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籍 / 子部 / 醫家類 / 溫病條辨 / 卷六·解儿难(痙病螈病總論)
拼

痙病螈病總論

溫病條辨

〔子部〕

《素問》謂太陽所至為痙,少陽所至為螈。蓋痙者,水也;螈者,火也;又有寒厥,熱厥之論最詳。

後人不分痙、螈、厥為三病,統言曰驚風痰熱,曰角弓反張、曰搐搦、曰抽掣、曰癇、痙、厥。方中行作《痙書》,其或問中所論,亦混螈而為痙,籠統議論。葉案中治癇、痙、厥最詳,而統稱痙厥,無螈之名目,亦混螈為痙。考之他書,更無分別,前痙病論因之,從時人所易知也。謹按痙者,強直之謂,後人所謂角弓反張,古人所謂痙也。螈者,蠕動引縮之謂,後人所謂抽掣、搐搦,古人所謂螈也。抽掣搐搦不止者,螈也。時作時止,止後或數日,或數月復發,發亦不待治而自止者,癇也。四肢冷如冰者,厥也;四肢熱如火者,厥也;有時而冷如冰,有時而熱如火者,亦厥也。大抵痙、螈、癇、厥四門,當以寒熱虛實辨之。自無差錯。仲景剛痙柔痙之論。為傷寒而設,未嘗議及螈病,故總在寒水一門,兼風則有有汗之柔痙,蓋寒而實者也;除寒痙外,皆螈病之實而熱者也。濕門則有寒痙有熱螈,有實有虛;熱病久耗其液,則成虛熱之螈矣。前列小兒本髒自病一條,則虛熱也。產後驚風之痙,有寒痙,仲景所云是也;有熱螈,本論所補是也。總之痙病宜用剛而溫,螈病宜用柔而涼。又有痙而兼螈,螈而兼痙,所謂水極而似火,火極而似水也。至於癇證,亦有虛有實,有留邪在絡之客邪,有五不可發汗,即不發汗之辛甘,亦在所當禁也。且傷志過極之髒氣,葉案中辨之最詳,分別治之可也。瑭因前輩混螈與痙為一證,故分晰而詳論之,以備裁采。

  • 上一篇: 小兒易痙總論
  • 溫病條辨
    溫病條辨
    《溫病條辨》,清代吳瑭(鞠通)著(1798年),為溫病通論著作。該書在清代眾多溫病學家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完全獨立於傷寒的溫病學說體系,創立了三焦辨證綱領,為溫病創新理論之一。在溫邪易耗傷陰液思想的指導下,吳鞠通倡養陰保液之法,並擬訂了層次分明的溫病治法方藥體系,故《溫病條辨》被稱為清代溫病學說標誌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