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史部 / 正史類 / 宋史 / 本纪(卷四十一)
拼 译文

卷四十一

宋史

〔史部〕

○理宗一

理宗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諱昀,太祖十世孫。父希盧, 追封榮王,家於紹興府山陰縣,母全氏。以開禧元年正月癸亥生於邑中虹橋里第。 前一夕,榮王夢一紫衣金帽人來謁,比寤,夜漏未盡十刻,室中五采爛然,赤光屬 天,如日正中。既誕三日,家人聞戶外車馬聲,亟出,無所睹。幼嘗晝寢,人忽見 身隱隱如龍鱗。是時,寧宗弟沂靖惠王薨,無嗣,以宗室希瞿子賜名均為沂王后, 尋改賜名貴和。嘉定十三年八月,景獻太子薨,寧宗以國本未立,選太祖十世孫年 十五以上者教育,如高宗擇普安、恩平故事,遂以十四年六月丙寅立貴和為皇子, 改賜名竑,而以帝嗣沂王。六月乙亥,補秉義郎。八月甲子,授右監門衛大將軍, 賜名貴誠。十五年五月丁巳,以竑為檢校少保,進封濟國公。己未,以帝為邵州防 御使。帝性凝重寡言,潔修好學,每朝參待漏,或多笑語,帝獨儼然。出入殿庭, 矩度有常,見者斂容。會濟國公竑與丞相史彌遠有違言,彌遠日謀媒櫱其失於寧宗, 屬意於帝而未遂。

十七年八月丙戌,寧宗違豫,自是不視朝。壬辰,疾篤,彌遠稱詔以貴誠為皇 子,改賜名昀,授武泰軍節度使,封成國公。

閏月丙申,寧宗疾甚,丁酉,崩於福寧殿。彌遠使楊谷、楊石入白楊皇后,稱 遺旨以皇子竑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濟陽郡王、判寧國府,命子昀嗣皇帝位。大赦。 尊楊皇后曰皇太后,同聽政。封竑為濟王,賜第湖州,以醴泉觀使就第。癸亥,詔 宮中自服三年喪。

九月乙亥,詔褒表老儒,以傅伯成為顯謨閣學士,楊簡寶謨閣直學士,並提舉 南京鴻慶宮。柴中行敘復元職,授右文殿修撰、主管南京鴻慶宮。戊寅,詔兄濟王 妻衛國夫人吳氏封許國夫人。己卯,皇太后、皇帝御便殿垂簾。詔以先聖四十九代 孫行可為迪功郎,授判、司、簿、尉;以禮部侍郎程珌、吏部侍郎朱著、中書舍人 真德秀兼侍讀;工部侍郎葛洪、起居郎喬行簡、宗正少卿陳貴誼、軍器監王塈兼侍 講。壬午,葛洪權工部尚書,升兼侍讀。辛卯,祀明堂,大赦。

冬十月戊戌,詔諸路提點刑獄以十一月按理囚徒。己亥,嗣秀王師嵓薨。壬子, 詔百官奉按月給。

十一月甲子,右正言麋溧請承順東朝,繼志述事,壹以孝宗為法,而新政之切 者,曰畏天、悅親、講學、仁民。上嘉納焉。癸未,以五月十六日為皇太后壽慶節。 丁亥,詔改明年為寶慶元年。戊子,以葛洪為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己丑, 詔以生日為天基節。十二月甲午,雪寒,免京城官私房賃地、門稅等錢。自是祥慶、 災異、寒暑皆免。癸丑,開經筵,詔輔臣觀講。詔太后所居殿號曰慈明。辛酉,請 大行皇帝諡號於南郊,諡曰仁文哲武恭孝皇帝,廟號曰寧宗。

寶慶元年春正月壬戌朔,詔舉賢良。庚午,湖州盜潘壬、潘丙、潘甫謀立濟王 竑,竑聞變,匿水竇中,盜得之,擁至州治,以黃袍加其身,守臣謝周卿率官屬入 賀。初,壬等偽稱李全以精兵二十萬助討史彌遠擅廢立之罪,比明視之,皆太湖漁 人及巡尉兵卒,竑乃遣王元春告於朝,而率州兵誅賊。彌遠奏遣殿司將彭任討之, 至則盜平。又遣其客秦天錫托宣醫治竑疾,諭旨逼竑死,尋詔貶為巴陵郡公。辛未, 詔保寧軍節度使師彌為檢校少保。詔以皇太后弟奉國軍節度使楊谷、保寧節度楊石 並開府儀同三司。丙戌,濟王竑訃聞,特輟視朝。己丑,上寧宗諡冊、寶。

