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兩漢 / 賈誼 / 治安策
拼 译 译

《治安策》

賈誼 〔兩漢〕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

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

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數之於前,因陳治安之策,試詳擇焉!夫射獵之娛,與安危之機孰急?使為治勞智慮,苦身體,乏鐘鼓之樂,勿為可也。

樂與今同,而加之諸侯軌道,兵革不動,民保首領,匈敘賓服,四荒鄉風,百姓素樸,獄訟衰息。

大數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內之氣,清和咸理,生為明帝,沒為明神,名譽之美,垂於無窮。

《禮》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顧成之廟稱為太宗,上配太祖,與漢亡極。

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以承祖廟,以奉六親,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經陳紀,輕重同得,後可以為萬世法程,雖有愚幼不肖之嗣,猶得蒙業而安,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達,因使少知治體者得佐下風,致此非難也。

其具可素陳於前,願幸無忽。

臣謹稽之天地,驗之往古,按之當今之務,日夜念此至孰也,雖使禹舜復生,為陛下計,亡以易此。

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也,下數被其殃,上數爽其憂,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親弟謀為東帝,親兄之子西鄉而擊,今吳又見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況莫大諸侯權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國之王幼弱未壯,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數年之後,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氣方剛,漢之傅相稱病而賜罷,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異淮南、濟北之為邪?此時而欲為治安,雖堯舜不治。

黃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

」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假設陛下居齊桓之處,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假設天下如曩時,淮陰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韓信王韓,張敖王趙,貫高為相,盧綰王燕,陳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當是時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天下餚亂,高皇帝與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

諸公幸者乃為中涓,其次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遠也。

高皇帝以明聖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餘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也,然其後十年之間,反者九起。

陛下之與諸公,非親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歲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諉者,曰疏。

臣請試言其親者。

假令悼惠王王齊,元王王楚,中子王趙,幽王王淮陽,共王王梁,靈王王燕,厲王王淮南,六七貴人皆亡恙,當是時陛下即位,能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

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

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動一親戚,天下圜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

陛下雖賢,誰與領此?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

其異姓負強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同姓襲是跡而動,既有徵矣,其勢盡又復然。

殃禍之變未知所移,明帝處之尚不能以安,後世將如之何!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

至於髖髀之所,非斤則斧。

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

胡不用之淮南、濟北?勢不可也。

臣竊跡前事,大抵強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則最先反;韓信倚胡,則又反;貫高因趙資,則又反;陳狶兵精,則又反;彭越用梁,則又反;黥布用淮南,則又反;盧綰最弱,最後反。

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

曩令樊、酈、絳、灌據數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

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

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

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並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割地定製,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

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

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為徙其侯國,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償之;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地制壹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貫高、利幾之謀不生,柴奇、開章不計不萌,細民鄉善,大臣致順,故天下咸知陛下之義。

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

當時大治,後世誦聖。

壹動而五業附,陛下誰憚而久不為此?天下之勢方病大瘇。

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慮亡聊。

失今不治,必為錮疾,後雖有扁鵲,不能為已。

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

元王之子,帝之從弟也,今之王者,從弟之子也。

惠王之子,親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親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權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勢方倒縣。

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

蠻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

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漢歲金絮采繒以奉之。

夷狄徵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

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倒縣如此,莫之能解,猶為國有人乎?非亶倒縣而已,又類辟,且病痱。

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

今西邊北邊之郡,雖有長爵不輕得復,五尺以上不輕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臥,將吏被介冑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醫能治之,而上不使,可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號為戎人諸侯,勢既卑辱,而禍不息,長此安窮!進謀者率以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

臣竊料匈奴之眾不過漢一大縣,以天下之大困於一縣之眾,甚為執事者羞之。

陛下何不試以臣為屬國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計,請必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伏中行說而笞其背,舉匈奴之眾唯上之令。

今不獵猛敵而獵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細娛而不圖大患,非所以為安也。

德可遠施,威可遠加,而直數百里外威令不信,可為流涕者此也。

今民賣僮者,為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內之閒中,是古天子後服,所以廟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白縠之表,薄紈之里, 以偏諸,美者黼繡,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賈嘉會召客者以被牆。

古者以奉一帝一後而節適,今庶人屋壁得為帝服,倡優下賤得為後飾,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且帝之身自衣皁綈,而富民牆屋被文繡;天子之後以緣其領,庶人孽妾緣其履:此臣所謂舛也。

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飢,不可得也。

饑寒切於民之肌膚,欲其亡為奸邪,不可得也。

國已屈矣,盜賊直須時耳,然而獻計者曰「毋動」,為大耳。

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進計者猶曰「毋為」,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商君遺禮義,棄仁恩,並心於進取。

行之二歲,秦俗日敗。

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

借父耰鉏,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

抱哺其於,與公並倨;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

然並心而赴時猶曰蹶六國,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終不知反廉愧之節,仁義之厚。

信併兼之法,遂進取之業,天下大敗,眾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壯陵衰,其亂至矣,是以大賢起之,威震海內,德從天下。

曩之為秦者,今轉而為漢矣。

然其遺風餘俗,猶尚未改。

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亡制度,棄禮誼,捐廉恥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

逐利不耳,慮非顧行也,今其甚者殺父兄矣。

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

矯偽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餘萬錢,乘傳而行郡國,此其亡行義之尤至者也。

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之間,以為大故。

至於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動於耳目,以為是適然耳。

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

俗吏之所務,在於刀筆筐篋,而不知大體。

陛下又不自憂,竊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

夫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植則僵,不修則壞。

《管子》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使管子愚人也則可,管子而少知治體,則是豈可不為寒心哉!秦滅四維而不張,故君臣乖亂,六親殃戮,奸人並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而社稷為虛。

今四維猶未備也,故奸人幾幸,而眾心疑惑。

豈如今定經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幾幸,而群臣眾信,是不疑惑!此業一定,世世常安,而後有所持循矣。

若夫經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中流而遇風波,舩必覆矣。

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夏為天子,十有餘世,而殷受之。

殷為天子,二十餘世,而周受之。

周為天子,三十餘世,而秦受之。

秦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遠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以禮,使士負之,有司齊肅端冕,見之南郊,見於天也。

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

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保,保其身體;傅,傳之德義;師,道之教訓:此三公之職也。

於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

故乃孩子提有識,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

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也。

夫習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於齊不能不齊言也;習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於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故擇其所耆,必先受業,乃得嘗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為之。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貫如自然。

」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於學。

學者,所學之官也。

《學禮》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聖智在位而功不遺矣;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 矣;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考於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匡其不及,則德智長而治道得矣。

此五學者既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

」及太於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嚴,則有記過之史,徹膳之宰,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

瞽史誦詩,工誦箴諫,大夫進謀,士傳民語。

習與智長,故切而不媿;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

三代之禮: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學,坐國老,執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鸞和,步中《采齊》,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於禽獸,見其生不食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故遠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以其輔翼太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

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訐也;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

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

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豈惟胡亥之性惡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諺曰:「不習為吏,視已成事。

」又曰:「前車覆,後車誡。

」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從者,是不法聖智也。

秦世之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也;然而不避,是後車又將覆也。

夫存亡之變,治亂之機,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縣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

夫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開於道術智誼之指,則教之力也。

若其服習積貫,則左右而已。

夫胡、粵之人,生而同聲,耆欲不異,及其長而成俗,累數譯而不能相通,行者有雖死而不相為者,則教習然也。

臣故曰選左右早諭教最急。

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書》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此時務也。

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

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己然之後,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

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此之政,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然而曰禮雲禮雲者,貴絕惡於未萌,而起教於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孔於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毋訟乎!」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捨,取捨之極定於內,而安危之萌應於外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所積,在其取捨,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

刑罰積而民怨背,札義積而民和親。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

或道之以德教,或毆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毆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

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

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餘歲則大敗。

此亡它故矣,湯武之定取捨審而秦王之定取捨不審矣。

夫天下,大器也。

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

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

湯武置天下於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孫數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

秦王置天下於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於世,下憎惡之如仇,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

是非其明效大驗邪!人之言曰:「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

」今或言禮誼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

故陛九級上,廉遠地,則堂高;陛亡級,廉近地,則堂卑。

高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然也。

故古者聖王制為等列,內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後有官師小吏,延及庶人,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

」此善諭也。

鼠近於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於貴臣之近主乎!廉恥節禮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亡戮辱。

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離主上不遠也,禮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罰;見君之几杖則起,遭君之乘車則下,入正門則趨;君之寵臣雖或有過,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

此所以為主上豫遠不敬也,所以體貌大臣而厲其節也。

今自王侯三公之貴,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禮之也,古天子之所謂伯父、伯舅也,而令與眾庶同黥劓 刖笞 棄市之法,然則堂不亡陛乎?被戮辱者不泰迫乎?廉恥不行,大臣無乃握重權,大官而有徒隸亡恥之心乎?夫望夷之事,二世見當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習也。

臣聞之,履雖鮮不加於枕,冠雖敝不以苴履。

夫嘗已在貴寵之位,天子改容而體貌之矣,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過,帝令廢之可也,退之可也,賜之死可也,滅之可也;若夫束縛之,系緤之,輸之司寇,編之徒官,司寇小吏詈罵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眾庶見也。

夫卑賤者習知尊貴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習天下也,非尊尊貴貴之化也。

夫天子之所嘗敬,眾庶之所嘗寵,死而死耳,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豫讓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滅之,移事智伯。

及趙滅智伯,豫讓釁面吞炭,必報襄子,五起而不中。

人問豫子,豫子曰:「中行眾人畜我,我故眾人事之;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節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

頑頓亡恥, 詬亡節,廉恥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見利則逝,見便則奪。

主上有敗,則因而挺之矣;主上有患,則吾苟免而已,立而觀之耳;有便吾身者,則欺賣而利之耳。

人主將何便於此?群下至眾,而主上至少也,所託財器職業者粹於群下也。

俱亡恥,俱苟妄,則主上最病。

故古者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厲寵臣之節也。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坐污穢淫亂男女亡別者,不曰污穢,曰「帷薄不修」,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罷軟,曰「下官不職」。

故貴大臣定有其罪矣,猶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遷就而為之諱也。

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白冠 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罪耳,上不執縛系引而行也。

其有中罪者,聞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頸 而加也。

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跌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過耳!吾遇子有禮矣。

」遇之有禮,故群臣自憙;嬰以廉恥,故人矜節行。

上設廉禮義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

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

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誠死宗廟,法度之臣誠死社稷,輔翼之臣誠死君上,守圄扞敵之臣誠死城郭封疆。

故曰聖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彼且為我死,故吾得與之俱生;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

顧行而忘利,守節而仗義,故可以托不御之權,可以寄六尺之孤。

此厲廉恥行禮誼之所致也,主上何喪焉!此之不為,而顧彼之久行,故曰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治安策 - 譯文及註釋

