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歸仁 / 尚德緩刑書
拼 译 译

《尚德緩刑書》

歸仁 〔唐代〕

  漢昭帝逝世,昌邑王劉賀被廢黜,漢宣帝劉詢剛剛登上皇位。路溫舒呈上奏書,奏書說:

  昭帝崩,昌邑王賀廢,宣帝初即位,路溫舒上書,言宜尚德緩刑。其辭曰:

  「臣聞齊有無知之禍,而桓公以興;晉有驪姬之難,而文公用伯。近世趙王不終,諸呂作亂,而孝文為太宗。由是觀之,禍亂之作,將以開聖人也。故桓、文扶微興壞,尊文、武之業,

  澤加百姓,功潤諸侯,雖不及三王,天下歸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關梁,一遠近,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內,是以囹圄空虛,天下太平。夫繼變化之後,必有異舊之恩,此賢聖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無嗣,大臣憂戚,焦心合謀,皆以昌邑尊親,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亂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禍變之故,乃皇天之所以開至聖也。故大將軍受命武帝,股肱漢國,披肝膽,決大計,黜亡義,立有德,輔天而行,然後宗廟以安,天下咸寧。臣聞《春秋》正即位,大一統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統,滌煩文,除民疾,存亡繼絕,以應天意。

  「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貴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於世⒅,忠良切言皆郁於胸,譽諛之聲日滿於耳,虛美薰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賴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饑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獄亂之也。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屬。《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驅,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此仁聖之所以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勝痛,則飾詞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之;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何則?成練者眾,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媮為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故天下之患,莫深於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此所謂一尚存者也。」

  「臣聞烏鳶之卵不毀,而後鳳凰集;誹謗之罪不誅,而後良言進。故古人有言:「山藪臧疾,川澤納污,瑾瑜匿惡,國君含詬。」唯陛下除誹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寬刑罰,以廢治獄,則太平之風可興於世,永履和樂,與天亡極,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复制

尚德緩刑書 - 賞析

  昭帝崩,昌邑王賀廢,宣帝初即位,路溫舒上書,言宜尚德緩刑。其辭曰:
  漢昭帝逝世後,昌邑王劉賀剛繼位就被廢黜,宣帝開始登上皇位。路溫舒趁這個時機上書,主張崇尚德治緩解刑法。書中說:
  昭帝:漢昭帝,名劉弗陵,武帝少子。昌邑王廢:公元前年,漢昭帝死,無嗣,昌邑王劉賀(漢武帝孫子)即位,淫戲無度。大將軍霍光用太后的名義廢了他,另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是為漢宣帝。昌邑:古縣名。

  「臣聞齊有無知之禍,而桓公以興;晉有驪姬之難,而文公用伯。近世趙王不終,諸呂作亂,而孝文為太宗。由是觀之,禍亂之作,將以開聖人也。故桓文扶微興壞,尊文武之業,
  「我聽說齊國有了公孫無知殺死襄公的禍事,桓公才能夠興起;晉國發生了驪姬進讒那樣的災難,文公才能在諸侯中稱霸;近世趙王未能壽終而死,諸呂發動叛亂,而孝文帝被尊為太宗皇帝。由此看來,產生禍亂,將會為聖人出現開創機會。所以齊桓公,晉文公扶植振興衰敗了的國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業,
  臣聞齊有無知之禍,而桓公以興:無知,春秋時齊公子,自立為齊君。後被人殺死,公子小白自莒回齊即位,便是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晉有驪姬之難,而文公用伯:驪姬,春秋時晉獻公寵姬。晉獻公伐驪戎(古國名,在今山東臨潼縣東北),得驪姬,立為夫人,十分寵幸,生奚齊卓子。不久就譖(讀音zèn,誣陷,中傷)殺太子申生,奚齊為太子,公子重耳夷吾出奔。獻公死,奚齊卓相繼為國君,後被殺,驪姬亦被殺。公子重耳回到晉國,立為晉文公。晉文公使晉國成為春秋時一代霸主。近世趙王不終,諸呂作亂,而孝文為太宗:趙王,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的兒子,名如意,封為趙王。劉邦死,惠帝立,太后呂雉毒死趙王如意,殘害戚夫人,呂太后和她的侄兒呂台呂產呂祿等專權,想把「劉姓天下」改變為「呂氏王朝」。呂雉死,大臣周勃陳平等消滅諸呂,迎立代王劉恆即位,是為孝文帝,廟號太宗。後有「文景之治」的繁榮。

