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灩澦堆賦並序
拼 译 译

《灩澦堆賦並序》

蘇軾 〔宋代〕

世以瞿塘峽口灩澦堆為天下之至險,凡覆舟者,皆歸咎於此石。

以余觀之,蓋有功於斯人者。

夫蜀江會百水而至於夔,瀰漫浩汗,橫放於大野,而峽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

苟先無以齟齬於其間,則江之遠來,奔騰迅快,盡銳於瞿塘之口,則其嶮悍可畏,當不啻於今耳。

因為之賦,以待好事者試觀而思之。

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

江河之大與海之深,而可以意揣。

唯其不自為形,而因物以賦形,是故千變萬化而有必然之理。

掀騰勃怒,萬夫不敢前兮,宛然聽命,惟聖人之所使。

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觀乎灩澦之崔嵬,然後知其所以開峽而不去者,固有以也。

蜀江遠來兮,浩漫漫之平沙。

行千里而未嘗齟齬兮,其意驕逞而不可摧。

忽峽口之逼窄兮,納萬頃於一杯。

方其未知有峽也,而戰乎灩澦之下,喧豗震掉,盡力以與石斗,勃乎若萬騎之西來。

忽孤城之當道,鈎援臨沖,畢至於其下兮,城堅而不可取。

矢盡劍折兮,迤邐循城而東去。

於是滔滔汩汩,相與入峽,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變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

得吾說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复制

灩澦堆賦並序 - 譯文及註釋

譯文世人都以為瞿塘峽口的灩澦堆是天下最為危險的地方,凡是在此船沉舟覆的人,都把原因歸罪於這塊巨石。以我看來,它倒有功於這些人。蜀江融匯很多支流而奔流到夔州,水勢浩大,奔流滔滔,橫跨寬闊的原野,但是,流到三峽之中,這峽中的寬度,還不到蜀江的十分之一。如果不是夔門的灩澦堆首先阻擋在三峽中,那麼江水必然飛流直下,奔騰而瀉,其銳勢必定直衝瞿塘峽口,它的兇猛險惡之勢,必定不僅像現在這樣。正因為這樣,所以我要為它作賦,以等待那些好事的人試着觀察之後,慢慢地去思考。

天底下最有規律的事物,要算水了。江河的浩大和大海的深邃,都可以讓人們用意識去揣度。但是唯有它沒有固定的形狀,而是隨着其他事物的形狀而變化,因此,千變萬化而又具有自然界的規律。它奔騰飛流,洶湧狂怒,具有萬夫不當的勢力。要使它迴轉蜿蜒流動時,唯有聖人才能夠讓它這樣聽話。

我乘着小船到瞿塘峽口,觀察灩澦堆的險要、雄奇的氣勢,然後明白了它之所以在峽口頓開之時不離開此地,本來是有原因的。那蜀江從遠處滾滾而來,浩浩蕩蕩漫流於平原沙洲,流經千里而沒有受到阻擋,它的水勢也就驕縱而暴孽勢不可擋。忽然來到峽口,逼近狹窄之地,就像讓萬頃之水猛然匯在一個酒杯中。這大水還不知道有三峽,於是就猛然暴怒地瘋狂衝擊灩澦堆,喧鬧着發出震天的吼聲,盡力與這塊巨石爭鬥。滔滔之勢就像萬馬奔騰從西而來,忽然遇到孤城當道,就像動用攻城的戰車一樣竭盡全力撲到這塊巨石之下。但是,這塊巨石就像一座城垣堅不可摧,滔滔江水就像攻城的敵人,劍折箭盡,只好彎彎曲曲繞着城垣緩緩東流而去。於是,滔滔的江水匯入瞿塘峽口,安然平緩地東流而去。