譯文我私下考慮現在的局勢,應該為之痛哭的有一項,應該為之流淚的有兩項,應該為之大聲嘆息的有六項,至於其他違背情理而傷害大道的事,很難在奏疏中一一列舉。向陛下進言的人都說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已經治理得很好了,我卻認為還不是那麼回事。說天下已經安定已經大治的人,不是愚昧無知,就是阿諛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什麼是治亂大體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積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這堆木柴之上,火還沒有燃燒起來的時候,他便認為這是安寧的地方,現在國家的局勢,與此有什麼不同!本末顛倒,首尾衝突,國制混亂,不合理的現象嚴重,怎麼能夠說是大治!陛下為什麼不讓我對您詳細地說明這一切,因而提出使國家真正大治大安的方策,以供陛下仔細斟酌選用呢?射箭打獵之類的娛樂與國家安危的關鍵相比,哪一樣更急迫?假若所提的治世方法,需要耗費心血,摧殘身體,影響享受鐘鼓所奏音樂的樂趣,可以不加採納;我的治國方策,能保證使陛下所享受的各種樂趣不受影響,卻可以帶來封國諸侯各遵法規,戰爭不起,平民擁護首領,匈奴歸順,純樸之風響徹邊陲,百姓溫良樸素,官司之類的事情停止不發。大的氣數已定,那麼,全國便會順應而治理得好,四海之內,一派昇平的氣象,萬物都符合事理,陛下在生時被稱為明帝,死後成為明神,美名佳譽永垂青史。《禮》書上說宗廟有功德,使您的顧成廟被尊稱為大宗,得以與太祖共享盛名,與大漢天下共存亡。創建長久安定的形勢,造成永久太平的業績,以此來承奉祖廟和六親,這是最大的孝順;以此來使老百姓得到幸福,使芸芸眾生得到養育,這是最大的仁;創設準則,標立紀綱,使大小事物各得其所,對後代可以為萬世子孫樹立楷模,即使是後世出現了愚魯、幼稚、不肖的繼承人,由於他繼承了您的鴻業和福蔭,還可以安享太平,這是最明智的辦法。憑陛下的精明練達,再有稍微懂得治國之道的人輔佐,要達到這一境界並不困難。其內容全都可以原本地向陛下陳述,希望陛下不要忽視。我謹慎地用它來考察過天地的變化,應驗過往古的情況,核對過當今的事情,日夜思考而詳細地知道了它的內容,即使是禹和舜再生,為陛下考慮,也不能加以改變。建立諸侯國過於強大,本來必然會造成天子與諸侯之間互相對立的形勢,臣下屢遭禍害,皇上也多次憂傷,這實在不是使皇上放心、使臣下保全的辦法。如今有的親兄弟圖謀在東方稱帝,親侄子也向西襲擊朝廷,近來吳王的謀反活動又被人告發。天子現在年富力強,品行道義上沒有過錯,對他們施加功德恩澤,而他們尚且如此,何況最大的諸侯,權力比他們還要大十倍呢!雖然如此,但是天下還比較安定,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大諸侯國的國王年紀還小沒有成年,漢朝安置在那裡的太傅、丞相還掌握着政事。幾年以後,諸侯王大都加冠成人,血氣方剛,而漢朝委派的太傅、丞相都要稱病還鄉了,而諸侯王會自下而上地普遍安插親信,如果這樣的話,他們的行為同淮南王、濟北王有什麼區別呢?到了那時,而想求得天下安定,即使是唐堯、虞舜在世也辦不到了。黃帝說:「到了中午一定要抓緊曝曬,拿着刀子一定要趕緊宰割。」現在要使治安之道順利而穩妥地推行,是十分容易的。假使不肯及早行動,到頭來就要毀掉親骨肉,而且還要殺他們的頭,這難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勢還有什麼區別嗎?憑着天子的權位,趁着當今的有利時機,靠着上天的幫助,尚且對轉危為安、改亂為治的措施有所顧慮,假設陛下處在齊桓公的境地,大概不會去聯合諸侯匡正天下吧?我知道陛下一定不能那樣做的。假如國家的局勢還像從前那樣,淮陰侯韓信還統治着楚,黥布統治着淮南,彭越統治着梁,韓王信統治着韓,張敖統治着趙,貫高做趙國的相,盧綰統治着燕,陳還在代國,假令這六七個王公都還健在,在這時陛下繼位做天子,自己能感到安全嗎?我判斷陛下是不會感到安全的。在天下混亂的年代,高祖和這些王公們共同起事,並沒有子侄親屬的勢力做為依靠。這些王公走運的就成了親近的侍從,差一點的僅當個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他們的才能遠不及高祖。高祖憑着他的明智威武,即位做了天子,割出肥沃的土地,使這些王公成為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個城,少的也有三四十個縣,恩德是優厚的了,然而在以後的十年當中,反叛漢朝的事發生了九次。陛下跟這些王公,並沒有親自較量過才能而使他們甘心為臣的,也不是親自封他們當諸侯王的。即使高祖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寧,所以我知道陛下更不能得到安寧的。不過,上面這些情況,還有可以推託的理由,說是「關係疏遠」。那就請允許我試着談談那些親屬諸侯王吧。假如讓齊悼惠王統治着齊,楚元王統治着楚,趙王統治着趙,幽王統治着淮陽,恭王統治着梁,靈王統治着燕,厲王統治着淮南,假如這六七位貴人都還健在,在這時陛下即皇帝位,能使天下太平嗎?我又知陛下是不能的。像這些諸侯王,雖然名義上是臣子,實際上他們都懷有老百姓那種兄弟關係的想法,大概沒有不想採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當做天子的。他們擅自把爵位賞給別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黃屋車。他們不執行漢朝的法令。即使執行了,像厲王那樣的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聽從,又怎麼能招他來呢!幸而召來了,法律怎麼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動了一個近親,天下諸王都環視着驚動起來。陛下的臣子當中即使有馮敬那樣勇敢的人,但是他剛開口揭發諸侯王的不法行為,刺客的匕首已經刺進他的胸膛了。陛下雖然賢明,誰能和您一起來治理這些人呢?所以說,關係疏遠的諸侯王必定危險,關係親近的諸侯王也一定作亂,這是事實所證明了的。那些自負強大而發動叛亂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已經僥倖地戰勝他們了,可是卻沒有改變釀成叛亂的制度。同姓諸侯王也襲用了這種做法,發動叛亂,如今已有徵兆了,形勢又完全回復到以前那種狀態!災禍的變化,還不知道要轉移到何處,英明的皇帝處在這種情況下,尚且不能使國家安寧,後代又將怎麼辦呢!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頭牛,而屠刀的鋒刃並不變鈍,這是因為他所刮剔割剝的,都是順着肉的肌理下刀。等碰到胯骨、大腿骨的地方,那就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頭去砍了。仁義恩厚好比是君王的刀刃,權勢、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斧頭。如今的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棄砍刀、斧頭不用,而要用刀刃去碰,我認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斷。為什麼仁義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濟北王的身上呢?因為形勢不容許啊!我私下裡考察從前的事件,大體上是勢力強大的先反:淮陰侯韓信統治着楚,勢力最強,就最先反叛;韓王信依靠了匈奴的力量,就又反叛了;貫高藉助了趙國的條件,就又反叛了;陳 部隊精銳,也反叛了;彭越憑藉梁國,也反叛了;黥布憑藉淮南,也反叛了;盧綰勢力最弱,最後反叛。長沙王吳芮才有二萬五千封戶,功勞很少,卻保全了下來,權勢最小而對漢朝最忠順;這不只是由於性情和別人不同,也是由於形勢使他這樣。倘若從前讓樊噲、酈商、周勃、灌嬰占據幾十個城為王,那現在他們由於作惡而亡國,也是可能的。假使讓韓信、彭越之流,只居於徹侯的地位,即便今天也還能保全,也是可能的。既然如此,那麼天下大計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諸侯王都忠心歸附漢朝,那最好讓他們都像長沙王一樣;要想讓臣下不至於像韓信那樣被殺掉,那最好讓他們像樊噲、酈商那徉;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諸侯國而使他們的勢力減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義來指使他們,國土小就不會有反叛的邪念。這樣就使全國的形勢,如同身體使喚手臂,手臂使喚手指似的,沒有不聽從指揮的。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輻條聚向車輪一樣,都歸順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會知道他們都很安穩。這樣,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分割土地,定出制度:把齊、趙、楚三個王國分成若干侯國,讓齊王、趙王、楚王的子孫,全都依次受封先人的那份封地,一直到分盡為止。對燕、梁等其他王國也是這樣。有些封地大而子孫少的,也都分成若干侯國,暫時空着擱置起來,等着他們的子孫出生以後,再封他當候。諸侯王的封地,有不少已被削除收歸漢朝所有的,那就替他們調整侯國所在的地區,等到要封他的子孫到別的地方去的時候,按候國的應有戶數,給以補償。一寸土、一口人,皇帝也不沾他們的,確實只是為了安定太平罷了。這樣,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廉潔。分封土地的制度一旦確定,宗室子孫沒有不考慮保住自己的統治的。臣子沒有背叛的念頭,皇帝沒有討伐的想法。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仁德。法令制定了,沒有人觸犯;政令推行了,沒有人牴觸。貫高、利幾一類的陰謀不會出現,柴奇、開章那樣的詭計不會萌生。老百姓都嚮往良善,大臣都向皇上表示恭順。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道義。這樣,即使讓幼兒當皇帝,天下也很安定;即使立一個遺腹子作天子,讓臣子朝拜老皇帝遺留下來的皇袍,天下也不致於混亂。這樣,就可以使天下安定無事,後代也稱頌陛下的聖明。只要採取這樣的措施,上述五個方面的業績也就隨之而來了,而陛下又怕什麼而久久不這樣辦呢?當今,天下的形勢像得了嚴重的浮腫病:小腿粗得差不多像腰圍,腳指粗得差不多像大腿。平時都不能伸屈自如,一兩個指頭抽搐,渾身就覺得無所依賴。喪失了今天的機會而不醫治,一定要成為難治的頑症。以後即使有扁鵲那樣神醫,也都無能為力。這個病還不只是浮腫,還苦於腳掌扭折不能走動。楚元王的兒子,是陛下的叔伯兄弟,當今的楚王,是叔伯兄弟的兒子,齊悼惠王的兒子,是陛下親哥哥的兒子,當今的齊王是陛下哥哥的孫子。陛下自己的子孫,有的還沒有分封土地,以便安定天下,旁支的子孫,倒有人掌握大權來威脅皇帝。所以,我說:不僅是害了浮腫病,還苦於腳掌扭折了不能走動。令人痛哭的就是這樣一種病啊!天下的形勢,正像一個倒吊着的人一樣。天子,本來是天下的頭顱。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天子的地位至高無上。蠻夷,本是天下的雙腳。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們是卑賤的屬臣。現在匈奴態度傲慢,侮辱朝廷,侵占土地,掠奪財物,對漢朝非常不敬,給天下製造的禍患,已經無以復加。但是漢朝廷卻要每年向匈奴奉送黃金、絲棉和絢麗的絲織品。蠻夷向漢朝發號施令,這是行使人主的權力;天子向蠻夷恭敬地納貢,這是在行屬臣的禮節。腳反而朝上,頭反而朝下,這樣頭腳倒置,誰也不能解救,這還能說國家有賢明的人嗎?還不僅僅是頭腳倒置,還有足病,而且又有風病。足痛,痛的是一邊,風病,痛的是一方。如今西部和北部的邊郡,雖然封有高爵守邊,仍然免除不了敵人入侵的憂患,從老至幼都因為戰備而不得安寧,偵察人員要觀察烽火而不能睡覺,將士則披着鎧甲而睡,所以我說痛的是一方。醫生能夠治癒這種病,但是陛下卻不讓他治,這是應該為之流淚悲傷的事。陛下怎麼忍心以帝皇的尊號去作匈奴的諸侯,位勢既已卑下屈辱,但禍患卻不因此停息,長此下去怎麼會有窮盡!進諫的人大都認為這樣做是對的,他們本來就不能解決,太缺乏治安的辦法了。我私下估計匈奴的人數不過漢朝一個大縣的人數,擁有廣大天下的漢朝被只有一縣人口的匈奴所困擾,我深為當政者感到羞辱。陛下怎麼不讓我作屬國官去掌管匈奴事務?低照我的計謀,一定勒住單于的脖子而殺了他,降伏叛徒中行說而用鞭子抽他的背,率領匈奴的官民只聽陛下的命令。現在不去征服敵人而去獵取野豬,不捕捉造反的盜賊而去捕捉畜養的兔子,沉湎於微小的娛樂中而不考慮消除國家的大患,這不是用來安定天下的辦法。威德本來可以遠播於四海之外,但現在距離長安只有數百里之外的地方,朝廷的威嚴和政令都不能被接受,這又是應該為之流淚悲傷的事。如今那些賣奴婢的人,給奴牌穿上繡邊的衣服和絲邊的鞋子,然後關進交易奴婢的欄中,這種服飾是古代王后穿的,只是進廟祭祀才穿平時都不穿的,但現在平民卻用來給奴婢穿。那種白皺紋紗作面子,薄細絹作里子的花邊衣服,是古代天子的衣服,如今富人大商人卻用於招待客人時裝飾牆壁。古代百姓為了侍奉天子和王后而適當節省,今天平民住房的牆壁可以用帝王的衣服做裝飾,低賤的歌女藝妓可以用皇后服飾,這樣做而要天下的財源不窮盡,恐怕是不可能的。況且皇帝自己也穿質量粗劣的黑色衣服,而那些富民卻用華麗的繡織品去裝飾房屋牆壁,皇后用來裝飾衣領的高級絲綢,平民的小妾卻用來裝飾鞋子,這就是我所說的悖亂。如果一百個人生產出來的絲綿綢緞,還不夠—個富人穿用,要想使天下人免受寒冷,怎麼能夠辦到呢?一個農夫耕作,卻有十個人不勞而獲,要想使天下人不飢餓,是不可能的。天下百姓饑寒交迫,要想使他們不做違法犯上的事,是不可能的。國家既已貧窮,盜賊在等待時機,然而進諫的人卻說「不要變動」,這是在說大話罷了。民眾的習俗已經到了最無長幼、最無尊卑、最犯上做亂的時候,然而進諫的人卻說「不要作為」,這是應該為之深深嘆息的。商鞅拋棄了禮義和仁義恩惠,一心只想兼併天下;他的新法推行了兩年,秦國的風俗日益敗壞。所以秦國的人,家中富有的,兒子長大成人就與父母分家,家庭貧窮的,兒子長大以後就到富人家中當上門女婿;兒子借農具給父親,臉上就顯出給父親恩德的表情,婆母前來拿簸箕掃帚,兒媳立即口出惡言;兒媳抱着懷中吃奶的嬰兒,就與公爹姘居鬼混,媳婦和婆婆關係不好,就公開爭吵。他們只知道慈愛兒子,貪求財利,這與禽獸已經沒有多少差別了。然而由於齊心並且抓住了時機,還聲稱要拔取六國,兼併天下。秦的功業雖然成了,目的也達到了,但是最終仍不知要返回到講廉恥節操、仁義道德的正軌上來。信奉兼併的法則,追求進攻的事業,使天下風俗大敗;人多的壓迫人少的,狡詐的人欺侮老實的人,膽大的凌辱怯弱的人,年輕人侵犯老年人,其社會混亂達到極點。因此,高祖皇帝負起挽救天下的大任,威望震服全國,天下人追從他的德行。過去還屬於秦的東西,今日已轉歸漢朝所有了。然而秦朝遺留的殘餘風俗並未加以改變。如今世人追求奢侈,競相攀比,對此朝廷卻沒有制定法度,致使人們拋棄禮義,丟掉廉恥,一天比一天嚴重,可以說是每月都有不同,每年都在變化。人們在做某件事之前,並不考慮它是否應該做,而只考慮能不能獲取利益。今天最嚴重的發展到殺害自己的父親和兄弟了。盜賊敢於割斷窗簾門帘進入內室,甚至偷走高祖、惠帝兩廟的器具,還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到大都市搶劫官吏,奪取錢財。有的偽造文書取走官粟近十萬擔,斂取民賦六百餘萬錢,乘坐驛車週遊郡國。這些人不行道義到了不可復加的地步。而朝廷大臣只把郡縣地方官員不在規定期限內向朝廷上交統計文書作為重大問題,對於風俗的惡化,世風的敗壞,卻熟視無睹,沒有引起警覺,反而認為這是合情合理的事。至於用移風易俗的方法,使天下人痛改前非按正道行事,這絕不是庸俗的官吏可以做到的。庸俗的官吏只能做一些文書工作,根本就不懂治國的大體。陛下又不自己考慮這個問題,我私下為陛下感到痛惜。至於確立君臣的地位,規定上下的等級,使父子之間講禮義,六親之間守尊卑,這不是上天的規定,而是人為設立的。人們所以設立這些規矩,是因為不設立就不能建立社會的正常秩序,不建立秩序,社會就會混亂,不治理社會,社會就會垮掉。《管子》上說:「禮義廉恥,這是四個原則,這四個原則不確立,國家便要滅亡。」假如管子是個愚昧無知的人也就算了,如果他稍微懂得治理國家的大體,怎麼會不為不講禮義廉恥而寒心呢!秦王朝拋棄禮義廉恥,所以君臣之間關係混亂,六親之間互相殘殺,邪惡之人到處作亂,萬眾叛離朝廷,總共才十三年,國家便被滅亡,如今禮義廉恥還沒有完備,所以邪惡之人僥倖得勢,而民眾心存疑惑,現在就確立根本制度,使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上下各有等級,使父子六親各自得到他們應有的地位,使邪惡之人無法僥倖得志,使群臣忠信、君主信任臣子!這一制度一旦確立,世世代代長享太平,後代君主有了可以遵循的治國法度。如果不確立根本制度,這就像橫渡江河卻沒有錨繩和船槳一樣,行船到江河中心遇到風波,就一定會翻船,這是值得深深嘆息的。夏朝的天子傳了十幾代,然後由殷商繼承。殷商的天子傳了二十幾代,然後由周繼承。周朝的天子傳了三十幾代,然後由秦繼承。秦王朝的天子只傳了兩代就被推翻了。人的秉性相差並不很大,為什麼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維持了長期的統治,而秦王朝的君主特別殘暴無道呢?這個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誕生時,就舉行禮儀,讓官員背着,主管該事的官員衣冠整齊莊重肅穆地到南郊相見,這是見天。沿途經過宮門一定下車,經過宗廟一定恭敬地小步快走,這是行孝子之道。所以,太子從嬰兒的時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禮義。過去成王還在襁褓中的時候,就有召公做他的太保,周公做他的太傅,太公做他的太師。保的職責是保護太子身體安全,傅的職責是輔導太子德義,師的職責是教育訓練太子智慧,這是三公的職責。同時還為太子設置三少,都是上大夫,稱為少保、少傅、少師,他們的職責是與太子一同生活,為太子做出榜樣。所以太子在幼年時期便獲得了並於仁義道德的知識。三公、三少固然明白用孝、仁、禮、義輔導訓練太子,趕走邪惡小人,不讓太子見到罪惡的行為。天子審慎地選取天下為人正直、孝順父母、愛護弟弟、博學多識而又通曉治國之術的人拱衛、輔佐太子,使他們與太子朝夕相處。所以,太子從誕生之時開始,所見到的都是正經的事,所聽到的都是正派的語言,所實行的都是正確的原則,左右前後都是正直的人。一直與正直的人相處,他的思想和行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長在齊國的人不能不說齊國話一樣;經常與不正直的人相處,就會變成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長在楚國的人不能不說楚國話一樣。所以選擇太子喜歡吃的東西,一定先為他傳授學業,然後才給他吃;選擇太子高興玩的東西,一定先要他完成練習任務,然後才讓他玩。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就像天賦秉性一樣,經常學習而掌握的,就像天生本能一樣。」等到太子年齡稍大,懂得妃匹女色的時候,便送他到學館學習。學館,就是朝廷貴族子弟就讀的館舍。《學禮》上說:「帝入東學,學習尊重父母,崇尚仁愛,於是有了親疏次序,把恩德推及到平民百姓;帝入南學,學習尊重老人,崇尚誠實,於是有了長幼差別,百姓也不相欺;帝入西學,學習尊重賢人,崇尚恩德,於是由聖賢和有智慧的人出任官職,功業不被遺棄;帝入北學,學習尊重顯貴,崇尚爵位,於是有了貴人和賤人的等級差別,下級不敢越權犯上;帝入太學,跟着老師學習道德原則,學習之後就到太傅那裡接受考試,太傅處罰他的鍺誤,匡正他不完善的地方,於是品德和智慧都得以增長,治國的道理也就獲得了。這五學既然已經被帝王掌握,那麼黎民百姓就可以通過教化和睦相處了。」等到太子成年舉行了冠禮,免除了太保太傅的嚴格管束,便又有負責記過的史官,有負責進食的宰夫,負責進善言的人站在旌旗下面提醒,負責勸諫戒惡的人把他的惡行記錄在木板上,那些敢諫的人還可以擊鼓警戒。盲人史官背誦古詩相勸,樂工彈奏規勸的曲調,大夫進獻計謀,士人傳達人民的言論。習慣與智慧一同增長,所以行為切合規範,沒有羞愧的事情;教化與心思一同成熟,所以所作所為都符合道德,像是天生養成的本性一樣。夏、商、周三代時期的禮儀規定:春天早晨要迎接日出,秋天日落的時候要迎接夕月,這是用來弘揚敬道的辦法;春季和秋季人學時,教室里坐着國家元老,帝王要拿着醯,親自饋贈給他們,這是用來弘揚孝道的辦法;出門遠行則在車馬上配上鈴鐺,慢行則符台《采齊》的音律,快走則符合《肆夏》的音節,這是用來掌握節度的辦法;對於飛禽走獸,見到它活着便不殺它吃,聽到過它的叫聲便不吃它的肉,因此遠離廚房,這是長施恩惠,並且弘揚仁德的辦法。夏、商、周三王朝之所以能長期維持統治,其原因就在於它們創設了教育、輔導太子的這套制度。到秦朝卻不是這樣。秦朝的風俗本來就不崇尚謙讓,它崇尚的是奸詐;本來就不崇尚禮義,它崇尚的是刑罰。秦始皇派趙高做胡亥的老師,教他學習斷案判刑。胡亥所學的,不是斬首級、割鼻子,就是滅人家的三族。所以,胡亥頭天當上皇帝,第二天就用箭射人,把忠心進諫的人說成誹謗朝廷,把有遠見卓識的人說成妖言惑眾,他把殺人看做割草一樣。難道說這僅僅是胡亥天性兇殘惡毒嗎?主要是趙高誘導胡亥學習的內容不符合正道的緣故。民間諺語說:「不要學習做官的辦法,只要觀察以往成功的事情。」又說:「前車覆,後車誡。」夏、商、周三朝之所以能夠維持長期的統治,看它們以往的事可以明白了,但是卻不加以學習,這是不效法聖人智慧。秦王朝之所以很快滅亡,其原因也可以看得清楚了,但是卻不注意避免,這樣,漢朝廷又將面臨覆滅的危險。存與亡的變化規律、治與亂的關鍵要旨便在這裡了。天下的命運,決定於太子一人,要使太子成為好的繼承人,在於及早進行教育和選擇賢人做太子的左右親隨。當童心未失時就進行教育,容易收到成效,使太子知曉仁義道德的要旨,是教育的職責。至於使太子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品行,就是他的左右親隨的職責了。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粵人,剛出生時的哭聲完全一樣,吃奶的欲望和嗜好也沒有什麼不同,等到長大成人之後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各操自己的語言,即使經過多次翻譯都無法相互理解,有的人寧可死也不願意到對方那裡去生活,這完全是教育和習慣所形成的。所以我才說為太子選擇左右親隨,及早進行教育是最為緊迫的事。如果教育得當而左右都是正直的人,那麼太子必定為人正直,太子正直便可以保證天下安定了。《周書》上說:「天子一人善良,天下百姓全都仰仗他。」教育太子是當務之急。人的智力,能認識已經發生的事,不能認識將要發生的事。禮的作用在於將某一行為制止在它發生之前,法律則是對已發生的行為進行懲罰。所以法律的作用明顯,而禮的作用卻難以覺察。用慶賞來獎勵善行,用刑罰來懲治罪惡,先王推行這樣的政治,堅定不移,實施這樣的政令,準確無誤。根據這一公正的原則,政治才能像地載天覆一樣無偏無私,怎麼能說先王不使用慶賞和刑罰呢?然而,人們一再稱讚的禮,最可貴之處在於能將罪惡斷絕於未形成之前,從細微之處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趨向善良,遠離罪惡,自己還沒有覺察到。孔子說:「讓我斷案,我與別人沒有什麼不同,如果說我有什麼獨特的見解,那就是推行仁義,使訟案不再發生。」為君主出謀劃策,不如首先確定選擇什麼拋棄什麼,取捨標準一旦在心中確定,相應的安危後果就會表現出來。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實現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促成的,都是日積月累漸漸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觀察它的積累過程。君主所積聚的治國方法,在於他選擇什麼,拋棄什麼。選擇禮義方法治國的君主便積聚禮義,選擇刑罰治國的君主便積聚刑罰。刑罰積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會埋怨而背叛君主,禮義積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會和睦而親近朝廷。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溫順的願望是相同的,只是用來使百姓善良溫順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進行引導,有的用法令進行懲罰。用道德和教化進行開導的,隨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風就會和樂;用法令進行懲罰的,法令使用到極點,民風就會令人悲哀。哀樂的感受,便是應驗禍福的東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廟安定子孫後代,這與商湯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湯王、周武王廣泛推行德政,他們建立的國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統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這裡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商湯王、周武王決定取捨很慎重,而秦始皇決定取捨不慎重。國家政權好比一個大器物,現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險的地方就危險。治理國家的道理與放置器物沒有什麼不同,關鍵就在於天子把它安置在什麼地方。商湯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義、禮、樂之上,因而恩德滋潤天下,禽獸蔓延,草木富饒,四方蠻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傳子孫數十代,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國家安置於法令、刑罰之上,德和恩沒有一樣,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惡他如同對待仇敵一樣,幾乎禍及自身,子孫被滅絕,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這不是充分證明了取捨不同後果就明顯不同嗎?有人說:「要判斷某人說的話是否正確,一定要觀察他所說的事實,那樣,說話的人就不敢胡言亂語了。」現在,假如有人說,治理國家,禮義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罰,君主為什麼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興亡的事實給他看呢?君主的尊貴,就好像宮殿的廳堂,群臣就好像廳堂下的台階,百姓就好像平地。所以,如果設置多層台階,廳堂的側邊遠離地面,那麼,堂屋就顯得很高大;如果沒有台階,廳堂的側邊靠近地面,堂屋就顯得低矮。高大的廳堂難以攀登,低矮的廳堂就容易受到人的踐踏。治理國家的情勢也是這樣。所以古代英明的君主設立了等級序列,朝內有公、卿、大夫、士四個等級,朝外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下面還有官師、小吏,一直到普通百姓,等級分明,而天子凌駕於頂端,所以,天子的尊貴是高不可攀的。俗話說:「欲投鼠而忌器。」這是個很好的比喻。老鼠靠近器物,人們怕砸壞器物都不敢扔東西打它,更何況那些接近皇帝的尊貴大臣呢!君主用廉恥禮義來約束正人君子,所以對大臣只能命令他自殺而不對他用戮刑。因此,刺額、割鼻子等傷殘肢體的肉刑都不施加到大夫以上的官員身上,因為他們離君主不遠。按照禮的規定:臣子不能察看為君主駕車的馬匹年歲大小,用腳踢了為君主駕車的馬所吃的草料,就要受到處罰;見到君主用的扶幾和手杖就要起身;在路上遇到君主的輦車就要下車恭候;進入宮殿的正門就得小步快走;對於君主的寵臣,即使犯了罪,也不對他施加殺戮之刑,這是尊敬君主的緣故。這樣做是為了及早防止臣下對君主有不敬行為,是為了尊重大臣,勉勵他們保持節操。現在從諸侯王、列侯到三公等高級官員,都是天子理應鄭重地以禮相待的人物,相當於古代天子所稱的伯父、伯舅,而如今卻使他們與平民百姓一樣接受刺額、割鼻、剃鬚發、剁腳、笞打、辱罵、斬首示眾等刑罰,這樣不是正如廳堂沒有台階一樣嗎?遭受殺戮的人不是太接近皇帝了嗎?不講廉恥倫理,那些手握大權的大臣,不是會雖處於朝廷之上卻有像刑徒罪隸那樣無恥之心了嗎?至於秦二世被殺的望夷官事變,秦二世親近被判重罪的趙高,就是投鼠而不忌器的結果。我聽說,鞋即使新鮮,也不能放在枕頭上,帽子即使破舊,也不能用作鞋墊。如果一個人曾經擔任過高級職務,天子曾經對他以禮相待,官吏和百姓曾經對他俯地叩首表示敬畏,如今他有了過失,陛下下令免去他的官職是可以的,叫他告老還鄉是可以的,叫他自殺是可以的,殺了他也是可以的;如果讓人用繩子把他捆綁起來,押送到管理刑徒的官府,罰他做官府的刑徒,主管刑徒的小吏可以對他責罵笞打,這些都是不應該讓百姓見到的。如果卑賤的人都知道達官貴人一旦犯罪被處刑,我也可以對他進行凌辱,這是不利於訓練天下百姓遵守禮義,不利於提倡尊重高官、優待顯貴的。天子曾經以禮相待的、百姓曾經以為榮耀的官員,死了便死了,卑賤的人怎麼可以如此侮辱他呢!豫讓曾經侍奉中行君,智伯討伐並且滅掉了中行,豫讓轉而侍奉智伯。等到趙襄子消滅了智伯,豫讓用漆把臉塗黑,口吞木炭來改變自己說話的聲音,一定要報復趙襄子,試了五次都沒有成功。有人問豫讓,豫讓回答說:「中行把我當普通人對待,我便以普通人的身份侍奉他;智伯把我當國士對待,我所以用國士的身份回報他。」原來是同一個豫讓,背叛君主而侍奉仇敵,行為像豬狗一樣,後來忠君守節,作出烈士的行為,這是人主使他變成這樣的。所以,如果君主像對待犬馬一樣對待大臣,大臣便會自比犬馬,如果君主像對待官員一樣對待大臣,大臣也就會把自己當作官員,如果臣子玩弄手段而沒有恥辱之心,沒有志氣,喪失節操,缺乏廉恥觀念又不注意加以修養,苟且愉生,則會見到利益便去搶占,見到好處便去奪取。當主上衰敗的時候,便乘機襲取主上的財產、地位;當主上有憂患的時候,卻漠不關心,袖手旁觀;當有對自己有利的地方,便欺騙主人,以出賣主人的利益來謀取好處。這樣怎麼會有利於人主?群臣人數眾多,而主上人數最少,錢財、器物、職業等各方面的事情都得依靠群臣掌管。如果群臣都無廉恥之心,都苟且而安,那麼,主上最憂慮。所以古代禮不施加於百姓,刑不施加於大夫,目的是為了勉勵寵臣保持氣節。古代大臣有因為不廉潔而被罷免的,不說他不廉潔,而是說「簠簋不飾」;有犯了污穢淫亂,男女雜居罪行的,不說他淫穢,而是說他「帷薄不修」;有因為軟弱無能,不能勝任職責而被免職的,不說他軟弱無能,而說他「下官不職」。所以顯赫的大臣確實犯了罪,也還不直接點破他所犯的罪過,而是換一種委婉的用辭,為他避諱。所以那些受到了君主嚴厲譴責、呵斥的大臣,就身穿喪服,帶着盛水的盤和佩劍,自己來到清室接受處置,君主並不派人去捆綁牽引他。其中犯有中等罪行的,得到了判決罪名就自殺,君主不派人去斬下他的首級。其中犯有大罪的,聽到判決旨意之後,就面向北方叩拜兩次,跪着自殺,君主不派人去揪着他的頭髮按着他的頭斬下首級,君主還對他說:「你自己犯有過失,我對你是以禮相待的。」君主對群臣以禮相待,群臣就會自我激動,君主以廉恥約束臣子,人們就會重視氣節品行。如果君主以廉恥、禮義對待臣子,而臣子卻不用氣節品行報答君主,那麼他就不像個人了。這種習俗蔚成風氣,那麼做臣子的就會只為君主而不顧自己,只為國家而不顧家庭,只考慮大家的利益而不顧個人私利,見到有利益而不輕易沾取,見到危險也不輕易迴避,全都按禮義的要求辦事。君主提倡這種精神,所以宗族重臣就會真心地為維護宗廟而死,司法的臣子就會真心地為國家而死,輔佐的臣子就會真心地為君主而死,看守監獄和守衛邊疆的臣子就會真心地為國家的安全而死。說聖明的君主都有金城,就是用金城來比喻這種志向。人家尚且願意為我而死,所以我應該與他同生;人家尚且願意為我而不顧安危,所以我應當與他共存;人家尚且願意為我冒着危險,所以我應當與他都得到安全。人人都只考慮自己要做的事情合不合道義,而不去考慮能不能獲得利益,堅守氣節而尊重大義,所以君主可以委託臣子掌管治國大權,可以把尚未成人的太子託付給大臣輔佐,這就是推行廉恥,提倡禮義帶來的結果,這樣做君主並沒有喪失什麼啊!放着這樣的事情不做,卻長期實行戮辱大臣的錯誤辦法,所以說,這是值得深深嘆息的。

