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宋之問 / 五言律詩 / 題大庾嶺北驛
拼 译 译

《題大庾嶺北驛》

宋之問 〔唐代〕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題大庾嶺北驛 - 譯文及註釋

譯文十月份的時候大雁就開始南飛,據說飛到大庾嶺,它什就全部折回。我還未到達目的地,還要繼續前行,真不知什麼時候我才能再次歸來?潮水退落了,江面靜靜地泛着漣漪,深山林中昏暗,瘴氣濃重散不開。來日我登上高山頂,向林遙望故鄉,應該能看到那山頭上初放的紅梅。

注釋大庾嶺:在江西、廣東交界處,為五嶺之一。林驛:大庾嶺林面的驛站。陽月:陰曆十月。殊:還。「我行」句意謂自己要去的貶謫之地還遠,所以自己還不能停下。瘴:舊指南方濕熱氣候下山林間對人有害的毒氣。望鄉處:遠望故鄉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嶺處。隴頭梅:大庾嶺地處南方,其地氣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見梅,舊時紅白梅夾道,故有梅嶺之稱。隴頭:即為「嶺頭」。▲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1-32

張國舉 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28

題大庾嶺北驛 - 賞析

此詩通過描寫詩人在流放途中所見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則「雁過梅嶺」的奇妙傳說,再結合自己當前的處境,抒發了詩人對官場坎坷的慨嘆和思念家鄉的感情。全詩情調低回婉轉,感情真摯動人,詩旨在寫「愁」,全篇卻未着「愁」字,情致淒婉,愁緒滿懷,以情布景,又以景襯情,使情景融合,傳情達意,因而情真意切,動人心弦。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開頭兩句寫詩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聯想到的事情。大庾嶺有十月北雁南歸至此,不再過嶺的傳說。詩人懷鄉的憂傷湧上心頭,悲切之音脫口而出。

接下來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大雁能夠在這裡停下來和詩人還要繼續南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引發詩人無限的傷感,大雁尚且按時可以飛回北方,詩人自己卻不知何時才能回歸,表達了詩人留戀與不舍的悲戚心情。由雁而後及人,詩人用的是比興手法。兩兩相形,沉鬱、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蘊其中。這一鮮明對照,把詩人那憂傷、哀怨、思念、嚮往等等痛苦複雜的內心情感表現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較以後,五六兩句,詩人又點綴了眼前的景色:黃昏到來,江潮初落,水面平靜得令人寂寞,林間瘴氣繚繞,一片迷濛。這景象又給詩人平添了一段憂傷。因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靜的時候,而詩人心潮起伏,卻無一刻安寧。叢林迷暝,瘴氣如煙,故鄉何在,望眼難尋;前路如何,又難以卜知。失意的痛苦,鄉思的煩惱,面對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惱人的景象,愁殺了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內心的迷離惝恍。因此,這二句緊接上二句的抒情,轉承得實在好,以景襯情,渲染了淒涼孤寂的氣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進一層,更加深刻細膩,更加強烈具體了。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這兩句是說,明晨登高望鄉之處,理應見到嶺頭初綻的梅花。

最後兩句,詩人又從寫景轉到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願:明晨踏上嶺頭的時候,再望一望故鄉吧!雖然見不到它的蹤影,但嶺上盛開的梅花總是可以見到的!《荊州記》載,南朝梁時詩人陸凱有這樣一首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何所有,聊贈一枝春。」顯然,詩人暗用了這一典故,雖然家不可歸,但他多麼希望也能寄上一枝梅花,安慰家鄉的親人啊!

整首詩通過描寫見到的景物,委婉而深切地抒發了詩人內心飽含的被貶痛苦以及思念家鄉的憂傷。全詩寫的是「愁」,卻未着一「愁」字。儘管如此,詩人還是表達出愁緒滿懷,悽惻纏綿。這首詩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別具匠心。全詩情景交融,用詞考究,思鄉之憂傷與行程之艱難緊密結合,表達了強烈的哀傷與沉痛之意,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張秉戍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0-31