  澤加百姓,功潤諸侯,雖不及三王,天下歸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關梁,一遠近,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內,是以囹圄空虛,天下太平。夫繼變化之後,必有異舊之恩,此賢聖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無嗣,大臣憂戚,焦心合謀,皆以昌邑尊親,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亂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禍變之故,乃皇天之所以開至聖也。故大將軍受命武帝,股肱漢國,披肝膽,決大計,黜亡義,立有德,輔天而行,然後宗廟以安,天下咸寧。臣聞《春秋》正即位,大一統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統,滌煩文,除民疾,存亡繼絕,以應天意。
  給百姓帶來恩澤,功勞施及諸侯,雖然趕不上夏禹商湯和周文王,可是天下人民都歸附於他們的仁政。孝文帝常常想到如何具備最高的德行,來承受天意,他崇尚仁義,減輕刑罰,打通關隘架起橋樑,遠近如一,敬重賢人如同對待貴賓一樣,愛護百姓如同愛護小孩,他用啟己的心推想別人的心,把內心覺得安適的事情推行到全國,因此監獄空無一人,天下太平。緊接社會變化以後即位的君主,一定會給人們帶來不同往日的恩惠,這是賢明的聖人用來顯示天意的行為。」「從前昭帝去世時沒有兒子,大臣們憂愁得很,懷着焦急的心情共同商量,都認為昌邑王是尊貴的皇室親屬,推舉他,把他立為皇帝,但是上天不肯授命,而是把他的心弄亂,於是便自己丟失了帝位。很深刻地考慮禍患事變發生的原因,這是偉大的上天用來開導最聖明的君主的手法。所以大將軍霍光接受武帝的遺命,成為漢朝君主最得力的輔臣,他披肝瀝膽,決定大計,黜退不講仁義的人,立有德行的人為帝,輔助上天行事,這樣祖廟才得安定,天下才都太平無事。」「我聽說《春秋》很重視君王登基的事,這是為了統一天下,為了慎重地對待開創事業。陛下剛登上帝位,與天意符合,應該糾正前代的過錯,在承受天命繼承帝業時慎重對待開始做的每一件事,去掉煩苛的法令,解除老百姓的疾苦,保存繼承將要消亡斷絕的好傳統,用這些行動來應合天意。」
  關梁:關:關卡,關口。梁:橋樑。一:統一,動詞。恕:寬容,寬厚。囹圄:牢獄。援:援用舊例。股肱(gōng):股,大腿;肱,手臂。比喻像左膀右臂一樣匡扶國家,即輔佐的意思。正:把……看得很正統正規。《春秋》記載古代帝王諸侯即位,很講究名分,名分正的,就寫即位,名分不正的,就不寫即位。大一統:重視天下統一的事業。大,尊重,重視。始受命:指初即位。統:法制。

