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無可 / 屈原列傳
拼 译 译

《屈原列傳》

無可 〔唐代〕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眜。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並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复制

屈原列傳 - 賞析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xián)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屈原名平,與楚國的王族同姓。他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見聞廣博,記憶力很強,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熟悉外交應對辭令。對內與懷王謀劃商議國事,發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諸侯。懷王很信任他。
  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羋(mǐ),楚武王熊通的兒子瑕封於屈,他的後代遂以屈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楚國王族的同姓。屈、 景、昭氏都是楚國的王族同姓。楚懷王:楚威王的兒子,名熊槐,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左徒:楚國官名,職位僅次於令尹。博聞強志:見識廣博,記憶力強。志,同「記」明於治亂:通曉國家治亂的道理嫻於辭令:擅長講話。嫻,熟悉。辭令,指外交方面應酬交際的語言。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zhǔ)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爭得懷王的寵幸,心裡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讓屈原制訂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了就想強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贊同,他就在懷王面前讒毀屈原說:「大王叫屈原制訂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項法令發出,屈原就誇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做的。」懷王很生氣,就疏遠了屈原。
  上官大夫:楚大夫。上官,複姓。憲令:國家的重要法令。屬:寫作。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chán)(chǎn)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dá),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fěi)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kù),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ěr)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zhuó)(nào)污泥之中,蟬蛻(tuì)於濁(zhuó)(huì),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痛心懷王惑於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懷王看不明白,邪惡的小人妨礙國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則不為朝廷所容,所以憂愁苦悶,寫下了《離騷》。「離騷」,就是遭到憂愁的意思。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於困境就會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為正直,竭儘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君主,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可以說到了困境了。誠信卻被懷疑,忠實卻被誹謗,能夠沒有怨恨嗎?屈原之所以寫《離騷》,其原因大概是從怨憤引起的。《國風》雖然多寫男女愛情,但不過分而失當。《小雅》雖然多譏諷指責,但並不宣揚作亂。像《離騷》,可以說是兼有二者的特點了。它對遠古上溯到帝嚳,近世稱述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和周武王,用來諷刺當時的政事。闡明道德的廣闊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無不完全表現出來。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就其文字描寫來看,不過尋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極大的(因為關係到國家的治亂),舉的是近事,而表達的意思卻十分深遠。由於志趣高潔,所以文章中稱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於行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為奸邪勢力所容。他獨自遠離污泥濁水之中,像蟬脫殼一樣擺脫濁穢,浮游在塵世之外,不受濁世的玷辱,保持皎潔的品質,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斷,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
  《離騷》:屈原的代表作,自敘生平的長篇抒情詩。關於詩題,後人有二說。一釋「離」為「罹」的通假字,離騷就是遭受憂患。二是釋「離」為離別,離騷就是離別的憂愁。反本:追思根本。反,通「返」。慘怛:憂傷。蓋:表推測性判斷,大概。帝嚳:古代傳說中的帝王名。相傳是黃帝的曾孫,號高辛氏,齊桓:即齊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湯:商朝的開國君主。武:指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王朝。條貫:條理,道理。「見」同「現」。指:同「旨」。邇:近。「見」同「現」。稱物芳:指《離騷》中多用蘭、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疏:離開。濯淖:污濁。蟬蛻:這裡是擺脫的意思。獲:玷污。滋:通「茲」,黑。皭然:潔白的樣子。泥:通「涅」,動詞,染黑。滓:污黑。