二月甲午,詔故太師、武勝定國軍節度使、鄂王岳飛諡忠武。丙申,詔師彌檢 校少師、嗣秀王。丙辰,楚州火。戊午,發廩振在京細民,給犒馬步軍、皇城司守 衛軍有差。

三月癸酉,葬寧宗於會稽永茂陵。

夏四月辛卯朔,寧宗祔廟。壬辰,詔皇兄竑贈少師、保靜、鎮潼軍節度使,直 舍人院王塈等繳奏命,遂寢。丁酉,皇太后手書:「多病,自今免垂簾聽政。」壬 寅,帝兩請皇太后垂簾,不允。辛亥,發廩振在京細民。

五月甲子,詔:「內外文武大小之臣,於國政有所見聞,封章來上,毋或有隱。」 丙寅,詔不熄為保康軍承宣使、嗣濮王。

六月辛卯,太白晝見。丁未,詔史彌遠為太師,依前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封魏 國公。彌遠辭免太師。

秋七月丁丑,滁州大水,詔振恤之。乙酉,詔行大宋元寶錢。

八月壬寅,以司農丞姚子才封事切直,詔進一秩,授秘書郎。癸卯,詔知袁州 趙{政}夫直秘閣、福建提點刑獄,以旌廉吏。丙午,詔侍從、給諫、卿監、郎官, 並在外前執政、侍從、帥臣、監司,各舉廉吏三人。戊申,詔侍從、兩省、台諫、 三衙、知閣、御帶、環衛官,在外前執政、侍從,帥臣、監司、都副都統制及屯戍 主將,其各舉堪充將帥三人。己酉,地震。壬子,張九成贈太師,追封崇國公,諡 文忠。甲寅,以程頤四世孫源為籍田令。乙卯,莫澤言真德秀舛論綱常,簡節上語, 曲為濟王地。詔德秀煥章閣待制、提舉玉隆萬壽宮。丁巳,詔戒貪吏。

九月丙寅,著作佐郎陶崇上保業、慎獨、謹微、持久四事,帝嘉納之。

冬十月癸巳,有流星大如太白。甲寅,詔會稽欑宮所在,稅賦盡免折科,山陰 縣權免三年。十一月癸亥,宣繒兼同知樞密院事,薛極參知政事,葛洪簽書樞密院 事。詔邵州潛藩,可升為寶慶府。筠州與御名音相近,改為瑞州。壬午,雪寒,在 京諸軍給緡錢有差,出戍之家倍之。自是祥慶、災異、霪雨、雪寒咸給。甲申,朱 端常言魏了翁封章謗訕,真德秀奏札誣詆。詔魏了翁落職,奪三秩、靖州居住;真 德秀落職罷祠。

十二月甲辰,詔刪修敕令。是歲,兩浙路戶一百九十七萬五千九百九十六,口 二百八十二萬二千三十二。福建路戶一百七十萬四千一百八十六,口二百五十五萬 三千七十九。

二年春正月癸亥,詔贈沈煥、陸九齡官,煥諡端憲,九齡諡文達。錄張九成、 呂祖謙、張栻、陸九淵子孫官各有差。癸酉,詔布衣李心傳赴闕。戊寅,熒惑入氐。 壬午,太白、歲星、填星合於女。

二月辛卯,臨察御史梁成大言真德秀有大惡五,僅褫職罷祠,罰輕。詔削二秩。

三月癸酉,以久雨,詔大理寺、三衙、兩浙運司、臨安府諸屬縣榷酒所,凡贓 賞等錢,罪已決者,一切勿征,毋錮留妻子。自是霖潦、寒暑皆免。戊寅,詔太常 寺建功臣閣,以「昭勛崇德」為名。己卯,蘄州火。

