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方鳳 / 北山道中
拼 译 译

《北山道中》

方鳳 〔宋代〕

起犯春霜一徑寒,清游乘興約吟鞍。

眼中最恨友朋少,塵外頻聞山水寬。

溪落舊痕枯野埠,樹浮空翠濕危欄。

岩頭幾處縣冰白,已作群羊化石看。

北山道中 - 譯文及註釋

譯文啟程時冒着遍地晨霜一路春寒,約好了騎馬吟詩乘興遊覽。最遺憾的是眼前的友朋越來越少,常聽說塵世外山長水寬。溪水枯竭只剩舊日的痕跡和荒蕪的渡口,樹木飄浮在晨霧中,濃綠沾濕了樓頭的欄杆。崖頭那幾處懸掛的白冰,不正是自石化成的羊群滿山?

注釋北山:指金華(在今浙江金華北)。犯:冒犯。犯霜寒,不僅點明時間,也隱約表現遺民傲世的性格。吟鞍:騎馬吟詩。塵外:塵世之外,指隱居。埠(bù):碼頭,渡口。縣:同「懸」。群羊化石:用皇初平叱石成羊典故。據晉葛洪《神仙傳》說,牧羊兒皇初平性情良謹,被遭士帶到金華山石室中修道。四十餘年後,哥哥找到他,問他所放的羊在何處,皇初平告訴他羊在東山,但哥哥看到的只是一片白石。於是皇初平喝一聲:「羊起!」白石就變成數萬頭羊。後兄弟倆一起學道成仙。皇初平改字為赤松子。▲

陶文鵬主編.宋詩精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01:第982頁

北山道中 - 賞析

這首詩的首聯寫作何和友人相約出遊的時間和季節。頷聯寫作者和友人一起遊山玩水的喜悅之情。頸聯寫遊玩路上所看到的景象以及感情變化。尾聯寫化石成羊這個北山的名勝勝跡。借景抒情,表達對少數民族統治政權的蔑視之情。

起句「起犯春霜」,即點明這是嚴寒尚厲的正月,所以一路之上,但有寒威。「犯」字並貫「霜」寒」。隱約表現出遺民傲世的性格。第二句接承上句,似乎很平淡,然而用「乘興」和「約」等字眼,說明他們的這次游山興致很高,是約好前來的。這樣就逗出頷聯。

頷聯抒寫游山的情懷。第三句的意思是表達得十分清楚的。志同道合的「友朋」,經過十年的凋謝,一天一天地「少」,這是眼前「最恨」(隱寓不甘之意)的一樁事。第四句推開,「塵外」是隱遁者常用的語言,下面連接「山水寬」,不僅點明北山的題目,而且一個「寬」字,還表露出遺民對於故國山水的嚮往。面對秀麗的山水,游賞者的心情會是什麼樣子的。這一聯道出了作者這次游山的情懷,所以要乘興遨遊,既是因為同志不多了,也是藉以追求世外廣大山川之美的享受,遺民複雜的心情,無限的感慨,抒寫得很充分。

頸聯寫途中之景,又寫景外之意。在對北山景物的描繪中,充滿了濃厚的感情色彩,表露出興亡之感。「溪落舊痕」的「落」字,「枯野埠」的「枯」字,都是遺民的時移世異之後心情的寫照。「樹浮空翠濕危欄」的景象,也寫得陰沉黯淡,遠非賞心悅目的游觀。這兩句承上句末的「山水寬」落墨,「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文心雕龍·神思》)。是詩題的正面描寫。也是衷情的自然流露。

結尾兩句是寫北山著名的皇初平叱石成羊勝跡,但作者的寫法卻不一般。他眼裡的「群羊」是岩頭「縣冰」,不是「化石」(由石頭變化而成)。把縣冰權看作石化的羊群,這不單是對叱石成羊故事的否定。而且自然會令人想到張彖的「冰山」之喻(見《開元天寶遺事》上)。石羊不過是縣冰的幻影,元朝政權在遺民心目中是春來便消的冰山。這樣寫,既切合了化石成羊這個北山勝跡;又照應了犯寒春遊詩的起首;更重要的是借景抒發,表露了遺民對於元政權的輕蔑。▲

繆鉞,霍松林,周振甫,吳調公,曾棗莊,葛曉音,陳伯海,趙昌平,莫礪鋒,劉永翔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 新1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07,第1548頁,2015.07:第1548頁

北山道中 - 創作背影

詩人方鳳是南宋遺民中的領袖人物,曾特恩授容州文學,因宋亡未赴任,歸隱於金華山,同舊臣義烏令吳渭開辦家塾,「命其子樗題其旌曰:容州,示不忘也」(見《宋詩紀事》)。公元1286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方鳳和謝翱、吳渭、吳思齊共創有「中國第一詩社」之稱的「月泉吟社」,用詩歌形式表達遺老孤臣的故國之念、遁世之思。詩人的這首七律就是其中一首,於記游寫景中,表達了這種遺民思想。

