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明代 / 歸有光 / 吳山圖記
拼 译 译

《吳山圖記》

歸有光 〔明代〕

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

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

而靈岩,吳之故宮在焉,尚有西子之遺蹟。

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勝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之奇觀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

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於其民。

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夫令之於民,誠重矣。

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於吳之山川,蓋增重矣。

異時吾民將擇勝於岩巒之間,尸祝於浮屠、老子之宮也,固宜。

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惓惓於此山哉?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思黃州》詩,子瞻為黃人刻之於石。

然後知賢者於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於其人也。

君今去縣已三年矣。

一日,與余同在內庭,出示此圖,展玩太息,因命余記之,噫!君之於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

吳山圖記 - 譯文及註釋

譯文吳縣、長洲兩縣的縣治,在吳郡的郡治所在地,兩縣劃分境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眾多山岡,都在吳縣境內。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等山。靈岩山上,春秋時吳國的宮殿的故址就在那兒,還有西施的遺蹟。像虎丘、劍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處,都是名勝所在地。太湖浩浩淼淼,面積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內奇觀了。我同齡的好友魏用晦任吳縣縣令未滿三年,因考績列入優等被調入京城擔任給事中。魏君任吳縣縣令期間有恩於民,離任時,百姓設法挽留卻未能成功,魏君也捨不得離開他的百姓,於是有熱心人便畫了一幅《吳山圖》來送給他。縣令對於老百姓來說,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縣令確實是賢良的,那麼當地的山川草木也為蒙受其恩澤而感到榮耀;如果縣令不賢良,那麼當地的山川草木也會遭殃,感受到恥辱。魏君對於吳縣的山河,可以說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後有那麼一天,吳縣的老百姓將會在青山秀岩間挑選一塊名勝寶地,在佛寺或道觀里祭祀他,這完全是應該的。那麼魏君既然已經離開了吳縣,為什麼還對這裡的名山那樣眷戀呢?從前,蘇東坡稱讚韓琦離開了黃州四十多年,還念念不忘黃州,以至於寫下了思黃州的詩歌。蘇東坡為黃州人把這詩刻在石碑上。由此後人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賢能之士到某一處地方,不單單會使那兒的人民不忍心忘記他,而且連自己也不能忘記那兒的人民。現在魏君離開吳縣已經三年了,一天,他與我同在內庭,取出這幅《吳山圖》給我看,一邊欣賞,一邊嘆息,就命我寫篇文章記載這件事情。唉!魏君對於我鄉吳縣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們吳縣百姓忘記他呢!

