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蘇軾 /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拼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蘇軾 〔宋代〕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复制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 賞析

賞析一

詩中所詠為秋天景物。為了突出「橙黃橘綠」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詩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渚蓮塘荷,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餘香,卻亦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幹鬥風傲霜,依然勁節。自然界千姿萬態,一年之中,花開花落,可說是季季不同,月月有異。這裡,詩人卻只選擇了荷與菊這兩種分別在夏、秋獨領風騷的花,寫出它們的衰殘,來襯托橙橘的歲寒之心。詩人的高明還在於,他不是簡單地寫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將描寫的筆觸伸向了荷葉和菊枝。終荷花之一生,荷葉都是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蘇軾用擎雨無蓋說荷敗淨盡真可謂曲筆傳神!同樣,菊之所以被譽為霜下之傑,不僅因為它蕊寒香冷,姿懷貞秀,還因為它有挺拔勁節的枝幹。花殘了,枝還能傲霜獨立,才能充分體現它孤標傲世的品格。詩人的觀察可謂細緻矣,詩人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亦可謂強矣!這兩句字面相對,內容相連,是謂「流水對」。「已無」、「猶有」,一氣呵成,寫出二花之異。

可是,不論是先謝還是後凋,它們畢竟都過時了,不得不退出競爭,讓位於生機盎然的初冬驕子──橙和橘。至此,詩人才滿懷喜悅地提醒人們:請記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還是在「青黃雜糅,文章爛兮」(屈原《橘頌》)的初冬時節!這裡橙橘並提,實則偏重於橘。從屈原的《橘頌》到張九齡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樹一直是詩人歌頌的「嘉樹」,橘實則「可以薦嘉客」。橘樹那「經冬猶綠林」、「自有歲寒心」的堅貞節操,豈止荷、菊不如,直欲與松柏媲美了。難怪詩人要對它特別垂青!

這首詩寫的是初冬的景色。作者說,雖然秋去冬來,荷盡菊殘,但仍是橙黃橘綠的美好時光。詩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頌劉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潔品格。「菊殘猶有傲霜枝」,後來有人借用它比喻堅貞不屈的人。

賞析二

此詩寫初冬。第一句寫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為高潔品質之象徵,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殘莖,連枯葉也已無存,確是一片淒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銷翠葉殘。」王國維乃謂「大有『從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蘇軾此詩首句,殆更過之。夫留得枯荷,尚能聽雨,近則連枯葉亦無之,其衰颯至極矣。然則作者嗟嘆感喟之情僅此一句,第二句便將筆勢劈空振起,轉到了「菊殘猶有傲霜枝」。殘菊與枯荷,雖同為衰颯場面,卻以「傲霜枝」三字寫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態和貞亮之節,看似與第一句對文,有互文見義、相與呼應之勢;事實卻側重在「傲」字上。「擎雨」之「蓋」乃實寫,不過說像傘蓋一樣的荷葉都已一乾二淨;而「傲霜」之「枝」的「傲」則以移情手法寫出了菊的內在精神,示人以凜不可犯的氣概。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則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蕭瑟秋風、嚴寒冬日為苦,作者卻偏偏贊之為「一年好景」,且諄諄囑咐「君須記」,此真以平淡無奇之語言給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於收句,倘無力回天,則全詩必成虎頭蛇尾,強弩之末。而作者乃從花寫到枝,從枝葉寫到果實,所謂「正是橙黃橘綠時」,乃金秋乍逝,百物豐收的季節,「橙黃橘綠」,又呈現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兩句枯淡淒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現了炫目搖情的色彩,真使人疑為神來之筆。然而作者除了用幾個植物名稱和幾種簡單明快的色調之外,再無其他噶枝蔓之句,這就給予作者一種踏實穩重、矜平躁釋的美的感受。古人說:「情隨事遷」。而東坡妙處,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漸凋殘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黃翠綠,雖說用筆雅淡溫柔,卻具有不盡的蓬勃朝氣。寫冬景而能化凋謝零落為飽滿豐碩,非賢如東坡誠不可臻化。

然此詩乃東坡寫贈劉景文者。劉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終身,年近六十,猶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與劉一見如故。既憫傷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窮而長此頹唐下去。就此詩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時值歲尾,荷枯葉盡,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難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節,而景文晚年並無虧缺,猶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總不免多向消沉頹唐一面着想;而對於讀書人,特別是對有理想抱負者來說,卻還有收之桑榆、獲取豐收的一面。所以詩人乃以三、四兩句對劉勖勉有加,給以支持,使劉認識到前景還是大有可為的。「橙黃橘綠」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緣結果之期,這使劉不僅看到荷枯葉盡的一面,還有傲霜雪抗嚴寒和收成果實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來,堅持下去。只是詩人純用比興手法,沒有把本意直截了當地說出來罷了。

