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明代 / 楊士奇 / 題竹寄本清良友 其二
拼

《題竹寄本清良友 其二》

楊士奇 〔明代〕

莫道尋常脩竹枝,貞姿白石共幽期。南京公館多閒暇,時詠武公淇澳詩。

复制

題竹寄本清良友 其二 - 賞析

楊士奇

作者:楊士奇

楊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學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楊士奇其它诗文

《題蘭 其一》

楊士奇 〔明代〕

澧浦月浮津,曾逢解佩人。

至今香露夕,思殺楚鄉春。

复制

《失題》

楊士奇 〔明代〕

渺渺吳江遠別離,慰情持贈鳳凰枝。歲寒但保冰霜節,柏府松廳處處宜。

复制

《退思軒為淮陽劉千戶賦》

楊士奇 〔明代〕

結髮在軍中,幸際熙明時。聲教洽四海,不聞羽檄馳。

家承厚祿貴,身有好爵縻。雖懷鉛刀用,一割不及施。

自顧草木微,芳澤振華滋。感激天地恩,胡能分寸禆。

惟應篤忠貞,庶不忝恩私。庶事如蝟毛,何以適攸宜。

發已一失經,臣職隳自茲。豈但羞榮寵,安危誠系之。

歉歉內自懷,兢兢恆自持。高軒敞弘麗,退食時在斯。

先哲有明訓,揭以為箴規。

复制

《題蔣主善梅》

楊士奇 〔明代〕

蔣氏傳家秉清白,住在金陵大江側。三徑風流松菊存,別有梅花春意繁。

開軒正對花林下,襟抱沖和興瀟灑。香浮丹鼎雪融初,影轉琴床月明夜。

自承徵詔戴朝冠,朝朝拜謁趨金鑾。故鄉迢遙隔煙水,十年夢繞梅花寒。

閒暇從容詠清句,節操從知凜貞素。嗟余同是愛梅人,何時歸賞江南春。

复制

《送黃學士還永嘉 其五》

楊士奇 〔明代〕

弗忘在君親,桑梓翳丘園。別離未幾時,履此霜露繁。

遙遙遵返路,靡靡涉川原。來歸誠所忻,戀闕心彌敦。

复制

《題竹贈陳汝衡之雲南僉事》

楊士奇 〔明代〕

柏台御史承天寵,楚水黔山萬里行。無限離情何以贈,一枝瀟灑鳳毛清。

复制

《送楊允寬賢良省覲後南還 其十》

楊士奇 〔明代〕

故鄉南去路迢遙,紅樹凌霜葉半凋。桑梓人人望歸客,沿流休駐木蘭橈。

复制

《吉水王氏槐陰堂 其一》

楊士奇 〔明代〕

文江江上多喬木,愛爾堂前槐樹蕃。枝枝葉葉先人德,長有清陰庇子孫。

复制

《過將台 其一》

楊士奇 〔明代〕

風雲長護崇台下,昔日文皇此誓師。至竟蒼天輔真主,英雄捲地從龍旂。

复制

《送元先輩歸吳》

楊士奇 〔明代〕

門巷蕭條過者稀,諸孫憔悴日牽衣。豈無幕下三年客,又送吳中一棹歸。

漢樹臨風寒自落,江鴻帶雪晚猶飛。由來去邑懷桑梓,不是還山戀採薇。

复制

《臥病院中寄黃學士》

楊士奇 〔明代〕

三旬抱疾臥齋閤,忽報春風謝絳桃。草色新含時雨綠,楊花紛逐曉雲高。

屢承恩賜身難報,閒聽朝車思轉勞。想見詞垣多召命,日趨東殿獨揮毫。

复制

《親政篇》

楊士奇 〔明代〕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蓋上之情達於下,下之情達於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見,止於視朝數刻;上下之間,章奏批答相關接,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亦其地勢使然。何也?國家常朝於奉天門,未嘗一日廢,可謂勤矣。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御史糾儀,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視之,謝恩見辭,湍湍而退,上何嘗治一事,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所謂堂上遠於萬里,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莫若復古內朝之法。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為內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 蓋視朝而見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漢制: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元正、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蓋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朔、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又北曰兩儀殿,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朝也。宋時常朝則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冬至、聖節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試進士則崇政殿。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謂之輪對,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殿引見,亦或賜坐,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蓋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象天市也;內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國朝聖節、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而內朝獨缺。然非缺也,華蓋、謹身、武英等殿,豈非內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劉基,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日侍左右,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常奏對便殿。於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朝未復,臨御常朝之後,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鮮或窺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積。孝宗晚年,深感有慨於斯,屢召大臣於便殿,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而民之無祿,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法聖祖,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華、武英二殿,仿古內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台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上據所見決之,有難決者,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虛心而問之,和顏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於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內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時,明目達聰,嘉言罔伏,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