樂雲主編.唐宋詩鑑賞全典:崇文書局,2011.11:第1250頁

方鳳

作者:方鳳

方鳳,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明蘇州府崑山人,字時鳴,號改亭。方鵬弟。正德三年進士。歷御史。世宗立,數爭大禮,以災異指切弊政。出為廣東提學僉事,謝病歸。有《方改亭奏草》。

方鳳其它诗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兩漢〕

煮豆持作羹,漉豉(淑)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复制

《薛王花燭行》

閻德隱 〔唐代〕

王子仙車下鳳台,紫纓金勒馭龍媒。

□□□□□□出,環佩鏘鏘天上來。

鳷鵲樓前雲半卷,鴛鴦殿上月裴回。

玉盤錯落銀燈照,珠帳玲瓏寶扇開。

盈盈二八誰家子,紅粉新妝勝桃李。

從來六行比齊姜,自許千門奉楚王。

楚王宮裡能服飾,顧盼傾城復傾國。

合歡錦帶蒲萄花,連理香裙石榴色。

金爐半夜起氛氳,翡翠被重蘇合熏。

不學曹王遇神女,莫言羅敷邀使君。

同心婉娩若琴瑟,更笑天河有靈匹。

一朝福履盛王門,百代光輝增帝室。

富貴榮華實可憐,路傍觀者謂神仙。

只應早得淮南術,會見雙飛入紫煙。

复制

《蝶戀花·佳人》

蘇軾 〔宋代〕

一顆櫻桃樊素口。

不愛黃金,只愛人長久。

學畫鴉兒猶未就。

眉尖已作傷春皺。

撲蝶西園隨伴走。

花落花開,漸解相思瘦。

破鏡重圓人在否。

章台折盡青青柳。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

盧綸 〔唐代〕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复制

《次同冠峽(赴陽山作)》

韓愈 〔唐代〕

今日是何朝,天晴物色饒。

落英千尺墮,遊絲百丈飄。

泄乳交岩脈,懸流揭浪標。

無心思嶺北,猿鳥莫相撩。

复制

《新館》

王圭 〔宋代〕

偏箱嶺惡莫摧輪,遊子思親淚滿巾。萬里有塵遮白日,一行無樹識新春。

幽禽才囀已催客,狂石欲奔如避人。虜酒相邀絕峰飲,卻因高處望天津。

复制

《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 其三十五》

范成大 〔宋代〕

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

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

复制

《觀雲篇》

鄧雲霄 〔明代〕

片雲停高空,微風忽相扇。

白衣與蒼狗,恍惚須更變。

持將比世情,百態今可見。

誰能決浮雲,銀漢弄清淺。

复制

《兵後問訊華師學士山居》

王世貞 〔明代〕

十年供奉避晨雞,西掖苔緣學士題。

青徑總輸桃李在,碧山還妒鳳凰棲。

書成日月私巾屨,業盡乾坤厭鼓鼙。

聞道農耕諸稍復,可無蘭蕙長春畦。

复制

《其五十九 學》

李俊民 〔金朝〕

邑化弦歌地,鄰漸俎豆風。二三言志子,六七詠歸童。

复制

《江城子·次韻葛魯卿上元》

葉夢得 〔宋代〕

甘泉祠殿漢離宮。五雲中。渺難窮。永漏通宵,壺矢轉金銅。曾從鈞天知帝所,孤鶴老,寄遼東。強扶衰病步龍鍾。雪花濛。打窗風。一點青燈,惆悵伴南宮。惟有史君同此恨,丹鳳□,水雲重。

复制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柳宗元 〔唐代〕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書雲,欲相師。

仆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

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

仆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

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

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

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

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

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

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

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後始信前所聞者。

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於群目,以召鬧取怒乎?仆自謫過以來,益少志慮。

居南中九年,增腳氣病,漸不喜鬧。

豈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騷吾心?則固僵仆煩憒,愈不可過矣。

平居,望外遭齒舌不少,獨欠為人師耳。

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

數百年來,人不復行。

近有孫昌胤者,獨發憤行之。

既成禮,明日造朝,至外庭,薦笏,言於卿士曰:「某子冠畢。

」應之者咸憮然。

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曰:「何預我耶?」廷中皆大笑。

天下不以非鄭尹而快孫子,何哉獨為所不為也。

今之命師者大類此。

吾子行厚而辭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雖仆敢為師,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聞道著書之日不後,誠欲往來言所聞,則仆固願悉陳中所得者。

吾子苟自擇之,取某事,去某事,則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陳者,其為不敢也決矣。

吾子前所欲見吾文,既悉以陳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觀子氣色,誠好惡如何也。

今書來言者皆大過。

吾子誠非佞譽誣諛之徒,直見愛甚故然耳!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

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務釆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

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遠矣。

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

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恆,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無取乎?吾子幸觀焉,擇焉,有餘以告焉。

苟亟來以廣是道,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又何以師云爾哉?取其實而去其名,無招越、蜀吠,而為外廷所笑,則幸矣。

宗元復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