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姜夔 /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拼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姜夔 〔宋代〕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复制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 賞析

姜夔在這首詞裡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處就在於交代寫作的緣由和寫作的背景。而這首小序則更明確地交代了這首詞的寫作時間、地點、原因、內容、和主旨。讓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詞人寫作此詞時的心理情懷。

全詞分為上下兩闋。但兩闋的寫作手法都是運用一種鮮明對比,用昔日揚州城的繁榮興盛景象對比現時揚州城的凋殘破敗慘狀,寫出了戰爭帶給了揚州城萬劫不復的災難。

詞的上闋,寫出了詞人親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寫出了揚州城在「胡馬窺江去後」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殘和敗壞景象。詞人先從自己的行蹤寫起,寫自己初次經過揚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馬,稍作停留。走在漫長的揚州道上,詞人所見到的全部是長得旺盛而齊整的薺麥。而昔日那個晚唐詩人杜牧對揚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譽一去不復返。自金人入侵後,燒殺擄掠,揚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廢池喬木」的了。人們說起那場戰爭,至今還覺得心有餘悸和刻骨痛恨。一個「厭」字,很恰當地寫出了人民的苦難,朝廷的昏聵和胡人的罪惡。日落黃昏,悽厲的號角聲又四處響起,迴蕩在揚州城孤寂的上空,也迴蕩在詞人慘澹的心靈間。詞人很自然地實現了由視覺到聽覺的轉移。

詞的下闋,運用典故,進一步深化了「黍離之悲」的主題。昔日揚州城繁華,詩人杜牧留下了許多關於揚州城不朽的詩作。可是,假如這位多情的詩人今日再重遊故地,他也必定會為今日的揚州城感到吃驚和痛心。杜牧算是個俊才情種,他有寫「豆蔻」詞的微妙精當,他有賦「青樓」詩的神乎其神。可是,當他面對眼前的凋殘破敗景象,他必不能寫出昔日的款款深情來。揚州的名勝二十四橋仍然存在,水波蕩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籟無聲。唉,試想下,儘管那橋邊的芍藥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難有人有情思去欣賞它們的艷麗。詞人用帶懸念的疑問作為詞篇的結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對比,催人淚下。

縱觀全詞,行文的基調都籠罩在一種悲涼悽愴的氛圍中。無論是詞人所見到的「薺麥青青」、「廢池喬木」還是在黃昏里聽到的「號角」和「空城」還是詞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難賦深情」和不知亡國恨的「橋邊紅藥」,都是一種悲劇的寫照。

情景交融是這首詞在寫作表現手法上最顯著的一個特點。移情入景,樂景寫哀,都是詞人經常使用的手法。特別是樂景寫哀,詞人在文中寫了大量的樂景:名都,佳處,二十四橋……可是,寫樂景是為了襯托哀情,是為了對比「現在」的慘狀:名都的凋殘,佳處的弊壞,二十橋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杜牧《贈別》)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涼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流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雲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樂章,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下片寫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於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虛」的手法,點明這樣一種「情思」:即使杜牧的風流俊賞,「豆蔻詞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揚州的話,也定然會驚訝河山之異了。借「杜郎」史實,逗出和反襯「難賦」之苦。「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不復存在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波心蕩」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條。

善於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餘音繚繞,餘味不盡,也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揚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詩句與詩境(有四處之多),又點出杜郎的風流俊賞,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

人稱姜夔的詞風清雅空靈,此詞表現得非常突出。此詞的清雅空靈不但表現在詞語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還表現在造境上,如用「猶厭言兵」表現兵燹之後的殘破,用杜郎名句表現揚州昔日的繁華,用「二十四橋」「波心蕩」「冷月無聲」表現清幽傷感的氣氛,用「橋邊紅藥」表現「寂寞開無主」的荒涼。

