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史部 / 正史類 / 舊五代史 / 后晋(高祖紀六)
拼 译文

高祖紀六

舊五代史

〔史部〕

天福六年秋七月己未朔,帝御崇元殿視朝。庚申,升陳州為防禦使額。辛酉, 以前鄧州節度使焦方為貝州節度使。壬戌,涇州奏,西涼府留後李文謙,今年二月 四日閉宅門自焚,遣元入西涼府譯語官與來人齎三部族蕃書進之。以三司使劉審交 為陳州防禦使。癸亥,以前鄆州節度使趙在禮為許州節度使,以前鄴都留守、廣晉 尹高行周為河南尹、西都留守。詔改拱辰、威和、內直等軍並為興順。甲子,以宣 徽使、權西京留守張從恩判三司。己巳,以鄴都留守兼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廣晉尹劉知遠為太原尹,充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仍割遼、沁二州卻隸河東。以 北京留守李德珫為廣晉尹,充鄴都留守;以昭義節度使馬全節為邢州節度使,加同 平章事。甲戌,詔:「今後諸道行軍副使,不得奏薦骨肉為殿直供奉官。」己卯, 以前陝州節度使李從敏為昭義軍節度使,以陝州節度使景延廣為河陽三城節度使兼 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以河陽節度使石贇為陝州節度使。壬午,突厥遣使朝貢。 以遙領壽州忠正軍節度使兼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懷忠為同州節度使,以宣徽北院使 李守貞遙領忠正軍節度使、侍衛馬軍指揮使。甲申,降御札,取八月五日暫幸鄴都, 沿路供頓,並委所司以官物排比,州縣不得科率人戶。丙戌,以右諫議大夫趙遠為 中書舍人,吏部郎中鄭受益為右諫議大夫,刑部郎中殷鵬為水部郎中、知制誥。

八月戊子朔,以皇子開封尹、鄭王重貴為東京留守,以天平軍節度使兼侍衛親 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杜重威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以宣徽南院使張從恩為東 京內外兵馬都監。改奉德馬軍為護聖。放文武百官朝參,取便先赴鄴都。壬辰,車 駕發東京。己亥,至鄴,左右金吾六軍儀仗排列如儀,迎引入內。改舊澶州為德清 軍。以內客省使劉遂清為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壬寅,制:「應天福六年八月十五 日昧爽已前,諸色罪犯,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其持仗行劫及殺人賊,並免罪 移鄉,配逐處軍都收管;犯枉法贓者,雖免罪不得再任用;諸徒流人並放還;貶降 官未量移與量移者,約資敘用。天福五年終已前殘稅並放。應河東起義之初及收復 鄴都、汜水立功將校,並與加恩;亡歿者與追贈。自東京至鄴都緣路,昨因行幸, 有損踐田苗處,據頃畝與放今年租稅。鄴都管內,有潛龍時在職者,並與加恩。耆 年八十已上者,版授上佐官。天下農器,並許百姓自鑄造。亡命山澤者,招喚歸業; 百日不出者,復罪如初。唐梁國公狄仁傑宜追贈官秩。應天福三年已前,敗闕場院 官無家業者,並與除放,其人免罪,永不任使。私下債負征利及一倍者並放,主持 者不在此限。」丁未,以客省使、將作監丁知浚為內客省使,引進使、鴻臚卿王景 崇為客省使,殿中監、判四方館事劉政恩為引進使。壬子,改鄴都皇城南門應天門 為乾明門,大明館為都亭驛。甲寅,遣光祿卿張澄、國子博士謝攀使高麗行冊禮。

九月己未,以兵部侍郎閻至為吏部侍郎。辛酉,滑州河決,一溉東流,鄉村戶 民攜老幼登丘冢,為水所隔,餓死者甚眾。壬申,忠武建武等軍節度使、守太傅、 兼中書令、行蘇州睦州刺史錢元璙進封彭城郡王,遙領廣州清海軍節度使、判婺州 軍州事錢元懿為檢校太師。乙亥,遣前邢州節度使楊彥詢使於契丹,錫齎甚厚。丁 丑,吐渾遣使朝貢。壬午夜,有彗星出於西方,長二丈余,在房一度,尾跡穿天市 垣東行,逾月而滅。丙戌,兗州上言,水自西來,漂沒秋稼。