注釋(1)樹國:建立諸侯國。 (2)相疑:指朝廷同封國之間互相猜忌。通行本《漢書》「疑」下無也字,據《群書治要》補。 (3)被:遭受。 (4)爽:傷敗,敗壞。 (5)安上而全上:指穩定中央政權,保全黎民百姓。 (6親弟:指漢文帝的弟弟淮南厲王劉長。謀為東帝:《漢書·五行志下之上》:淮南王長「歸聚奸人謀逆亂,自稱東帝」。劉長的封地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在長安的東方。劉長謀反後被廢死。 (7)親兄之子:指齊悼惠王劉肥的兒子濟北王劉興居。鄉:向。漢文帝三年(前177)濟北王謀反,發兵襲擊滎陽,失敗被殺。 (8)見告:被告發。句指吳王劉濞抗拒朝廷法令而被告發。 (9)春秋:指年令。春秋鼎盛,即正當壯年。 (10)行義未過:行為得宜,沒有過失。 (11)莫大:最大。十此:十倍於此。全句意指吳王等諸侯的實力,要比前述親弟、親兄之子大得多。 (12)大國之王:指較大的封國的諸侯王。 (13)傅:朝廷派到諸侯國的輔佐之官。相:朝廷派到諸侯國的行政長官。 62)髖(kuān寬):上股與尻之間的大骨。髀(bì敝):股骨。髖髀泛指動物體中的大骨。▲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治安策 - 賞析