夏四月己丑,詔輔臣奉薄,其以《隆興格》為制。辛亥,有流星大如太白。

六月丙申,御後殿,賜進士王會龍以下九百八十九人及第、出身有差。壬寅, 詔以孔子五十二代孫萬春襲封衍聖公。

秋七月戊辰,雷電、雨,晝晦,大風。遂安、休寧兩縣界山裂,洪水壞公宇、 民居、田疇。八月乙巳,濟王竑追降巴陵縣公。辛亥,衛涇薨。

九月庚申,雷。

冬十月甲申,詔《寧宗御集》閣以「寶章」為名,仍置學士、待制員。辛丑, 又雷。辛亥,熒惑、歲星、填星合於女,熒惑犯填星。改湖州為安吉州。

十一月甲寅,修祚德廟,以嚴程嬰、公孫杵臼之祀。丙辰,始御紫宸殿。辛酉, 熒惑犯歲星。丙子,日南至,上詣慈明殿。十二月癸卯,親享太廟。

三年春正月辛亥朔,上壽明皇太后尊號冊、寶於慈明殿。壬子,史彌遠二秩。 辛酉,以楊谷、楊石並為少傅。知楚州姚翀朝辭,奏淮楚忠義軍事,上曰:「南北 皆吾赤子,何分彼此,卿其為朕撫定之。」己巳,詔:「朕觀朱熹集注《大學》、 《論語》、《孟子》、《中庸》,發揮聖賢蘊奧,有補治道,朕勵志講學,緬懷典 刑,可特贈熹太師,追封信國公。」三月庚戌朔,詔郡縣長吏勸農桑,抑末作,戒 苛擾。工部侍郎朱在進對,奏人主學問之要,上曰:「先卿《中庸序》言之甚詳, 朕讀之不釋手,恨不與同時。」辛亥,以皇太后尊號冊、寶禮成,侄孫楊鳳孫以下 推恩有差。

夏四月戊戌,宣引前丞相謝深甫孫女謝氏詣慈明殿進見。

五月壬子,詔岳珂戶部侍郎,依前淮東總領兼制置使。

閏月己卯朔,詔:郡縣繫囚不實書歷,未經結錄,守臣輒行特判,憲司其詳覆 所部獄案,歲月淹延者重置於憲。

六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秋七月乙酉,太陰犯心。丁酉,詔振贍被水郡縣,其竹木等稅勿征。丙午,史 彌遠乞歸田裡,詔不允。

八月庚戌,詔謝氏特封通義郡夫人。癸亥,詔凡試邑兩經罷黜,更勿授知縣、 縣令。甲戌,太白、熒惑合於翼。丙子,城太平州,詔知州綦奎進中奉大夫,余推 恩有差。

九月癸未,故觀文殿大學士、魏國公、贈太師留正諡忠宣。丙午,追上寧宗徽 號曰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冬十月甲子,右監門衛大將軍與奭改賜名貴謙,授宜州觀察使,繼沂王后。右 千牛衛將軍孟杓改賜名乃裕,授和州防禦使,繼景獻太子後。甲戌,趙范江東提刑 兼知池州,節制防江水步軍、池州都統司軍馬。

十一月戊寅,奉上寧宗徽號冊寶於太廟。辛巳,日南至,郊,大赦。改明年為 紹定元年。十二月己酉,日旁有氣如珥。壬申,發廩振贍京城細民。大元兵破關外 諸隘,四川制置鄭損棄三關。

紹定元年春正月丙子朔,上壽明慈睿皇太后尊號冊寶於慈明殿。楊谷、楊石並 升少師。

六月壬寅朔,日有食之。己酉,流星晝隕。

秋七月戊戌,熒惑犯南斗。

冬十月戊申,熒惑犯壁壘陣星。丁巳,熒惑、填星合於危。甲子,熒惑犯填星。

十一月癸酉,熒惑入羽林。庚辰,雷。丁酉,詔申嚴皇城司給符之制,照闌入 法。十二月辛亥,以薛極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葛洪參知政事,袁韶同知樞密院 事,鄭清之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二年春正月庚辰,大理司直張衍上檢驗、推鞠四事。詔刑獄人命所關,其令有 司究行之。丁亥,熒惑、歲星合於婁。