啊呀!事物本來就存在因安逸而生變故,處於危難而得安全的規律。按照我的說法推而廣之,也就完全可以知道事物變化的道理是自然界固有的。

注釋灩(yàn)澦(yù)堆:舊時為長江三峽著名險灘。俗稱燕窩石,古代又名猶豫石。位於白帝城下瞿塘峽口。因航運障礙已被炸除,巨石存於重慶三峽博物館。歸咎(jiù):歸罪。咎,罪責。夔(kuí):夔州,治今重慶奉節。浩汗:即浩瀚,水盛大的樣子。十一:十分之一。齟(jǔ)齬(yǔ):原義是不融洽,這裡是阻扼的意思。不啻(chì):不只,不僅。崔嵬(wéi):高大。喧豗(huī):轟響。唐李白《蜀道難》詩:「飛湍瀑流爭喧豗。」迤(yǐ)邐(lǐ):曲折連綿。滔滔汩(gǔ)汩:水涌流貌。物理:事物變化的道理。▲

徐柏容 鄭法清.蘇軾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28-30

白春平.唐宋八大家文鑒.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372-373

灩澦堆賦並序 - 賞析

這是一篇紀行賦。此賦作者對灩澦堆提出了不同於世人的獨特見解,解釋了灩澦堆有功於人的原因,闡發了世事「有以安而生變,亦有以用危而求安」的道理,顯示了哲學家、政治家的眼光。全賦行文層層深入,句式靈活,少用典故,語言平易而生動,氣勢恢宏而急緩有致,體現了作者青年時代的文風。

這篇賦寫得很有特色。賦前有一篇小序。一般這種性質的小序,都會交代寫作的緣起,但蘇軾為文,頗為不拘常格。他直接從議論入手,提出自己的觀點:「世以瞿塘峽口灩澦堆為天下之至險,凡覆舟者,皆歸咎於此石。以余觀之,蓋有功於斯人者。」然後說明「有功斯人」的原因。序中的內容與賦的意思基本一致,內容幾乎是重複的。序是平直的表白,賦是華彩的鋪張。

此賦共分三段,行文層層深入。第一段,先從大處落筆,討論水的特點。「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水有質而無形,其千變萬化,掀騰勃怒,使「萬夫不敢前」,而水是至信的,是有規律的,只有懂得它的規律,才能使它「宛然聽命,惟聖人之所使。」在這段里,作者認為水有這麼幾個特點:水是「天下之至信者」,是世間萬物中最講信用、最守常規的;水可以測量,但它「不自為形」,自己沒有自己的形態,而是「因物以賦形」,它的形態隨着承受它的量具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觀點很顯然來自道家;因為這個原因,水雖然千變萬化,但又有常規可循,言外之意,你不能把握水,但你可以把握盛水的單位。接着,作者來了一個總結:當水騰躍發怒的時候,即使是萬夫也不敢到它前面去,但遇到像大禹那樣掌握了它的規律的聖人,它又顯得極為馴服。在此基礎上,作者引出他要討論的中心——崔嵬的灩澦堆存在的價值。

第二段是此賦的重心。作者先極力地描寫蜀江的浩瀚,蜀江在作者的筆下如同楚天風雨,挾勢而來,銳不可當,驕逞恣肆。江水在入峽谷之前,一路狂奔,都沒有遇到阻隔,瀰漫浩瀚,橫流奔放在廣闊的平原上。當它到達逼仄狹窄的峽口,猛遇障礙,不可一世的它顯得極為暴怒,於是使出渾身解數與之爭鬥,結果卻失敗了。於是,精疲力竭的蜀江認識到自己力量的有限,一改驕狂的態勢,「安行而不敢怒」,滔滔汩汩地流入了峽口。作者以如椽之筆,寥寥數語,寫出了蜀江的氣勢:「蜀江會百水而至於夔,瀰漫浩汗,橫放於大野。」「蜀江遠來兮,浩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嘗齟齬兮,其意驕逞而不可摧。」又用巧妙的比喻,寫出蜀江與灩澦堆之戰:「而戰乎灩澦堆之下,喧豗震掉,盡力以與石斗,勃乎若萬騎之西來。忽孤城之當道,鈎援臨沖,畢至於其下兮,城堅而不可取。矢盡劍折兮,迤邐循城而東去。」奔騰而來,驕不可摧的蜀江終被灩澦堆馴服,最終「滔滔汩汩,相與入峽,安行而不敢怒」。蜀江水流嶮悍可畏,幸而有灩澦堆,減緩流速。這就是灩澦堆的功勞所在。