《治安策》是賈誼的著名作品。背景:西漢初期中央與地方權利不平衡,諸侯王幾度叛亂,再加上北方匈奴的騷擾和其它社會問題的存在。賈誼雖被貶謫,然其苦思憂憚。隨之,賈誼根據當時情境和歷史經驗寫了《治安策》。《治安策》中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及其它政治思想方案影響極大,其後來的晁錯、主父偃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他的延續。《治安策》不僅以其政治思量被後人稱讚,更以其文調勢雅而被後人推崇。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賈誼

作者: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字太傅。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賈誼其它诗文

《雜劇·江州司馬青衫淚》

賈誼 〔兩漢〕

第一折

(沖末扮白樂天同外扮賈浪仙、孟浩然上)(白詩云)宴遊飲食漸無味,杯酒管弦徒繞身。賓客歡從童僕喜,始知官職為他人。小生姓白名居易,字樂天。太原人氏。現任吏部侍郎。這二位老兄,一位是賈浪仙,一位是孟浩然。他都是翰林院編修。方今大唐天下,憲宗即位。時遇春三月,在公廨中悶倦,待往街市上私行一遭。更了衣衫,只作白衣秀士。聽的人說,這教坊司有個裴媽媽家一個女兒,小字興奴。好生聰明,尤善琵琶是這京師出名的角妓。咱三人同訪一遭去來。(賈浪仙雲)咱三人去來。(詩云)高興出塵外,攜尊玩物華。(孟浩然詩云)偷將休沐暇,出訪狹邪家。(老旦扮卜兒上,雲)老身姓李,是這教坊司裴五之妻。夫主亡化已過,止生下一個女兒,叫做興奴。生得顏色出眾,聰明過人,吹彈歌舞,詩詞書算,無所不通。自小時曾拜曹善才為師,學得一手琵琶。官員子弟,聞名都來吃酒。只是孩兒養的嬌了,一來性兒好自在,二來有些揀擇人。這早晚還不起來,只怕有人來吃酒。孩兒起來罷!(正旦扮裴興奴引梅香上,雲)妾身裴興奴是也。在這教坊司樂籍中現應官妓。雖則學了幾曲琵琶,爭奈叫官身的無一日空閒。這門衣食,好是低微。大清早母親叫,只得起來。天色還早哩。(唱)

【仙呂】【點絳唇】從天未拔白,酒旗挑在歌樓外。呀地門開,早送舊客迎新客。

【混江龍】好教我出於無奈,潑前程只辦的好栽排。想着這半生花月,知他是幾處樓台?經板似課名排日喚,落葉似官身吊名差。(帶雲)俺這老母呵,(唱)更怎當他銀堆里捨命,銀眼裡安身,掛席般出落着孩兒賣。幾時將纏頭紅錦,換一對插鬢荊釵!(做見科,雲)母親萬福。喚你孩兒有何話說?(卜兒雲)沒甚麼話說。只是咱這等人家,要早起些,光頭淨面,打扮的嬌媚着些。倘有俊倈來,賺他幾文錢養家。你只管里睡覺,誰送錢來與你!(正旦唱)

【油葫蘆】俺娘不殢酒時常髱髻歪,一鼻凹衠是乖。看看兩鬢雪霜般白,我則道過中年人老朱顏改,誰想他撲郎君虎瘦雄心在。折倒的我形似鬼,熬煎的我骨似柴。似恁的女殘廢不敢怨娘害,則嘆自己年月日時該。

(卜兒雲)你則管里說甚麼?快打扮了,則怕有客來。(正旦唱)

【天下樂】則索倚定門兒手托腮,想別人家奴胎,也得個自在;輪到我根腳里,都世襲了煙月牌。他管甚桃李開,風雨篩,更問甚青春不再來。(白樂天同賈、孟上,雲)走了這半日,人說道這是裴媽媽家。不好進去,我咳嗽一聲。(卜兒雲)是誰在外邊?(出見科)原來是三位進士公,請裡面坐。(白樂天同賈、孟雲)媽媽祗揖。(卜兒雲)興奴孩兒,來陪三位進士公。快抬桌兒,看酒來!(正旦覷科,雲)好是奇怪,娘見了三個秀才踏門,怎生便教看酒?(唱)

【醉扶歸】送了幾輩兒茶員外,都是這一副兒酒船台。俺娘吃不的葷腥教酒肉搋,待覓厭飫的新黃菜。他手裡怎容得這幾個酸寒秀才?(帶雲)我知道了也。(唱)俺娘八分里又看上他那條烏犀帶。(正旦出見科)三位萬福。(白樂天同賈、孟雲)大姐祗揖了。(正旦唱)

【後庭花】這裡是風塵花柳街,又不是王侯宰相宅。我忙着笑臉兒迎將去,學士是甚風兒吹到來?(白樂天雲)我等久慕高名,特來一拜。(正旦唱)是幾個俊秀才,偏他還咱一拜,怎做的內心兒不敬色。(雲)敢問官人尊姓大名?(白樂天雲)小生是侍郎白居易。這二位是學士賈浪仙、孟浩然。因此春日,公衙無事,換了衣服來街市閒行。久慕大姐德容,一徑的來拜望。(正旦雲)不敢不敢。學士大人不棄下賤,小酌三杯如何?(白樂天雲)好便好,只是不敢取擾。(正旦把酒科)(賈浪仙雲)今日幸遇大姐,咱多飲幾杯。(孟浩然雲)我還有人求的幾首詩未了,少吃醉些。(正旦唱)

【金盞兒】一個笑哈哈解愁懷,一個酸溜溜賣詩才。休強波灞陵橋踏雪尋梅客,便是子猷訪戴,敢也凍回來。咱這裡酥烹金盞酒,香搵玉人腮;不強如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賈、孟作意科,雲)我醉了也。咱回去罷。(白樂天雲)再坐一會,怕做甚麼!(正旦唱)

【後庭花】你待賺鰲魚釣頰腮,怎想與劉伶裝布袋?我這怪臉兒奸如鬼,你酒腸寬似海。(賈、孟雲)我們都已醉了,不要過了酒戒,不吃罷。(正旦唱)暢開懷,都似你朦朧酒戒,那醉鄉侯安在哉?(卜兒雲)二位學士醉了,侍郎再坐一坐。(賈、孟雲)樂天侍郎,咱且回去,明日再來。(白樂天雲)平白里打擾了一日,怎生就空去了?(正旦唱)

【金盞兒】我不曾流水出天台,你怎麼走馬到章台。(樂天雲)定害了你這一日。(正旦唱)更待要秦樓夜訪金釵客,索甚麼惡叉白賴鬧了洛陽街。兀那酒喪門臨本命,餓太歲犯家宅。雖是我管待這兩個窮秀士,權當一百日血光災!