二月庚戌,詔歲舉廉吏或犯奸贓,保任同坐,監司、守臣其申嚴覺察。

三月辛卯,詔郡縣繫囚多瘐死獄中,憲司其具獄官姓名以聞,黜罷之。

夏四月庚申,詔郡縣官闕,毋令藝術人、豪民、罷吏借補權攝。

五月,詔成都、潼川路歲旱民歉,制司、監司其亟振恤,仍察郡縣奉令勤惰以 聞。辛巳,賜進士黃朴以下五百五十七人及第、出身有差。詔戶絕者許立嗣,毋妄 籍沒。

六月丁巳,詔通義郡夫人謝氏進封美人。

九月丁卯,台州大水。壬辰,有流星大如太白。

冬十月壬戌,詔台州水災,除民田租及茶、鹽、酒酤諸雜稅,郡縣抑納者監司 察之。

十一月己丑,熒惑入氐。

三年春正月甲申,詔故皇子緝贈保信、奉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永 王,諡沖安。壬辰,知棗陽軍史嵩之創置屯田,以勞賞官兩轉。

二月丙申,日有背氣。戊戌,詔汀、贛、吉、建昌蠻獠竊發,經擾郡縣復賦稅 一年。庚戌,詔趙范起復,依前知鎮江府、節制防江水步並本州在砦軍馬;趙葵起 復,依前知滁州、節制本州屯戍軍馬。壬子,詔故皇子繹賜忠正、保寧軍節度使、 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昭王,諡沖純。

閏月癸酉,逃卒穆椿夜竊入皇城,燒毀甲仗,衛士捕得之,詔磔於市。乙酉, 太白、歲星合於畢。

三月丁酉,雨土。戊申,奉國軍節度使不忄冬薨,贈少傅,追封樂平郡王。

夏四月己卯,漳州、連城盜起,知龍巖縣莊夢詵、尉鍾自強不能效死守土,詔 各削二秩罷。

五月甲寅,檢校少保李全授彰、化保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京東鎮撫使, 依舊京東忠義諸軍都統制。戊午,李全左右金吾衛上將軍,職任仍舊。

六月乙酉,歲星入井。

秋七月丁酉,汀州寧化縣曾氏寡婦晏給軍糧御漳寇有功,又全活鄉民數萬人, 詔封恭人,賜冠帔,官其子承信郎。

九月辛丑,祀明堂,大赦。丙午,美人謝氏進封貴妃。冬十月己巳,熒惑、填 星合於室。

十一月丁酉,有星孛於天市垣。丁未,流星晝隕。十二月庚申,詔錄用孔子四 十九代孫燦補官。李全叛。壬戌,淮東官兵王青力戰,死之,贈右武大夫、蘄州防 御使。甲子,詔:「逆賊李全,反形日著,今乃肆為不道,已敕江、淮制臣率兵進 討,有能擒斬全以降者,加以不次之賞。」乙丑,詔免明年元會禮。以鄭清之參知 政事兼簽書樞密院事,喬行簡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詔:「史彌遠敷奏精 敏,氣體向安,朕未欲勞以朝謁,可十日一赴都堂治事。」丁卯,冊命貴妃謝氏為 皇后。己卯,慈明殿出緡錢百五十萬犒諸軍,振贍在京細民。癸未,上壽明仁福慈 睿皇太后尊號冊寶。

四年春正月戊子,皇太后年七十有五,上詣慈明殿行慶壽禮,大赦,史彌遠以 下進秩有差。賜李心傳同進士出身。壬寅,趙范、趙葵等誅李全於新塘,詔各進兩 秩,余推恩有差。

二月戊午朔,詔:雄邊軍統制、總轄范勝、谷汝礪等誅逆著勞,各官五轉,將 士立功者,趣具等第、姓名來上。丙子,詔起復孟珙從義郎、京西路分,棗陽軍駐 扎。

夏四月戊辰,趙范、趙葵並進中大夫、右文殿修撰,賜紫章服、金帶。丁丑, 以鄭清之兼同知樞密院事;喬行簡簽書樞密院事;趙善湘兵部尚書、江淮制置大使、 知建康府,依舊安撫使;趙范權兵部侍郎、淮東安撫副使、知揚州兼江淮制司參謀 官;趙葵換福州觀察使、右驍衛大將軍、淮東提刑、知滁州兼大使司參議官。

