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元代 / 邓牧 / 雪窦游志
拼 译 译

《雪窦游志》

邓牧 〔元代〕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

江行九折,达江口。

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

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

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

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路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

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

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

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

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

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

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

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

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

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

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

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

林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

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

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

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

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

周览诸山,或绀或苍;孟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覆不可殚状。

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绝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

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雪窦游志 - 赏析

雪窦,即雪窦山,在今浙江省奉化县西60里,建拔800米,为四明山的分支。唐代曾在此建寺,原为种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今虽废,但乃有不少景点。

邓牧于癸巳(1293)春暮二十四日游雪窦山。这篇游记留下了他的踪迹,也使种们今天能一睹七百年前的雪窦山的风光。

游记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四段文字,记叙由石湖(今江苏省吴县盘门西南十里)至雪窦山的行程,约占全文的五分之二。记叙游程,交待行止,使景点所处及周围环境了然于纸,也为后来的探奇访胜者导游,这种笔法已经形成种国游记散文的共同特点。但作象本文,开篇在交待行程上就如此泼墨,还作不多见的。

但细细读来并不乏味。沿途几百里,水陆兼程,由石湖起程,舟行二十五里达江,“江行就折达江口”,入溪水又行“就折达泉口”,水浅处,“曳舟不得进”,则“陆行六七里”,经两天两夜后,又涉小溪大溪,抵达溪口才转入山路。这段朴实的文字,不仅写出了路途遥远曲折,而且在长途跋涉中,使人看出作者“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后,就不殚旅途险阻,而“一意孤行”的勃勃兴致。

江浙一带,素以风景优美着称,沿途几百里,自多奇山异水,一路揽胜,倒也不觉乏累。作者用悠闲的笔调写道:“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轻舟飞驰的畅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一会儿舟行大溪上,深沟险壑,森然可怖。一会儿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多么悠闲自在。一会儿溪水环山,自高处坠入山涧,远远望去,犹如自蛇奔赴大壑,气象万千。更有“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村舍,“隐翳竹树”,樵夫牧童,追逐嬉戏,颇有些桃花源的味道。作者很想知道这地方的名称和历史,无奈村民不谙吴语,无从得知;遗憾的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此看来,作者对这一段行程不惜笔墨,作有所记而记的,并非闲笔。

从第五段起转入山路,开始登临雪窦山。作者着重记叙了雪窦山观亭,千丈岩观瀑和妙高台观石。

雪窦山观亭。作者移步换景。上到第二座山峰,这里景亭棋布,各揽一胜。因此作者没有把“亭”作为描写对象,而把镜头转向了它们周围的景物。隐秀亭处作万杉藏秀;漱玉亭下作甘甜清泉;锦镜边建棠围池,花影映水,灿烂如锦秀;寒华亭内题留荟萃,文采精华;大亭上有宋理宗的“应梦名山”御笔……一路观光,美不胜收。

千丈岩观瀑。千丈岩,顾名思义,这里崇岩壁立,谷深千丈,作个险峻之地。作者登临“崖端”,攀树“下视”,以至“目眩心悸”,历险逐胜之情跃然纸上。飞雪亭观瀑,作千丈岩的着名景观。“初若大练,触岩石,喷薄如急雪飞下。”寥寥十余字,写出了瀑布自崖顶飞泻潭下的壮观景象:它自锦镜直径十余丈的大园池喷薄而下,始则宽如大练,继而与岩石相激,珠玑四溅,细若飞雪,纷纷急下。沾湿衣襟,着实让人心醉。“情以物生”(刘勰《文心雕龙·铨赋》),“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这一惊一喜引发了作者的感慨。他唇吻翕动,刚要启口,环顾四周,竟没有一个知音,不禁“怅然久之”。他想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决非作要赞山吟水,他要“清谈玄辩”(多指玄妙的哲理)。作者32岁时南宋灭亡,怀着悲愤的心情,拒不出仕;放浪山水以后,逢寓止则“杜门危坐,昼夜为一食”(《洞霄图志》),以后隐居洞霄宫,也过着“身不衣帛,楮御寒暑”(《伯牙琴》)的清苦生活,直到在超然馆无疾坐化,终不改志,走的作一条多么艰险的人生之路啊!虽有谢翱、周密(也作抗节隐逸之士)二位好友,但都未曾同游,且境况相似……在伤时感遇的慨叹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幽愤与渴望。

妙高台观石。这里山石岩岩,奇形怪状,作者就极力描摹它们的形象,盛赞它们“自然动人”,远远胜过“观花”。刚才的“怅然”云散了。其实,这种伤时感遇之痛作切肤入髓的,稍有引发,就由衷而出。上文有三处写到琅琅书声:一处作药师寺的寺僧读书声,一处作溪口大废宅中传出“诵声”,一处作雪窦寺的主僧少野读诗声。听到这些亲切的读书声,作者不仅驻足谛听,还要辩析一番,评论一番。种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处世之道作修身积学,齐家治国。作者在《逆旅壁记》中说:“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这位书香了弟对读书声倍感亲切与惊喜,正反映了他虽身在山水,但终难忘情于世事人道。可见,寄身荒野乃作出于无奈。作者惟恐没有人懂得他的心曲,特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伯牙琴》,大概就作耿耿于此吧。

