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朝 / 元吉 / 水龍吟(題三峰閣詠英華女子)
拼

《水龍吟(題三峰閣詠英華女子)》

元吉 〔金朝〕

雨余疊巘浮空,望中秀色仙都是。洞天未鎖,人間春老,玉妃曾墜。錦瑟繁弦,鳳簫清響,九霄歌吹。問分香舊事,劉郎去後,知誰伴、風前醉。

回首暝煙千里。但紛紛、落紅如淚。多情易老,青鸞何許,詩成誰寄。斗轉參橫,半簾花影,一溪寒水。悵飛鳧路杳,行雲夢斷,有三峰翠。

复制

水龍吟(題三峰閣詠英華女子) - 賞析

元吉

作者:元吉

吉,字文中,太原大俠也。報讎市上,吏求捕,更殺吏,走太行谷中。會以赦,歸乃絕。嘗與游者三年,通左氏、史記,家益貧,至元甲子從戍,開平道卒。 

元吉其它诗文

《寒食前三日攜家至丁山》

元吉 〔金朝〕

春事已過半,豫懷風雨憂。

苦無親朋樂,自攜兒女游。

丁山峙城南,老稚載一舟。

狹徑登詰曲,軒窗居上頭。

遐觀接去鳥,俯視臨清流。

溪花正爛漫,堤柳綠且柔。

杳靄煙雲間,前瞻帝王州。

田野亂棋布,山川莽相繆。

閏妻不能飲,取酒自勸酬。

鮮妝誰家婦,造席為我謳。

風光亦可醉,景物似見留。

惜無百金資,買此林壑比。

歲月實易得,里閭尚沈浮。

歸來暮鐘響,蘋風動滄洲。

复制

《重午齋宿讀蔡迨文編以酒饋之》

元吉 〔金朝〕

沈香亭上示傳宣,斗酒揮毫自百篇。

研雪新蒲甌弄碧,遙知獨酌意悠然。

复制

《謝陳秀才送詩》

元吉 〔金朝〕

偶因借得官書讀,小札於君一向疏。

忽寄江湖詩百紙,梅花擔上雪晴初。

复制

《平生八見女而存者五人比又得女少稷作詩見寬次韻謝之》

元吉 〔金朝〕

漸老思似續,撫懷良惘然。空餘歲寒心,凜凜松柏堅。

平生孔明婦,貧賤房且專。生女不生男,造物寧我偏。

孌彼五嬌兒,弄瓦相隨肩。人言可禦盜,無乃繆以千。

囊金不辦嫁,擇婿那敢全。今年又增一,比比安求旃。

覺貧與覺富,可笑還可憐。向來兩童烏,泡幻隨變遷。

應門固未計,疇復與我玄。我家豈無人,文章紹編箋。

經心不能釋,欲語氣已填。筮言晚當見,默禱資明蠲。

行年且四十,那得慰眼前。陶公謂勝無,此論吾師焉。

舒宣儻可待,弓裘猶足傳。今者事方殷,煩君費詩篇。

君詩妙難敵,巨刃迎小鮮。炯炯明月珠,一一照眼圓。

吁嗟人生事,歲月如奔川。豈不舒我憂,熊羆夢豐年。

蓬門亦何祥,但見巾帨懸。會當亦添丁,荷鋤賦歸田。

老妻鼓掌笑,子意將誰愆。須知百男惡,未若一女賢。

矧子四壁空,蓋頭無尺椽。兒女分所定,底用相鑱鐫。

尚應具扁舟,江湖窮溯沿。為君聘絡秀,椎牛事烹煎。

复制

《信國太夫人慕容氏輓詞》

元吉 〔金朝〕

望族尚書舊,宜藹縉紳。

無人知善教,有子冠鴻鈞。

箕箒惟安禮,詩書不待鄰。

鴟堂萬鍾養,風木倍悲辛。

复制

《戲贈范元卿》

元吉 〔金朝〕

憶昔苕溪醉中語,屈指淒涼十寒暑。

紛紜世事去如雲,兩鬢蒼蒼各如許。

春風學省數會面,抗袂吁嗟走塵土。

我慚屢占不能奇,袖手歸來仆旗鼓。

喜君射策有新功,雙鵠聯翩仍一舉。

胡為不上金馬門,簿領卑棲猶噲伍。

風前未厭鷫鸘敝,筆下懸玄鳳凰吐。

閩山千里要佳句,應吊雙龍一懷古。

元戎好士見此客,定蕭弓刀按歌舞。

素英丹荔雖已過,海珍正可羅樽俎。

鷓鴣勾舟木葉墮,秋晚上寒更風雨。

請君強飯趣歸程,莫為梅花思羈旅。

复制

《送陸務觀得倅鎮江還越》

元吉 〔金朝〕

前年邊馬飲江水,烽火瓜州一水間。

正使樓船多戰士,要須京峴作重關。

平戎得路可橫槊,佐郡經時應賜環。

把酒賦詩甘露寺,眼中那更有金山。

复制

《送韓子師宋婺州》

元吉 〔金朝〕

功名相望十年前,白首官曹僅接聯。

良玉要須更九火,明珠那得閟重泉。

清風遂作雙溪詠,老手懸千劇郡便。

奏譚不妨聊第一,歸來更著祖生鞭。

复制

《寄梁士衡》

元吉 〔金朝〕

江上潮聲日夜來,相望蹤跡共塵埃。

亂花洗雨紅成陣,疊嶂連天翠作堆。

山市放歌知屢醉,沙津獨步想千回。

松林月出溪橋夜,猶憶當年對野梅。

复制

《閒居遣興》

元吉 〔金朝〕

著雨柔桑暗,吹風小麥齊。

江深涵日淨,野闊並雲低。

車馬能相問,琴書故可攜。

村村花自好,不奈子規啼。

复制

《水龍吟(溪中有浣衣石)》

元吉 〔金朝〕

亂山深處逢春,斷魂更入桃源路。雙雙翠羽,濺濺流水,濛濛香霧。花里鶯啼,水邊人去,落紅無數。恨劉郎鬢點,星星華發,空回首、傷春暮。

寂寞雲間洞戶。問當年、佳期何處。虹橋望斷,瓊樓深鎖,如今誰住。綠滿千岩,浣衣石上,倚風凝佇。料多情好在,也應笑我,卻匆匆去。

复制

《親政篇》

元吉 〔金朝〕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於下,下之情達於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於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於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於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聖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聖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於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後,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於斯,屢召大臣於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法聖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台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於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