第三段是作者的結語,從對蜀江遇峽的觀察中,他感悟出了「有以安而生變」「有以用危而求安」的人生哲理。並且說,倘若領會了這個意思,並將其推廣運用,也就可以了解事物的必然規律。這是在告訴讀者,同時也是在告誡自己。「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變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說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在這裡,作者將世間萬物的運行分為兩種:一種原來一直是平穩的,但運行發生突變;另一種,開始行進在風險中,越過這樣的風險以後走向了安寧。就如人生,有人一帆風順地起來,體會不到世態的險惡,倘若忽然遇到波浪,那麼,人生將會發生極大的扭曲和轉折,這樣的扭曲和轉折對於毫無準備的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而有的人,一路坎坷,他卻不逃避,不退縮,披荊斬棘,一直向前,終會走上坦途。

蘇軾為文,繼承了先秦諸子中庄子的特色。氣勢恢弘,如同長江大河般雄渾壯闊。此篇對於他來說雖是小文,但也具備這樣的特點。小序中的「瀰漫浩汗,橫放於大野」,只此一句,便令人想見蜀江的寬闊和浩大。正文中的「蜀江遠來兮,浩漫漫之平沙」也有同樣的效果。

蘇軾無論是為文還是作詩,都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在此賦中,「宛然聽命,惟聖人之所使兮」,「行千里而未嘗齟齬兮,其意驕逞而不可摧」,就是用了擬人。前一句寫水能像人一樣聽命,表現出其柔順的一面;後一句更是將水比作一個驕橫狂暴的得志之士,聯繫後文的人生哲理來看,極為貼切形象。而這篇賦中寫得最好的,就是江水與岩石的搏鬥幾句,作者更是將這種手法用到了極致。他將這場爭鬥生動地比作是一場戰爭。說江水西來,如同不可阻遏的「萬騎」,碰到灩澦堆,就像遇到了個座當道的孤城;於是,拿出「鈎援」「臨沖」這樣的攻城工具,捨命攻取,但這座城卻太過堅固,最後「萬騎」的弓箭也用光了,利劍也斷折了,結果自然是以失敗而告終。用寫戰爭的語句來表現這場水與石的戰鬥,寫得極為酣暢淋漓,極具表現力和震撼力。

這篇文章語言平易,少用典故,融議論於寫景,使說理形象化,是其藝術上的重要特點。雖然歷來不受重視,但無論是其立意,還是其寫法,都有值得後人深思和學習之處。▲

巨 才.辭賦一百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214-215

徐柏容 鄭法清.蘇軾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28-30

白春平.唐宋八大家文鑒.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372-373

灩澦堆賦並序 - 創作背影

公元1059年(北宋仁宗嘉祐四年),蘇軾還鄉為母親程夫人守制期滿後,和父親、兄弟一起,取道長江,經三峽而去汴京(開封),路途之中創作了三篇賦:《灩澦堆賦》、《屈原廟賦》和《昆陽城賦》。《灩澦堆賦》是作者見到長江有名的險惡之地灩澦堆之後創作的。

龔克昌.評蘇軾賦.文史哲,2008,(2):128-136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葉公秉王仲至見和次韻答之》

