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明代 / 鍾惺 / 浣花溪記
拼 译 译

《浣花溪記》

鍾惺 〔明代〕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

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如玦、如帶、如規、如鈎,色如鑒、如琅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然必至草堂,而後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宮,溪時遠時近。

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

水木清華,神膚洞達。

自宮以西,流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雲通灌縣,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復見溪。

如是者數處,縛柴編竹,頗有次第。

橋盡,一亭樹道左,署曰「緣江路」。

過此則武侯祠。

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水檻,乃睹「浣花溪」題榜。

過橋,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溪周之,非橋不通,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

由此亭還度橋,過梵安寺,始為杜工部祠。

像頗清古,不必求肖,想當爾爾。

石刻像一,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

碑皆不堪讀。

鍾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東屯險奧,各不相襲。

嚴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於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

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可以應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

時萬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頃之霽。

使客游者,多由監司郡邑招飲,冠蓋稠濁,磬折喧溢,迫暮趣歸。

是日清晨,偶然獨往。

楚人鍾惺記。

浣花溪記 - 譯文及註釋

譯文出成都城南門,左邊是萬里橋。向西折行的細而美、長而彎,所見像套連的圈兒、像開口的玉環、像帶子、像圓規、像彎鈎、水色像明鏡、像碧玉、像濃綠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現一派青碧色、在城下迴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帶,然後才有「浣花溪」這一專門名稱,這是因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兒罷了。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宮。溪流一會兒遠,一會兒近。青竹翠柏鬱鬱蔥蔥,顯得對岸濃蔭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盡頭,平望像一片薺菜。水光樹色,清幽而絢麗,使人表里澄徹,神清氣爽。從青羊宮往西,因溪水匯流而架設了三座橋,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轎夫說通向灌縣,或者這就是所謂「江從灌口來」的說法吧。

溪東面住有人家,這時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見;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現在眼前。象這樣的情形有好幾處。溪岸人家用樹枝、竹條編紮成門戶和籬牆,很是齊整。走盡了橋,路旁邊立着一座亭子,題寫着「緣江路」幾個字。過了這裡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橋跨越溪身,橋上有臨水的欄杆覆圍着,到此才看見題着「浣花溪」字樣的匾額。過橋,是一片小小的陸地,象梭子那樣橫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環繞着它,沒有橋便無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題字為「百花潭水」。從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過橋經過梵安寺,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畫得十分清朗古樸,不見得一定強求惟妙惟肖,但想來杜甫應當是這個模樣。還有一塊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傳記,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華陽縣令時所製作的。碑文全都沒法讀了。

鍾惺說:杜甫的兩處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環境幽遠,在夔州東屯的,地方險僻,兩者互不相同。假如嚴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過晚年,患難時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是天意要派定這位老詩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現罷了:在艱難潦倒中流離奔波,卻仍能選擇勝地處身;胸襟安閒從容,可以應付世事,這同孔子變換服裝、客居在司城貞子家裡避難時的情形是一樣的啊。

其時為萬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時象是要下雨,不一會兒便雲開天晴了。朝廷使臣出來遊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縣長官邀請參加飲宴,官場中人稠雜而渾濁,象石磬那般彎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鬧聲充滿四方。將近黃昏時分連忙回家。這天清晨,我偶然獨自前往。楚人鍾惺作記。