冬十月丁亥朔,遣鴻臚少卿魏玭等四人,分往滑、濮、鄆、澶視水害苗稼。己 丑,詔以胡梁度月城為大通軍,浮橋為大通橋。壬寅,詔唐梁國公狄仁傑可贈太師。

十一月丁未,鄭王夫人張氏薨。福州王延義遣使貢方物。甲寅,遣太子賓客聶 延祚、吏部郎中盧撰持節冊天下兵馬元帥、守尚書令、吳越國王錢元瓘。甲子,以 御史中丞王松為尚書右丞,中書舍人、史館修撰判館事王易簡為御史中丞,戶部侍 郎張昭遠為兵部侍郎,國子祭酒田敏以本官兼戶部侍郎。辛未,太妃、皇后至自東 京。壬申,遣給事中李式、考功郎中張鑄持節冊閩國王王延義。甲戌,太子少傅致 仕王權卒,贈左僕射。丁丑,襄州安從進舉兵叛,以西京留守高行周為南面行營都 部署,率兵討之,以前同州節度使宋彥筠為副,以宣徽南院使張從恩監護焉。

十二月丙戌朔,以東京留守、開封尹、鄭王重貴為廣晉尹,進封齊王;以鄴都 留守、廣晉尹李德珫為開封尹,充東京留守。南面軍前奏,十一月二十七日,武德 使焦繼勛、先鋒都指揮使郭金海等於唐州南遇安從進賊軍一萬餘人,大破之,《宋 史·陳思讓傳》:思讓為先鋒右廂都監,從武德焦繼勛領兵進討,遇從進之師於唐 州花山下,急擊,大破之。生擒衙內都指揮使安宏義,獲山南東道之印,安從進單 騎奔逸。丁亥,詔襄州行營都部署高行周權知襄州軍州事。是日,鎮州節度使安重 榮稱兵向闕,以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杜重威為北面行營招討使,率兵擊之,以 邢州節度使馬全節為副,以前貝州節度使王周為馬步軍都虞候。癸巳,武德使焦繼 勛奏,安從進遣弟從貴領兵千人,取接均州刺史蔡行遇,尋領所部兵掩殺賊軍七百 餘人,生擒安從貴,截其雙腕,卻放入城。戊戌,以皇子重睿為銀青光祿大夫、檢 校尚書左僕射。己亥,北面軍前奏,十三日未時,於宗城縣西南大破鎮州賊軍,殺 一萬五千人,餘黨走保宗城縣。是夜三更,破縣城,前深州刺史史虔武自縛歸降。 獲馬三千匹,絹三萬餘匹,余物稱是。安重榮脫身遁走。是日,百官稱賀。癸卯, 削奪安從進、安重榮在身官爵。右金吾上將軍萇從簡卒,廢朝,贈太師。乙巳,天 下兵馬都元帥、守尚書令、吳越國王錢元瓘薨,廢朝三日,諡曰文穆。是日,帝習 射於後苑,諸軍都指揮使已上悉預焉,賜物有差。丁未,南面行營都部署高行周奏, 今月十三日,部領大軍至襄州城下,相次降賊軍二千人。其降兵馬軍詔以「彰聖」 為號,步軍以「歸順」為號。庚戌,以權知吳越國事錢宏佐為起復鎮軍大將軍、檢 校太師、兼中書令、杭州越州大都督、鎮海鎮東等軍節度使,封吳越國王。壬子, 杜重威部領大軍至鎮州城下。

