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王之道 / 海棠花下春將暮,緩唱新詞味佳句。
拼

《海棠花下春將暮,緩唱新詞味佳句。》

王之道 〔宋代〕

逢人借問錢塘路,我亦欲、西湖去。目送蘭橈知幾度。鰲峰浮玉,鯨波飛雪,正是潮來處。

海棠花下春將暮,緩唱新詞味佳句。見說東君曾夢許。柏台冠豸,金鑾視草,便作商岩雨。

复制
王之道

作者: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於宋哲宗元祐八年,卒於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朴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雲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後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於世。 

王之道其它诗文

《浣溪沙(代人作)》

王之道 〔宋代〕

玉骨冰肌軟更香。

一枝丹棘映青裳。

相逢歸去未須忙。

曲里春山情不淺,尊前秋水意何長。

酒醺顏色粉生光。

复制

《點絳唇·和張文伯除夜雪》

王之道 〔宋代〕

透幕穿簾,迴風舞態能輕妙。不須相惱。江上春來了。一闋清歌,唱徹瓊樓曉。春工巧。柳顰梅笑。點綴芳菲早。

复制

《贈浮屠勤上人》

王之道 〔宋代〕

隔宿不問道,此語幼所聞。

汩沒塵土中,歲晚方得君。

學道戒怠情,成功在精勤。

勤哉勤道者,取名不徒雲。

別來十二秋,東遊遍溫鄞。

持呪動至暮,坐禪常達昕。

寸陰古所惜,君今惜余分。

兢兢窮晝夜,直欲忘齋薰。

軒昂沖天鶴,那容混難群。

我老懶成癖,見君但歡欣。

茅齋無一物,坐對柏子焚。

忽然舍我去,翩若風中雲。

复制

《酬李才叔見贈》

王之道 〔宋代〕

篙師且緩莫予催,老眼逢君喜暫開。

相與未成招隱什,分攜宜盡送行杯。

誰令急景堂堂去,我為佳人得得來。

萬壑千岩終欲遍,歸歟清夢轉幽哉。

复制

《和劉與可二首 其一》

王之道 〔宋代〕

老來無柰懶,春至不勝情。萬石嗟遺蹟,雙魚謝寄聲。

壓花朝雨重,釃酒夜泉鳴。細把君詩讀,冰壺表里清。

复制

《春雪和袁望回三首 其二》

王之道 〔宋代〕

誰謂過殘臘,餘寒遂有涯。雪來風益橫,冰着雨還加。

萬里隋堤絮,千山庾嶺葩。袁門晨尚閉,剡艇夜應拿。

百蟄猶含土,群芳敢放芽。嬌紅還玉茗,新綠借金沙。

力勝榴花酒,功高雀舌茶。人心愁甚矣,天意欲何耶。

好放朝陽出,休從宿霧遮。青腰誠念我,明日變霜華。

复制

《追和東坡嚴車二雪詩》

王之道 〔宋代〕

公詩有意拂廉纖,令似歐陽韻更嚴。

犬子亦應慚賦縞,痴兒端合愧夸鹽。

飛綿勃窣爭平塹,凍筍槎牙欲墮檐。

胡避只今何處是,玉屏森映一峰尖。

复制

《追和東坡老昌言喜雨呈同官》

王之道 〔宋代〕

旱魃正須三尺雨,飛廉旋布四天雲。

詩成采筆揮瓊玖,酒到酡顏散纈紋。

蓮沼灩翻宵溜急,槐庭清送午風薰。

欣欣千里農夫慶,衰病空慚老使君。

复制

《和張彥智中秋對月》

王之道 〔宋代〕

萬里青天霽色開,嫦娥駕玉上雲來。

樓中勝飲八仙聚,物外清談三語該。

空翠水光爭滉漾,漏聲鍾韻共徘徊。

秋盤應愛金纓好,紅抹佳人醉里腮。

复制

《和石守道喜雨》

王之道 〔宋代〕

坐聽檐雨快高吟,酒到從斟不厭深。

酣戰遂符占蟻信,郁興良慰望霓兒。

一時與被堯天澤,四海同蘇傅野霖。

沾足豈惟秋有歲,麥田猶及趁犁金。

复制

《春日書事呈歷陽縣蘇仁仲八首》

王之道 〔宋代〕

芳草池塘處處佳,竹籬茅屋野人家。

清明過了桃花盡,頗覺春容屬菜花。

复制

《太史公自序》

王之道 〔宋代〕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子,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辨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壺遂曰:「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湯武之隆,詩人歌之。《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臣下百官力誦聖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謬矣。」

  於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