(賈、孟雲)咱去罷,則管纏甚麼?(卜兒雲)白侍郎要住下,着這二位催逼的慌,好生敗興。(白樂天雲)下官有心待住下,二位醉了,不好獨回。待下官送他回去,明日自己再來。只是大姐費了茶酒,定害這一日,容下官陪補。(正旦雲)侍郎說那裡話。(唱)

【賺煞】稍似間有些錢,抵死里無多債,權做這場折本買賣。若信着俺當家老奶奶,把惜花心七事兒分開。哎,你個俏多才,不是我相擇,你更怕辱沒着俺門前下馬台!俺娘山河易改,解元每少怪。(帶雲)侍郎記者,(唱)怕你再行踏,休引外人來。(同下)楔子

(外扮唐憲宗引內官上,詩云)勵精圖治在勤民,宿弊都將一洗新。雖則我朝詞賦重,偏嫌浮藻事虛文。寡人唐憲宗皇帝是也。承祖宗基業,嗣守天位。自安史之亂,藩鎮強盛,寡人用裴度之謀,漸次削奪。爭奈文臣中多尚浮華,各以詩酒相勝,不肯盡心守職。中間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等,尤以做詩做文誤卻政事。若不加譴責,則士風日漓矣。內侍每,傳與中書省,可將白居易貶江州司馬,柳宗元柳州司馬,劉禹錫播州司馬,如敕奉行。(內官雲)領聖旨。(隨下)(白樂天上,雲)小官白樂天。平生以詩酒為樂,因號醉吟先生。目今主上圖治心切,不尚浮藻,將其左遷江州司馬,刻日走馬之任。別事都罷,只是近日與裴興奴相伴頗洽,誰料又成遠別。須索與他說一聲,我去的也放心。(正旦引梅香上,詩云)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妾身裴興奴。自從與白侍郎相伴,朝來暮去,又早半年光景。相公在妾身上十分留意,妾身也有終身之託。近日聞的人說,白侍郎左遷江州司馬,就要起行。天那,誰想有這一場惡別離也!梅香,安排下酒肴,待侍郎來時,與他奉餞一杯,多少是好。(梅香雲)理會的。(白樂天上,雲)早來到興奴門首。無人在此,我自過去。(見旦科)大姐祗揖。(正旦雲)相公萬福。(白樂天雲)大姐,實指望相守永久,誰想又成遠別。(正旦雲)妾之賤軀,得事君子,誓托終身。今相公遠行,兀的不閃殺人也!(樂天雲)下官這一去,多則一年,少則半載,回來再相會也。(正旦雲)只是一時間放心不下。梅香,將酒來,與相公奉餞一杯。(把酒科)(唱)

【仙呂】【端正好】有意送君行,無計留君住,怕的是君別後有夢無書。一尊酒盡青日暮,我搵翠袖淚如珠。你帶落日踐長途,情慘切意躊躇,你則身去心休去!

(雲)相公,此別之後,妾身再不留人,專等相公早些回來。(白樂天雲)大姐,則要着志者,下官決不相負。我去也。(旦隨下)

第二折

(卜兒上,雲)自從白侍郎去了,孩兒興奴也不梳妝,也不留人,只在房裡靜坐。俺這唱的人家,再靠些甚麼?昨日茶坊里張小閒來說,有個浮梁茶客劉一郎,要來和孩兒吃酒,孩兒百般不肯。今日他說要自來,等來時再做計較。(丑扮小閒引淨劉一郎上,詩云)都道江西人,不是風流客。小子獨風流,江西最出色。小子劉一郎是也,浮梁人氏。帶着三千引細茶,來京師發賣。聽的人說,教坊司裴媽媽家有個女兒,名興奴。昨日央張二哥說知,老媽叫我今日自去。走了一會兒,來到門首也。張二哥,咱進去咱。(丑見卜科,雲)媽媽,劉員外來了也,(卜兒雲)請進來。(淨見卜科,雲)媽媽拜揖。(卜兒雲)客官拜了。(淨雲)久聞令愛大姐大名,小子有三千引細茶,特來做一場子弟。(卜兒雲)俺孩兒只為白侍郎,再不留人。我如今叫他出來,好歹教他伴你。若再不肯,你寫一封假書,只說白侍郎已死,他可待肯了。(丑雲)此計大妙。媽媽,你叫大姐出來陪着,我就去做假書,不要遲了。(下)(卜兒雲)興奴孩兒,有客在此,快來快來!(正旦上,雲)妾身裴興奴。自從白侍郎別後,盡着老虔婆百般啜哄,我再不肯接客求食。近日有一個茶客劉一郎,待要與我作伴,我那裡肯從。爭奈老虔婆被他錢買轉了,似這般怎生是好?兀的不煩惱人也呵!(唱)

【正宮】【端正好】命輕薄,身微賤,好人死萬萬千。世間兒女別離遍,也敷不上俺那陽關怨!(帶雲)侍郎,不爭你去了,教我倚靠何人?(唱)

【滾繡球】你好下得白解元,閃下我女少年。道不得可憐而見,他又不曾故違着天子三宣。(雲)人說白侍郎吟詩吃酒誤了政事,前人也有這等的。(唱)只那長安市李謫仙,他向酒里臥酒里眠,尚古自得貴妃捧硯,常走馬在五鳳樓前。偏教他江州迭配三千里,可不道吏部文章二百年,甚些的納士招賢?(見卜科,雲)母親,叫你孩兒怎麼?(卜兒雲)白侍郎一去杳無音信,咱家柴沒米沒,怎生過活?如今浮梁劉官人有三千引茶,又標緻又肯使錢。你留下他,賺些錢養家。(正旦雲)母親,我與白侍郎有約在前,我再不留人了。(卜兒雲)我說你也不信,請劉官人自家來和你說。(淨見旦科,雲)大姐拜揖,小人久慕大名,拿着三千引茶來與大姐焐腳,先送白銀五十兩做見面錢。(正旦雲)過一邊去!好不知高低。我做了白侍郎之妻,休來纏我!(卜兒雲)你不肯陪我劉員外,好個白侍郎夫人!如今白侍郎那裡敢頹氣了也。(正旦唱)

【倘秀才】這姻緣成不成在天,你休見兔兒起呵漾磚。情知普天下虔婆那一個不愛錢。(帶雲)劉員外呵,(唱)他便是貴公子、趙平原,你也要過遣。(淨雲)你家是賣俏門庭,我來做一程子弟,你不留我,如何倒拒絕我?(正旦唱)

【滾繡球】這的是我逆耳言,休廝纏、廝纏着舞裙歌扇,這兩般兒曾風流斷沒了家緣。劉員外你若識空便,早動轉,倒落得滿門良賤。休覷着我這陷人坑,似誤入桃源;我怕你兩尖擔脫了孤館思鄉客,三不歸翻了風帆下水船,枉受熬煎。

(淨雲)小子世來你家,大姐不要說閒話,咱兩個吃鍾兒酒。(做勸酒科)(正旦雲)拿開,我不吃!(卜兒怒科,雲)好賤人!上門好客,你怎麼不順從?和錢賭鱉,打死你這奴才!(正旦唱)

【呆骨朵】我覷着眼前人,即世里休相見。我又不曾嚲着你臉上直拳,好生地人也似揪他,他驢也似調蹇。他着酒兒將咱勸,我索屎做糕糜咽。我須打是惜罵是憐。娘呵,可休窮廝炒,餓廝煎!(卜兒雲)這小賤人不聽我說,只想白侍郎,他那裡想着你哩!左右是左右,員外多拿些錢來,我嫁與你將去。(淨雲)隨老媽媽要多少錢,小子出的起。(正旦起)我心在那裡,你則管胡纏我。(唱)

【倘秀才】這些時但合眼早懷兒里夢見,則是俺吃倒賺江州樂天。(卜兒雲)見鐘不打,更去煉銅。樂天樂天,在那裡?(淨雲)小子也看的過,咱做一程夫妻,怕做甚麼?(正旦唱)誰教你悶向秦樓列管弦?(帶雲)劉員外,(唱)休信我,醉中言,說則說在前。(雲)天那!怎生教我陪伴這樣人也!(唱)

【滾繡球】往常我春心寄錦箋,離情接斷弦,風流煞謝家庭院。到如今剗地教共豬狗同眠。(淨雲)大姐,仕路上大官都是我鄉親,小子金銀又多,又波俏,你不陪我,卻伴那樣人?(正旦唱)那廝正拽大拳,使大錢,這其間枉了我再三相勸。怎當他痴迷漢,苦死歪纏。想着那蒙山頂上春風細,肯分地揚子江心月正圓。也是天使其然。

(丑扮寄書人上,雲)小人是江州一個皂隸。俺白司馬老爹在任,偶感病症,寫了這一封書,教我送與教坊司裴興奴家。寫下書,俺司馬相公就死了。小人不免捎與他去。走了半月,方到京師。問人說,這裡是他家,不免進去。(做見卜兒科,雲)老人家作揖。(卜兒雲)大哥是那裡來的?(丑雲)我是江州白司馬老爹差來下書的。(卜兒雲)你老爹好嗎?(丑雲)俺老爹打發了書,就死了也。(卜兒雲)誰這等說?拿書來我看。(丑呈書科)(卜兒雲)孩兒你看。(正旦接書,念雲)寓江州知末白居易,書奉裴小娘子:向在宅上擾聒,自別來魂馳夢想,此心無時刻得離左右也。滿望北歸,以償舊約,不料偶感時疾,醫藥不效,死在旦夕。專人走告,勿以死者為念。別結良緣,以圖永久。臨楮不勝哽咽,伏冀情諒。(旦裴科,雲)兀的不痛殺我也!閃殺我也!(卜兒雲)孩兒,白侍郎已死了,夫人也做不得了,再不必說。你如今可嫁劉員外去罷。(淨雲)小子可等着了。(丑雲)小人去罷。(正旦雲)吃了飯去。(丑雲)不必了。(下)(正旦唱)

【叨叨令】我這兩日上西樓,盼望三十遍;空存得故人書,不見離人面。聽的行雁來也,我立盡吹簫院;聞得聲馬嘶也,目斷垂楊線。相公呵,你原來死了也麼哥?你原來死了也麼哥?從今後越思量越想的冤魂兒現!