姜夔

作者: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書譜》《絳帖平》等書傳世。 

姜夔其它诗文

《眉嫵·戲張仲遠》

姜夔 〔宋代〕

看垂楊連苑,杜若侵沙,愁損未歸眼。

信馬青樓去,重簾下,娉婷人妙飛燕。

翠尊共款。

聽艷歌、郎意先感。

便攜手、月地雲階里,愛良夜微暖。

無限。

風流疏散。

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

明日聞津鼓,湘江上,催人還解春纜。

亂紅萬點。

悵斷魂、煙水遙遠。

又爭似相攜,乘一舸、鎮長見。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

姜夔 〔宋代〕

京洛風流絕代人。

因何風絮落溪津。

籠鞋淺出鴉頭襪,知是凌波縹緲身。

紅乍笑,綠長嚬。

與誰同度可憐春。

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雲。

《越女鏡心·別席毛瑩》

姜夔 〔宋代〕

風竹吹香,水楓鳴綠,睡覺涼生金縷。鏡底同心,枕前雙玉,相看轉傷幽素。傍綺閣、輕陰度。飛來鑑湖雨。近重午。燎銀篝、暗薰溽暑。羅扇小、空寫數行怨苦。縴手結芳蘭,且休歌、九辯懷楚。故國情多,對溪山、都是離緒。但一川煙葦,恨滿西陵歸路。

复制

《踏莎行·自沔東來》

姜夔 〔宋代〕

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复制

《瀑布在山半,仿佛認一斑。》

姜夔 〔宋代〕

既離湖口縣,未至落星灣。

舟中三兩程,程程見廬山。

廬山遮半天,五老云為冠。

朝看金疊疊,暮看紫巉巉。

瀑布在山半,仿佛認一斑。

廬山忽不見,雲雨滿人間。

复制

《洞仙歌(黃木香贈辛稼軒)》

姜夔 〔宋代〕

花中慣識,壓架玲瓏雪。乍見緗蕤間琅葉。恨春見將了,染額人歸,留得個、裊裊垂香帶月。

鵝兒真似酒,我愛幽芳,還比酴醿又嬌絕。自種古松根,待看黃龍,亂飛上、蒼髯五鬣。更老仙、添與筆端春,敢喚起桃花,問誰優劣。

复制

《湖上寓居雜詠 其九》

姜夔 〔宋代〕

苑牆曲曲柳冥冥,

人靜山空見一燈。

荷葉似雲香不斷,

小船搖曳入西陵。

复制

《呈徐通仲兼簡仲錫》

姜夔 〔宋代〕

斯文准乾坤,作者難屈指。我從李郭游,知有徐孺子。

春風橘洲前,白月太湖尾。懷哉來無期,玉唾炯在紙。

去年識仲氏,何啻空谷喜。合併忽自天,顛倒見底里。

維君天下士,竹箭東南美。胡不在石渠,諸公當料理。

千岩今林宗,泉石助風軌。示疾不下堂,有句高八米。

此老筆硯交,誠齋古元禮。毫端灑秋露,去國詞愈偉。

屬聞都門別,回首即桑梓。獨憐苕溪上,垂榻俟行李。

煙波肯尋盟,歸棹為君艤。

复制

《臨安旅邸答蘇虞叟》

姜夔 〔宋代〕

垂楊風雨小樓寒,宋玉秋詞不忍看。萬里青山無處隱,可憐投老客長安。

复制

《湖上寓居雜詠十四首 其五》

姜夔 〔宋代〕

輦路垂楊兩行栽,苑門秋水欲平階。朝朝南望宮雲起,白鳥一雙山下來。

复制

《題華亭錢參園池》

姜夔 〔宋代〕

花里藏仙宅,簾邊駐客舟。

浦涵滄海潤,雲接洞庭秋。

草木山山秀,闌干處處幽。

機雲韜世業,暇日上夷猶。

复制

《送李萬頃》

姜夔 〔宋代〕

猛相思里得君來,政喜歡時卻便回。

別路苦無青柳折,至家應有小桃開。

起居五馬兼堂上,問訊知岩及阿灰。

兒女痴頑夫婦健,漂零何日共尊罍。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