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太守 / 喜雨亭記
拼 译 译

《喜雨亭記》

太守 〔唐代〕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复制

喜雨亭記 - 賞析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這座亭子用雨來命名,是為了紀念喜慶的事件。古時候有了喜事,就用它來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賞賜的稻禾,便用「嘉禾」作為他文章的篇名;漢武帝得了寶鼎,便用「元鼎」稱其年號;叔孫得臣打敗敵人僑如,便用僑如作為兒子的名字。他們的喜事大小不一樣,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志:記。周公得禾,以名其書:周成王得一種「異禾」,轉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漢武得鼎,以名其年:漢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寶鼎,於是改年號為元鼎元年。扶風:鳳翔府。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qí)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biàn)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我到扶風的第二年,才開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開鑿了一口池塘,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當做休息的場所。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麥雨,占卜此事,認為今年有個好年成。然而此後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百姓才因此憂慮起來。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們認為下得還不夠;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連三天才停止。官吏們在院子裡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夫們在野地里一起歡笑,憂愁的人因此而高興,生病的人因此而痊癒,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明年:第二年。治:修建。雨麥:麥苗返青時正好下雨。占:占卜。有年:年將有糧,引申為大豐收。彌:整、滿。雨:下雨。乙卯:農曆四月初二。甲子:農曆四月十一日。丁卯:農曆四月十四口。相與:匯聚。賈:指坐商。忭:歡樂、喜悅。適:恰巧。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sòng)繁興,而盜賊滋熾(chì)。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於是我在亭子裡開酒宴,向客人勸酒而告訴了這件事,問他們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五天不下雨,就長不成麥子了。」又問「十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十天不下雨就養不活稻子了。」「沒有麥沒有稻,年成自然荒廢了,訴訟案件多了,而盜賊也猖獗起來。那麼我與你們即使想在這亭子上遊玩享樂,難道可能做得到嗎?現在上天不遺棄這裡的百姓,剛有旱象便降下雨來,使我與你們能夠一起在這亭子裡遊玩賞樂的,都靠這雨的恩賜啊!這難道又能忘記的嗎?」
  屬:同「囑」,意為勸酒。禾:穀子,即小米。荐饑:古人說:「連歲不熟曰薦」,因此「荐饑」意應為:連續饑荒。滋:增多。熾:旺盛。優遊:安閒舒適、無憂無慮的神態。斯:這些。賜:給予。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rú);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sù)。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既用它來命名亭子以後,又接着來歌唱此事。歌詞說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當做短襖;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餓的人不能把它當做糧食。一場雨下了三天,這是誰的力量?百姓說是太守,太守說沒有這力量。歸功於天子,天子也否認。歸之於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當作自己的功勞,歸之於太空。而太空冥然飄渺,不能夠命名它,於是我用它來為我的亭子命名。
  襦:本意短衣,此處代表所有的衣服。伊:語助詞,無意。不:通「否」,意為不然。造物:造物主(即上帝)或指上天。冥冥:高遠渺茫。

  令人覺得奇怪的是,用散文的形式寫作喜雨的,在文學史上卻並不多見。因此,蘇軾的這篇散文《喜雨亭記》就顯得十分突出了。當然,如果僅僅是因為前人未寫而自己寫了這一題材,對文學史有所貢獻尚不足為奇。一旦後人接手寫作,超越了前人的作品,那麼前者就只能有一點文學史的價值而談不到什麼藝術的永恆價值了。蘇軾的《喜雨亭記》卻不是這樣,因為它自身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有許多令人品味的地方。也許正是這一點,使得後來的作家裹足不前,心甘情願地讓蘇軾一枝獨秀了吧。

  文章開始即點明了用「雨」命名的緣由,與「喜」字緊密聯繫在一起。他一共援引了歷史上的三件事作鋪墊,說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受用這件喜事來命名,以紀念喜事,或者也有預示將來喜事連連的意思。這三件事都很有趣。因為它們與國家的政治都有關係,其中並多少含有天人的關係。第一件事,相傳周成王的同母弟堂叔得一異禾,獻給了成王。成王將禾轉送了周公。周公於是作了《嘉禾》一篇。第二件事,漢武帝於公元前116年5月,在汾水上得一寶鼎,於是改年號為元鼎元年。第三件事,魯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瞞國伐魯,魯文公派叔孫得臣抗敵,獲勝,並俘獲了國君僑如,於是特自己的兒子命名為僑如。最後這件事,對今人來說,幾乎困惑不解了。為什麼將敵人的名稱用作自己兒子的名字?這是頗為值得研究的事情。無論如何,這是作者為要以雨志亭所作的鋪墊,有了這一鋪墊,再說事和雨就有記述的道理了。這就像邏輯學中大前提、小前提的三段論一樣,有了大前提,後面的話即好說許多,也容易讓人接受。