  「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貴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於世,忠良切言皆郁於胸,譽諛之聲日滿於耳,虛美薰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賴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饑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獄亂之也。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屬。《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驅,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此仁聖之所以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勝痛,則飾詞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之;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何則?成練者眾,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媮為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故天下之患,莫深於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此所謂一尚存者也。」
  「我聽說秦朝有很多失誤的地方,其中一條現在還存在,就是負責審案的官吏違法判案的問題。秦朝時候,看不起文學,崇尚武勇精神,輕視奉行仁義的人,重視負責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論被認為是誹謗,阻攔犯錯誤的話被說成是妖言,所以那些衣冠整齊的儒生在那時不被重用,忠良懇切的言辭都鬱積在胸中,稱讚阿諛聲天天響在他們耳邊,虛偽的讚美迷住了心竅,而實際上存在的禍患被遮蔽掩蓋住了,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沒有戰爭的危險和飢餓寒冷的憂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還未完全實現,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亂了。判案,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處死的人不能復活,人被砍斷了肢體不能再給他接起來。《書經》上說:「與其殺死無罪的人,寧願犯不遵守成規舊法酌錯誤。」現在負責判案的官吏便不是這樣,上下相互驅使,把苛刻當作嚴明,判案嚴厲的獲得公道的名聲,判案公平的後來多有禍患。所以負責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於死地,並不是他們恨別人,而是他們求得自身安全的辦法就在於置人於死地。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並肩站着,處死刑的人計算起來每年數以萬計。這是奉行仁義的聖人感到悲傷的原因。太平未能完全實現,都是因為這引起的。人們的常情是安適的時候就會顯得快樂,痛苦的時候就想要死掉,在木棍荊杖鞭打的時候,從被打人身上有什麼要求不能實現呢?所以罪犯忍受不了痛苦,就用些假話招供,審案的官吏就利用這種情況,指出某種罪名,點明罪犯應該招認的罪狀,審案的官吏擔心案子報上去後會被駁倒退回來,於是便違法羅織罪狀,套上罪名,到了報告上級判罪結果的時候,即使是咎繇聽了囚犯的罪狀,也認為處死也抵償不了他的罪過。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審案的官吏違法陷入於罪廣列罪名,玩弄法律條文把罪狀寫得十分明顯的緣故。因此審案的官吏專門苛刻嚴峻地對待犯人,殘害人沒有止境,辦一切事情都馬馬虎虎,不顧國家遭到禍患,這是世上的大害。所以俗話說道:「在地上畫一座監獄,也不進去;面對着木刻的獄吏,也不與他對話。」這反映出社會上痛恨獄吏的風氣,是很悲痛的語言。所以天下的禍害,沒有什麼比得上法官判案這件事。敗壞法紀,擾亂正道,使親人分離,道義不明,沒有誰比負責判案的官吏更厲害的。這就是我所說的秦朝的過錯有一條至今還存在的原因。」
  文學:先秦時期曾將哲學歷史文學等書面著作都稱為文學,這裡指文教方面的事。遏過:防止過失。盛服先王:竭力服膺先王的人。先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等行仁義道德的帝王。金革:兵革,這裡指戰爭。戮力:併力,盡力。洽:協調。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語出《尚書·大禹謨》。不經:不合常規。大辟:死刑。棰楚:古代刑具。棰,木棍。楚:荊條。卻:批駁退回。鍛煉:比喻酷吏枉法,多方編造罪名。周:周密。內:同「納」,歸納。咎繇(yáo):舜時建立法律設立監獄的臣子。成練:構成各種罪名。文致:文飾而使人獲罪。賊:敗壞,傷害。亡:無。婾(tōu):苟且,馬馬虎虎。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相傳上古時期,在地上畫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懲罰。畫者刻者都是假的,假的都不願意忍受,真的就更不能忍受了。表示對監獄酷吏的憤恨。

  「臣聞烏鳶之卵不毀,而後鳳凰集;誹謗之罪不誅,而後良言進。故古人有言:「山藪臧疾,川澤納污,瑾瑜匿惡,國君含詬。」唯陛下除誹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寬刑罰,以廢治獄,則太平之風可興於世,永履和樂,與天亡極,天下幸甚。」
  「我聽說鷂鷹下的蛋不會遭到毀壞,然後鳳凰才會停留在樹上;犯了誹謗罪的人不會受到懲罰,然後才有人向朝廷說出有益的話。所以古人有種說法:「山林水澤隱藏着毒害人的東西,河流湖泊容納污穢的東西,美玉隱藏着瑕斑,國君能容忍辱罵。」願陛下除去誹謗人的罪名,用來招致懇切的忠言,讓天下人開口說話,擴大人們規勸進諫的渠道,掃除造成秦朝滅亡的過錯,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減省法制條文,寬緩刑罰,用這些來清除治獄的積弊,那麼天下就可以出現太平的氣象,長期和平安樂,和天地一樣沒有窮盡,那樣,人民就太幸運了。」
  烏:烏鴉。鳶(yuān):老鷹。詬:恥辱。這四句話出於《左傳·宣公十五年》。藪(sǒu):生長着很多草的湖。瑾瑜:美玉。箴(zhēn):勸戒,勸告。

