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 / 李益 /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拼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李益 〔唐代〕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复制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 赏析

此诗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李益

作者: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李益其它诗文

《华阴东泉同张处士诣藏律师兼简县内同官因寄》

李益 〔唐代〕

苍崖抱寒泉,沦照洞金碧。

潜鳞孕明晦,山灵閟幽赜。

前峰何其诡,万变穷日夕。

松老风易悲,山秋云更白。

故人邑中吏,五里仙雾隔。

美质简琼瑶,英声铿金石。

烦君竟相问,问我此何适。

我因赞时理,书寄西飞翮。

哲匠熙百工,日月被光泽。

大国本多士,荆岑无遗璧。

高网弥八纮,皇图明四辟。

群材既兼畅,顾我在草泽。

贵无身外名,贱有区中役。

忽忽百龄内,殷殷千虑迫。

人生已如寄,在寄复为客。

旧国不得归,风尘满阡陌。

复制

《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李益 〔唐代〕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酒巡明刻烛,篱菊暗寻芳。

——李益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

——广宣。

复制

《赋得垣衣》

李益 〔唐代〕

漠漠复霏霏,为君垣上衣。

昭阳辇下草,应笑此生非。

掩蔼青春去,苍茫白露稀。

犹胜萍逐水,流浪不相依。

复制

《同萧炼师宿太一庙》

李益 〔唐代〕

微月空山曙,春祠谒少君。

落花坛上拂,流水洞中闻。

酒引芝童奠,香馀桂子焚。

鹤飞将羽节,遥向赤城分。

复制

《上黄堆烽》

李益 〔唐代〕

心期紫阁山中月,身过黄堆烽上云。

年发已从书剑老,戎衣更逐霍将军。

复制

《汉宫词(一作韩翃诗)》

李益 〔唐代〕

汉室长陵小市东,珠帘绣户对春风。

君王昨日移仙仗,玉辇将迎入汉中。

复制

《统汉峰下(一作过降户至统漠烽)》

李益 〔唐代〕

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复制

《夜宴观石将军舞》

李益 〔唐代〕

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

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塞秋。

复制

《送客还幽州》

李益 〔唐代〕

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

秋来莫射南飞雁,从遣乘春更北飞。

复制

《拂云堆》

李益 〔唐代〕

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

单于每近沙场猎,南望阴山哭始回。

复制

《中桥北送穆质兄弟应制,戏赠萧二策》

李益 〔唐代〕

洛水桥边雁影疏,陆机兄弟驻行车。

欲陈汉帝登封草,犹待萧郎寄内书。

复制

《下楼》

李益 〔唐代〕

话旧全应老,逢春喜又悲。

看花行拭泪,倍觉下楼迟。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