  蘇軾到風翔府任職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鑿池引流,美化環境,但不巧的是當地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旱情顯現,災情就會是必然的結果了。大早望雲霓,百姓的憂愁是可想而知的。在這裡,恰好顯示了蘇軾筆墨的巧妙。我們知道,蘇軾在寫《後赤壁賦》的時候,曾經說到自己孤獨閒寂,正好有兩個朋友來了;霜露既降、明月誘人,想酒而樽空,賢妻正好獻上了珍藏多時的美酒;沒有下酒之物,正好客人笑哈哈地拿出了出水時鮮。一切就是那麼巧,又那麼愜人心意。這裡也同樣如此。百姓們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結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這種句子,輕淡、簡單,但不寡味,很像甲骨卜辭中的語言,但甲骨卜辭中是占問、預測,這裡則是如實提供了,所以這種句子讀來是令人心醉的。夠不夠?「百姓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按,乙卯是四月初二日,甲子是四月十一日,丁卯是四月十四日。半月之內連降了三場雨,前兩次不足,第三次一連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實在。要說好雨,喜雨,這才真正稱得上是好雨,喜雨!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總令人有細小入微不夠大氣的感覺。這裡我們要注意「民以為未足」一句的作用,這一抑、一落,然後產生後面的三日大雨,效果才能夠顯示出來。沒有這麼一句,當然也可以成立,但是讀起來就平軟的多了。

  這場大雨產生的歡快氣氛是可觀的:「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這是一幅萬民同樂官民同歡的喜慶圖,較之歐陽修的太守和民的歡樂,真不可同日而語,因為歐陽修的樂並沒有落到實處,架空,浮廓,是在造文、造情,而蘇軾這裡卻是在如實地寫作了。我們仿佛也同蘇軾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場景之中。唯其如此,蘇軾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順理成章之事,才真正具有意義。

  亭名由來有自,講清楚之後也就等於曲終奏雅,逐善可陳了。但是蘇軾又在這裡做出了好文章,說他善於翻空出奇也好,說他敢於尋根溯源也好,無論如何,作者在這裡表現出了驚人的藝術技巧。作者把筆鋒一轉,以設問的方式,從反面人手來探討喜雨。曲徑通幽,我們試想,也許這是繼續寫此雨的唯一途徑,但蘇軾找到了,並不一定是妙手偶得,可能是蘇軾的真正功力所在。文中說道:「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餓鴻遍野,盜賊蜂起,百姓遭殃。但是不到五日,不到十日,就喜雨驟至,澤惠我民,又怎麼能說不是上天厚待蒼生?加上這麼一段,文章就顯得十分充實,豐滿,在對比中更覺得雨之可喜。

  寫到這裡,蘇軾開始筆歌墨舞了,但是也曲盡其妙。「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你看,他還是落在亭上,層層遞進,把天降喜雨的大功勞像畫餅一樣,在太守、天子、造物和太空面前虛晃一二,並忙裡偷閒找出了一句,讓這些人都一一默然,謙虛地拒絕這一榮耀,多漂亮的話,各路諸侯都奉到了,然後再實實在在地放到主題上去。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以喜雨來為亭子命名吧。一虛一實,一推一進,總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作者緊扣一個「雨」字.一個「喜」字。在不到五百字的文章中,「雨」字出現了十五次,有兩次作動詞使用,「喜」、「樂」共出現六次。通篇都貫穿着為雨而喜的喜氣洋洋的氣氛。

  中國古代,自孟子開始,創天子、官員要有與民同樂,樂民之樂的思想。寫這種作品的人很多,但真正寫得好的不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其一,蘇軾的此篇文章則表現得更好,好就好在落實、不空。

  這篇文章在用詞上也有值得注意之處。一、排比句多。比如第一段,作者為了說明古人有喜事則名物以示不忘,舉了三個例子,三個例子就是三個排比句,藉助這種句法,使讀者在文意方面有一種說理透徹,充實滿足的感覺。第二段寫大雨之後,百姓的歡樂場面以及第四段的「雨珠」「雨玉」說,也同樣用的是排比形式。在人們喜之不盡,手舞足蹈之時,文字上必須有所變化,一味的鬆散不可能有文字的整飭條理來得惹眼引人。二、結尾的用韻。《喜雨亭記》的結尾很有意思,它既照應了開頭,又給人許多的聯想,值得我們注意。蘇軾的哲學思想是儒釋道三家合一的。在他的詩文中,經常出現對大自然發問的句子,以表達他的人生觀和他曠達樂天的情懷。這次大雨之後,感謝誰為好?這裡他展開的想象,是從太守到天子,從天子到上天,從上天到造物,其中「玉」、「粟」押韻,「日」「力」押韻,「功「空」押韻,「冥」「名」押韻,讀之有循環不盡,均成系統的感覺,神完氣足,優雅俊美,然而是虛筆,真正目的則是要歸之其小小的亭宇,這樣也就把造物、上天、天子、太守、百姓、藉助「喜」之「雨」用一個亭子聯繫了起來,有歌唱的味道,所唱者依然是喜雨,一篇文章的主題所在。

