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白居易 / 七言律詩 / 望月有感
拼 译 译

《望月有感》

白居易 〔唐代〕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

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望月有感 - 譯文及註釋

譯文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戰亂災荒祖先產業蕩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鄉各西東。戰亂過後田園荒蕪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離散。顧影自憐好象離群的旅雁,行蹤不定酷似無根的秋蓬。同看明月,分散的親人都會傷心落淚,一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注釋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關內:關內道,轄今陝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阻飢:遭受饑荒等困難。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間任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主簿。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白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符離:在今安徽宿縣內。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陝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時難年荒:指遭受戰亂和災荒。荒,一作「飢」。世業:祖傳的產業。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業田」,人死後,子孫可以繼承「世業田」。羈旅:漂泊流浪。寥落:荒蕪零落。干戈:古代兩種兵器,此代指戰爭。弔影:一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千里雁:比喻兄弟們相隔千里,皆如孤雁離群。辭根:草木離開根部,比喻兄弟們各自背井離鄉。九秋蓬:深秋時節隨風飄轉的蓬草,古人用來比喻遊子在異鄉漂泊。九秋,秋天。鄉心:思親戀鄉之心。五處:即詩題所言五處。▲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080頁

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室.九年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6-197

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十):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27-128

望月有感 - 賞析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着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弔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麼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着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時難,即指題目中所說的「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到白居易和產業,經過這場戰亂已蕩然無存,骨肉兄弟們為了生計也不得不背井離鄉、各奔東西。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寫戰亂結束後的淒涼景象。戰亂紛爭終於結束了,然而,田地荒蕪,雜草叢生,骨肉親人仍流離失所,漂泊者相望於道。這兩聯以作者的親身經歷,描寫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歷來,戰爭帶給人民的都是無窮無盡的災難,親人們有家不能回,戰爭一起,田地、產業個部付諸東流,勞命傷則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來承擔,興、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弔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麼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着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弔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悽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

所以結尾,詩人用「明月」這一自古以來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點明了題意。孤單的詩人悽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裡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形成了默契。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採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十):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27-128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82-883頁

望月有感 - 創作背影

這首詩約作於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間。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叛軍,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此即詩題所言「河南經亂」。就在這一年秋天,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天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詩大約就寫於這一時期。

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十):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27-128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82-883頁

劉學鍇.唐宋詩詞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496

白居易

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其它诗文

《病中詩十五首 就暖偶酌戲諸詩酒舊侶》

白居易 〔唐代〕

低屏軟褥臥藤床,舁向前軒就日陽。

一足任他為外物,三杯自要沃中腸。

頭風若見詩應愈,齒折仍誇笑不妨。

細酌徐吟猶得在,舊遊未必便相忘。

复制

《啄木曲》

白居易 〔唐代〕

莫買寶剪刀,虛費千金直。

我有心中愁,知君剪不得。

莫磨解結錐,徒勞人氣力。

我有腸中結,知君解不得。

莫染紅絲線,徒夸好顏色。

我有雙淚珠,知君穿不得。

莫近紅爐火,炎氣徒相逼。

我有兩鬢霜,知君銷不得。

刀不能剪心愁,錐不能解腸結。

線不能穿淚珠,火不能銷鬢雪。

不如飲此神聖杯,萬念千憂一時歇。

复制

《元十八從事南海欲出廬山臨別舊居有戀泉聲之什…伸別情》

白居易 〔唐代〕

賢侯辟士禮從容,莫戀泉聲問所從。

雨露初承黃紙詔,煙霞欲別紫霄峰。

傷弓未息新驚鳥,得水難留久臥龍。

我正退藏君變化,一杯可易得相逢。

复制

《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

白居易 〔唐代〕

馴犀馴犀通天犀,軀貌駭人角駭雞。

海蠻聞有明天子,驅犀乘傳來萬里。

一朝得謁大明宮,歡呼拜舞自論功。

五年馴養始堪獻,六譯語言方得通。

上嘉人獸俱來遠,蠻館四方犀入苑。

秣以瑤芻鎖以金,故鄉迢遞君門深。

海鳥不知鐘鼓樂,池魚空結江湖心。

馴犀生處南方熱,秋無白露冬無雪。

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歲苦寒月。

飲冰臥霰苦蜷跼,角骨凍傷鱗甲蹜。

馴犀死,蠻兒啼,向闕再拜顏色低。

奏乞生歸本國去,恐身凍死似馴犀。

君不見建中初,馴象生還放林邑。

君不見貞元末,馴犀凍死蠻兒泣。

所嗟建中異貞元,象生犀死何足言。

复制

《秦中吟十首。不致仕(一作合致仕)》

白居易 〔唐代〕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

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

可憐八九十,齒墮雙眸昏。

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

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

金章腰不勝,傴僂入君門。

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

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

少時共嗤誚,晚歲多因循。

賢哉漢二疏,彼獨是何人。

寂寞東門路,無人繼去塵。

复制

《同王十七庶子李六員外鄭二侍御同年四人游龍門有感而作》

白居易 〔唐代〕

一曲悲歌酒一尊,同年零落幾人存。

世如閱水應堪嘆,名是浮雲豈足論。

各從仕祿休明代,共感平生知己恩。

今日與君重上處,龍門不是舊龍門。

复制

《病中辱張常侍題集賢院詩,因以繼和》

白居易 〔唐代〕

天祿閣門開,甘泉侍從回。

圖書皆帝籍,寮友盡仙才。

騎省通中掖,龍樓隔上台。

猶憐病宮相,詩寄洛陽來。

《鵝贈鶴》

白居易 〔唐代〕

君因風送入青雲,我被人驅向鴨群。

雪頸霜毛紅網掌,請看何處不如君?。

《急樂世辭·樂府詩作急世樂》

白居易 〔唐代〕

正抽碧線繡紅羅,忽聽黃鶯斂翠蛾。

秋思冬愁春悵望,大都不稱意時多。

复制

《紫陽花》

白居易 〔唐代〕

何年植向仙壇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雖在人間人不識,與君名作紫陽花。

复制

《潯陽春三首•春去》

白居易 〔唐代〕

一從澤畔為遷客,兩度江頭送暮春。白髮更添今日鬢,

青衫不改去年身。百川未有回流水,一老終無卻少人。

四十六時三月盡,送春爭得不殷勤。

复制

《丘中有一士二首》

白居易 〔唐代〕

丘中有一士,不知其姓名。面色不憂苦,血氣常和平。

每選隙地居,不蹋要路行。舉動無尤悔,物莫與之爭。

藜藿不充腸,布褐不蔽形。終歲守窮餓,而無嗟嘆聲。

豈是愛貧賤,深知時俗情。勿矜羅弋巧,鸞鶴在冥冥。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