注釋〔1〕吳:吳縣,今已撤銷併入江蘇蘇州市,為吳中區。長洲:明代縣名,後併入吳縣。明朝二縣均屬蘇州府管轄。〔2〕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處是指蘇州府治。吳縣和長洲縣的衙門也設在蘇州城內。〔3〕治:治理。〔4〕穹窿:山名,在今蘇州市西南。陽山:在今蘇州市的西北。鄧尉:山名,在今蘇州市西南,因東漢時鄧禹曾隱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西脊:又稱西磧山,在鄧尉山西。銅井:又稱銅坑山,亦在今蘇州市西南,以產銅而得名。〔5〕靈岩:山名,在今蘇州市木瀆鎮,又名石鼓山、研石山、象山、石城山。〔6〕吳之故宮:春秋時吳國君主夫差曾在靈岩為西施建館娃宮。據傳今靈岩山寺一帶即是館娃宮的遺址。〔7〕尚:還。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的美女,越國君主勾踐將西施獻給吳王夫差,西施備受吳王寵愛。相傳吳王曾在靈岩山上為西施建有琴台、梳妝檯等。〔8〕若:像。虎丘:山名,一名海涌山。在江蘇蘇州市西北閶門外。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葬於此,三日有虎踞於上,故名。唐王朝避其先世李虎諱,改稱武丘。後復舊名。泉石幽勝,上有塔,登眺則全城在目,為蘇州名勝。劍池:池名。在今江蘇蘇州市虎丘山。相傳秦始皇東巡時在這裡找尋過吳王闔廬的寶劍;一說闔廬葬在這裡,曾用魚陽扁諸等寶劍各三千殉葬,故名。天平:山名,在靈岩山北,因山頂方平,故名天平山。尚方:山名,又稱上方山、楞枷山,在原吳縣西南。支硎(xíng形):山名,在原吳縣西南,相傳晉代名僧支遁曾隱於此山。〔9〕太湖:在今江蘇省南部,面積二千四百多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舊說有三萬六千公頃。〔10〕七十二峰:太湖中有大小島嶼四十八個,加上沿湖的山峰和半島,號稱七十二峰。尤以洞庭東山、西山、馬跡山、三山、黿頭渚最為有名。沉浸:浸入水中。〔11〕海內:古人以為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以內為海內。猶言天下。《戰國策·秦策一》云:「今欲並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12〕同年:封建時代同一年中舉或同一年登進士第的互相稱同年。為吳縣:出任吳縣縣令。〔13〕高第:在吏部舉行的考核中列為上等者稱高第。給事中:官名。秦漢為列侯、將軍、謁者等的加官。常在皇帝左右侍從,備顧問應對等事。因執事在殿中,故名。魏或加官,或為正官。晉以後為正官。隋開皇六年(586),於吏部置給事郎。唐屬門下省。元以後廢門下省,而留給事中。明給事中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掌侍從規諫,稽察六部之弊誤,有駁正制敕之違失、章奏封還一權。魏用晦所任為刑科給事中,《明史·職官三》言其職責為:「刑科,每歲二月下旬,上前一年南北罪囚之數,歲終奏上一歲蔽獄之數,閱十日一上實在罪囚之數,皆憑法司移報而奏御焉。」〔14〕惠愛:對老百姓施惠和愛護。〔15〕扳留:挽留。又作「攀留」,即攀緣車駕挽留,表示對離任者功績的肯定和對離去的眷念。〔16〕由是:因此。好事者:喜歡繪畫的人。事:從事。以為贈:即作為贈送的禮品。〔17〕令之於民:縣令對於老百姓來說。〔18〕被:通「披」,受。澤:恩惠。榮:興旺。〔19〕擇勝:選擇形勝之處。〔20〕尸祝:屍,代表鬼神受享祭的人;祝,傳告鬼神言辭的人。《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吳。」注曰:「庖人尸祝,各安其所。」尸祝在此處的意思是:將來把他當作祖先、神靈一樣祭祀。浮圖:梵語音譯,此處指佛教寺院。老子之宮:即道觀。老子是道教供奉的始祖。〔21〕既去:已經離開。〔22)惓惓(quán全):懇切、難以捨棄的樣子。〔23〕蘇子瞻:即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宋仁宗嘉二年(1057)進士。宋神宗熙寧年間任杭州通判,歷知密州、徐州、湖州。御史劾以作詩訕謗朝廷,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元間,累遷翰林學士,出知杭州、潁州,再貶惠州、瓊州,赦還卒於常州,諡文忠。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宋史》有傳。韓魏公:即韓琦(1008—1075),字稚圭,宋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市)人。天聖五年(1027)進士。仁宗時,西北邊事起,韓琦任陝西經略招討使,與范仲淹率兵拒戰。韓、范久在兵間,名重當時,為宋廷所倚重,時人稱為「韓范」。西夏和成,入為樞密副使,嘉中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英宗立,封魏國公。琦為相十年,臨大事,決大議,雖處危疑之際,知無不為。卒諡忠獻。《宋史》有傳。去黃州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韓琦曾與其兄在黃州居過,黃州人以此為榮。蘇軾作有《書韓魏公黃州詩後》一文:「魏公去黃州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詩。」此處用韓琦之思念黃州之事言魏用晦思念吳縣。〔24〕子瞻為黃人刻之於石: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七年(1094)十月二十六日,蘇軾作《書韓魏公黃州詩後》云:「而軾亦公(即韓琦)之門人,謫居於黃五年,治東坡,築雪堂,蓋將老焉,則亦黃人也。於是相與摹公之詩而刻之石,以為黃人無窮之思。」黃人,即黃州人。〔25〕內庭:即內廷,宮廷之內。隆慶四年(1570),歸有光任南京太侍寺丞,留京執掌內閣制敕房,纂修《世宗實錄》,因此有機會在內廷與時任給事中的魏用晦見面。〔26〕太息:出聲長嘆。▲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吳山圖記 - 賞析

《吳山圖》是吳縣百姓送給離任縣令魏用晦的紀念品,其功用相當於眾多已程式化的「去思碑」。但吳縣百姓所送的《吳山圖》卻是禮輕情義重,因為它代表了老百姓對廉潔賢明縣令的真情實感。對於作者歸有光來說,吳縣的山山水水實在太熟悉了,加之自己也曾在湖州府長興縣任過縣令,因此,對《吳山圖》的意義當有切身的感受,故下筆為文,隨興生發,侃侃而談,毫無造作應酬之嫌。第一段作者不直接從《吳山圖》說起,而是極寫吳縣的山川形勝,而這些自然景觀本身又極富文化積澱,顯示出深廣的歷史文化內涵。第二段先交待自己與《吳山圖》主人的同年關係,再引出《吳山圖》的故事,順理成章地將一地的山川形勝與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賢能之士聯繫起來,同時也為下文的議論作了堅實的鋪墊。第三段先從縣令的賢與不賢對老百姓的關係說起,又用蘇軾和韓琦的故事為例,說明賢能之官吏自然會能得到當地百姓的深切懷念。最後又上升到真正的賢者是「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於其人也。」最後一段稱賞魏用晦是屬於「不能自忘於其人」的賢者,「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全文結構巧妙,層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緊扣官與民的關係來展開議論,同時也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家之塊壘,真可謂運思良苦。▲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歸有光