天福七年春正月丙辰朔,不受朝賀,用兵故也。戊午,以前將作監李鍇為少府 監。北面招討使杜重威奏,今月二日收復鎮州,斬安重榮,傳首闕下。帝御乾明樓, 宣露布訖,大理卿受馘,付市徇之,百官稱賀。曲赦廣晉府禁囚。《遼史》云:戊 辰,晉函安重榮首來獻,上數欲親討重榮,至是乃止。辛酉,追贈皇弟三人:故沂 州馬步軍都指揮使、贈太傅德再贈太尉,追封福王;故檢校太子賓客、贈太傅殷再 贈太尉,追封通王;故彰職右第三軍都指揮使長州刺史、贈大傅威再贈太尉,追封 廣王。壬戌,追贈皇子五人:故右衛將軍、贈太保重英再贈太傅,追封虢王;故權 東京留守、河南尹、贈太傅重乂再贈太尉,追封壽王;故皇城副使、贈太保重裔再 贈太傅,追封郯王;故河陽節度使、贈太尉重信再贈太師,追封沂王;故左金吾衛 將軍、贈太保重進再贈太傅,追封夔王。癸亥,改鎮州為恆州,成德軍為順國軍。 丙寅,以門下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趙瑩為侍中;青州節度使楊光遠加食邑,改 賜功臣名號;兗州節度使桑維翰加檢校太保;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加兼侍中;以鄆州 節度使、北面行營招討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杜重威為恆州順國軍節度使,加兼侍 中;皇子廣晉尹兼功德使、齊王重貴加兼侍中;秦州節度使侯益加特進,增食邑。 丁卯,以判四方館事孟承誨為太府卿充職。戊辰,以滄州節度使安叔千為邢州節度 使,以北面行營副招討使、邢州節度使馬全節為定州節度使,以定州節度使王庭允 為滄州節度使,以前邢州節度使楊彥詢為華州節度使。恆州立功將校王溫以降等第 除郡。庚午,契丹遣使來聘。是日上元節,六街諸寺燃燈,御乾明門觀之,夜半還 宮。壬申,延州節度使丁審琦加爵邑,鄧州節度使安審徽加檢校太傅,陝州節度使 石贇加檢校太傅。乙亥,契丹遣使來聘。河陽節度使兼侍衛馬步軍都虞候景延廣加 檢校太尉,改鄆州節度使,典軍如故。以前貝州節度使、北面行營馬步軍都虞候王 周為河陽節度使,加檢校太保。丁丑,以刑部侍郎竇貞固為門下侍郎,以禮部郎中 邊歸讜為比部郎中、知制誥。壬午,以河陽節度使王周為涇州節度使,以恆州節度 副使王欽祚為殿中監。

二月丁亥,皇妹清平公主進封衛國長公主。契丹遣使來聘。己丑,宴於武德殿, 新恆州節度使杜重威已下、諸軍副兵馬使已上悉預焉,賜物有差。己亥,以曹州防 御使何建為延州留後。涇州奏,差押牙陳延暉齎敕書往西涼府,本府都指揮使等請 以陳延暉為節度使。辛丑,宰臣李崧丁母憂,起復舊任。延州蕃寇作亂,同州、鄜 州各起牙兵討平之。丙午,詔:「鄧、唐、隨、郢諸州,多有曠土,宜令人戶取便 開耕,與免五年差稅。」

三月己未,兵部尚書韓惲卒。庚申,遣前齊州防禦使宋光鄴、翰林茶酒使張言 使於契丹。壬戌,分命朝臣諸寺觀禱雨。丙寅,皇后為妹契丹樞密使趙延壽妻燕國 長公主卒於幽州,舉哀於外次。辛未,滑州節度使、駙馬都尉史匡翰卒,輟朝,贈 太保。詔唐州湖陽縣蓼山神祠宜賜號為「蓼山顯順之神」。乙亥,以晉昌軍節度使 安審琦為河中節度使,以前亳州防禦使王令溫為貝州節度使。丙子,賜宰臣李崧白 藤肩輿,以起復故也。丁丑,以晉州節度使皇甫遇為河陽節度使,以壽州節度使兼 侍衛馬軍指揮使李守貞為滑州節度使,以夔州節度使兼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郭謹為相 州節度使,皆典軍如故。宰臣於寺觀禱雨。