(淨雲)媽媽既許了親事,小人奉白銀五百兩為聘禮。小子歸家心切,就請小娘子上船。(卜兒雲)老身已許了你,豈肯退悔?就打發孩兒去罷。(正旦雲)罷罷罷,劉員外既要成親,容我與侍郎瀽一碗漿水,燒一陌紙錢咱。(淨雲)這也使得。(正旦燒紙澆酒科,雲)侍郎活時為人,死後為神。(哭科,雲)則被你閃得我苦也!(唱)

【倘秀才】侍郎呵,你往常出入在皇宮內院,只合生死在京師帝輦,也落得個金水河邊好墓田。(帶雲)劉員外,(唱)你且離了我跟前,他從來有些靦腆。

【滾繡球】你文章勝賈浪仙,詩篇壓孟浩然。不能夠侍君王在九間朝殿,怎想他短卒律命似顏淵。今日撲通的瓶墜井,支楞的琴斷弦,怎能夠眼前面死魂活現?你若有靈聖,顯形影向月下星前。則這半提淡水招魂紙,侍郎也,當得你一盞陰司買酒錢。止不住雨淚漣漣。

(做化紙起旋風科)(雲)這一陣旋風,兀的不是侍郎來了也。(做悲科)(唱)

【醉太平】燒一陌紙兒錢,敘幾句兒衷言。待不啼哭,夫乃婦之天,拋閃殺我也少年!只見一個來來往往旋風足律即留轉,嚇的我慌慌張張手腳滴羞篤速戰。一個俏魂靈不離了我打盤旋,我做人的解元。(淨雲)大姐,紙也燒了,夫婦之情也盡了,請上船罷。(正旦唱)

【一煞】興奴也,你早則不滿梳紺發挑燈剪,一炷心香對月燃。我心下情絕,上船恩斷;怎舍他臨去時舌奸,至死也心堅。到如今鶴歸華表,人老長沙,海變桑田。別無些掛戀,須索何紅蓼岸綠楊川。(淨雲)大姐去罷。這等哭,哭到幾時?(正旦唱)

【二煞】少不的聽那驚回客夢黃昏犬,聒碎人心落日蟬。止不過臨萬頃蒼波,落幾雙白鷺;對千里青山,聞兩岸啼猿。愁的是三秋雁字,一夏蚊雷,二月蘆煙。不見他青燈黃卷,卻索共漁火對愁眠。(卜兒雲)員外等久了,雲罷。(正旦唱)

【三煞】赤緊的大姨夫緣分咱身上淺,老太母心腸這壁廂偏。誰想司馬墳邊,彩雲零落;茶客船頭,明月團圓。娘呵,你早則皂裙兒拖地,柱杖兒過頭,髱髻入稍天;卻下的這拳槌不善,教我空捱那沒程限的竇娥冤!

(雲)母親,我是你生親之女,替你掙了一生。只為這幾文錢,千鄉萬里賣了我去。母親好狠也!(唱)

【四煞】怎想他能捱磨扇似風車轉,更合着夢見槐花要黃襖兒穿。我虛度三旬,是這婆娘親女;受用了十年,是這趙媽媽金蓮。我也曾有廳上待客,後閣內留賓,只不曾坐車上當轅。偌來大窮坑火院,只央我一身填。

(雲)罷罷罷,母親,我也顧不的你了,我去也。(淨雲)媽媽,小子去也。多承厚意,來年捎細茶來吃。(正旦唱)

【尾煞】不甫能一聲金縷辭哥扇,剗地聽半夜鐘聲到客船。少年的人,苦痛也天;狠毒呵娘,好使的錢。你好隨的方就的圓,可又分的愚別的賢?女愛的親,娘不顧戀;娘愛的鈔,女不樂願。今日我前程事已然。有一日你無常到九泉,只願火煉了你教鑊湯滾滾煎,碓搗罷教牛頭磨磨研。直把你念到關津渡口前,活咒到天涯海角邊。都道這風塵是宿緣,明理會得窮神解不的冤。(帶雲)娘呵,(唱)你只把我早嫁潯陽一二年,怎到的他干貶去江州四千里遠!(同下)

第三折

(白樂天引左右上,雲)下官白居易。自左遷司馬,來此江州,又早一年光景。昨日驛中報來,說故人元微之有事江南,打從這裡經過。不免分付左右,預備飲饌,伺候則個。(外扮元微之上,雲)小官姓元名稹字微之。現任廉訪使之職。昨蒙聖恩,差來採訪民風,經過江州。我想此處司馬白樂天,乃某至交契友,不免上岸探望他一遭。來到這州衙門首。左右報復去,道有故人元稹來訪。(左右報科,雲)有故人元老爹來訪。(白樂天雲)道有請。(左右雲)請。(進見科)(白樂天雲)微之,甚風吹得你來?貴腳踏賤地,使下官喜從天降。(元微之雲)樂天久居江鄉,牢落殊甚,下官常切懷抱。奈拘職守,不得相從。今幸天假其便,再瞻眉宇,豈勝慶幸!(白樂天雲)左右將酒過來。微之,少屈片時。(元微之雲)不必留坐,下官行李俱在船上。下官正要與樂天文敘一會,可將這酒席稱到船上,送我一程如何?(白樂天雲)下官亦有此心,咱就同去。左右,快攜酒肴來者。(同下)(淨上,雲)小子劉一郎。自從娶得裴興奴,又早半年光景。眾朋友日日置酒相招,無有虛日。今日又是王官人相邀。大姐,好生看家,小子吃酒去來。(下)(正旦引梅香上,雲)妾身裴興奴。不想狠毒虔婆貪錢,為我不肯留客求食,把我賣與茶客劉一郎為妻,隨他茶船來到這裡。問人說來,這裡正是江州。那單倈吃酒去了,不在船上。對着這般江天景物,想起那故人樂天,不由人不感傷也呵。(唱)

【雙調】【新水令】正夕陽天闊暮江迷,倚晴空楚山疊翠。冰壺天上下,雲錦樹高低。誰倩王維,寫愁入畫圖內?

【駐馬聽】常教他盡醉方歸,是他拂茶客青山沽酒旗;伴着我死心搭地,是兀那隱離人望眼釣魚磯。(帶雲)這江那裡是江,(唱)則是遞流花草武陵溪,幽囚風月藍橋驛。直恁的天闊雁來稀,莫不是衡陽移在江州北?

(雲)天色將晚,那廝吃酒去了,甚時回來?梅香,拂了床,我自家睡去罷。(唱)

【步步嬌】這個四幅羅衾初做起,本待招一個內流婿,怎知道如今命運低。長獨自托冰鑒兩頭偎,恁的般受孤忄西,知他是誰喚你做鴛鴦被?(雲)本待睡兒,怎生睡得着?梅香,將那琵琶過來,對此明月,寫我愁懷咱。(做抱琵琶科)(唱)

【攪箏琵】都是你個琵琶罪,少歡樂足別離。為你引商婦到江南,送昭君出塞北。紫檀面拂金猊,越引的我傷悲。想故人何日回歸,生被這四條弦撥俺在兩下里,到不如清夜聞笛。

(做彈琵琶科)(白樂天同元微之上,雲)來到這舟中,一江明月,萬頃蒼波,秋光可人。微之,咱慢慢地對飲幾杯。(做聽科)(元微之雲)那裡琵琶響?(左右雲)是那對過客船上,有人彈的琵琶哩。(白樂天雲)左右,你將船棹近些。(做移船科)(白樂天雲)這琵琶不是野調,好似裴興奴指撥。(元微之雲)左右的,你去着他過來彈一曲,怕做甚麼?(左右見旦科,雲)小娘子,那邊船上兩位老爹請一見。(正旦雲)我就去。(做見白樂天認科)(正旦唱)

【雁兒落】我則道是聽琴鐘子期,錯猜作待月張君瑞;又不是歸湖的越范蠡,卻原來是遭貶的白居易!

(旦做怕迴避科)(白樂天雲)興奴,你躲我怎麼?(正旦唱)

【小將軍】肯分的月色如白日,他不說,我的知道是鬼!相公呵,怕你要做好事,興奴盡依得;你則休漸漸來跟底。

(白樂天雲)興奴,你是甚意思,越躲的遠了。(正旦唱)

【沉醉東風】我觀覷了衣服樣勢,審察了言語高低。你且自靠那邊,俺須有生人氣。遠些兒個好生商議。(做取錢投水科)(白樂天雲)你丟錢怎的?(正旦唱)我為甚將幾陌黃錢漾在水裡?便死呵,也博個團圓到底!

(白樂天雲)興奴,你近前來。(正旦又認科)(白樂天雲)你如何來到這裡?(正旦雲)這等看來,還是活的。(嘆科,雲)相公,你做的好勾當!弄的我這等,還推不知哩。(唱)

【撥不斷】但犯着吃黃虀,這不是好東西!想着那引蕭娘寫恨書千里,搬倩女離魂酒一杯,攜文君逃走琴三尺,恁秀才每那一椿兒不該流遞!(白樂天雲)我自相別,來此江州。無時不思念大姐。只是無心腹人,不好寄書。你卻等不的我回家,就跟着這商船來了,到說我的不是。(正旦悲科,雲)苦死人也!教我一言難盡。(白樂天雲)你說。(正旦雲)自從與相公分別之後,妾再不留人求食,專等相公回來,以諧終身之託。不想老虔婆逐日吵鬧,百般啜哄,妾身只是不從。那一日走進那茶客劉一郎,帶的錢多,要來請我,妾抵死不肯。老虔婆和那蠻子設計,送到相公一封書,說相公病危死了。妾捱不過虔婆貪錢,把妾賣與他,來到這裡。聽的人說是江州,妾身正要打聽相公的消息。今日那倈又吃酒去了,妾身思想無奈,對月彈一曲琵琶遣懷,不想得見相公,實天賜其便也。這位相公是誰?(白樂天雲)是我心友廉訪元微之。(做悲科)(元微之雲)樂天不必煩惱,這廝捏寫假書,妄稱人死,騙人之妾,自有罪犯,慢慢治他。(白樂天雲)適間我做了一篇《琵琶行》,寫在這裡,大姐試看咱。(正旦接科,念雲)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別。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撥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曲終抽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自言家在京城住,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花等閒度。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豈無山歌與村笛,謳啞啁唽難為聽。今夜聞君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卻坐促弦弦轉急,滿座聞之皆掩泣。就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正旦雲)相公好高才也!(梅香慌上,雲)姐姐,員外回來了也!(正旦唱)

【掛搭沽】恰打算別離苦況味,見小玉言端的,又驚散鴛鴦兩處飛。咱須索權迴避。我這裡淹粉淚,懷愁戚,忙蹙金蓮,緊盪羅衣。

(白、元虛下)(淨帶酒上,雲)大姐那裡?我醉了,扶我一扶者。(正旦唱)

【咕美酒】我則道蒙山茶有價例,金山寺里說交易。每日江頭如爛泥,把似噇不的少吃。則被你殃煞我吃敲賊!

【太平令】常教我羨鸂鶒鴛鴦貪睡,看落霞孤鶩齊飛。(淨雲)大姐過來,扶着我睡去。(正旦唱)聽不上蠻聲獠氣,倒敢恁煩天惱地!摟只、抱只、愛你,休醉漢扶着越醉。

(淨雲)我娶到的老婆,如何不服侍我?我醉了。(正旦唱)

【川撥棹】廝禁持,這是誰跟前撒殢滯?吃得來眼腦迷希,口角涎垂。覷不的村沙樣勢,也是我前緣廝勘對。

【七兄弟】從早至晚夕,知他在那裡,咱是甚夫妻?撇得我孤另另難存濟。我淒淒楚楚告他誰,你朝朝日日醺醺地。

(淨做醉睡科)(正旦雲)這廝醉的睡着了。我如今就過白相公船上去罷!(唱)

【梅花酒】我只待便摘離,把頭面收拾,倒過行李,休心意徘徊,正愁煩無了期。(白樂天上,雲)大姐叫我怎的?(旦雲)單倈沉醉睡着,妾隨相公去罷。(唱)恰相逢在今夕,相公你還待要候甚的?和俺有情人一搭里。那倈正昏睡,囫圇課你拿只,江茶引我抬起,比及他覺來疾。

【收江南】我教他滿船空載月明歸,三更難撥棹歌齊。我把這畫船權作望夫石,便去波莫遲,卻不道五湖西子嫁鴟夷。

(白樂天雲)趁此秋清夜靜,咱過船撐將開去,他那裡尋我?(元微之雲)樂天,等小官回朝奏知聖人,取你上京,先奏辨此事,決得與興奴明日完聚。(白樂天雲)微之,若得如此,咱兩個感恩非淺。(正旦唱)

【水仙子】再不見洞庭秋月浸玻璃,再不見鴉噪漁村落照低;再不聽晚鐘煙寺催鷗起,再不愁平沙落雁悲;再不怕江天暮雪霏霏,再不愛山市晴嵐翠;再不被瀟湘暮雨催,再不盼遠浦帆歸。

(白樂天雲)誰想今日又重相會,使初心得遂,實天所賜也。(正旦唱)

【太清歌】莫不是片帆飽得西風力,怎能夠謝安攜出東山坡?此行不為鱸魚膾,成就了佳期,無個外人知。那廝正茶船上和衣睡,黑婁婁地鼻息如雷。比及楊柳岸風喚起,人已過畫橋西。

【二煞】咱兩個離愁雖似茶煙濕,歸心更比江流急。離江州謝天地,出煙波漁父國,遮莫他耳聽春雷,茶吐槍旗。着那廝正趕到五嶺三湘建溪,干相思九公里。

(白樂天雲)開了船去罷。(正旦唱)

【鴛鴦煞】若不是浮梁茶客十分醉,怎奈何江州司馬千行淚?早則你低首無言,仰面悲啼;暢道情血痕多,青衫淚濕。不因這一曲琵琶成佳配,淚似把推,險添滿潯陽半江水。(同下)