雅瑟.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6-27

題大庾嶺北驛 - 創作背影

此詩大約是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龍元年)宋之問被貶瀧州(今廣東羅定東南)途經大庾嶺北驛時所作。武后、中宗兩朝,宋之問頗得寵幸,睿宗執政後,他卻成了謫罪之人,被發配嶺南,在人生道路上從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滿了憂傷和痛苦。當他到達大庾嶺時,眼望那蒼茫山色,想到一嶺之隔,咫尺天涯,頓時,他那遷謫失意的痛苦、懷土思鄉的憂傷一起湧上心頭,於是寫了好幾首詩。此詩是其中一首。

張國舉 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28

張秉戍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0-31

宋之問

作者:宋之問

宋之問(約656 — 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當時掌握實權的是武則天,富有才學的宋之問深得賞識,被召入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參軍,永隆元年(681), 與楊炯一起進入崇文館任學士。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宋之問其它诗文

《早發始興江口至虛氏》

宋之問 〔唐代〕

候曉踰閩嶠,乘春望越台。

宿雲鵬際落,殘月蚌中開。

薜荔搖青氣,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響細泉回。

抱葉玄猿嘯,銜花翡翠來。

南中雖可悅,北思日悠哉。

鬒髮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當首歸路,行剪故園萊。

复制

《陸渾水亭》

宋之問 〔唐代〕

昔予登茲樓,感愛川岳奇。

別來雖雲遠,夜夢常在斯。

更以沈痼日,歸臥南山陲。

弊廬不可見,雲林相蔽虧。

复制

《送武進鄭明府》

宋之問 〔唐代〕

弦歌試宰日,城闕賞心違。

北謝蒼龍去,南隨黃鵠飛。

夏雲海中出,吳山江上微。

甿謠豈雲遠,從此慶緇衣。

复制

《登逍遙樓》

宋之問 〔唐代〕

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雲霧間。

北去衡陽二千里,無因雁足系書還。

复制

《奉和幸長安故城未央宮應制》

宋之問 〔唐代〕

漢王未息戰,蕭相乃營宮。

壯麗一朝盡,威靈千載空。

皇明悵前跡,置酒宴群公。

寒輕彩仗外,春發幔城中。

樂思回斜日,歌詞繼大風。

今朝天子貴,不假叔孫通。

复制

《使至嵩山尋杜四不遇慨然復傷田洗馬韓觀主…贈杜侯杜四》

宋之問 〔唐代〕

洛橋瞻太室,期子在雲煙。

歸來不相見,孤賞弄寒泉。

與君闊松石,於茲二十年。

田公謝昭世,韓子秘幽埏。

憶昔同攜手,山棲接二賢。

笙歌入玄地,詩酒坐寥天。

舊友悉零落,罷琴私自憐。

逝者非藥誤,餐霞意可全。

為余理還策,相與事靈仙。

复制

《入崖口五渡寄李適》

宋之問 〔唐代〕

抱琴登絕壑,伐木溯清川。

路極意謂盡,勢回趣轉綿。

人遠草木秀,山深雲景鮮。

余負海嶠情,自昔微尚然。

彌曠十餘載,今來宛仍前。

未窺仙源極,獨進野人船。

時攀乳竇憩,屢薄天窗眠。

夜弦響松月,朝楫弄苔泉。

因冥象外理,永謝區中緣。

碧潭可遺老,丹砂堪學仙。

莫使馳光暮,空令歸鶴憐。

复制

《餞中書侍郎來濟·一作太宗詩》

宋之問 〔唐代〕

曖曖去塵昏灞岸,飛飛輕蓋指河梁。雲峰衣結千重葉,

雪岫花開幾樹妝。深悲黃鶴孤舟遠,獨對青山別路長。

卻將分手沾襟淚,還用持添離席觴。

复制

《范陽王輓詞二首》

宋之問 〔唐代〕

賢相稱邦傑,清流舉代推。公才掩諸夏,文體變當時。

賓吊翻成鶴,人亡惜喻龜。洛陽今紙貴,猶寫太沖詞。

贈秩徽章洽,求書秘草成。客隨朝露盡,人逐夜舟驚。

蒿裡衣冠送,松門印綬迎。誰知楊伯起,今日重哀榮。

复制

《藍田山莊》

宋之問 〔唐代〕

宦遊非吏隱,心事好幽偏。考室先依地,為農且用天。

輞川朝伐木,藍水暮澆田。獨與秦山老,相歡春酒前。

复制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宋之問 〔唐代〕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复制

《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

宋之問 〔唐代〕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