蘇軾 〔宋代〕

aa33絺方暑亦堪朝,歲晚淒風憶皂貂。

共喜鵷鸞歸禁御,心知日月在重霄。

君如老驥初遭絡,我似枯桑不受條。

強鑷霜須簪彩勝,蒼顏得酒尚能韶。

复制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蘇軾 〔宋代〕

殷勤去年月,瀲灩古城東。

憔悴去年人,臥病破窗中。

徘徊巧相覓,窈窕穿房櫳。

月豈知我病,但見歌樓空。

撫枕三嘆息,扶杖起相従。

天風不相哀,吹我落瓊宮。

白露入肝肺,夜吟如秋蟲。

坐令太白豪,化為東野窮。

餘年知幾何,佳月豈屢逢。

寒魚亦不睡,竟夕相噞喁。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

(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歲與子由會於此。

)歌君別時曲,滿座為淒咽。

留都信繁麗,此會豈輕擲。

鎔銀百頃湖,掛鏡千尋闕。

三更歌吹罷,人影亂清樾。

歸來北堂下,寒光翻露葉。

喚酒與歸飲,念我向兒說。

豈知衰病後,空盞對梨栗。

但見古河東,蕎麥如鋪雪。

欲和去年曲,復恐心斷絕。

舒子在汶上,閉門相對清。

(舒煥試舉人鄆州。

)鄭子向河朔,(鄭僅赴北京戶曹。

)孤舟連夜行。

頓子雖咫尺,兀如在牢扃。

(頓起來徐試舉人。

)趙子寄書來,水調有餘聲。

(今日得趙杲卿書,猶記余在東武中秋所作《水調歌頭》。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明月不解老,良辰難合併。

回顧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嘗聞此宵月,萬里同陰晴。

(故人史生為余言:嘗見海賈雲中秋有月,則是歲珠多而圓,賈人常以此候之,雖相去萬里,他日會合相問,陰晴無不同者。

)天公自著意,此會那可輕。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复制

《南鄉子·集句》

蘇軾 〔宋代〕

悵望送春杯。

漸老逢春能幾回。

花滿楚城愁遠別,傷懷。

何況清絲急管催。

吟斷望鄉台。

萬里歸心獨上來。

景物登臨閒始見,徘徊。

一寸相思一寸灰。

复制

《贈寫御容妙善師》

蘇軾 〔宋代〕

憶昔射策干先皇,珠簾翠幄分兩廂。

紫衣中使下傳詔,跪捧冉冉聞天香。

仰觀眩晃目生暈,但見曉色開扶桑。

迎陽晚出步就坐,絳紗玉斧光照廊。

野人不識日月角,仿佛尚記重瞳光。

三年歸來真一夢,橋山松檜淒風霜。

天容玉色誰敢畫,老師古寺晝閉房。

夢中神授心有得,覺來信手筆已忘。

幅巾常服儼不動,孤臣入門涕自滂。

元老侑坐鬚眉古,虎臣立侍冠劍長。

平生慣寫龍鳳質,肯顧草間猿與獐。

都人踏破鐵門限,黃金白璧空堆床。

爾來摹寫亦到我,謂是先帝白髮郎。

不須覽鏡坐自了,明年乞身歸故鄉。

复制

《和陶擬古九首 其一》

蘇軾 〔宋代〕

有客叩我門,系馬門前柳。

庭空鳥雀散,門閉客立久。

主人枕書臥,夢我平生友。

忽聞剝啄聲,驚散一杯酒。

倒裳起謝客,夢覺兩愧負。

坐談雜今古,不答顏愈厚。

問我何處來,我來無何有。

复制

《減字木蘭花·銀箏旋品》

蘇軾 〔宋代〕

銀箏旋品。

不用纏頭千尺錦。

妙思如泉。

一洗閒愁十五年。

為公少止。

起舞屬公公莫起。

風裡銀山。

擺撼魚龍我自閒。

《醉落魄·離京口作》

蘇軾 〔宋代〕

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

孤城回望蒼煙合。

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

巾偏扇墜藤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

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

《菩薩蠻·回文秋閨怨》

蘇軾 〔宋代〕

井桐雙照新妝冷,冷妝新照雙桐井。

羞對井花愁,愁花井對羞。

影孤憐夜永,永夜憐孤影。

樓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樓。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 〔宋代〕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复制

《書《龍馬圖》》

蘇軾 〔宋代〕

先皇御馬三千匹,仗下曾騎玉駱驄。

金鼎丹成龍亦化,圉人空棧泣西風。

复制

《和陶讀《山海經》,並引 其六》

蘇軾 〔宋代〕

二山在咫尺,靈藥非草木。玄芝生太元,黃精出長谷。

仙都浩如海,豈不供一浴。何當從山火,束縕分寸燭。

复制

《新葺小園二首》

蘇軾 〔宋代〕

短竹蕭蕭倚北牆,斬茅披棘見幽芳。

使君尚許分池綠,鄰舍何妨借樹涼。

亦有杏花充窈窕,更煩鶯舌奏鏗鏘。

身閒酒美誰來勸,坐看花光照水光。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