(淨做酒醒慌上,雲)吃的醉了,一覺醒着,醒來不見了大姐,可往那裡去了?只怕落在江中。怎麼箱籠開着?一定是走了。地方,拿人拿人!(雜當扮地方,雲)這船上是甚麼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淨雲)是小子新娶的娘子,不知逃走那裡去了。一定有個地頭鬼拐着他去,你們與我拿一拿。(地方雲)口走,胡說,這明月滿江,又靜悄悄無一隻船來往,只是你這船在此,走往那裡去?想是你致死了,故意找尋。我拿你到州衙見官去來。(地方鎖淨科)(淨詩云)我劉一郎何曾搗鬼,小老婆多應失水。(地方詩云)這裡面定有欺心,送官去敲折大腿。(同下)

第四折

(元微之上,雲)小官元稹。前者江南採訪回來,面奏聖人,說白居易無罪遠謫。蒙聖人可憐,已將他宣喚回朝,仍復舊積。他謝恩畢,便奏知劉員外計騙人妾,假稱死亡。蒙聖人准歸本夫。今日旨意下來,御斷此事,只得先報樂天知道。(下)(唐憲宗引內官上,雲)寡人唐憲宗。昨日廉訪使元稹奏白居易無罪遠謫,朕也惜他才華,已取回京,復他侍郎之職。他又奏稱側室裴興奴,原是樂籍,他去之任,被茶商劉某妄報他死,拐騙為妻。昨在江州撞見奪回,於例該歸前去。內侍們,宣白居易來者。(內官雲)領聖旨。白居易安在?(白樂天上,雲)小官白居易。前蒙放逐江鄉,多虧故人元微之舉保,重得回京,復還原職。下官因將裴興奴之事奏聞,蒙聖恩許歸本夫。今日朝堂宣呼,須索走一遭去。(做見駕科,雲)侍郎臣白居易,欽取回京朝見。(駕雲)卿在江州多有辛苦。爾所奏裴興奴被人計騙,例該歸從前夫。但中間緣故未詳,必須宣裴興奴問個端的。(內官雲)領聖旨。裴興奴安在?聖人呼喚哩。(正旦冠帔上,雲)誰想有今日來。興奴質本下賤,幸得瞻天仰聖,非同小可也呵。(唱)

【中呂】【粉蝶兒】秋月春花,都出在侍郎門下。比及我博的個富貴榮華,恰便似盼辰勾,逢大赦,得重回改嫁。今日裡聖旨宣咱,吉和凶索問天買卦。(雲)來到這朝門,好怕人也。(唱)

【醉春風】又不比順子弟意前行,就郎君心上打。只見兩行武士列金瓜,這裡敢不是耍、耍。他教我與樊素齊肩,受小蠻節制,聖機難察。

(內侍雲)宣到裴興奴見駕。(正旦拜、舞科)(唱)

【迎仙客】無禮法,婦人家,山呼委實不會他。只辦得緊低頭,忙跪下,願陛下海量寬納,聽臣妾說一套兒傷心話。

(駕雲)那婦人是裴興奴嗎?(正旦雲)臣妾便是裴興奴。(駕雲)你將始末緣由細細說來,不可欺隱。(正旦唱)

【石榴花】妾自來楚雲湘水度年華,誰樂這生涯!俺娘把門兒倚定看甚人踏。當日見他,放了旬假,老虔婆意中只待頻悊刮。先陪了四瓶酒十餅香茶,其是一位多奸猾,只待要大雪裡探梅花。

【鬥鵪鶉】一個待詠月嘲風,一個待飛觴走斝。談些古是今非,下學上達。一個球子心腸到手滑,和賤妾勾勾搭搭。但得個車馬盈門,這便是錢龍入家。(雲)妾本教坊樂籍,曾師曹善才,學成琵琶。忽一日侍郎白居易放假,同孟浩然、賈浪仙到妾家吃酒,妾因留伴白侍郎,因此認的。(駕雲)既如此,怎生又有後來這場說話。(正旦唱)

【上小樓】俺那白頭媽媽,年紀高大。見他每帶系烏犀,衣着白襴,帽里烏紗,怎生地使手法,待席罷敲他一下。倒噎的俺老虔婆血糊淋剌。

【幺篇】從此日娘嗔女,妾愛他。愛他那走筆題詩,出口成章,頂針續麻。是他百般地,奶奶行、過從不下,怎當那獠姨夫物抬高價。

(雲)妾身自從見了白侍郎,俺那虔婆見他是個官人,心中要敲他一下。不想又沒甚麼大錢,好生埋怨。妾見侍郎人品高,才華富,遂有終身之託。只是打發老虔婆不下,誰想又走將這個茶客來。(駕雲)這茶客來卻怎生地?(正旦唱)

【紅芍藥】那廝每販的是紫草紅花,蜜蠟香茶。宜舞東風斗蝦蟆,巾幘是青紗。聽不得蠻聲氣死勢煞,無過在客船上隨波上下。那廝分不的兩部鳴蛙,所事村沙。

(雲)這茶客是江西人,拿着三千引茶要來伴宿。妾因侍郎分上,堅意不從他。(唱)

【紅繡鞋】他有數百塊名高月峽,兩三船玉屑金芽。原來他準備下一場說謊天來大。本待要綠珠辭衛尉,則說道賈誼沒長沙,可不這寄哀書的該萬剮!(雲)老虔婆與茶客設計,寄假書一封,說侍郎死了,使妾無倚,逼令嫁與茶客。(駕雲)既有假書,你如何主張?(正旦唱)

【喜春來】既道是江州亡化白司馬,因此上飛入尋常百姓家。俺那愛錢娘一日坐八番衙,不由妾不隨順他,有分看些個駝腰柳釣魚槎。

(雲)那虔婆不由分說,把妾嫁與茶客。妾強不過,只得隨他而去。(駕雲)既嫁茶客,怎生又歸白氏?(正旦唱)

【普天樂】到潯陽,無牽掛。吊英魂何處,渡口殘霞。思往事,空嗟呀。半夜燈前長吁罷,淚和愁付與琵琶。寒波漾漾,芳心脈脈,明月蘆花。(駕雲)原來你彈琵琶來?那白居易可在那裡聽見,得與你相會?你再說咱。(正旦唱)

【快活三】俺本待蘭舟看月華,見漁燈映蒹葭。他便似莽張騫天上泛浮槎,可原來不曾到黃泉下。(雲)那一夜茶客不在,妾身對月理琵琶。忽見別船上二客,細視之,乃是白侍郎。方知他不曾死,妾身就跟白侍郎來了。(唱)

【鮑老兒】秀才每,八怪洞裡妖精也覷上了他,那一個不色膽天來大?投到俺啼哭出煙村四五家,央及殺青衫袖香羅帕。故人見後,潯陽怕甚水地湫凹;今日個君王召也,長安避甚,道路兜搭。

(駕雲)興奴,你認這文武班中那個是白居易?(正旦做認科)(唱)

【叫聲】這都是一般兒的執象簡戴烏紗,好着我眼花、眼花。只得偷睛抹,去向那文武班中試尋咱。(做見三人科,雲)這是賈學士,這是孟學士,這是白侍郎。(唱)

【剔銀燈】舊主顧先生好麼?新女婿郎君煞驚嚇,那翰林學士行無多話。則這白侍郎正是我生死的冤家從頭認,都不差,可怎行裝聾作啞?

(駕雲)興奴,你仔細認者,敢不是他麼?(正旦唱)

【蔓菁菜】他怎敢面欺着當今駕?他當日為尋春色到兒家,便待強風情下榻。俺只道他是個詩措大、酒游花,卻原來也會治國平天下。

(駕雲)一行人跪着,聽朕剖斷。(眾跪科)(詞雲)自古來整齊風化,必須自男女幃房。但只看《關雎》為首,詩人意便可參詳。裴興奴生居樂籍,知倫禮立志剛方。見良人終身有托,要脫離風月排場。老虔婆羊貪狼狠,逼令他改嫁茶商。裴興奴心堅不變,只待待司馬還鄉。老虔婆使奸定計,寫假書只說身亡。遂將他嫁為商婦,一帆風送於潯陽。正值着江干送客,聞琵琶相遇悲傷。與故人生死相別,彈一曲情淚千行。放逐臣偏多感嘆,兩悲啼淚濕衣裳。從前夫自有明例,便私奔這也何妨。今日個事聞禁闕,斷令您永效鳳凰。白居易仍居舊職,裴夫人共享榮光。老虔婆決杖六十,劉一郎流竄遐方。這賞罰並無私曲,總之為扶植綱常。便揭榜通行曉諭,示臣民恪守王章。(眾謝恩科)(正旦唱)

【隨煞】恰才來萬里天涯,早愁鬢蕭蕭生白髮。俺把那少年心撇罷,再不去趁春風攀折鳳城花!