五月丙午,宗室司正檢校少傅、安德軍節度使、天水郡公,加食邑五百戶;貴 謙承宣使;乃裕觀察使。

六月己未,詔魏了翁、真德秀、尤焴、尤龠並敘復元官職祠祿。

七月己丑,日生承氣。丁酉,賈涉女侍後宮,詔封文安郡夫人。庚戌,葛洪資 政殿學士、知紹興府。有流星大如太白。

八月己未,大元兵破武休,入興元,攻仙人關。辛酉,洪咨夔敘復元官祠祿。 辛未,文安郡夫人賈氏封才人。

九月丙戌夜,臨安火,延及太廟,統制徐儀、統領馬振遠坐救焚不力,貶削有 差。上素服視朝,減膳徹樂。庚子,建昌軍火。甲辰,流星晝隕。

冬十月戊午,太常少卿度正、國史院編修官李心傳各疏言:宗廟之制,未合於 古,茲緣災異,宜舉行之。詔兩省、侍從、台諫集議以聞。甲子,以余天錫為戶部 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癸酉,大元兵破蜀口諸郡,御前中軍統制張宣戰青 野原有功,詔授沔州都統。戊寅,以李為煥章閣直學士、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 趙彥吶直龍圖閣、四川安撫制置副使、知興元府、利路安撫使,安癸仲戶部郎中、 總領四川財賦。

十一月乙酉,詔忠義總管田遂力戰而歿,贈武節大夫、忠州刺史,加封立廟。 十二月乙亥,以史嵩之為大理少卿兼京湖制置副使。

五年春正月己丑,以孟珙為京西路兵馬鈐轄、棗陽軍駐紮。庚寅,詔:李全之 叛,淮東提刑司檢法吳澄等出泰州城謁賊,各追官勒停。其不出見賊者高夢月、劉 賓雲循升二資。罵賊而死者海陵簿吳嚞,特贈朝奉郎,官其一子將仕郎。」壬辰, 史嵩之進大理卿、權刑部侍郎、京湖安撫制置使、知襄陽府。壬寅,新作太廟成。

二月癸丑,帝謁太廟。

三月乙酉,詔京城內外免徵商三月。丁酉,日後抱氣、承氣。

夏四月癸亥,以寶章閣直學士桂如淵頃帥蜀日,北兵攻城,不能合謀死守而遁, 致軍民罹殃,反以捷聞,詔褫職罷祠。丁卯,起魏了翁以集英殿修撰知遂寧府。

五月己丑,詔:「昨郁攸為災,延及太室,罪在朕躬,而二三執政,引咎去職。 今宗廟崇成,神御妥安,薛極、鄭清之、喬行簡併復元官。」辛卯,臣僚言:「積 陰霖霪,歷夏徂秋,疑必有致咎之徵。比聞蘄州進士馮傑,本儒家,都大坑冶司抑 為爐戶,誅求日增,傑妻以憂死,其女繼之,弟大聲因赴訴,死於道路,傑知不免, 毒其二子一妾,舉火自經而死。民冤至此,豈不上干陰陽之和?」詔都大坑冶魏峴 罷職。癸巳,太白經天,晝見。戊戌,詔今後齊民有罪,監司、守臣毋輒籍沒其家, 必具聞俟命。

六月乙丑,熒惑、填星合於婁,熒惑順行犯填星。丙子,詔諸獄官不理他務。

秋七月甲申,詔:「近歲北兵再入利、閬,迫近順慶,承奉郎胡元琰攝郡事, 能收散卒,定居民,諭叛將,以全闔郡,以功特轉官三資。」太白入井。丙戌,監 楚州大軍倉富起宗軍變死難,詔贈宣教郎,官一子文林郎。張煥同時被創,害及其 家,詔轉官一資。丁酉,以吳潛為太府少卿、總領淮西財賦,陳貴誼端明殿學士、 同簽書樞密院事。