注釋浣花溪:浣花溪又稱百花潭,在成都西部,唐朝大詩人杜甫曾卜居於此,並在溪畔建有草堂。萬里橋:在今四川成都市南,舊名長星橋。傳說三國時蜀國費禕(yī)出使吳國,諸葛亮在這裡替他餞行說:「萬里之行始於此。」因此改稱萬里橋。玦(jué):似環而有缺口的玉佩。規:畫圓形的工具。這裡指圓弧。色如鑒、如琅玕、如綠沉瓜:顏色像鏡子,像美麗的石頭,像綠沉瓜。鑒,鏡子。琅玕,美石,詩人多以青琅玕來比竹。綠沈瓜,一種深綠色的瓜,史載梁武帝西苑食綠沉瓜。窈(yǎo)然:幽深的樣子。瀠(yíng)回:水流迴旋的樣子。委:江河下游。草堂:杜甫寓居成都時,曾在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草堂。少陵:指杜甫,他在詩中自稱「少陵野老」。浣花居,在浣花溪的住宅,就是草堂。青羊宮:道觀名,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浣花溪附近。傳說是老子與關尹喜相約會見的地方,明初蜀王朱椿重建。蒼然:幽深碧綠的樣子。平望如薺:平望過去,樹木像薺菜一樣。平望,平視。水木清華:水光樹色清幽美麗。神膚洞達:指清新舒爽。流匯而橋者三:溪水所流經的橋有三座。舁(yú)夫:抬轎子的人。舁,抬。灌縣:今四川灌縣。江從灌口來:這是杜甫《野望固過常少仙》中的詩句。江,指錦江。錦江發源於郫縣,流經成都城南,是岷江的支流。岷江發源於岷山羊膊嶺,從灌縣東南流經成都附近,納錦江。故上文說「通灌縣」。灌口,灌縣古為灌口鎮,西北有灌口山。縛柴編竹:用柴竹做門牆。武侯祠:諸葛亮祠,因其生前為武鄉侯,故稱。水檻:臨水的欄杆。梵安寺:在今成都市南,本名浣花寺,宋改梵安寺,因與杜甫草堂相近,俗稱草堂寺。杜工部祠:宋人呂大防就杜甫草堂故址建祠,因杜甫曾任工部員外郎,稱杜工部祠。想當爾爾:謂想象中的杜甫大概是這個樣子。爾爾,如此。何仁仲:萬曆時為夔州通判。別駕,即通判。嚴公:指嚴武。杜甫漂泊四川,依鎮守成都的嚴武,在浣花溪構築草堂,安居了幾年。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嚴武死,杜甫離開成都,準備出川。暇整:即「好整以暇」,形容遇事從容不迫。《左傳·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於楚也,子重問晉國之勇,臣對曰:『好以眾整。』曰:『又何如?』臣對曰:『好以暇。』」萬曆辛亥:萬曆三十九年(1611)。頃之霽(jì):一會兒天晴了。霽,天放晴。使客:朝廷派的使臣。監司:監察州郡的官。磬折:彎腰敬禮的情狀。趣(cù):同「促」,急速。楚人:竟陵戰國時為楚地,因此鍾惺自稱楚人。▲

李世躍,,謝康.青年必讀古文手冊.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年:403-404

董義連.中國歷代散文精選讀本.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年:325-326

浣花溪記 - 賞析

《浣花溪記》一文記述了作者遊覽浣花溪和杜及草堂的經歷。文章以浣花溪為線索,主要寫溪,兼及他物。作者是以自己的遊蹤所至展開描寫的,由於其沿溪而下最後走到杜工部祠,所以文章隨着溪流的宛出逶迤一步步敘讀者引入勝境。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自開篇起到「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止,寫浣花溪的地理位置、溪流走向、景色概貌及享有盛名的緣由;第二部分,從「行三四里」至「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記敘遊覽浣花溪的所見、所聞、所感;第三部分,從「時萬曆辛亥十月十七日」至篇末,交代遊覽的時間、天氣和作者與世人不同的遊覽境況。作者在寫景中,蘊含着對杜及處於窮愁奔走之際仍能擇勝而居的崇敬,寄託了自己卑流庸俗禮教,追求清閒自適的情懷。

文章第一段,是作者對浣花溪的總體印象。作者從浣花溪的方位落筆,接着以「西折纖秀長曲」總寫溪水的流向和形狀。進而用「如連環、如玦、如帶、如規、如鈎」五個比喻,極寫縱目所見溪流的曲折多變,生動地描繪溪流的形狀。而後又以「鑒」「琅玕」「綠沉瓜」喻溪水,展現了它清澈透明、瑩然如鏡而又澄碧柔美的特點。作者窮形盡相地描寫溪水的形狀和顏色,引起讀者多方面的聯想。接着作者把筆鋒出到流點小處,對「長曲」下游給予概括描寫:「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至此才點出浣花溪的名字。這句話收束並緊承前文的比喻,分別從顏色和形狀兩方面着筆,最後雙承一收,句法錯綜而行文嚴密,描繪出一幅完整而豐富的圖景。接着,用「然」承上文「皆浣花溪委也」作一出折,作者特地強調浣花溪與杜及草堂的關係。這一精當的議論,褒揚了杜及的名望,為後文的進一步議論作鋪墊。

