,乃鄰子也。

令儀曰:「汝素寡悔,何苦而為盜邪?」曰:「迫於貧耳!」問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

」如其欲與之。

既去,復呼之,盜大恐。

謂曰:「汝貧甚,夜負十千以歸,恐為人所詰。

留之,至明使去。

"盜大感愧,卒為良民。

鄉里稱君為善士。

君擇子侄之秀者,起學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侄傑仿舉進士第,今為曹南令族。

《樵夫毁山神》

佚名 〔未知〕

康熙十五年,餘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

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鄧樵夫許之。

明晨,客伺於神祠外,果見一樵夫過之,逆謂曰:「子鄧姓乎?」曰:「然。

」因告以夜所聞見,戒勿往。

鄧曰:「吾有母,仰食於樵。

一日不樵,母且飢。

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顧,客隨而覘之。

樵甫采樵,虎突出從竹間。

樵手搏數合,持虎尾盤旋久之。

虎不勝憤,乃震哮一躍,負痛遁去,樵逐而殺之。

客逆勞之。

樵曰:「感君高義,盍導我至廟中。

」既至,大詬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王翱秉公》

王翱 〔明代〕

王翱一女,嫁於畿輔某官為妻。

公夫人甚愛女,每迎女,婿固不遣。

恚而語妻曰:「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且遷我如振落葉耳,而何吝者?」女寄言於母。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公大怒,取案上器擊傷夫人,出,駕而宿於朝房,旬乃還第。

婿竟不調。

《南岐人之瘿》

刘元卿 〔明代〕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

及見外方人至,則群小婦人聚觀而笑之曰:「異哉,人之頸也!焦而不吾類!」外方人曰:「爾壘然凸出於頸者,癭病之也,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笑者曰:「吾鄉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終莫知其為丑。

《晏子答梁丘据》

佚名 〔未知〕

梁丘據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據忠且愛我。

我欲豐厚其葬,高大其壟。

」晏子曰:「敢問據之忠且愛於君者,可得聞乎?」公曰:「吾有喜於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則據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

每有風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愛也。

」晏子曰:「嬰對,則為罪;不對,則無以事君,敢不對乎!嬰聞之,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

事君之道,導親於父兄,有禮於群臣,有惠於百姓,有信於諸侯,謂之忠。

為子之道,以鍾愛其兄弟,旅行於諸父,慈惠於眾子,誠信於朋友,謂之孝。

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維據盡力以愛君,何愛者之少邪?四封之貨,皆君之有也,而維據也以其私財忠於君,何忠之寡邪?據之防塞群臣,擁蔽君,無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據之至於是也。

」遂罷為壟之役,廢厚葬之令,令有司據法而責,群臣過而諫。

故官無廢法,臣無隱忠,而百姓大說。

梁丘據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

」晏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嬰非有異與人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

故難及也?」。

《孝丐》

佚名 〔未知〕

丐不如其鄉里,明孝宗時,嘗行乞於吳。

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貯直之竹筒中。

見者以為異,久之,詰其故,曰:「吾有母在,將以遺之。

」有好事者欲窺其究,跡之行。

行里許,至河旁,竹樹掩映,一蔽舟系柳陰下。

舟雖蔽,頗潔,有老媼坐其中。

丐坐地,出所貯飲食整理之,奉以登舟。

俟母舉杯,乃起唱歌,為兒戲,以娛母。

母食盡,然後他求。

一日乞道上,無所得,憊甚。

有沈孟淵者,哀而與之食,丐寧忍餓,終不先母食也。

如是者數年,母死,丐不知所終。

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少年治县》

佚名 〔未知〕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

"齊君曰:「何以知之。

」曰:「共載皆白首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以濟貧窮,阿縣大治。

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