八月乙卯,起真德秀為徽猷閣待制、知泉州。丁巳,泗州路分劉虎、副都統董 琳焚斷盱泗橋遏金兵。己未,魏了翁以寶章閣待制、潼川安撫使知瀘州。乙丑,賜 進士徐元傑等四百九十三人及第、出身有差。壬申,太白、歲星合於張。甲戌,新 作玉牒殿,奉安累朝玉牒。

九月乙巳,雨雹,雷。

閏月己酉,有流星大如太白。庚戌,彗星出於角。戊辰,史彌遠乞歸田裡,詔 不允。

冬十月戊子,以星變,大赦。金將以盱眙軍來降,赦盱眙,改為招信軍。

十一月己巳,喬行簡累疏乞歸田,詔不允。十二月丙子朔,進封才人賈氏為貴 妃。辛巳,皇太后不豫。壬午,大赦。皇太后崩。癸卯,群臣凡七表請聽政,從之。 詔:外朝大典,不敢輕改,宮中自服三年喪。時宋與大元兵合圍汴京,金主奔歸德 府,尋奔蔡州,大元再遣使議攻金,史嵩之以鄒伸之報謝。

六年春正月己酉,以少傅、保寧軍節度使、嗣秀王師彌判大宗正事,趙善湘光 祿大夫、江淮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加食邑四百戶。戊辰,史彌遠加食 邑千戶。

二月丁丑,上大行皇太后諡曰恭聖仁烈皇后。以趙范為工部侍郎兼中書門下省 檢正公事,趙葵秘書監兼侍講,余天錫禮部侍郎兼侍讀。癸卯,熒惑犯東井。

三月丙辰,大雨、雹。

夏四月壬寅,葬恭聖烈皇后於永茂陵。

五月庚戌,太白、熒惑合於柳。鄧州移剌以城來降。

六月丁酉,史嵩之刑部侍郎兼京湖安撫制置使兼知襄陽府。

秋七月,敗武仙於浙江。

八月,拔唐州。

九月壬寅朔,日有食之。辛亥,祀明堂,大赦。辛酉,經筵官請以御製敬天、 法祖、事親、齊家四十八條及緝熙殿榜、《殿記》宣付史館。

冬十月,江海領襄軍從大元兵合圍金主於蔡州。甲申,史宅之太府少卿,史宇 之將作少監,並賜同進士出身。丙戌,史彌遠進太師、左丞相兼樞密使、魯國公, 加食邑一千戶;鄭清之光祿大夫、右丞相兼樞密使,加食邑一千戶。丁亥,史彌遠 保寧、昭信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進封會稽郡王,仍奉朝請,加食邑封。以薛極 為樞密使,喬行簡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陳貴誼參知政事兼簽書樞密院事。詔: 「史彌遠有定策大功,勤勞王室,今以疾解政,宜加優禮。長子宅之權戶部侍郎兼 崇政殿說書,次子宇之直華文閣、樞密院副都承旨,長孫同卿直寶章閣,次孫紹卿、 良卿、會卿、晉卿並承事郎,女夫趙汝禖軍器少監,孫女夫趙崇榟官一轉。」己丑, 詔崔與之、李、鄭性之赴闕。庚寅,以顯謨閣待制、知福州真德秀兼福建安撫使。 乙未,史彌遠薨,贈中書令,追封衛王,諡忠獻。詔戒貪吏。

十一月乙巳,給事中莫澤等言,差提舉千秋鴻禧觀梁成大暴狠貪婪,苟賤無恥, 詔奪成大祠祿。丙午,詔改明年為端平元年。己未,以魏了翁為華文閣待制、知瀘 州、潼川安撫使,賜金帶。癸亥,進趙葵兵部侍郎、淮東制置使兼知揚州。甲子, 台臣劾刑部尚書莫澤貪淫忮害,罷之。丙寅,權工部尚書趙范言:「宣和海上之盟, 厥初甚美,迄以取禍,其事不可不鑒。」帝嘉納之。丁卯,詔趙葵任責防禦。戊辰, 禮部郎中洪咨夔進對:今日急務,進君子,退小人,如真德秀、魏了翁當聚之於朝。 帝是其言,命咨夔洎王遂同為監察御史。己巳,趙葵入見,帝問以金事,對曰: 「今國家兵力未贍,姑從和議。俟根本既壯,雪二帝之恥,以復中原。」十二月戊 寅,史宅之繳納賜第,詔給賜本家,仍奉家廟。庚辰,以薛極為觀文殿大學士、知 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甲申,吳潛太府卿,仍淮西總領財賦,暫兼沿江制置、知建 康府。戊申,洪咨夔言:「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袁韶,仇視善類,諂附彌遠, 險忮傾危。」詔袁韶奪職、罷祠祿。壬辰,台臣言:「趙善湘、陳晐、鄭損納賂彌 遠,怙勢肆奸,失江淮、荊襄、蜀漢人心,罪狀顯著。」詔趙善湘有討李全功,特 寢免;陳晐與祠,鄭損落職與祠。