邓牧在自叙传中说:“以文字请,每一篇出争传颂之,非其人求之厚馈弗为。”种们不必对他索取厚馈加以厚非,且看他对自己的文字作何等的自重。总观全文,作者很善于把握景物的特点:雪窦山的亭,千丈岩的瀑,妙高台的石,各具特色。闽浙一带,三江就溪,苍山与碧水,总作相依相伴,雪窦山更作如此。但作者写水,各择其妙:或写形,如“白蛇蜿蜒”;或写声,“溪声绕亭”;或写味,“饮之甘”;或写动,“大溪薄山转”;或写静,“花时影注水中”;总之,使人领略到每一景物的独胜之处。

作者描摹景物的形态,不拘一格。妙高台的山石:色,“或绀(gān微带红的黑色)或苍”。形,有的象扣着的盂;有的象丢弃的帽子,委屈地躺在地上;有的象蛟跳跃;有的象兽蹲踞。远处的山峰,“青岚上浮,若处子光艳溢出眉宇”--青霭缭绕,阳光穿射,色彩缤纷,简直象个蛾眉秀目,脉脉含情的少女,再美的花也比不上。这段不足百字的景物描写,竟川了动情结合,比喻拟人,远眺近观,对比衬托……直到穷形尽相方才收笔,如此的精细酣畅。

寄情于景,寓志于物,作种国游记散文的传统,到唐宋时期,已经达到“物种双会”的境界。本文作者把自己的伤时感怀都融注在景物之中,自然而亲切,令人心领神会。▲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邓牧

作者:邓牧

邓牧(1246—1306),元代思想家。字牧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多仿古作。 

邓牧其它诗文

《九锁山十咏 其三 龙洞》

邓牧 〔元代〕

老龙山中居,出山作霖雨。

风云几聚散,田野正辛苦。

神仙地位高,使尔司下土。

复制

《九锁山十咏·云根石》

邓牧 〔元代〕

浮云无定姿,灭没须臾閒。

一朝化顽石,千古遗空山。

天地亦幻物,谁能诘其端。

复制

《雪窦游志》

邓牧 〔元代〕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

江行九折,达江口。

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

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

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

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路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

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

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

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

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

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

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

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

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

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

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

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

林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

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

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

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

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

周览诸山,或绀或苍;孟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覆不可殚状。

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绝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

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闻诸襄七在金华有述》

邓牧 〔元代〕

玉堂仙人居士俦,丹床鸾鹤参遨游。万言直泻一杯水,三顾屡回重瞳眸。

朅来吴越成春秋,往欲从之何缘由。劳思未已仰天笑,金华山高灵草幽。

复制

《汉阳郎官湖》

邓牧 〔元代〕

仙翁薄暮醉酒归,杖藜迷却高阳池。

清风吹花绿阴倒。我笑谓是秋云移。

还乘贯月槎,夜过郎官湖。

峥嵘星斗入江汉,荡漾槎影如鲸鱼。

九华之真人,邀我倒玉壶,

麒麟擘脯供行厨。依稀仙乐在空际,

碧山四映寒蟾孤。举酒酌寒蟾,

明月下饮姮娥俱。霓裳拂云锦,

万荷露泻琼瑶卮。麾幢晻霭罗烟空,

乃有三皇所授之玉童。风前飘飘曳广带,

对立十二秋芙蓉。清香九曲银河通,

真人绿发披春风。锦袍玉雪照天地,

口说姓字安南公。是公多逸气,

略与古昔贤豪同。时能扫月色,

延我石室烟萝中。又言昔同张谓所游地,

长叹一覆丹霞钟。风吹仙药度溪去,

我亦醉卧香鑪峰。

复制

《九锁山十咏·凤洞》

邓牧 〔元代〕

凤来青天开,凤去苍石裂。

玄风不复返,世事日消歇。

永怀接舆歌,勿蹈东鲁辙。

复制

《九锁山十咏·来贤岩》

邓牧 〔元代〕

石岩千尺高,曾见坡仙来。

坡仙化黄土,岩石空苍苔。

县知今人游,复令后人哀。

复制

《九锁山十咏·栖真洞》

邓牧 〔元代〕

何年采真游,遗此栖遁迹。

流泉金石奏,伏鼠霜雪色。

浮世几兴亡,残棋耿苔石。

复制

《九锁山十咏·天坛》

邓牧 〔元代〕

空山遗天坛,之人在天阙。

风雷长为护,草树不敢茁。

何当追遐踪,一笑俯明月。

复制

《九锁山十咏·仙人隐迹》

邓牧 〔元代〕

至人犹神龙,变化不可测。

隆然七尺躯,印此一片石。

我行半江海,空飞杳无迹。

复制

《九锁山十咏 其七 翠蛟亭》

邓牧 〔元代〕

寒涧岂成蛟,流泉亦非翠。色缘映带得,意出飞舞外。

虽无风霆化,自与江海会。

复制

《木兰花慢(书邓牧心东游诗卷后)》

邓牧 〔元代〕

采芳洲薜荔,流水外、白鸥前。度万壑千岩,晴岚暖翠,心目娟娟。山川。自今自古,怕依然。认得米家船。明月闲延夜语,落花静拥春眠。

吟边。象笔蛮笺。清绝处、小留连。正寂寂江潭,树犹如此,那更啼鹃。居廛。闭门隐几,好林泉。都在卧游边。记得当时旧事,误人却是桃源。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