作者:歸有光

歸有光(1506~1571)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為嘉靖三大家。由于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歸有光其它诗文

《郭都統戍劉家河因宴次壁間韻》

歸有光 〔明代〕

將軍此日建雙旄,祅浸今年漸欲銷。

東海自然仍地險,南夷非復似天驕。

龍旗春動旋風汛,虎壘秋清枕夜潮。

即見功成報明主,海王系頸盡來朝。

复制

《題異獸圖》

歸有光 〔明代〕

昔年曾讀《山海經》,所稱怪獸多異名。

仲尼刪書述禹貢,九州無過萬里程。

摶木青羌何以至,伯益所疏疑非真。

西旅底貢召公懼,作書訓戒尤諄諄。

周史獨著王會篇,睢盱百怪來殊庭。

載筆或是夸卓犖,傳久孰辨偽與誠。

雖然宇宙亦何盡,環海之外皆生人。

陰陽變幻靡不有,異物非異亦非神。

曾聞漢朝進扶拔,唐時方貢來東旌。

壹角馬尾出絕壁,綠毛忽向人間行。

近代所聞非孟浪,往往史牒皆有徵。

今之畫者何所似,毋乃誕漫不足憑。

考古圖記豈必合,任情意造皆成形。

畫狐似可作九尾,赤首圜題隨丹青。

嗚呼!孰謂解衣盤礴稱良史,不識騶牙與麟趾。

复制

《偶成四絕 其一 芙蓉花》

歸有光 〔明代〕

一自當年謝合歡,不堪常見月團圞。

於今生事如秋水,惟有芙蓉花好餐。

复制

《京邸有懷》

歸有光 〔明代〕

帝國雲天上,鄉關渺何許?城頭日色黃,隔壁聞吳語。

忽忽有所思,默默久延佇。人情別離好,共處誰憐汝?

复制

《金山寺》

歸有光 〔明代〕

長江涌塊石,萬古江中浮。倚空結危構,凌波成奇游。

僧呼黿鼉出,客指蛟龍湫。雲開鐘山岑,日映扶桑洲。

海峰三數點,甫北一航舟。百年戰爭息,江水此安流。

复制

《海上紀事十四首 其三》

歸有光 〔明代〕

海上腥擅不可聞,東郊殺氣日氤氳。使君自有金湯固,忍使吾民餌賊軍!

复制

《高郵湖為斷纜所擊幾至失明》

歸有光 〔明代〕

湖水悠悠送客征,無端飄瓦致虛驚。天留雙眼非無意,應為丘明史未成。

复制

《淮上作》

歸有光 〔明代〕

長淮餞落日,圓光正如赭。

傾紅注流波,殊景不可寫。

淮水自西流,黃河從北下。

併合向東行,終年無停瀉。

哀此千里客,春至復已夏。

獨立空惆悵,所與晤言寡。

复制

《瓊州張子的與余同年俱為縣令江南子的自建德》

歸有光 〔明代〕

嶺表生異人,始興最開先。

余公亦崛起,屹屹天聖聞。

聖代丘文莊,富學邁昔賢。

憶余童丱時,嘗聽家君言。

吾郡有桑生,恃才頗輕儇。

公見即識之,進獎席每前。

夫人出佩玉,珍饌羅綺筵。

當時吐哺風,與古能比肩。

公文根理要,不肯事纖妍。

奈何浮薄子,輒爾論議喧。

子的來公鄉,年往志愈堅。

共余曲江宴,面帶鯨海顏。

問公石屋在,世業存遺編。

君今為縣吏,宦轍如郵傳。

廟堂亦無意,何以不少憐。

使君自天來,萬里往復旋。

君才豈不辦,古道多屯邅。

嘆息時所尚,為廢循吏篇。

复制

《清明濟上》

歸有光 〔明代〕

瀛州三月雪中行,千里寒風到濟寧。道上女郎斜插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复制

《小屯》

歸有光 〔明代〕

小屯不知名,土屋十數家。少婦時出汲,黃沙沒弓鞋。

复制

《初發白河 其一》

歸有光 〔明代〕

白河流水日湯湯,直到天津接海洋。我欲乘舟從此去,明朝便擬到家鄉。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