  屈原既絀(chù)。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zòng)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yáng)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wū)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xī),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gài),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jìn)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屈原已被罷免。後來秦國準備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結成合縱聯盟互相親善。秦惠王對此擔憂。就派張儀假裝脫離秦國,用厚禮和信物呈獻給楚王,對懷王說:「秦國非常憎恨齊國,齊國與楚國卻合縱相親,如果楚國確實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上商、於之間的六百里土地。」楚懷王起了貪心,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然後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張儀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只是六里,沒有聽說過六百里。」楚國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去報告懷王。懷王發怒,大規模出動軍隊去討伐秦國。秦國發兵反擊,在丹水和淅水一帶大破楚軍,殺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大將屈匄,於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一帶。懷王又發動全國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國,交戰於藍田。魏國聽到這一情況,襲擊楚國一直打到鄧地。楚軍恐懼,從秦國撤退。齊國終於因為懷恨楚國,不來援救,楚國處境極端困窘。第二年,秦國割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楚王說:「我不願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儀聽說後,就說:「用一個張儀來抵當漢中地方,我請求到楚國去。」到了楚國,他又用豐厚的禮品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通過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編造了一套謊話。懷王竟然聽信鄭袖,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在齊國,回來後,勸諫懷王說:「為什麼不殺張儀?」懷王很後悔,派人追張儀,已經來不及了。
  絀:通「黜」,廢,罷免。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職位。從:同「縱」。從親,合縱相親。當時楚、齊等六國聯合抗秦,稱為合縱,楚懷王曾為縱長。惠王:秦惠王,公元前年至年在位。張儀:魏人,主張「連橫」,遊說六國事奉秦國,為秦惠王所重。詳:通「佯」。委:呈獻。質:通「贄」,信物。商、於:秦地名。商,在今陝西商州市東南。於,在今河南內鄉東。丹、淅:二水名。丹水發源於陝西商州市西北,東南流入河南。淅水,發源於南盧氏縣,南流而入丹水。屈匄::楚大將軍。漢中:今湖北西北部、陝西東南部一帶。藍田:秦縣名,在今陝西藍田西。鄧:春秋時蔡地,後屬楚,在今河南鄧州市一帶。明年:指楚懷王十八年(公元前年)。靳尚:楚大夫。一說即上文的上官大夫。顧反:回來。反,通「返」。

  本文是一篇極為優秀的傳記文學。文章以記敘屈原生平事跡為主,用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方式熱烈歌頌了屈原的愛國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嚴厲地譴責了楚懷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蘭的陰險。本文所記敘的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他確實是竭忠盡智了。屈原留給後人的財富甚豐,他的高尚品德、愛國精神乃至文學成就,至今具有深遠的影響。
無可

作者:無可

無可,唐僧。長安人,一作范陽人。賈島從弟。居青龍寺,一說居天仙寺。工詩,多五言,律調謹嚴,意在言外,詩名與島齊。與馬戴、姚合、厲玄多有酬唱。

無可其它诗文

《送無可上人游邊》

無可 〔唐代〕

一缽與三衣,經行遠近隨。出家還養母,持律復能詩。

春雪離京厚,晨鐘近塞遲。亦知蓮府客,夜坐喜同師。

复制

《自述》

無可 〔唐代〕

精神凋耗鬢毛衰,劫火光中第幾回。

無可奈何教老去,有時猛省忽愁來。

師崇道學原非偽,客寄蘇州卻類獃。

明日重陽又佳節,得錢且醉菊花杯。

复制

《再用前韻贈鹽城四士》

無可 〔唐代〕

行李小槃薄,海西裨海東。交情半新故,生世有遇逢。

從我二三子,草木臭味同。業工畫眉嫵,飾此冰雪容。

高軒一再過,向我作春融。陳侯犀一角,錦腸星斗胸。

章侯金百鍊,學派傳正宗。楊侯較諸楊,朝墨收俊功。

王郎天地間,合侍明光宮。我老一無可,短翼群蜚中。

樽酒剪銀燭,詩錦佩奚童。寬破十日留,文律得細窮。

复制

《聶將軍歌》

無可 〔唐代〕

聶將軍,名高天下聞。虬髯虎眉面色赭,河朔將帥無人不愛君。

燕南忽報妖民起,白晝橫刀走都市。欲殺一龍二虎三百羊,是何鼠子乃敢爾?

將軍令解大小團,公然張拳出相抵。空拳冒刃口喃喃,炮聲一到駢頭死。

忽來總督文,戒汝貪功勳。復傳親王令,責汝何暴橫。

明晨太后詔,不許無理鬧。夕得相公書,問訊事何如?

皆言此團忠義民,志滅番鬼扶清人。復言神拳斫不死,自天下降天之神。

國人爭道天魔舞,將軍墨墨淚如雨。呼天欲訴天不聞,此身未知死誰手,又復死何所?

大沽昨報炮台失,詔令前軍作前敵。不聞他軍來,但見聶字軍旗入復出。

雷聲肱肱起,起處無處覓。一炮空中來,敵人對案不能食。

一炮足底轟,敵人繞床不得息。朝飛彈雨紅,暮卷槍雲黑。

百馬橫衝刀雪色,周旋進退來來擊。黃龍旗下有此軍,西人東人驚動色。

敵軍方詫督戰誰,中旨翻疑戰不力。此時眾團民,方與將軍讎。

阿師黃馬褂,車前鳴八騶。大兄翠雀翎,衣冠如沐猴。

亦有紅燈照,巾幗贏兜鍪。昨日拜賜金,滿車高甌窶。

京中大官來,神前同叩頭。懿旨五六行,許我為同仇。

獎我興甲兵,勉我修戈矛。將軍顧輕我,將軍知此不?

