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元代 / 李孝光 / 雲之蒸三首
拼 译 译

《雲之蒸三首》

李孝光 〔元代〕

五日一風十日雨,涼著稻花香著土。秋風䆉稏黃粘天,千家萬家狂欲舞。

溪頭大笑語向人,溪南出雲溪北雨。

复制
李孝光

作者:李孝光

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學家、詩人、學者。初名同祖,字季和,號五峰,後代學者多稱之「李五峰」。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少年時博學,以文章負名當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趨時尚,與楊維楨並稱「楊李」。早年隱居在雁盪五峰山下,四方之士,遠來受學,名譽日廣。至正七年(1347)應召為秘書監著作郎,至正八年擢升秘書監丞。至正十年(1350)辭職南歸,途中病逝通州,享年66歲。著有《五峰集》20卷。 

李孝光其它诗文

《十六日弛儋廬州城西長安寺》

李孝光 〔元代〕

廬州夜宿長安寺,紞紞城頭鼓正嚴。

獨立春風猶問馬,愛看明月自鈎簾。

從人勸酒拈浮蟻,有客哦詩擬撒鹽。

幸得梅花照殘夜,未妨長嘯倚東檐。

复制

《大龍湫記》

李孝光 〔元代〕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嘗從老先生來觀大龍湫。

苦雨積日夜,是日,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

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聞大聲轉出谷中,從者心掉。

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行過二百步,乃見更作兩股相倚立;更進百數步,又如樹大屏風。

而其顛谽谺,猶蟹兩螯,時一動搖,行者兀兀不可入。

轉緣南山趾稍北,回視如樹圭。

又折而入東崦,則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掛著四壁,或盤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

東岩趾有諾詎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風橫射,水飛著人。

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猶如暴雨至。

水下搗大潭,轟然萬人鼓也。

人相持語,但見張口,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

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

」是後,予一歲或一至。

至,常以九月。

十月則皆水縮,不能如向所見。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漸聞有水聲。

乃緣石矼下,出亂石間,始見瀑布垂,勃勃如蒼煙,乍大乍小,鳴漸壯急,水落潭上窪石,石被激射,反紅如丹砂。

石間無秋毫土氣,產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鳧毛。

潭中有斑魚二十餘頭,聞轉石聲,洋洋遠去,閒暇回緩,如避世士然。

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壯一倍,不可復得瓶,乃解衣脫帽著石上,相持扼掔,爭欲取之,因大呼笑。

西南石壁上,黃猿數十,聞聲皆自驚擾,挽崖端偃木牽連下,窺人而啼。

縱觀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為瑞鹿寺。

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謂南山公也。

复制

《古詩七首 其三》

李孝光 〔元代〕

冬氣漸閉密,百物盡零落。中林有貞姿,粲然獨先覺。

尺蠖遞屈伸,天運不終剝。勿言霜露酷,熙陽已潛作。

复制

《湖山八景 其五 竹引流泉》

李孝光 〔元代〕

山頭窪尊積霜雪,銅瓶持?療饑渴。汝家阿段太憐君,斬竹來從虎豹群。

傳聲夜落青雲濕,坎中已作糟床泣。回首碧山心獨苦,行逐蛟龍作雲雨。

复制

《六月初十日雨止月出坐大桂樹旁西風先秋》

李孝光 〔元代〕

軟玉衣裳翡翠環,暖笙初學鳳錦蠻。廣寒宮闕西風緊,一夜天香滿世間。

复制

《沁園春·花壓雙溪》

李孝光 〔元代〕

花壓雙溪,月滿千門,氣象崢嶸。□鄉村父老,踏歌舊曲,閭閻小子,弦誦新聲。雞犬無驚,桑麻如畫,酷似驅車過武城。誰為此,事魯人姬姓,公旦雲仍。欲知政理功成。吾父母、斯民只至誠。太夫人九十,板與春暖,公年六十,彩袖風輕。富貴康寧,天公賦予,老去功名照汗青。祈公處,□人間霖雨,天上文星。

复制

《水調歌頭 和韻送公》

李孝光 〔元代〕

酒酣肝膽露,把手共高歌。中年底用離別,作惡漸應多。春盡江頭苦雨,日暮風沙萬里,重俯大江沱。行李幾時發,別意滿琵琶。仲宣樓,桓公柳,少陵花。別時政自淒斷,忍聽禰生撾。*作丈夫意氣,莫作妻孥戀*,後會渺無涯。風外柳花急,駿馬夾輕車。

复制

《水調歌頭 題於彥明新居》

李孝光 〔元代〕

東湖浸南麓,北盪帶西山。其中大有佳處,元不減商顏。上有雁峰千疊,下有龍灘百曲,別是一人寰。昨夜雨新過,流水到花間。一張琴,一壺酒,伴渠閒。詩成真宰應妒,萬象入嘲訕。北海尊*依舊,東里杖藜無恙,未放鬢毛斑。吾亦秣吾馬,不怕路盤盤。

复制

《臨江仙 壽李後山》

李孝光 〔元代〕

種竹栽花溪上宅,此翁初賦歸歟。試嘗菊水味何如。人間霖雨手,天上壽星圖。把酒祝翁千歲壽,翁言政不關渠。少令高大我門閭。平反亦多矣,有駟馬高車。

复制

《古詩七首 其四》

李孝光 〔元代〕

考槃在澗谷,伐檀寘河干。利達或忘返,處窮亦已難。

中夜起太息,取琴為爾彈。智士當黽勉,仁人良獨安。

复制

《柳橋漁唱》

李孝光 〔元代〕

楊柳橋頭楊柳青,西邊即是越王城。城中大官聽艷曲,半是美人腸斷聲。

复制

《祠宇觀登樓三首 其三》

李孝光 〔元代〕

祠宇觀前斸茯苓,偶登高閣眼為青。西南到江三百里,只此案頭雙硯屏。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