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清代 / 方朝 / 聽撫洞庭秋思曲
拼 译 译

《聽撫洞庭秋思曲》

方朝 〔清代〕

曾放扁舟溯楚天,清猿淚竹思悽然。廿年夢裡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弦。

复制
方朝

作者:方朝

清廣東番禺人,居蘇州,字東華,一字寄亭,晚號芬靈野人。方還弟。國學生。幼失明,十三四歲始愈。詩文與兄齊名,稱廣南二方,亦稱吳中二方。有《勺園集》。

方朝其它诗文

《清溪》

方朝 〔清代〕

清溪知幾曲,深處有樓台。樹杪江帆去,門前潮水來。

溫風丹荔熟,明月素馨開。童稚歌連袂,橋南浴始回。

复制

《碧落洞》

方朝 〔清代〕

日暮棹秋水,煙花滿江曲。翠壁何嵯峨,幽岩鑿山麓。

我來縱游觀,天風振樛木。其外不可攀,其內可以屋。

洞底上回磴,茲山乃空腹。石閣兩三層,蒼蓮根地軸。

香煙老苔蘚,佛床女蘿綠。老僧擊晚磬,寂寞共雲宿。

复制

《菭》

方朝 〔清代〕

偶爾逢時雨,延生過井欄。托根多在石,為性不知寒。

古洞封長滿,陰崖濕未乾。是誰留屐印,幽處久盤桓。

复制

《中宿峽》

方朝 〔清代〕

滄海雲際來,一瀉開地軸。嶔岑雙屏轉,塊軋森草木。

仰窺流光短,益覺日晷速。乃知東南天,於此亦不足。

鮫宮倚禪房,魚梁飲麛鹿。帝子去杳然,清光映江曲。

維舟探遺蹤,雲旗想幽谷。

复制

《由臨川北道抵餘干山行五首 其五》

方朝 〔清代〕

山行宿常遲,白日忽已墜。美人在天末,明霞倩誰佩。

總角事遠遊,夙昔臨東岱。中懷念舊丘,極目炎雲外。

奈何來豫章,咫尺庾關在。明朝乃回車,轉欲向吳會。

复制

《行女哀辭》

方朝 〔清代〕

序:行女生於季秋,而終於首夏。三年之中,二子頻喪。

伊上帝之降命,何修短之難哉;

或華發以終年,或懷妊而逢災。

感前哀之未闋,復新殃之重來!

方朝華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

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

天蓋高而無階,懷此恨其誰訴!

复制

《興安乳洞》

方朝 〔清代〕

深沈三洞啟真都,萬乳千葩狀絕殊。

馳驛方朝金闕去,滌塵來飲碧琳腴。

复制

《偃虹堤記》

方朝 〔清代〕

  有自岳陽至者,以滕侯之書、洞庭之圖來告曰:「願有所記。」予發書按圖,自岳陽門西距金雞之右,其外隱然隆高以長者,曰偃虹堤。問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為也。」問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險,而岳陽,荊、潭、黔、蜀四會之沖也。昔舟之往來湖中者,至無所寓,則皆泊南津,其有事於州者遠且勞,而又常有風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於州者,近而且無患。」問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長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殺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萬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時以成。」問其始作之謀,曰:「州以事上轉運使,轉運使擇其吏之能者行視可否,凡三反覆,而又上於朝廷,決之三司,然後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書矣。」

  蓋慮於民也深,則其謀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險不測之虞,惠其民而及於荊、潭、黔、蜀,凡往來湖中,無遠邇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陽四會之沖,舟之來而止者,日凡有幾!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則滕侯之惠利於人物,可以數計哉?夫事不患於不成,而患於易壞。蓋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繼者常至於殆廢。自古賢智之士,為其民捍患興利,其遺蹟往往而在。使其繼者皆如始作之心,則民到於今受其賜,天下豈有遺利乎?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於後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聞當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時,嘗顯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無所用心,略施其餘,以利及物。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後法,一宜書。不苟一時之譽,思為利於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乃為之書。

  慶曆六年某月某日記。

复制

《留別處州陳舜卿教授以筆贈之》

方朝 〔清代〕

中歲探至道,頗欲齊得喪。偶然遇逆境,又爾起諸妄。

賢哉陳夫子,胸次甚夷曠。警我以微言,恐我猶事障。

嗟我與夫子,少長異州黨。傾蓋逆旅中,談笑便抵掌。

誰言江浙遠,嗜好無異尚。我雖謬涉世,途窮理歸鞅。

而君方朝天,高論獻忠讜。贈君秋兔毫,聊以代杯盎。

勿雲管城子,未有食肉相。當知中書君,日侍九天上。

复制

《後秋興八首中秋十九日,暫回村莊而作 其一》

方朝 〔清代〕

三匝驚烏未出林,危柯荒楚郁蕭森。一區環堵方朝雨,四野穹廬尚夕陰。

自喪亂來餘破膽,除君父外有何心?石城又報重圍合,少為愁腸緩急砧。

复制

《同二相已下群官樂遊園宴》

方朝 〔清代〕

撰日岩廊暇,需雲宴樂初。萬方朝玉帛,千品會簪裾。

地入南山近,城分北斗餘。池塘垂柳密,原隰野花疏。

帟幕看逾暗,歌鐘聽自虛。興闌歸騎轉,還奏弼違書。

复制

《雜歌謠辭 其九 步虛詞》

方朝 〔清代〕

羽衛一何鮮,香雲起莫煙。方朝太素帝,更向玉清天。

鳳曲凝猶吹,龍驂儼欲前。真文幾時降,知在永和年。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