  上善其言。
  皇上很滿意路溫舒的意見。

  文章指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就是說:秦之所以亡,有十個失誤,其中一個,到現在(即在路溫舒當時)仍然存在,即過分重視、重用「治獄之吏」。這些人,「上下相毆(驅),以刻為明」,「敗法亂正,離親塞道」。他們競相追逐,濫施刑罰,以「治獄」越苛刻越好,量刑、判刑越重越好。結果,造成「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處死)之計,歲以萬數」。

  文章尖銳地揭露了封建法制運用「逼、供、信」的殘忍手段,使人入罪。所謂「棰楚(以杖鞭撲)之下,何求而不可得」。靠刑訊來逼供,「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示)之」,被迫造假。「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名義上是利用假口供向犯人指出犯了什麼罪,曉以利害,要他服罪,其實這中間無疑包含着「誘供」,以進一步陷人於罪。「上奏畏卻,則鍛練(煉)而周內(納)之」,就是說:怕上級批不准,必須把上報材料和報告寫好,使「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辦法有二:一是進一步對「犯人」進行逼供、誘供,以便取得更多的「罪證」,使「成練者眾」;一是組織材料班子、刀筆文吏對材料進行精心的加工,對報告進行周密的推敲,以便使「文致之罪明也」。如此,「雖咎繇(同皋陶,傳說中舜時賢明的法官)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鐵案如山,不可覆翻矣。

  當時「治獄之吏」都「以刻為明」,是當時朝廷倡導的結果。朝廷利用權勢,大搞思想箝制、輿論一律,使執法「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好一個「自安之道在人之死」!千萬人的人頭就這樣滾滾落地了。易卜生《人民公敵》劇中的主人公斯多克芒醫生提出改造被污染的溫泉浴場的建議,觸犯了當地資產階級的物質利益,被宣布為「人民公敵」。其實在異口同聲地對他進行「圍剿」的人中,並不乏同情之士,他們振臂「討伐」,心裡明白,悄悄地對斯多克芒醫生表示歉意——迫於權勢,「不敢不那麼辦」。「治獄之吏」,誘於「深者獲公名」,鑑於「平者多後患」,故「皆欲人死」,也是「不敢不那麼辦」。林彪、「四人幫」統治期間,當權者上下相驅,以「左」為明。「左」之深者獲公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於是重用、提拔有份;說公道話者多後患——輕則不信任,重則受株連。因此,自安之道,在於寧「左」毋右。於是乎上下競相「左」,極「左」思潮風行矣。看來古今中外,歷史的共性還是不少的,否則,兩千年前的作品怎麼會引起我們的共鳴呢?

  矯治的辦法,路溫舒作為封建時代的廷尉史官,只能提出「除誹謗以招切言」,即讓人講話,國君要不計較臣民們的「謗言」,牢騷、罵娘的話都讓說,才能「開天下之口」,招來至切之言。他繼承了古代開明政治家反對「防民之口」(《召公諫厲王止謗》)的優良傳統,主張「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即可殺可不殺者不殺,可治罪可不治罪者不治罪。這在今天看來,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他把希望寄託於國君的開明,則有其局限性。路溫舒畢竟是封建時代的官吏,我們不可苛求於他。今天,我們不能象路溫舒那樣寄託於個人,而必須從根本制度上着眼。

1、 清 吳調侯.古文觀止:作家出版社,2008:214
歸仁

作者:歸仁

歸仁,唐末至五代初洛陽靈泉寺僧人。嗣疏山匡仁。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羅隱卒後,有詩悼之。又與沈彬相識。《景德傳燈錄》卷二〇有傳。為詩長於近體。《全唐詩》存詩6首。