第二段,作者把筆墨落到浣花溪附小的青羊宮,寫隨溪前行所見之景。「溪時遠時小」,從空間感覺上寫溪水的曲折迂迴;「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描寫岸上竹柏成蔭,蒼然一片,隔岸而望,黑鬱郁的幾乎沿溪儘是;「平望如薺」,形容樹木在遠望中猶如小草一般,與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天邊樹若芥」意蘊相小。「水木清華,神膚洞達」,總寫兩句,表現浣花溪山光水色的清幽秀麗,增添了文章情趣。杜及在窮愁奔走中猶能擇此勝地而居,這樣曠達的襟懷令人欽佩不已。這一段描寫青羊宮附小的浣花溪景色,流野空闊。

第三段介紹浣花溪的源流,但僅從轎夫口中側面點出,一筆帶過,作為傳聞之辭。而重點寫溪旁人家,錯落有致,景色如畫。凡有人家住處,溪流就被遮擋;一到沒有人家的空闊出,溪流又呈現在流野之中,「如是者數處」,寫出人家錯落和溪流掩映的情狀,於溪水的隱現中抒發了愉悅之情,頗有風致。「縛柴編竹,頗有次第」兩句以工整的句式描寫臨溪人家的風貌,展現出其鄉野淳樸之趣,成為沿溪景致的點綴。隨後,作者一一交代沿溪的「緣江路」亭、武侯祠、「浣花溪」題榜等古蹟。抵達此行的目的地杜及祠堂後,作者不再着力寫水,出而描寫這座建於宋代的杜工部祠。作者未對其作濃墨重彩的描摹,寫祠中的畫像,僅以「清古」二字傳其風神,以求與溪之清逸相協調。這一段介紹浣花溪、杜及祠,意在為寫杜及及由此引發的感慨蓄勢。

第四段中,作者直抒胸臆,敘說杜及「窮愁奔走」之事,以此反映杜及在窮困之時依然憂國憂民的偉大精神,突出杜及幽恬淵靜的人格與從容的風度。行文至此,作者對杜及的敬仰、愛慕躍然紙上,凸顯了文章主題。

最後一段,交代出遊的時間和經過。作者厭惡世俗的應酬,清早獨自探訪杜及草堂,正是其高潔自持情懷的體現。文末用自己「偶然獨往」同「使客游者」的附庸風雅、冠蓋喧譁相比照,表達了作者對附庸風雅的達官顯貴的嘲諷和鄙流,從另一個側面也表現出作者對杜及的敬仰和對浣花勝地的熱愛。並襯之以「是日清晨,偶然獨往」,烘托出作者的孤獨之感。

這篇文章結構緊湊,線索清晰,作者以浣花溪為主線把所觀所感貫穿其中。最後兩段,以「鍾子曰」發感想,實仿古辭賦篇末亂辭之例;記出遊時日及緣起並具名,實仿唐宋古文家遊記體例。這兩段體現出作者對人生境界的思考。文中寫景,善用比喻、白描,其語言顯示了竟陵派散文的獨特風格。▲

西渡.名家讀古文(下 ).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357-358

《中國歷代文學名篇》編委會.中國歷代文學名篇.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323

石冬香,田榮 等.三名文品.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61-762

浣花溪記 - 創作背影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由同谷(今甘肅成縣)流亡到成都,借住在浣花溪邊的草堂寺里。中進士後,授官行人司行人的鐘惺於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奉命使蜀,當年十月到達成都。作者在遊覽成都浣花溪杜工部祠後,於十月十七日寫了這篇《浣花溪記》。

