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碑记) /

古诗(碑记)

/ 诗人(碑记) / 小说(碑记) / 古籍(碑记)

《喜用晦至自原易所寻补襄阳》

唐伯元 〔明代〕

旅夜清尊复此回,了无一句笑颜开。

况从古越诸山过,曾见新安小范来。

举世更谁能我友,无人识子佐王才。

若将治郡论黄霸,异日功名未可猜。

《奉寄李丈人》

杨士奇 〔明代〕

晨登黄鹄岭,引望陵阳岑。

陵阳渺天末,何由见所钦。

自昔携手时,萧散大江浔。

出言谐鼓瑟,中孚利断金。

一朝分袂来,寒暑三四侵。

翰飞薄远霄,鳞泳循清潭。

高深旷不接,隔我浮与沉。

堂中侍愉色,膝下俨缨簪。

禄养崇甘肥,欢乐日骎骎。

久要焉独忘,一往无遗音。

尚希保眉寿,以慰饥渴心。

《杨师文骢马行春图》

孙绪 〔明代〕

春光满地花枝明,千朵万朵争春荣。

原头昨夜沐微雨,落红点尽苍苔英。

宿雾濛濛天未晓,百啭莺声啼不了。

杖藜屐齿处处同,客衣遥映青山小。

台端有暇堪忘机,呼僮命骑寻春晖。

平原绿草细如线,金鞍灿烂青骢肥。

绣衣使者行秋令,春阳莫挽冰霜性。

带得清风下草莱,氛消翳退天容净。

昔年曾看长安花,宫袍昼锦明乌纱。

四聪今日付耳目,皇恩浩荡天无涯。

誓将生死酬磅礴,我行岂为恣游乐。

三三两两野父来,丁宁敢厌询民瘼。

耳听时事心忉忉,鸱鸮鸣昼豺狼嘷。

田家正尔无夜食,可怜歌舞盈春郊。

便将眼界入封事,百口不为谋食累。

江湖尚然忧庙廊,况我澄清当揽辔。

五云缭绕前山阿,未央回首红光多。

永怀耿耿不成寐,仰天终日看明河。

侵朝再拜紫宸下,臣心非是悠悠者。

所学岂敢负敬舆,卑论未忘羞陆贾。

怀中一札救时章,长跪取读声琅琅。

当宁动容百辟惧,起看白日无耿光。

大奸缩首羞欲死,束身藁席朝堂里。

欺明有术竟不然,空叹前人咏行止。

归来穷困不泥涂,诗书为祟棋为徒。

壶觞朋旧日取醉,是非此外真区区。

纸屏一枕閒睡足,起视斜阳在高木。

剥啄有客叩柴关,浊酒床头今又熟。

朝游北里暮南邻,烹鸡剪韭欢悰新。

湿衣风露夜归去,蒺藜古道方蓁蓁。

谁将丰采入图绘,使我一见心神会。

和风煦日自可亲,鸣凤雍雍鸾翙翙。

我从髫岁蒙规箴,知君古貌又古心。

辈流缄口取大位,苍茫海若矜蹄涔。

对图指点悲今昔,人生有质非金石。

花颜肉映此少年,迩来谁遣头颅易。

安得年年只此同,鬓发常绿颜常红。

试向东皇问玄化,神仙家住蓬莱宫。

《行路难二首》

阮自华 〔明代〕

功名岂足为,不见丛蕙与蘩萧?撷芳秋亦萎,薙恶春还高。

智囊有仓卒,造化无童旄。

男儿筋骨尽富贵,圣贤黧黑夸巧劳。

南过锦帆泾,北泛五湖舟。

高城霜白要离冢,廓门宵拥鸱夷涛。

陶朱千金委黄土,穀城三略齐蓬蒿。

英雄苦恨岁不足,年华飘坠心期遥。

惜阴视日但有老,何不酌酒盈簟瓢。

黄鹄摩天极高飞,千年一还思故闾。

乍闻笙歌讶子晋,或抚城郭嗟令威。

未知神仙是与非,但见悲鸣入云衢。

人生不称意,炊金馔玉归蒿莱。

仙夫亦自恨离别,贱妾何况孤房栖。

不见东家檐下鹊,朝出暮双归。

比翼栖朱户,交唇饷紫泥。

春出无弹射,秋返偕参差。

苜蓿二庭月,茱萸万里书。

宁可归君号鸱夷,莫遂化作杜鹃啼。

《生辰在途其夜梦长剑耿耿倚天外之句晓起因足成之》

林大春 〔明代〕

昨别关塞秋风清,归途迢递阳欲生。

我生百年忽欲半,宇宙一笑将何成。

长剑耿耿倚天外,疏星脉脉傍河明。

梦馀却记云中字,晨起书之泪满缨。

《帝京篇十首 其十》

李梦阳 〔明代〕

自从黄帝破蚩尤,涿鹿云黄黑帝愁。

盘石果然为碣石,幽州常作帝王州。

《五人墓碑记》

张溥 〔明代〕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