歸仁其它诗文

《縣有父子訟者走以魯人之法聽之喜其改悔而作》

歸仁 〔唐代〕

父子本天性,情緣私愛暌。寧留今夕忍,無作望思悲。

克己歸仁禮,回心即孝慈。同年千古意,聖相不吾欺。

复制

《歸仁縣石堠》

歸仁 〔唐代〕

縣廢不知年,無人問遺址。

石堠猶路傍,故物應唯此。

复制

《壽外舅汪稼門先生七十 其二》

歸仁 〔唐代〕

從來康壽歸仁者,亦有耆英作藎臣。公以大儒持節鉞,天教貞干邁松筠。

常存一事無欺意,自定千秋不朽身。那羨香山圖九老,逃禪晚歲尚迷津。

复制

《題西旅獻獒圖》

歸仁 〔唐代〕

鳴鳳啟至德,鎬京作王家。萬國戴元後,懷柔無邇遐。

逖矣裔夷人,占風慕中華。毳服耳金鐻,拳毛眼窈窪。

獻獒越重譯,辛苦涉流沙。歸仁自彼心,務廣匪子夸。

謇謇大廷臣,忠告猶咨嗟。卜年盈八百,分得未為奢。

雲胡叔世主,黷武生諠嘩。枸醬毒南徼,河源詫西槎。

哀哀萬夫命,驅以易驪騧。暴蔑文祖訓,大貽天下瑕。

畫圖漫寫形,索意良無涯。太康焚雉頭,宮闈茁妖芽。

開元灰組繡,驪岫荒淫哇。夫豈不有初,盪心生百邪。

望美洛陽都,赤符炳流霞。玉關閉高門,軍賓絕相加。

鳩杖老貔貅,虎落藹桑麻。煌煌中興業,奕奕流芳葩。

謙光信受益,知足復何差。感事重懷古,因書戒矜誇。

复制

《四賢吟狄樞密》

歸仁 〔唐代〕

樞使冠世才,赫然奉天討。雲陣擁貔貅,燈宵馳羽葆。

嗤彼豺狼氛,鳴劍肆駘掃。朝度昆崙關,夕破歸仁島。

莫問金龍衣,自握蒼精寶。臣心一寸丹,千載日杲杲。

复制

《壽少司徒王見峰公七十公原以終養家居者》

歸仁 〔唐代〕

葵藿原傾日,桑榆轉慕親。祗緣寸草意,早乞老萊身。

靜久忘簪紱,情恬愛角巾。朝端曾讓德,閭里盡歸仁。

參伯誇難弟,中丞有嗣人。無營神自王,不競性彌醇。

駿譽推三達,鶴齡始七旬。莫言今白髮,遂爾厭紅塵。

世事多新態,君王憶舊臣。應知虛鼎席,佇見下蒲輪。

致主心仍壯,匡時道益振。東山高臥起,曳履上星辰。

复制

《詠史十二首 其三》

歸仁 〔唐代〕

天子起稼穡,賣谷布兵弩。謹厚亦復為,子弟乃安堵。

美髯劉將軍,大敵猛如虎。三千乘銳奔,百萬成塵土。

雷雨溢滍川,溺死安足數。功成失伯兄,引過不敢語。

三輔喜東迎,漢官今復睹。晨夜趣南轅,幾為傳吏虜。

兼行犯雪霜,惶惑不知所。冰合滹沱河,乃有白衣父。

邯鄲拔其城,焚謗安行伍。蕭王推赤心,銅馬獲真主。

短兵接高厈,突騎胡相距。南郭千秋亭,正位順群佇。

大寶歸仁人,萬靈賴依怙。撫我誰當仇,元吉自天祐。

复制

《懷恃卷為歸仁賦》

歸仁 〔唐代〕

人皆有母而我獨無,嗟我之生曾不如彼慈烏。慈烏有母能反哺,我養不逮獨飲泣以躊躇。

人皆有子而母獨亡,嗟母之生曾不如彼空桑。空桑有子能返顧,母年不待獨飲泣以彷徨。

复制

《北征雜詠三首 其二》

歸仁 〔唐代〕

氂牛不為麟,西施不負薪。貴賤各有尚,知者察其真。

周公下白屋,天下乃歸仁。田竇相傾奪,玉石俱見焚。

大雅秉明哲,富貴成浮雲。昨日趨蹌地,今為灰與塵。

濟濟鴻都士,何者結交親。我欲竟此曲,此曲難具陳。

复制

《前漢門樊崇徐宣》

歸仁 〔唐代〕

庸中佼佼鐵錚錚,百萬長驅入帝京。

首事縱隳三善在,歸仁何慮不全生。

复制

《歌詩三章 其三 【遠夷懷德歌】》

歸仁 〔唐代〕

荒服之外。土地磽埆。食肉衣皮。不見鹽谷。吏譯傳風。大漢安樂。

攜負歸仁。觸冒險狹。高山岐峻。緣崖磻石。木薄發家。百宿到洛。

父子同賜。懷抱匹帛。傳告種人。長願臣僕。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