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魏晉 / 陶淵明 / 桃花源記
拼 译 译

《桃花源記》

陶淵明 〔魏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 -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記了路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面隱隱約約透着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這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裡來的。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這裡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裡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兒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裡的人問漁人現如今是什麼世道,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後,就向村裡的人告辭。村裡的人告訴他:「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之後,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竟然迷路了,後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着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不久後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注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6)
武陵:郡名,現在湖南常德市一帶。
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緣:沿着,順着。
行:前行,走。
遠近:偏義複詞,僅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見。
夾岸:溪流兩岸。
雜:別的,其他的。
芳草鮮美:花草鮮嫩美麗。芳:花;鮮美:鮮艷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非常。
異之:即「以之為異」,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為異,對······感到驚異,認為······是奇異的。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
復:繼續。
前:名詞活用為狀語,向前。(詞類活用)
欲:想要。
窮:形容詞用做動詞,窮盡,走到······的盡頭。
林:代指桃花林。
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消失(詞類活用)
便:於是,就。
得:發現。
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似的。
舍:捨棄,丟棄,文中指離開。
初:起初,剛開始。
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才:副詞,僅。
復:又,再。
行:行走。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平:平坦。
曠:開闊;寬闊。
屋舍:房屋。
儼(yǎn)然:(古今異義)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形容齊整;形容莊嚴。
之:這。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種作:指世代耕種勞作的人。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因為桃花源人從秦到晉一直與世隔絕)
黃髮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黃髮,古時認為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象徵,這指老人。垂髫,古時小孩不扎結頭髮,頭髮下垂,這裡指小孩子。(借代修辭)髫,小孩垂下的短髮。
並: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大驚:於是很驚訝。乃:於是就。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詳細地。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yāo):通「邀」,邀請。(通假字)
咸:副詞,都,全。
問訊:打聽消息。
云:說。
先世:祖先。
率:率領。
妻子:(古今異義)古義:指妻子、兒女。「妻」「子」是兩個詞,不是現代漢語的「妻子」今義: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縣的人
絕境:(古今異義)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明顯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 絕:絕處。
復:再,又。
焉: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從這裡。
遂:於是。
間隔:隔斷,隔絕。
今:現在。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於現在漢語的「無論」(古今異義)。
為:對、向。
具言:詳細地說。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嘆惋:感嘆,惋惜。
余:其餘,剩餘。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至:到。
停:停留。
辭:辭別。
去:離開。
語:告訴。
不足:不值得。(古今異義)
為:介詞,向、對。
既:已經。
便扶向路:就順着舊的路(回去)。扶:沿着、順着。向:從前的、舊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做標記。(詞類活用)
及:到達。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詣(yì)太守:指拜見太守。詣,到。特指到尊長那裡去。
如此:像這樣,指在桃花源的見聞。
即:立即。
遣:派遣。
尋向所志: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 向,先前。 志(名詞),標記。(所+動詞譯為名詞)
遂:終於。
復:再。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隱士。
也:表判斷。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 計劃,打算。(詞類活用)
未:沒有。
果:實現。
未果:沒有實現。
尋:不久。
終:死亡。
問津:問路,這裡是探訪,訪求的意思。津:本義渡口。

參考資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室 .九年義務教育標準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65-169 .

桃花源記 - 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髮」、「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桃花源記 - 創作背影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了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陶淵明

作者: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其它诗文

《止酒》

陶淵明 〔魏晉〕

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閒止。

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裡。

好味止園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

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營衛止不理。

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

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

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涘。

清顏止宿容,奚止千萬祀。

《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二》

陶淵明 〔魏晉〕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顏。

天地共俱生,不知幾何年。

靈化無窮已,館宇非一山。

高酣發新謠,寧效俗中言!。

《述酒》

陶淵明 〔魏晉〕

重離照南陸,鳴鳥聲相聞;秋草雖未黃,融風久已分。

素礫皛修渚,南嶽無餘雲。

豫章抗高門,重華固靈墳。

流淚抱中嘆,傾耳聽司晨。

神州獻嘉粟,西靈為我馴。

諸梁董師旅,芊勝喪其身。

山陽歸下國,成名猶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樂不為君。

平王去舊京,峽中納遺薰。

雙陽甫雲育,三趾顯奇文。

王子愛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練九齒,閒居離世紛。

峨峨西嶺內,偃息常所親。

天容自永固,彭殤非等倫。

《雜詩十二首·其一》

陶淵明 〔魏晉〕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陶淵明 〔魏晉〕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复制