端平元年春正月庚子朔,詔求直言。侍從、卿監、郎官,在外執政、從官,舉 堪為監司、守令者各二人。三衙、統帥、知閣、御帶、環衛官,在外總管、軍帥, 舉堪為將帥者各二人。鍾震、陳公益、李性傳、張虙併兼侍讀。徐清叟、黃朴、李 大同、葉味道併兼崇政殿說書。辛丑,趙范依前沿江制置副使,權移司知黃州,史 嵩之權京湖安撫制置使兼知襄陽府,陳韡華文閣待制,仍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使。 詔德安三關使彭哲,去年十月北兵至,棄關遁,削二秩勒停。乙巳,賜故少傅、權 參知政事任希夷諡宣憲。丙午,詔趙范兼淮西制置副使,任責防禦。太白、熒惑合 在斗。戊申,金主完顏守緒傳位於宗室承麟。己酉,城破,守緒自經死,承麟為亂 兵所殺,執其參知政事張天綱。丙寅,詔:「太師、中書令榮王已進王爵,宜封三 代,曾祖子奭贈太師、吳國公,祖伯旴贈太師、益國公,父師意贈太師、越國公。」 戊辰,以樞密院言,詔:「京西忠順統制江海、棗陽同統制郭勝,向因所部兵行劫, 坐不發覺,除名、廣州拘管。遇赦還軍前自效有功,並敘復元受軍職。」史嵩之露 布告金亡,謹遣郭春按循故壤,詣奉先縣汛掃祖宗諸陵。還師屯信陽。命王旻守隨 州,王安國守棗陽,蔣成守光化,楊恢守均,並益兵飭備,經理唐、鄧屯田。

二月辛未,監察御史洪咨夔言:「上親政之始,斥逐李知孝、梁成大,其諂事 權奸,黨私罔上,倡淫黷貨,罪大罰輕。」詔李知孝削一秩,罷祠;梁成大削兩秩。 壬申,以趙彥吶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興元府。丁亥,詔端平元年正月以前諸命官 貶竄物故者,許令歸葬。

三月己酉,以賈涉子似道為籍田令。辛酉,詔遣太常寺主簿朱揚祖、閣門祗候 林拓詣洛陽省謁八陵。

四月辛未,詔遣朱復之詣八陵,相度修奉。丁丑,詔:「比年宗親貧窶,或致 失所。甚非國家睦族之意。大宗正司、南外西外宗正司,其申嚴州郡,以時贍給, 違者有刑。」監察御史王遂言:「史嵩之本不知兵,矜功自侈,謀身詭秘,欺君誤 國,留之襄陽一日,則有一日之憂。」不報。戊寅,歲星守太微垣上相星。壬午, 監察御史洪咨夔言:「今殘金雖滅,鄰國方強,益嚴守備猶恐不逮,豈可動色相賀, 渙然解體,以重方來之憂?」上嘉納。甲申,日生赤暈。丙戌,以滅金獲其主完顏 守緒遺骨告太廟,其玉寶、法物並俘囚張天綱、完顏好海等命有司審實以聞。庚寅, 詔授孟珙帶御器械,京、襄部押官屬陳一薦、江海官兩轉,餘論功行賞。金降人夾 谷奴婢改姓同名鼎,王聞顯、呼延實、來伯友、石大瑞、白華各授官有差。丁酉, 臣僚言:「江淮、荊襄諸路都大提點坑冶吳淵,恃才貪虐,籍人家貲以數百萬計, 掩為己有,其弟潛違道干譽,任用非類。」詔吳淵落右文殿修撰,吳潛落秘閣修撰, 並放罷。

