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王之道 / 西江月·和董令升燕宴分茶
拼

《西江月·和董令升燕宴分茶》

王之道 〔宋代〕

磨急鋸霏瓊屑,湯鳴車轉羊腸。一杯聊解水仙漿。七日狂酲頓爽。指點紅裙勸坐,招呼岩桂分香。看花不覺酒浮觴。醉倒寧辭鼠量。

复制
王之道

作者: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於宋哲宗元祐八年,卒於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朴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雲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後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於世。 

王之道其它诗文

《秋興八首追和杜老 其二》

王之道 〔宋代〕

巉岩石壁半攲斜,茅栗叢中菊漸華。

風裡斷鴻書帶草,山頭飛葉漢浮槎。

柂樓索莫吟秋笛,戍火青熒咽暮笳。

爭似漁翁最蕭散,晚來和月臥蘆花。

《點絳唇·和張文伯除夜雪》

王之道 〔宋代〕

透幕穿簾,迴風舞態能輕妙。不須相惱。江上春來了。一闋清歌,唱徹瓊樓曉。春工巧。柳顰梅笑。點綴芳菲早。

复制

《沁園春·和彥時兄》

王之道 〔宋代〕

城郭蕭條,風雨霏微,醞造春愁。況鷙群ED3D鶚,未諧薦禰,棘棲鸞鳳,猶嘆棲仇。世路如棋,人情似紙,厚薄高低何日休。逢殷浩,會披雲對月,同賦南樓。堪嗟日月如流。甚首夏D479來今半秋。縱荻花楓葉,強撩歸思,有蓴羹菰飯,歸更何憂。三板松舟。一篙秋水,百里淮山無暫留。何須問,蘧蘧栩栩。孰是莊周。

复制

《和張公儀》

王之道 〔宋代〕

醉中行草綰秋蛇,十載風欞憶舊家。

朋舊亂多從鬼錄,詩書閒益富生涯。

稻塍綠合迷秧馬,沙嘴潮回下釣車。

歸去西疇新雨足,飯秔應不羨胡麻。

复制

《和笑庵送面》

王之道 〔宋代〕

深堂傑閣松風鳴,黃梅已過雙溪晴。

不知城高乃有此,六月表里冰壺清。

我來蒙師炷香鼎,旋汲溪泉為煎茗。

明朝又送不託材,大慰枯腸怯龍餅。

复制

《酬周少隱贈行之什》

王之道 〔宋代〕

我老無知獨夢魚,清風一枕午鍾余。

忽驚珠玉情相厚,便覺山林計不疏。

酒熟會看延客醉,詩成還復遣兒書。

何人竟得閒中趣,只恐無聊嘆索居。

复制

《和王覺民簡褒山因上人棗嶺魏欣然二首 其二》

王之道 〔宋代〕

君來踰半月,未果一尊同。湖水寒應碧,山梨雨自紅。

何時過北牗,今日轉西風。相去無他地,孤城杖屨中。

复制

《瀟湘夜雨》

王之道 〔宋代〕

短篷暮艤湘江宿,坐見江豚起還伏。

忽然氣作浪山來,一夜雨聲如決瀆。

淒淒寒氣欲相侵,燈火青熒更向深。

床頭有酒且徑醉,免使萬慮縈吾心。

复制

《贈浮屠有則》

王之道 〔宋代〕

我老不能詩,其窮類詩人。

多謝二三子,強以窮相親。

師從何方來,過聽誤失真。

袖攜諸公詩,丐我踵後塵。

顧我雖不能,欲辭恐師嗔。

勉作數句偈,拙惡慚無倫。

复制

《菊有黃花為彥逢弟壽》

王之道 〔宋代〕

正色憎桃李,凌霜見嫩黃。

有同高士操,常占晚秋芳。

裊裊金風軟,漙漙玉露光。

君恩隆一束,時令應重陽。

幸遇桑蓬慶,欣逢麴米香。

敢因難老祝,採掇奉瑤觴。

复制

《和劉春卿夏日閔旱次韻》

王之道 〔宋代〕

何人夜作秋蟲號,吟詩坐對山有高。

想當龍門奪錦袍,從臣拱手看揮毫。

衡茅咫尺臨江皋,浮光灩灩翻金濤。

滿帆何處乘風艘,千山過眼同奔逃。

不妨鱠鯉兼炰羔,酒酣起舞如飛猱。

醉中往往笑成咷,一時輩流籍湜翱。

嗟予蹇肅意鬱陶,七年坐困山林牢。

邇來天旱地不毛,釜魚薪蟻何嗷嗷。

誰能讀詩夜焚膏,只益心蓬增目蒿。

丈人純白羞桔槔,終日抱瓮忘其勞。

今春屬國紛旗旄,兩淮供億爭鳴鼛。

干戈載戢弓其弢,此行輔弼環蕭曹。

蒿街佇見懸酋豪,買牛賣劍犢賣刀。

我雖不飲當潄醪,堆盤況有瑤池桃。

鹿鳴會賦嘉定敖,予衰尚可追風騷。

复制

《原道》

王之道 〔宋代〕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歸於墨;不入於老,則歸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於口,而又筆之於其書。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之衣,飢然後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鬱,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嗚呼!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聖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飢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