  為什麼古代關中富甲天下,而近代卻默默無聞,特別是唐以後人文凋敝。是不是我們的人種退化了,我近來翻閱(唐代移民史),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在唐末到宋初的移民浪潮中,關中地區首當其衝,人口大量向東遷移,先經洛陽,然後到蘇州揚州等運河地區。大家熟知的大文學家范仲淹,祖籍陝西彬縣,但卻是蘇州人。但我們從其文學作品中仍能感受到其陝人後裔的豪邁文風,范仲淹後來也多年在陝從官,報效桑梓。其實在唐末吳縣(今天的蘇州地區)已有1/3的北方移民。其實不管是從西周之鎬京到東周之洛邑;還是西漢之長安到東漢之洛陽;從隋煬帝遷都洛陽到武則天時期42年居住洛陽,關中地區到洛陽的人口遷移一直是單向的,並又有一次向東南方向遷居。還有明代崑山人顧炎武,曾在華山滯留多年,寫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佳句。寫到這裡,不得不提到大文豪蘇東坡,蘇東坡初仕鳳翔府簽書判官,也就是我的家鄉陝西鳳翔,鳳翔是唐王朝的西京,曾經是晚唐人才和貴族的聚居地。蘇東坡初仕鳳翔府簽書判官三年,可以說對他的人生價值關影響至重,正是由於家鄉的純樸民風,和周秦文化發祥故里文化的薰陶,對其文風產生影響。如果說一個人最難忘記的是自己的初戀,那蘇東坡同樣也忘不了在鳳翔的美好時光,以致後來被貶黃州時,碰到當年的鳳翔遊俠少年陳季常,兩人還憶起當年在鳳翔北山縱馬馳騁的場景;還有當年在鳳翔之任上修的「引鳳池」(鳳翔東湖),居然後來在杭州西湖和廣東惠州西湖二次克隆成功。那篇著名的《喜雨亭記》更是體現了其與民同樂的大同思想。

1、 關永禮.古文觀止·續古文觀止鑑賞辭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693-698
2、 曾棗莊 等.蘇軾散文選譯:巴蜀書社,1991:208-212
3、 朱一清.古文觀止鑑賞集評(四):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157-161

喜雨亭記 - 創作背影

  蘇軾於嘉祐六年(1061年)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今陝西鳳翔)府判官。次年,開始修建房舍,並在公館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為休息之所。這年春天久早不雨,亭子建成時,碰巧下了一場大雨,民眾歡欣,於是作者為此亭命名為「喜雨亭」,並寫下了這篇文章。

  