閏月丙戌,以兵部郎中司徒詡為右諫議大夫。戊子,兗州節度使桑維翰加特進, 封開國公。庚寅,以延州留後何建為延州節度使,以引進使兼殿中監劉政恩為太子 詹事。壬辰,宋州節度使安彥威奏,修滑州黃河功畢。詔於河決之地建碑立廟。丙 申,以鄜州節度使周密為晉州節度使,以左羽林統軍符彥卿為鄜州節度使。壬寅, 詔百官五日一度起居,日輪定兩員,具所見以封事奏聞。詔改鄴都宣明門為硃鳳門; 武德殿為視政殿,文思殿為崇德殿,畫堂為天清殿,寢殿為乾福殿,其門悉從殿名; 皇城南門為乾明門,北門為元德門,東門為萬春門,西門為千秋門;羅城南磚門為 廣運門,觀音門為金明門,橙槽門為清景門,寇氏門為永芳門,朝臣門為景風門; 大城南門為昭明門,觀音門為廣義門,北河門為靜安門,魏縣門為應福門,寇氏門 為迎春門,朝城門為興仁門,上斗門為延清門,下斗門為通遠門。戊申,宋州節度 使安彥威封邠國公,賞修河之勞也。癸丑,涇州節度使王周奏,前節度使張彥澤在 任日不法事二十六條,已改正停廢。詔褒之。是春,鄴都、鳳翔、兗、陝、汝、恆、 陳等州旱,鄆、曹、澶、博、相、洺諸州蝗。

夏四月甲寅朔,避正殿不視朝,日食故也。是日,太陽不虧,百官上表稱賀。 詔沿河籓君節度使、刺史併兼管內河堤使。己未,右諫議大夫鄭受益兩疏論張彥澤 在涇州之日,違法虐民,支解掌書記張式、部曲楊洪等,請下所司,明申其罪。皆 留中不出。庚申,刑部郎中李濤、張麟,員外郎麻麟、王禧,同詣閣門上疏,論張 彥澤罪犯,詞甚懇切。《宋史·李濤傳》:涇帥張彥澤殺記室張式,奪其妻,式家 人詣闕上訴,晉祖以彥澤有軍功,釋其罪。濤伏閣抗疏,請置於法。晉祖召見諭之, 濤植笏叩階,聲色俱厲,晉祖怒叱之,濤執笏如初。晉祖曰:「吾與彥澤有誓約, 恕其死。」濤厲聲曰:「彥澤私誓,陛下不忍食其言;范延光嘗賜鐵券,今復安在?」 晉祖不能答,即拂衣起。辛酉,詔:「張彥澤刳剔賓從,誅剝生聚,冤聲穢跡,流 聞四方,章表繼來,指陳甚切。尚以曾施微功,特示寬恩。深懷曲法之慚,貴徇議 勞之典。其張彥澤宜削一階,仍降爵一紀。其張式宜贈官,張式父鐸、弟守貞、男 希范並與除官。仍於涇州賜錢十萬,差人津置張式靈柩併骨肉歸鄉,所有先收納卻 張式家財物畜,並令卻還。其涇州新歸業戶,量與蠲減稅賦。」翌日,以前涇州節 度使張彥澤為左龍武大將軍。《宋史·楊昭儉傳》:昭儉與李濤論張彥澤不報,會 有詔令朝臣轉對,或有封事,亦許以不時條奏。昭儉復上疏曰:「天子君臨四海, 日有萬幾,懋建諍臣,彌縫其闕。今則諫臣雖設,言路不通。藥石之論,不達於聖 聰,而邪佞之徒,取容於左右。御史台紀綱之府,彈糾之司。銜冤者固當昭雪,為 蠹者難免放流。陛下臨御以來,寬仁太甚,徒置兩司,殆如虛器。遂令節使慢侮朝 章,屠害幕吏。始訴冤于丹闕,反執送於本籓,苟安跋扈之心,莫恤冤抑之苦。願 回宸斷,誅彥澤以謝軍吏。戊辰,廢雄州為昌化軍,警州為威肅軍,其軍使委本道 差補。故涇州節度掌書記張式贈尚書虞部郎中,以式父鐸為沁州司馬致仕,弟守貞 為貝州清河縣主簿,男希范為興元府文學。甲戌,詔皇子齊王就前河府節度使康福 第,以教坊樂宴會前、見任節度使。戊寅,前慶州刺史米廷訓追奪在身官爵,配流 麟州,坐奸妻兄之女也。是月,州郡十六處蝗。

