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明代 / 高启 /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拼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高启 〔明代〕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

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

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夸天下壯。

秦皇空此瘞黃金,佳氣蔥蔥至今王。

我懷鬱塞何由開,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覺蒼茫萬古意,遠自荒煙落日之中來!

石頭城下濤聲怒,武騎千群誰敢渡?

黃旗入洛竟何祥,鐵鎖橫江未為固。

前三國,後六朝,草生官闕何蕭蕭。

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

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复制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 賞析

鑑賞

  詩的開頭描寫所看到的景色:長江從萬山叢中呼嘯東下,鍾山似蟠龍乘風西上。江山形勝,使詩人想起當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雜寶,以鎮壓金陵的「天子之氣」,但徒勞無功,金陵依然「王氣」旺盛,此時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接着筆頭一轉,寫詩人自己的心緒和感慨。詩人說自己本是為了排遣胸中的「鬱塞」而在酒後登台眺江的。建國之初,氣象更新,何來愁思?讀完全詩,便不難明白,他是從歷史的教訓而生憂患。「荒煙落日」的遠景使他引發「蒼茫萬古意」,石頭城下的濤聲使他想起了三國、六朝的舊事。當年南朝陳後主君臣曾以為「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渡?」 後來卻成為北軍的階下囚。三國吳主孫皓迷信「黃旗紫蓋見於東南,終有天下者,荊、揚之君乎」的謠傳,帶了王室及後宮數千人要去洛陽稱帝,結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過了九年,晉軍伐吳,吳在長江險要之處設置鐵鏈,橫鎖江面,可是依舊擋不住進攻,孫皓只好出城投降。此時自三國東吳建都以來的六朝宮殿,都已雜草叢生,殘敗破落,那些妄想憑藉長江天險割據一方的「英雄」,只能讓血流如潮,給百姓帶來災難,而一無所得。

  最後四句又回到現實,詩人慶幸躬逢盛世,歌頌「聖人」朱元璋平定天下,與民休息,從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長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聯繫全詩主旨,這與其說是詩人對現實的歌頌,毋寧說是詩人對國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來的明朝會不會重蹈歷史的覆轍呢?所以這四句聲調是歡快的,但歡快中帶有一絲沉鬱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層歷史的陰影。既豪放偉岸,又沉鬱頓挫。

  全詩氣勢豪放,音韻鏗鏘,舒捲自如,縱橫隨意。

 

賞析

 

  這首詩以豪放、雄健的筆調描繪鐘山、大江的雄偉壯麗,在緬懷金陵歷史的同時,發出深深的感慨,把故壘蕭蕭的新都,寫得氣勢雄壯;抒發感今懷古之情的同時,又表達了對祖國統一的喜悅。

  「大江來從萬山中」四句,寫目之所見。浩浩的長江,從萬山千壑中奔流而東,綿互兩岸的山勢,也隨之而宛轉東向,只有那龍蟠虎踞的鐘山,挺然屹立在西邊,好像要乘長風,破巨浪,挽大江而西向似的。大江要東流,鐘山要西上,這就賦予了它們以人格的力量,賦予了它們以浩然的正氣,一個要衝向大海作波濤,一個要屹立西天作砥柱;一個能驚濤拍岸,一個不隨波逐流,於是在詩人的筆下,大江和鐘山都成了自己的化身,氣勢之雄偉,器宇之軒昂,是江山的傳神,也是詩人的寫照。「江讓相雄不相讓」四句,分承「大江」與「鐘山」兩聯。「相雄不相讓」,正是對以上四句的高度概括;「形勝爭夸」,則是對下文的有力開拓。

  詩人的眼光從眼前的瑰實,一下轉向深邃的歷史。金陵的形勝,雖然依山帶河,固若金湯;金陵的王氣,雖然鬱鬱蔥蔥,至今不衰。然而守天下在德不在險,在於得人心而不在於什麼「壓之」之術。縱使秦始皇鎮「金陵之氣」,而金陵卻依舊「佳氣蔥蔥」,而為「我懷鬱塞何由開」以下四句作了很好的鋪墊。漢方全盛,而賈誼以為天下事可為痛哭者多;明方開國,而高啟便有「我懷鬱塞」之惑,這是遠謀深慮者能夠居安以思危、見患於未形的表現。詩人在酒酣耳熱之際,登上雨花台,驀然在「荒煙落日之中」,萌發一種懷古的感情,重現了「金陵昔時何牡哉?席捲英雄天下來」的景象,不禁陷入了對現實和歷史的沉思:那建都在這裡的六代帝王,演出一幕一幕的悲劇,都在他的腦海里翻騰。「石頭城下濤聲怒」句,就是藝術地概括了在他腦海里重演的歷史悲劇。南朝陳後主和三國吳孫皓的悲慘結局,正是詩人「我懷鬱塞何由開」的導線。陳後主做了隋軍的俘虜,這就是「武騎干群誰敢渡」的藝術概括。吳主孫皓先有「黃旗入洛」的歷史笑柄,後有「鐵鎖橫江未為固」的具體史實。這兩位君主坐擁長江天險,而而遺下笑柄,甚至亡國,這是作者思索之因。