題目潯陽商婦琵琶行

正名江州司馬青衫淚

复制

《送賈元英之照潭》

賈誼 〔兩漢〕

照潭遙望九華山,弓馬蕭蕭日暮還。

夢裡無題惟寄內,胸中有策欲平蠻。

落花閉戶眠黃犬,明月開籠放白鷳。

絳灌何曾輕賈誼,早隨鴛鷺入朝班。

复制

《上安撫高大卿五十韻》

賈誼 〔兩漢〕

酆宮夜夢朱輪蹄,曉占熊虎嬉磻溪。

魚竿沒浪豹韜出,金印斗大封全齊。

百年樑柱出公族,外間國子中高徯。

敬仲子孫盡鸞鵠,太岳廩廩卑凡黎。

共惟太尉安國侯,龐眉繡黼游金閨。

栽蘭種玉一千頃,芳潤袞袞生春畦。

青齊百郡涴羶酪,無地可駟金狻猊。

敖曹兄弟年正少,仰見赤日東方隮。

丈夫江南雲水客,肯受蠛蠓幽瓶醯。

豹辭重霧氣吞虎,犀脫九淵光駭雞。

於湖故是髯奴壘,蠅棘豈堪高鳳棲。

群仙競乞紫霞佩,凡虎不斷青雲梯。

清都太微覲玉座,綠章讀罷天為低。

英風爽氣動瑤闕,消得君王羹鴃騠。

壽州屬縣董生里,小卻去偃邊城鞞。

一州茆竹變桑薴,淮流不盡青玻璃。

人言賜盡須一丈,不然尺二韓侯圭。

誰知尚欠峽山夢,清江萬里隨鳧鷖。

吏民莫作太守看,天子命我蘇旄倪。

新詩恰要好山助,嫩肋不勞蕭斧斧批。

丁寧縣令莫負弩,我有錦囊消一奚。

烏絲欄置鐵鈎鎖,黃絹色搖金白虀。

姓名飛入玉宸殿,道山藏室煩吹藜。

諸公著意疏賈誼,更欲盛我西山西。

二年萬事欲掃報,九重仰叩舒虹霓。

坐看珠宿麗責瑣,旋見璧月升璇題。

太倉大農百橐淨,雀鼠不敢窺糠粞。

凝香忽作兵衛想,歸院拔吟花柳迷。

九霄回首睇江流,翼軫十萬方兒啼。

耕田無牛種無水,小雨不肯成深泥。

下鄉掘地販菱藕,上鄉種禾生稗稊。

殿前拜手別香案,臣與濁世施金篦。

玉皇頷首許西去,歸來相待行沙堤。

高牙大纛出天邑,寶章玉篆司宸奎。

堂堂雲漢六千里,一日四履歸封提。

轅門下令喚諸將,膝行仰視馬不嘶。

恩威日夜偏平楚,先聲百驛傅幽蹊。

兒童齊歌父老泣,竹馬鳩杖相扶攜。

黑頭元師我父母,夫耕婦饁爭鋤犁。

小儒拳足重拜,此豈有意希提撕。

囊中大字願一獻,丹書什襲藏青緹。

上言天遠赤子窮,眼中籍籍狼牧羝。

法當炮剔去其毒,如食附子除皮臍。

次言民風自太古,訟缿不鳴清汗狴。

安平只可餌芝術,暝眩不勞施堇{左石右上免下比}。

下言楮幣賤如土,破紙敗墨難勾稽。

低昂失道百貸涌,銖撮等分須稱提。

使君自有五色丸,丹砂玉屑調珠犀。

殷勤儻肯用溲渤,解後或可除痠{上疒下斯}。

只恐明時要醫國,袞衣天上賦歸兮。

复制

《王韓起見過 其二》

賈誼 〔兩漢〕

落魄滯江皋,三年一布袍。長貧真到骨,眾論尚吹毛。

摧抑名偏盛,艱難志愈高。撫時還慟哭,賈誼是吾曹。

复制

《自河南入關所經皆秦漢舊跡車中無事因仿香山新樂府體率成十章 其三 賈誼墓》

賈誼 〔兩漢〕

西京執戟郎,綠鬢忽已皓。太宗愛老臣乃少,武皇愛少臣復老。

坐令人惜賈洛陽,懷奇亦不值武皇。灌嬰周勃噲伍耳,是老禿翁何足詳。

長沙西來對宣室,漢皇才高殊自失。固知尚鬼由楚人,因從楚來詢鬼神。

鬼神之言亦陳戒,漢廷惟生識成敗。君不見,微吟賈生賦,車過洛陽界,墳荒無人碑已壞。

紛紛何況里中兒,我亦少年先下拜。

复制

《邢州敘述三首 其一》

賈誼 〔兩漢〕

壯歲成濩落,末路藉先容。所恨賤姓名,蚤聞在諸公。

既奉大廷對,觀政於司空。得友天下士,旦夕相過從。

道窮孔、孟奧,文推遷、固工。說詩慕匡鼎,草玄擬楊雄。

通達如賈誼,俊少踰終童。守高稱汲直,曲學陋孫弘。

自以支離疏,攘臂於其中。一朝除書下,淪落故鄣東。

黽勉為祿養,折腰愧微躬。

复制

《送穆德敬歸覲》

賈誼 〔兩漢〕

九月連雨秋水生,賀家湖上送君行。青山對岸似人好,白鷺下田如葉輕。

終軍棄繻亦年少,賈誼獻策多成名。彩衣歸拜二親後,幾日重來懷為傾。

复制

《五月雨晴書事 其一》

賈誼 〔兩漢〕

甘雨如膏遍草萊,清風庭院少塵埃。一番春事飛花盡,萬里青天宿霧開。

狂卓豈知郿塢散,孝文方自代藩來。不辭零落江湖遠,潦倒元非賈誼才。

复制

《甲辰歲張郡伯鄮西如覲京師其母太夫人出中饋給囚因感激述懷作五十韻以謝》

賈誼 〔兩漢〕

鳳歷開皇紀,龍池憶紫煙。青陽調玉燭,白日轉幽天。

河朔風雲會,漳涯氣槩先。諸公梁苑客,明府漢庭銓。

沈宋金章籍,陰何玉轡聯。衣冠連日表,精爽動星躔。

各應非熊兆,同操哲匠權。文翁兼化蜀,郭隗始登燕。

五馬襄城野,雙旌霸水埏。夾輪雙鹿擾,上漢一槎縣。

忠獎推王室,金泥受帝宣。吳公才第一,賈誼席應前。

鄯善何無爾,河源即有焉。疏名勒玉藻,歸院徹金蓮。

虎變谷風起,鶯鳴喬木遷。那徵文伯母,誰產范滂賢。

《黃鳥》空玄理,《關雎》德化全。肅雍元啟胤,聖善總承乾。

壺臬慈文表,襟裾風紀緣。大家新著作,劉向舊名篇。

雨露含濡遠,江河流澤偏。吹噓延朽腐,哀痛及顛連。

粉署琅玕碧,天牢桂玉鮮。八珍真爢鑿,五醢更駢闐。

䴾麥赤城外,杯羹玄圃邊。春盤行荏苒,曲機坐連翩。

眉睫光初潤,膏肓病即痊。尚方虛擬賜,陰室競相憐。

小步嬰金鐵,揚眉愧拘攣。朵頤群傫側,染指朅夫筵。

坎廩心仍切,低徊腹稍便。循牆如喪狗,俛頸似飢鳶。

慷慨期投璧,呻唫尚縮肩。搶嘑北向拜,遙祝西華年。

少假恩猶乳,翻思淚下泉。二靈忘伏臘,兩稚飽鷹鸇。

丘壟哀新鬼,圖書鎖廢廛。干戈嘗膽苦,衰䬃噬臍眠。

故國孤魂杳,他鄉白髮牽。妻貧嫌再醮,女大吝施鉛。

放犬因無食,挑針作覓錢。塵埋蒼兕劍,蟲篆白氂氈。

甑釜從蛛網,幨幃或馬韉。鬼神泣簡牘,妖孽戲花鈿。

壯志浮雲去,灰心苦孽煎。敢辭先菌蟪,為恨失騰騫。

雷雨龍門別,風霾虎脊捐。徽纆多窘束,搒楚替迍邅。

百轉傷心曲,三年似禍悛。傾危希造化,早晚謝陶甄。

复制

《雜詠一百首·賈誼》

賈誼 〔兩漢〕

寄聲謝絳灌,勿毀洛陽人。

歲晚治安策,諄諄禮大臣。

复制

《題趙支》

賈誼 〔兩漢〕

林間曲徑掩衡茅,繞屋青青翡翠梢。一枕秋聲鸞舞月,

半窗雲影鶴歸巢。曾聞賈誼陳奇策,肯學揚雄賦解嘲。

我有清風高節在,知君不負歲寒交。

复制

《治安疏》

賈誼 〔兩漢〕

  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謹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

  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惟其為天下臣民萬物之主,責任至重。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將有所不稱其任。是故事君之道宜無不備,而以其責寄臣工,使之盡言焉。臣工盡言,而君道斯稱矣。昔之務為容悅,阿諛曲從,致使災禍隔絕、主上不聞者,無足言矣。

  過為計者則又曰:「君子危明主,憂治世。」夫世則治矣,以不治憂之;主則明矣,以不明危之:無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趨舍矣乎!非通論也。

  臣受國厚恩矣,請執有犯無隱之義,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不為悅諛,不暇過計,謹披瀝肝膽為陛下言之。

  漢賈誼陳政事於文帝曰:「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夫文帝,漢賢君也,賈誼非苛責備也。文帝性頗仁柔,慈恕恭儉,雖有愛民之美,優遊退遜、尚多怠廢之政。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當之,愚也。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政之安且治頌之,諛也。

  陛下自視,於漢文帝何如?陛下天資英斷,睿識絕人,可為堯、舜,可為禹、湯、文、武,下之如漢宣之厲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無敵,憲宗之志平僭亂,宋仁宗之仁恕,舉一節可取者,陛下優為之。即位初年,剷除積弊,煥然與天下更始。舉其大概:箴敬一以養心,定冠履以定分,除聖賢土木之象,奪宦官內外之權,元世祖毀不與祀,祀孔子推及所生。天下忻忻,以大有作為仰之。識者謂輔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非虛語也,高漢文帝遠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節用愛人,呂祖謙稱其能盡人之才力,誠是也。一時天下雖未可盡以治安予之,然貫朽粟陳,民物康阜,三代後稱賢君焉。

  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反剛明而錯用之,謂長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綱紀馳矣。數行推廣事例,名爵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於夫婦。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自陛下登極初年亦有這,而未甚也。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縣罄,十餘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

  邇者,嚴嵩罷相,世蕃極刑,差快人意一時稱清時焉。然嚴嵩罷相之後,猶之嚴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漢文帝遠甚。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知之,不可謂愚。《詩》去:「衰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今日所賴以弼棐匡救,格非而歸之正,諸臣責也。夫聖人豈絕無過舉哉?古者設官,亮采惠疇足矣,不必責之以諫。保氏掌諫王惡,不必設也。木繩金礪,聖賢不必言之也,乃修齋建醮,相率進香,天桃天藥,相率表賀。建興宮室,工部極力經營;取香覓寶,戶部差求四出。陛下誤舉,諸臣誤順,無一人為陛下正言焉。都俞吁咈之風,陳善閉邪之義,邈無聞矣;諛之甚也。然愧心餒氣,退有後言,以從陛下;昧沒本心,以歌頌陛下,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顧其家者。內外臣工有官守、有言責,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也。一意玄修,是陛下心之惑也。過於苛斷,是陛下情之偽也。而謂陛下不顧其家,人情乎?諸臣顧身家以保一官,多以欺敗,以贓敗,不事事敗,有不足以當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賤薄臣工。諸臣正心之學微,所言或不免己私,或失詳審,誠如胡寅擾亂政事之說,有不足以當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意臣意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是己拒諫。執陛下一二事不當之形跡,億陛下千百事之盡然,陷陛下誤終不復,諸臣欺君之罪大矣。《記》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今日之謂也。

  為身家心與懼心合,臣職不明,臣以一二事形跡既為諸臣解之矣。求長生心與惑心合,有辭於臣,君道不正,臣請再為陛下開之。

  陛下之誤多矣,大端在修醮。修醮所以求長生也。自古聖賢止說修身立命,止說順受其正。蓋天地賦予於人而為性命者,此盡之矣。堯、舜、禹、湯、文、武之君,聖之盛也,未能久世不終。下之,亦未見方外士自漢、唐、宋存至今日。使陛下得以訪其術者陶仲文,陛下以師呼之,仲文則既死矣。仲文尚不能長生,而陛下獨何求之?至謂天賜仙桃藥丸,怪妄尤甚。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因則其文以畫八卦。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其背,因而第之,以成必疇。河圖洛書實有此瑞物,以泄萬古不傳之秘。天不愛道而顯之聖人,借聖人以開示天下,猶之日月星辰之布列,而歷數成焉,非虛妄也。宋真宗獲天書於乾佑山,孫奭諫曰:「天何言哉?豈有書也?」桃必采而後得,藥由人工搗以成者也。茲無因而至,桃藥是有足而行耶?天賜之者,有手執而付之耶?陛下玄修多年矣,一無所得。至今日,左右奸人逆陛下玄修妄念,區區桃藥之長生,理之所無,而玄修之無益可知矣。

  陛下又將謂懸刑賞以督率臣下,分理有人,天下無不可治,而玄修無害矣乎?夫人幼而學,既無致君澤民異事之學,壯而行,亦無致君澤民殊用之心。《太甲》曰:「有言逆於汝志,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言順者之未必為道也。即近事觀:嚴嵩有一不順陛下者乎?昔為貪竊,今為逆本。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為逆者也,歷任有聲,官戶部者以有守稱之。雖近日嚴嵩抄沒、百官有惕心焉,無用於積賄求遷,稍自洗滌。然嚴嵩罷相之後,猶嚴嵩未相之前而已。諸臣寧為嚴嵩之順,不為梁材之執。今甚者貪求,未甚者挨日。見稱於人者,亦廊廟山林交戰熱中,鶻突依違,苟舉故事。潔己格物,任天下重,使社稷靈長終必賴之者,未見其人焉。得非有所牽制其心,未能純然精白使然乎?陛下欲諸臣惟予行而莫違也,而責之以效忠;付之以翼為明聽也,又欲其順乎玄修土木之娛:是股肱耳目不為腹心衛也,而自為視聽持行之用。有臣如儀、衍焉,可以成「得志與民由之」之業,無是理也。

  陛下誠知玄修無益,臣之改行,民之效尤,天下之安與不安、治與不治由之,幡然悟悔,日視正朝,與宰輔、九卿、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洗數十年君道之誤,置其身於堯、舜、禹、湯、文、武之上,使其臣亦得洗數十年阿君之恥,置其身於皋陶、伊、傅之列,相為後先,明良喜起,都俞吁咈。內之宦官宮妾,外之光祿寺廚役,錦衣衛恩蔭,諸衙門帶俸,舉凡無事而官者亦多矣。上之內倉內庫,下之戶、工部,光祿寺諸廠,段絹、糧料、珠定、器用、木材諸物,多而積於無用,用之非所宜用,亦多矣。諸臣必有為陛下言者。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則在陛下一節省間而已。京師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一節省而國有餘用,民有蓋藏,不知其幾也。而陛下何不為之?

  官有職掌,先年職守之正、職守之全而未行之。今日職守之廢、職守之苟且因循,不認真、不盡法而自以為是。敦本行以端士習,止上納以清仕途,久任吏將以責成功,練選軍士以免召募,驅緇黃游食以歸四民,責府州縣兼舉富教使成禮俗,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均田賦丁差以蘇困敝,舉天下官之侵漁,將之怯懦,吏之為奸,刑之無少姑息焉。必世之仁,博厚高明悠遠之業,諸臣必有陛下言者。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則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一振作而諸廢具舉,百弊鏟絕,唐、虞三代之治粲然復興矣,而陛下何不行之?

  節省之,振作之,又非有所勞於陛下也。九卿總其綱,百職分其任,撫按科道糾舉肅清之於其間,陛下持大綱、稽治要而責成焉。勞於求賢,逸於任用如天運於上,而四時六氣各得其序,恭己無為之道也。天地萬物為一體,固有之性也。民物熙洽,熏為太和,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樂矣。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道與天通,命由我立,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壽矣。此理之所有者,可旋至而立有效者也。若夫服食不終之藥,遙望輕舉,理之所無者也。理之所無,而切切然散爵祿,竦精神,玄修求之,懸思鑿想,繫風捕影,終其身如斯而已矣,求之其可得乎?

  夫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於此不言,更復何言?大臣持祿而外為諛,小臣畏罪而面為順,陛下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臣每恨焉。是以昧死竭忠,惓惓為陛下言之。一反情易向之間,而天下之治與不治,民物之安與不安決焉,伏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臣不勝戰慄恐懼之至,為此具本親齎,謹具奏聞。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