五月庚子,薛極卒,贈少師。戊申,太平州螟。己酉,太陰入氐。乙卯,詔李 知孝瑞州居住,梁成大潮州居住,莫澤南康軍居住,並再降授官,尋盡追爵秩。詔 魏了翁赴闕。丙辰,以趙范為兩淮制置使、節制軍馬兼沿江制置副使。壬戌,以崔 與之為端明殿學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陳韡權工部尚書、知隆興府、江西安撫 使。丙寅,詔:「黃干、李燔、李道傳、陳宓、樓昉、徐宣、胡夢昱皆厄於權奸, 而各行其志,沒齒無怨,其賜諡、復官、優贈、存恤,仍各錄用其子,以旌忠義。 戴野,其復元資,以勵士風。」建陽縣盜發,眾數千人,焚劫邵武、麻沙、長平。

六月戊辰朔,鄭清之等進奏選德殿柱有金書六字曰:「毋不敬,思無邪。」上 曰:「此坐右銘也。」庚午,熒惑、填星合於胃。壬申,詔蠲漳、泉、興化三州丁 米錢。丙子,以李鳴復為侍御史兼侍講。戊寅,以喬行簡知樞密院事,曾從龍參知 政事,鄭性之簽書樞密院事,陳貴誼兼同知樞密院事。己卯,詔:「故巴陵縣公竑 可盡複本身官爵,有司其檢視墓域,以時致祭。妻吳昨自請為尼,特賜慧淨法空大 師,紹興府月給衣資緡錢。」詔殿司選精銳千人,命統制婁拱、統領楊辛討捕建陽 縣盜。幸巳,詔故端明殿學士、開府儀同三司史彌遠贈資政殿大學士,諡忠宣。熒 惑犯填星。丙戌,有流星大如太白。戊子,日暈不匝,生格氣。癸巳,史嵩之進兵 部尚書。禁毀銅錢作器用並貿易下海。

秋七月乙巳,詔嘉興縣王臨年百二歲,補迪功郎致仕。

八月癸酉,詔:「河南新復郡縣,久廢播種,民甚艱食,江、淮制司其發米麥 百萬石往濟歸附軍民,仍榜諭開封、應天、河南三京。」甲戌,朱揚祖、林拓朝謁 八陵回,以圖進,上問諸陵相去幾何及陵前澗水新復,揚祖悉以對,上忍涕太息。 乙亥,以趙范為京河關陝宣撫使、知開封府、東京留守,趙葵京河制置使、知應天 府、南京留守,全子才關陝制置使、知河南府、西京留守。甲午,權邵武軍王野以 平建陽寇有功,官兩轉,余推賞有差。

九月庚子,趙范依舊京西、湖北安撫制置大使、知襄陽府。辛丑,熒惑入井。 壬寅,趙范言:「趙葵、全子才輕遣偏師復西京,趙楷、劉子澄參贊失計,師退無 律,致後陣敗覆。」詔趙葵削一秩,措置河南、京東營田邊備;全子才削一秩,措 置唐、鄧、息營田邊備;劉子澄、趙楷並削三秩放罷。又言:「楊義一軍之敗,皆 由徐敏子、范用吉怠於赴援,致不能支。」詔范用吉降武翼郎,徐敏子削三秩放罷, 楊義削四秩,勒停自效。己酉,真德秀言:權臣罔上,講筵官亦傅會其言,今承其 弊,有當慮者五事,並及泉、漳寇盜、鹽法之弊。帝嘉納之。詔:進士何霆編類朱 熹解注文字,有補經筵,授上文學。

冬十月己卯,真德秀進《大學衍義》。辛卯,陳貴誼薨,贈少保。

十一月壬子,京、湖制司創鎮北軍,詔以襄陽府駐紮御前忠衛軍為名。壬戌, 太白經天。十二月己卯,大元遣王楫來。戊子,王楫辭於後殿。辛卯,遣鄒伸之、 李復禮、喬仕安、劉溥報謝,各進二秩。

  • 上一篇: 卷四十
  • 下一篇: 卷四十二
  • 宋史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宋史》全書有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共計496卷,約500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更多本纪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