太守

作者:太守

太守,姓名不詳。南唐時任吉州太守。行邑,因永新尉劉炎有貪聲,作詩諷之。事見《詩話總龜》卷三七引《江南野錄》。《全唐詩》收此詩。參見劉炎。

太守其它诗文

《和君俞春暮書事》

太守 〔唐代〕

舉俗從多事,惟君獨閉關。

廢觴豈為戒,開卷不妨閒。

小雨清湖面,飛花亂席間。

應憐狂太守,心不到靈山。

复制

《黃州竹樓呈謝國正》

太守 〔唐代〕

每日黃堂事了時,一心惟恐上樓遲。

發揮天地讀周易,管領江山歌杜詩。

切戒吏來呈簿歷,常邀客至共琴棋。

風流太守誰其似,半似元之半牧之。

复制

《送李宣叔倅漳州》

太守 〔唐代〕

閩山到漳窮,地與南越錯。

山川郁霧毒,瘴癘春冬作。

荒茅篁竹閒,蔽虧有城郭。

居人特鮮少,市井宜蕭索。

野花開無時,蠻酒持可酌。

窮年不值客,誰與分杯杓。

朝廷尚賀俊,磊砢充台閣。

君能喜節行,文藝又該博。

超然萬里去,識者為不樂。

予聞君子居,自可救民瘼。

苟能御外物,得地無美惡。

似聞最南方,北客今勿藥。

林麓換風氣,獸蛇凋毒蟲。

如漳猶近州,氣冷又銷鑠。

珍足海物味,其厚不為薄。

章舉馬甲柱,固已輕羊酪。

蕉黃荔子丹,又勝楂梨酢。

逢衣比多士,往往在丘壑。

從容與笑語,豈不慰寂寞。

太守好觴詠,嘉賓應在幕。

想即有新詩,流傳至京洛。

复制

《趙州石橋歌》

太守 〔唐代〕

六王爭鬥趙更驕,壯哉武靈尤雄梟。嘗游大陵感奇夢,天錫神女有孟姚。

改服騎射致其兵,拓境千里功何高!北地方從代犬通,嵬嵬靈壽起岧嶢。

一日沙丘變叵測,空憶前夢花如嬌。後來趙遷入函谷,李牧誅死廉頗逃。

此來趙地更百變,悠悠千載歲月遙。至今誰言鄗事丑,獨有河薄洛水流迢迢。

問之趙人懵不知,共誇洨河大石橋。此橋之建真奇獝,神師斲成班、爾屈。

蛟龍若伸勢敵虹,扶拔欲動光搖日。天下萬里九衢通,地平如掌長河失。

仙人張公倒騎驢,蹄涔印石宛然出。趙州太守政絕殊,得以餘閒綴圖書。

嗚呼,太守之名遠與此橋俱!

复制

《壽汪緘庵太守》

太守 〔唐代〕

仙城已覺暗生春,借理今看屬老臣。千頃吳雲含好雨,一編青史起黎民。

熙朝簪笏天香舊,五嶺松筠地脈新。靜愛搴帷宣異政,丹砂長與葛洪倫。

复制

《送陳顏太守之惠州》

太守 〔唐代〕

平生清節廣文氈,鶚剡橫飛上九天。晴日且傾燕市酒,寒冰已阻潞河船。

雙旗曉度消殘雪,五馬春行息瘴煙。料想先賢遺蹟在,公餘遊覽憶坡仙。

复制

《寒食次清漳韓叔捷太守招飲》

太守 〔唐代〕

旅食驚逢禁火辰,鳩鳴燕乳野桐新。鶯花恨別經年客,節序關心遠道人。

到海已知閩地盡,看雲漸與故鄉鄰。相逢共惜春將暮,濁酒因君強入唇。

复制

《三衢馬太守昂夫索題爛柯山石橋》

太守 〔唐代〕

洞口龍眠紫氣多,登臨聊和《采芝歌》。爛柯仙子何年去,鞭石神人此地過。

烏鵲橫空秋有影,銀河垂地水無波。遙知題柱凌雲客,天近應聞織女梭。

复制

《題朱知事雲樵圖》

太守 〔唐代〕

使君昔隱灊川曲,慣逐山樵伐雲木。一從去作憲幕賓,長憶灊川好林谷。

灊川之東山插天,中有峭壁何嶄然。寒光夜接九華雪,秀色日射峨眉煙。

褚君妙筆世稀有,為寫茲圖傳不朽。山氣清含五粒松,江光綠浸三春柳。

長裾曳杖為何人,從以樵斧方逡巡。層峰正隔秋浦水,仙境似與柯山鄰。

山回峰轉愁欲暮,斸藥攜琴更深去。林路時沖虎豹過,湍崖暗激蛟龍怒。

此圖此景何清奇,疑是當年親見之。采芝南嶺去已遠,濯足東澗來何遲。

只今卻上青霄立,斬伐芟夷乃其職。捲曲宜刊惡木枝,喬修要簡良材植。

人生窮達焉可期,雲中樵者非君誰。會稽太守自結駟,王屋山人方看棋。

功名時來信所遇,伐木丁丁為君賦。他年持斧繡衣行,還憶灊川臥雲處。

复制

《醉春風》

太守 〔唐代〕

去年春似今年春,依舊野花愁殺人。犍為縣裡古城上,

開是好花飛是塵。戲蝶狂蜂相往返,一枝花上聲千萬。

時節先從暖處開,北枝未發南枝晚。江城太守須髯蒼,

忽然置酒開華堂。歌兒舞女亦隨後,暫醉始知天地長。

頃年曾作東周掾,同舍尋春屢開宴。斗門亭上柳如絲,

洛水橋邊月如練。洛陽風俗不禁街,騎馬夜歸香滿懷。

坐客爭吟雲碧句,美人醉贈珊瑚釵。日往月來何草草,

今年又校三年老。槽中駿馬不能騎,惆悵落花開滿道。

為報時人知不知,看花對酒定無疑。君看野外孤墳下,

石羊石馬是誰家?

复制

《嘲黔南觀察南卓》

太守 〔唐代〕

終南南太守,南郡在雲南。閒向南亭醉,南風變俗談。

复制

《奉陪太守游南湖同鄗令賦》

太守 〔唐代〕

翠幄千章蔭晚空,年華心賞兩無窮。雲頭欲落催詩雨,池面微生解慍風。

經笥使君談似綺,仙舟令尹飲如虹。娵隅自適清池樂,不信參軍是郝隆。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