軍中流言各譁噪,作官不如作賊好。諸將竊語心膽寒,從賊容易從軍難。

人人趨叩將軍轅,不願操兵願打拳。將軍氣涌遍傳檄,從此殺敵先殺賊。

將軍日午罷戰歸,紅塵一騎乘風馳。跪稱將軍出戰時,闖門眾多僂羅兒。

排牆擊案拖旌旗,嘈嘈雜雜紛指揮。將軍之母將軍妻,芒籠繩縛兼鞭笞。

驅迫泥行如犬雞,此時生死未可知。恐遭毒手不可遲,將軍將軍宜急追。

將軍追賊正馳電,道旁一軍路橫貫。齊聲大呼聶軍反,火光已射將軍面。

將軍左足方中箭,將軍右臂幾化彈。是兵是賊紛莫辨,黃塵滾滾酣野戰。

將軍麾軍方寸亂,將軍部曲已雲散。將軍仰天泣數行,眾狂仇我謂我狂。

十年訓練求自強,連珠之炮後門槍。禿襟小袖氆氌裝,藩身漢心庸何傷。

執此誣我讒口張,通天之罪死難償,我何面目對我皇?

外有虎豹內豺狼,謷謷犬吠牙強梁,一身眾敵何可當?

今日除死無可望,非戰之罪乃天亡。天蒼蒼,野茫茫,八里台,作戰場。

赤日行空飛沙黃,今日被發歸大荒。左右攙扶出里瘡,一彈掠肩血滂滂。

一彈洞胸胸流腸,將軍危坐死不僵。白衣素冠黑裲襠,幾人泣送將軍喪,從此津城無人防。

將軍母,年八十,白髮蕭騷何處泣?將軍妻,是封君,其存其歿家莫聞。

麻衣草屨色憔悴,路人道是將軍子。欲將馬革裹父屍,萬骨如山堆戰壘。

复制

《玲瓏四犯四首 其四》

無可 〔唐代〕

怨海茫茫,將此情填作,鏡光緣本。無可如何,淚濕青衫紅粉。

更制元璧徽詩,乞海內恨人憐憫。斷腸詞何補摧殘,但屬有情都肯。

風流自古無憑準,是前因、許多傷損。脈脈思量當懺悔,暮怨老天殘忍。

試想今世今生,即便今年今日。似卿卿兩個,一般多少悲忿。

复制

《寄黃國鉞》

無可 〔唐代〕

津亭一別阻雲霄,萬里關河白雁遙。世事紛然無可道,江鄉秖自憶漁樵。

复制

《客游十載,竟無可述,年來寄跡虞山,時往來尚湖之濱,途中有感,賦此》

無可 〔唐代〕

遊子客為家,妻孥不相顧。年年尚湖濱,行盡虞山路。

夕陽明水村,沙岸搖煙樹。山光撲面來,水勢隨船去。

山水若有情,來往誠何故。蹤跡溯鴻泥,可以浮生悟。

秧歌起四野,眾綠洗一雨。願得買山錢,築室此間住。

遐哉葛天民,不為飢驅誤。

复制

《擬古七十首 其七十 韋左司應物寄僧》

無可 〔唐代〕

慮澹無可屏,端居生夜清。秋風在長松,謖謖令松鳴。

因之動遙思,思我方外朋。趺坐深草色,流塵瘞函經。

多露濕空山,欲往未能勝。回心入初地,萬象了不應。

方知見聞表,悠然有合併。如何怨碧雲,役役傷道情。

复制

《和張肖甫司馬題王陽德使君陽湖別墅十詠 其八 超然台》

無可 〔唐代〕

暘湖千頃白雲流,百尺隗俄在上頭。欲語超然無可道,不牽塵世一絲愁。

复制

《追補姚元白市隱園十八詠 其六 觀生處》

無可 〔唐代〕

但欲觀我生,茫茫無可據。斷盡有漏緣,悠然見生處。

复制

《二月歸田舍作四首 其四》

無可 〔唐代〕

飛芻輓粟未能休,嗟我鄉鄰日夜憂。何事群凶■猖獗,半年諸將擁貔貅。

桃花過雨紅顏老,杜宇傷春血淚流。堪笑腐儒無可用,下帷依舊說春秋。

复制

《酬太常從兄留別(一作送太常十二兄罷冊南詔卻赴上都)》

無可 〔唐代〕

鄉路日茲始,征軒行復留。張騫隨漢節,王濬守刀州。

澤國煙花度,銅梁霧雨愁。別離無可奈,萬恨錦江流。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