  「前三國,後六朝」四句,是詩人進一步對六朝歷史的探索和反思。如果說前四句是「點」,那麼後四句就是「面」;前四句是典型的悲劇,後四句便是歷史的普遍規律;前四句是鋪陳史實,後四句便是深化主題。詩人認為不管是「前三國」,也好「後六朝」也好,它們都已經過去了,成了歷史的匆匆過客,當時那些豪華宮闕,如今也已埋沒在荒煙蔓草之中。那些務於「割據」的「英雄」們,曾經是「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的。他們所建立起來的王朝,是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壘起來的。「幾度戰血流寒潮」,不就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沉感嘆。這就是三國、六朝的歷史,這就是供詩人憑弔、供漁樵閒話的千秋歷史。新建起來的明代,能否改變歷史的規津。詩人不敢想,也不敢說,然而這正是詩人「我懷鬱塞何由開」的真正原因。

  詩人把筆鋒一轉,從歷史的深沉反思中跳到對現實的讚美歌頌,而把那一段潛台詞輕任地抹掉。「我今幸逢聖人起南國」四句,表面上是詩人對現實的歌頌,實則是詩人對國家的期望:他希望從此鑄甲兵,為農器,賣寶刀,買耕牛,真正與民休息,讓老百姓在和平的環境中愉快地生活着;他希望從此四海一家,再不要憑險割據,南北對峙,讓老百姓在戰火中流離失所。聲調是歡快的,但歡快中帶有一絲沉鬱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層歷史的陰影。既有豪放偉岸之氣,又有沉鬱頓挫之致。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代開國未久之際。作者生當元末明初,飽嘗戰亂之苦。當時詩人正應徵參加《元史》的修撰,懷抱理想,要為國家作一番事業。當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煙落日籠罩下的長江之際,隨着江水波濤的起伏,思潮起伏,有感而作。

 

高啟

作者: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高启其它诗文

《皋橋(在閶門內,由漢皋伯通所居得名。唐妓》

高啟 〔明代〕

閶門啼早鴉,拂面見飛花。

綠水通螭舫,紅橋過犢車。

誰尋伯通宅,只問泰娘家。

复制

《戲和徐七見寄臥聞鄰槽酒聲之作》

高啟 〔明代〕

春瀉鄰槽入夜聞,遠疑泉響隔松雲。

題詩為問醒眠客,幾滴還能醉得君?。

复制

《始自西山移寓江渚夜聞雨有作》

高啟 〔明代〕

客身移宿浦雲東,孤館殘燈與舊同。

夜靜空江無落葉,雨聲驚不似山中。

复制

《短歌行》

高啟 〔明代〕

置酒高台,樂極哀來。

人生處世,能幾何哉。

日西月東,百齡易終。

可嗟仲尼,不見周公。

鼓絲拊石,以永今日。

歡以別虧,憂因會釋。

燕鴻載鳴,蘭無故榮。

子如不樂,白髮其盈。

執子之手,以酌我酒。

式詠《短歌》,爰祝長壽。

复制

《岳王墓》

高啟 〔明代〕

大樹無枝向北風,

十年遺恨泣英雄。

班師詔已來三殿,

射虜書猶說兩宮。

每憶上方誰請劍,

空嗟高廟自藏弓。

棲霞嶺上今回首,

不見諸陵白露中。?

复制

《偶睡》

高啟 〔明代〕

竹間門掩似僧居,白豆花開片雨余。

一榻茶煙成偶睡,覺來猶把讀殘書。

复制

《春日憶江上》

高啟 〔明代〕

柳下春潮沒舊磯,草堂猶在掩荊扉。

如今歸夢休為蝶,化作輕鷗度水飛。

复制

《和陳左司夜泊桐江》

高啟 〔明代〕

月出釣台樹,長灘秋更喧。

渾如宿巫峽,唯少一聲猿。

复制

《姑蘇雜詠 走狗塘(在城西)》

高啟 〔明代〕

春堤長,春草淺,此地吳王曾走犬。

獵場四面圍畫旗,紅炬照輦還宮遲。

割鮮夕宴誰共食,台上西子非樊姬。

春苑年來草仍綠,韓盧已去多麋鹿。

君不見漢皇縱狗殊有功,逐兔直到烏江東。

复制

《雨中曉臥二首》

高啟 〔明代〕

香斷床幃冷未開,雨窗寥落滿欞苔。

休輕一枕江邊睡,拋卻腰金換得來。

复制

《過保聖寺》

高啟 〔明代〕

隔江寒霧隱樓台,遠逐鐘聲放艇來。

亂後不知僧已去,幾堆紅葉寺門開。

复制

《柳燕》

高啟 〔明代〕

妙舞漢宮人,香魂化幾春。

嬌飛傍楊柳,猶似學腰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