《雜詩 其五》

陶淵明 〔魏晉〕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

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當幾許,未知止泊處。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复制

《奉報翰林張舍人見遺之詩》

陶淵明 〔魏晉〕

百蟲笑秋律,清削月夜聞。曉棱視聽微,風剪葉已紛。

君子鑒大雅,老人非俊群。收拾古所棄,俯仰補空文。

孤韻恥春俗,餘響逸零雰。自然蹈終南,滌暑凌寒氛。

岩霰不知午,澗澌鎮含曛。曾是醒古醉,所以多隱淪。

江調樂之遠,溪謠生徒新。眾蘊有餘采,寒泉空哀呻。

南謝竟莫至,北宋當時珍。賾靈各自異,酌酒誰能均。

昔詠多寫諷,今詞詎無因。品松何高翠,宮殿沒荒榛。

苔趾識宏制,沙潈游崩津。忽吟陶淵明,此即羲皇人。

心放出天地,形拘在風塵。前賢素行階,夙嗜青山勤。

達士立明鏡,朗言為近臣。將期律萬有,傾倒甄無垠。

鸑鷟應蟋蟀,絲毫意皆申。況於三千章,哀叩不為神。

复制

《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 其十四》

陶淵明 〔魏晉〕

重五去未遠,重九倏已至。不論家與客,遇節必爛醉。

前日朝未興,有謁入客次。病酒不遑肅,匪敢挾長貴。

知我□□我,草木故有味。

复制

《臘月十八日呈子京》

陶淵明 〔魏晉〕

歲去如奔馬,殘日十有三。

侄為當嫁女,甥是未婚男。

叢然猥俗並,殊非力所堪。

嗟予本支離,塵事素不能。

東床書一架,西榻經一函。

如是歲月深,吻舌如滕緘。

惟有陶淵明,常欲共清談。

床頭酒盈壺,亦欲同醺酣。

二十一二間,煩事如掃芟。

期使堂下空,宴笑同所耽。

清尊酌宜深,古語交嶄岩。

夜久燈熒熒,金波忽東南。

歲宴獨優遊,庶幾為不凡。

复制

《太常卿楊邃庵示以止酒唱和詩一冊餘思嘗為酒困欲戒之而未能因詩有感次陶淵明韻二首 其一》

陶淵明 〔魏晉〕

古人重盟戒,有戒戒即止。所戒不止酒,戒在沉緬里。

弛戒終狂夫,慎戒乃君子。初戒雖忤時,戒定還自喜。

有如戒前車,必戒淺近起。又如戒履霜,漸者戒之理。

戒色既在壯,戒得亦在已。所以伯禹戒,衛武亦戒矣。

而我不嚴戒,戒心蕩無涘。從此戒作師,承戒如承祀。

复制

《陶淵明寫真圖》

陶淵明 〔魏晉〕

淵明歸去潯陽曲,杖藜蒲鞋巾一幅。陰陰老樹囀黃鶯,艷艷東籬粲霜菊。

世紛無盡過眼空,生事不豐隨意足。廟廊之姿老蓬蓽,環堵蕭條僅容膝。

大兒頑鈍懶詩書,小兒嬌痴愛梨栗。老妻日暮荷鋤歸,欣然一笑共蝸室。

哦詩未遣愁肝腎,醉里呼兒供紙筆。時時得句輒寫之,五言平淡用一律。

田家酒熟夜打門,頭上自有漉酒巾。老農時問桑麻長,提壺挈榼來相親。

一尊徑醉北窗臥,蕭然自謂羲皇人。此公聞道窮亦樂,容貌不枯似丹渥。

儒林紛紛隨溷濁,山林高義久寂寞。假令九原今可作,舉公藍輿也不惡。

复制

《愛蓮說》

陶淵明 〔魏晉〕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