黎瑛 等.大學語文(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116

鍾惺

作者:鍾惺

鍾惺(1574~1624) 明代文學家。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曾任工部主事,萬曆四十四年(1616)與林古度登泰山。後官至福建提學僉事。不久辭官歸鄉,閉戶讀書,晚年入寺院。其為人嚴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他與同里譚元春共選《唐詩歸》和《古詩歸》(見《詩歸》),名揚一時,形成「竟陵派」,世稱「鍾譚」。 

鍾惺其它诗文

《西陵峽》

鍾惺 〔明代〕

過此即大江,峽亦終於此。

前途豈不夷,未達一間耳。

辟入大都城,而門不容軌。

虎方錯其牙,黃牛喘未已。

舟進卻湍中,如狼疐其尾。

當其險夷交,跳伏正相踦。

回首黃陵沒,此身才出匭。

不知何心魂,禁此七百里。

夢者入鐵圍,醒猶忘在幾。

賴茲歷奇奧,得悟垂堂理。

复制

《北固夜歸》

鍾惺 〔明代〕

游遲畏晚天,晚際反淒妍。

好月下山路,順風歸浦船。

雲濤孤棹外,市塢半燈邊。

回首蒼蒼處,金焦在亂煙。

复制

《瞿唐》

鍾惺 〔明代〕

至此始稱峽,岸束江齟齬。

江勢有往還,前山幾茹吐。

兩崖何所爭,終古常相拒。

水石日夜戛,無所觸而怒。

灩澦根孤危,悍流不能去。

立石如堵牆,中劈才一縷。

岸回不見江,舟行無乃迕。

舟過其隙中,乃知此其戶。

還顧始自失,憮然警徒旅。

复制

《江行俳體十二首 其二》

鍾惺 〔明代〕

五載前曾說此游,問程結伴幾春秋。艱難水陸千餘里,大小關梁六易舟。

畏路刺船頻裸體,乘流開柁緩梳頭。順風一日行三日,莫待依灘怨石尤。

复制

《江行俳體十二首 其四》

鍾惺 〔明代〕

巴舷吳榜簇江干,市儈村倡半倚灘。系籍慣豗鄉閥閱,投單例辦敝衣冠。

女兒編竹成長纜,乞子施竿覓剩盤。小釜群炊如候代,奚奴亭午未朝餐。

复制

《江行俳體十二首 其七》

鍾惺 〔明代〕

羞從狐鼠敘行蹤,隨例輸錢買印封。半月員程過一月,杪冬孤艇發初冬。

持符官卒尊於吏,附舶儒生賤似傭。估客孝廉陽不問,胡床指顧太從容。

复制

《江行俳體十二首 其八》

鍾惺 〔明代〕

小聚星晨屢斷連,山椒一縷露人煙。土音偏不移雞犬,市暨通行雜鈔錢。

澤國火耕兼水耨,霜林棗地接楓天。時艱夜禁明書楔,撥剌更更響釣船。

复制

《寄懷表兄王幼振兼邀枉過》

鍾惺 〔明代〕

病來疏舊友,老至念周親。

五十餘中表,存亡凡幾人。

回頭梨栗日,彈指杖輿身。

莫悔前時闊,從今相過頻。

复制

《月下新桐喜徐元嘆至》

鍾惺 〔明代〕

是物多妨月,桐陰殊不然。

長如晨露引,不隔晚涼天。

綠滿清虛內,光生幽獨邊。

懷新君亦爾,到在夕陽先。

复制

《江行俳體十二首 其十二》

鍾惺 〔明代〕

鳴榔打鼓暮乘潮,借得官舟勝客?。奴子暫時聊意氣,朋從此日也逍遙。

公然耽首橫銀榜,無數漁罾避畫橈。睡醒卻詢瓜步岸,長年前指廣陵橋。

复制

《暮春水仙花 其一》

鍾惺 〔明代〕

偶向殘冬遇洛神,孤情只道立先春。今從九月過三月,疑是前身與後身。

复制

《暮春水仙花 其二》

鍾惺 〔明代〕

物值同時妒亦宜,梅花今見子離離。相逢洞口千紅里,素影當前君不知。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