東坡作此詩時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他當然不能預知不久的將來還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曠達樂觀,主張應多方面地適應外界的環境變化,不因年老而頹唐消沉。然則此詩也不妨看做詩人本身的一生寫照。蓋蘇軾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卻始終沒有被逆境嚇倒,而稍摧其志。然則此詩固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後「橙黃橘綠」,使千載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藝術果實,也算是美不勝收了。故竊以為如僅以景語之美來賞析此詩,猶屬皮相也。

蘇軾

作者: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軾其它诗文

《南歌子(和前韻)》

蘇軾 〔宋代〕

日出西山雨,無晴又有晴。

亂山深處過清明。

不見彩繩花板、細腰輕。

盡日行桑野,無人與目成。

且將新句琢瓊英。

我是世間閒客、此閒行。

复制

《書上元夜遊》

蘇軾 〔宋代〕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

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屠沽紛然。

歸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

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皂羅特髻(采菱拾翠)》

蘇軾 〔宋代〕

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誰消得。

采菱拾翠,稱使君知客。

千金買、采菱拾翠,更羅裙、滿把珍珠結。

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

真箇、采菱拾翠,但深憐輕拍,一雙手、采菱拾翠,繡衾下、抱著俱香滑。

采菱拾翠,待到京尋覓。

复制

《柳氏二外甥求筆跡》

蘇軾 〔宋代〕

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腳,莫厭家雞更問人。

一紙行書兩絕詩,遂良須鬢已如絲。

何當火急傳家法,欲見誠懸筆諫時。

复制

《吉祥寺賞牡丹》

蘇軾 〔宋代〕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鈎。

《點絳唇·紅杏飄香》

蘇軾 〔宋代〕

紅杏飄香,柳含煙翠拖輕縷。

水邊朱戶。

盡卷黃昏雨。

燭影搖風,一枕傷春緒。

歸不去。

鳳樓何處。

芳草迷歸路。

《和陶怨詩示龐鄧》

蘇軾 〔宋代〕

當歡有餘樂,在戚亦頹然。淵明得此理,安處故有年。

嗟我與先生,所賦良奇偏。人間少宜適,惟有歸耘田。

我昔墮軒冕,毫釐真市廛。困來臥重裀,憂愧自不眠。

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遷。風雨睡不知,黃葉滿枕前。

寧當出怨句,慘慘如孤煙。但恨不早悟,猶推淵明賢。

复制

《送南屏謙師,並引》

蘇軾 〔宋代〕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瓮鵝兒酒。

天台乳花世不見,玉川風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

复制

《至真州再和二首 其二》

蘇軾 〔宋代〕

公顏如雪柏,千載故依然。笑我無根柳,空中不待年。

肯留歸闕旆,坐待逆風船。特許門傳籥,那知箭起蓮。

相逢月上後,小語坐西偏。流落千帆側,追思百尺巔。

躬耕懷谷口,水石羨平泉。茅屋歸元亮,霓裳醉樂天。

行聞宣室召,歸近御爐煙。未用歌池上,隨宜教李娟。

复制

《次韻韶守狄大夫見贈二首 其一》

蘇軾 〔宋代〕

華發蕭蕭老遂良,一身萍掛海中央。無錢種菜為家業,有病安心是藥方。

才疏正類孔文舉,痴絕還同顧長康。萬里歸來空泣血,七年供奉殿西廊。

复制

《次韻王廷老和張十七九日見寄二首 其一》

蘇軾 〔宋代〕

霜葉投空雀啅籬,上樓筋力強扶持。對花把酒未甘老,膏面染須聊自欺。

無事亦知君好飲,多才終恐世相縻。請看平日銜杯口,會有金椎為控頤。

复制

《竹枝歌》

蘇軾 〔宋代〕

蒼梧山高湘水深,中原北望度千岑。

帝子南遊飄不返,惟有蒼蒼楓桂林。

楓葉蕭蕭桂葉碧,萬里遠來超莫及。

乘龍上天去無蹤,草木無情空寄泣。

水濱擊鼓何喧闐,相將扣水求屈原。

屈原已死今千載,滿船哀唱似當年。

海濱長鯨徑千尺,食人為糧安可入?

招君不歸海水深,海魚豈解哀忠直?

吁嗟忠直死無人,可憐懷王西入秦。

秦關已閉無歸日,章華不復見車輪。

君王去時簫鼓咽,父老送君車軸折。

千里逃歸迷故鄉,南公哀痛彈長鋏。

三戶亡秦信不虛,一朝兵起盡讙呼。

當時項羽年最少,提劍本是耕田夫。

橫行天下竟何事,棄馬烏江馬垂涕。

項王已死無故人,首入漢庭身委地。

富貴榮華豈足多,至今惟有冢嵯峨。

故國淒涼人事改,楚鄉千古為悲歌。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