五月己亥,中書門下奏:「時屬炎蒸,事宜簡省。應五日百官起居,望令押班 宰臣一員押百官班,其轉對官兩員封付閣門使引進,本官隨百僚退,不用別出謝恩。 其文武內外官僚乞假、寧覲、搬家、婚葬、病損並門見門辭。諸道進奉物等,不用 殿前排列,引進使引至殿前奏雲『某等進奉』,奏訖,令進奉使便出。其進奉專使 朝見日,班首一人致詞,都附起居。刺史並行軍副使、諸道馬步軍都指揮使已下, 差人到闕,並門見門辭。州縣官謝恩日,甲頭一人都致詞,不用逐人告官。其供奉 官、殿直等,如是當直及合於殿前排立者,即入起居;如不當直排立者,不用每日 起居。委宣徽使點檢,常須整齊。」從之。時帝不豫,難於視朝故也。《遼史》: 二月甲午,遣使使晉,索吐谷渾叛者。《契丹國志》云:遼以晉招納吐谷渾,遣使 責讓,晉高祖憂悒成疾。左威衛上將軍衛審余卒,贈太子少保。乙巳,尊皇太妃 劉氏為皇太后。徐無黨《五代史記注》云:高祖所生母也。丁未,工部侍郎韋勛改 刑部侍郎。壬子,以左散騎常侍李光廷為秘書監,給事中蕭願為右散騎常侍,左諫 議大夫曹國珍為給事中,太常卿裴坦為左諫議大夫。是月,州郡五奏大水,十八奏 旱蝗。

六月丁巳,以兗州節度使桑維翰為晉昌軍節度使,以前許州節度使安審琦為兗 州節度使。襄州都部署高行周奏,安從進觀察判官李光圖出城請援,送赴闕。乙丑, 帝崩於保昌殿,壽五十一。遺制齊王重貴於柩前即皇帝位,喪紀並依舊制,山陵務 從節儉,馬步諸軍優紀並從嗣君處分。《通鑑考異》云:《漢高祖實錄》:晉高祖 大漸,召近臣屬之曰:「此天下,明宗之天下,寡人竊而處之久矣。寡人既謝,當 歸許王,寡人之願也。」此說難信。

八月,太常卿崔梲上諡曰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廟號高祖。以其年十一月十日 庚寅葬於顯陵,宰臣和凝撰諡冊哀冊文。《五代史補》:高祖尚明宗女,宮中謂之 石郎。及將起兵於太原,京師夜間狼皆群走,往往入宮中,愍帝患之,命諸班能射 者分頭捕逐,謂之「射狼」。或遇諸塗,問曰:「汝何從而來?」對曰:「看射狼。」 未幾,高祖至。蓋「射」亦「石」也。《五代史闕文》:梁開平初,潞州行營使李 思安奏:函關縣穰鄉民伐樹,樹仆,自分為二,中有六字如左書,雲「天十四載石 進」,梁帝藏於武庫,時莫詳其義。至帝即位,識者曰:「天」字取「四」字兩畫 加之於傍,即「丙」字也;「四」字去中之兩畫加「十」字,即「申」字也。帝即 位之年,乃「丙申」也。進者晉也,石者姓也。臣謹按,天佑二十年,歲在癸未, 其年莊宗建號,改同光元年,至清泰三年,歲丙申,其年晉祖即位,改元天福元年, 自未至申,凡十四載矣,故識書雲「天十四載石進」者,言自天祐滅後十四載石氏 興於晉也,豈不明乎!而拆字解讖以就丙申,非也。

史臣曰:晉祖潛躍之前沈毅而已。及其為君也,旰食宵衣,禮賢從諫,慕黃、 老之教,樂清淨之風,以絁為衣,以麻為履,故能保其社稷,高朗令終。然而圖事 之初,強鄰來援,契丹自茲而孔熾,黔黎由是以罹殃。迨至嗣君,兵連禍結,卒使 都城失守,舉族為俘。亦由決鯨海以救焚,何逃沒溺;飲鴆漿而止渴,終取喪亡。 謀之不臧,何至於是!儻使非由外援之力,自副皇天之命,以茲睿德,惠彼蒸民, 雖未足以方駕前王,亦可謂仁慈恭儉之主也。

  • 上一篇: 高祖紀五
  • 下一篇: 少帝紀一
  •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區相繼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還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項、南詔、于闐、東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習慣上稱之為「五代十國」。《舊五代史》記載的就是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