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王之道 / 大粱食李有感呈彥時兄
拼

《大粱食李有感呈彥時兄》

王之道 〔宋代〕

葵花已過荷花繁,南風入戶清而溫。

擔頭有李初入眼,令人引脰懷家園。

三年為客在兩處,李熟未果登清樽。

翻思整冠誠可樂,何苦鑽核輒不存。

急宜買冰致凝壈,全勝汲井供潺湲。

小床方簟嚼春雪,一實自可輕璵璠。

扁舟行逐東南奔,回首稻粱江上村。

相歡孰若弟與昆,古來唱和須篪塤。

复制

大粱食李有感呈彥時兄 - 賞析

王之道

作者: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於宋哲宗元祐八年,卒於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朴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雲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後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於世。 

王之道其它诗文

《江城子(和彥時兄)》

王之道 〔宋代〕

新篁初上籜龍陂。

綠陰稀。

綠陰稀。

牆外石榴,花放兩三枝。

裙褶絳紗還半皺,追往事,惜佳期。

流鶯嬌婉燕雙飛。

雨晴時。

雨晴時。

盧橘攢金,梅子更紅肥。

濁酒一杯從徑醉,家縱遠,夢中歸。

复制

《水調歌頭(張文伯生日)》

王之道 〔宋代〕

瓊樹掛初日,珠箔卷清霜。

夜來溪上微雨,佳節過重陽。

共慶當年此際,曾見天麟協夢,華閥掛蓬桑。

人作魯侯祝,俾爾壽而臧。

保疲瘵,旌德善,致吉祥。

會看報政,朝夕芝檢趣徵黃。

不藉靈丹九轉,不用蟠桃三竊,源遠自流長。

願借滄溟富,斟酌薦瑤觴。

复制

《虞美人·和孔純老送鄭深道守嚴州》

王之道 〔宋代〕

鄭侯美政推仁厚。何獨高淮右。分攜令我預顰眉。只恐桐廬民望、怪來遲。一尊聊罄金蕉葉。更語半時霎。青娥羅列競消凝。閣定眼邊珠淚、做紅冰。

复制

《好事近·何希淵生日》

王之道 〔宋代〕

春色到梅梢,人在東風清嚏。曾見少微初降,藹龍泉佳氣。功名富貴屬多才,如子已無幾。造物恰同予意,放驊騮千里。

复制

《西江月·相山集題作別思》

王之道 〔宋代〕

一霎輕雲過雨,半稿新綠橫舟。梅花池館暗香浮。酒入朱唇紅透。有恨尤憐別恨,多愁不慣春愁。舞余何惜更遲留。腸斷斷腸更後。

复制

《阮郎歸·和廣濟王宰二首》

王之道 〔宋代〕

玉繩低轉斗闌干。欠溫春酒寒。夜長風勁怯衣單。有人哦二山。蟾欲滿,雁初還。桃花微破顏。枕痕猶帶斷紅殘。無言心自閒。

复制

《竹梢低蘸碧,楓葉冷浮紅。》

王之道 〔宋代〕

千山初過雨,萬籟不鳴風。

寶鑑沉寒水,冰輪上太空。

竹梢低蘸碧,楓葉冷浮紅。

終欲金沙去,經營一畝宮。

复制

《山茶》

王之道 〔宋代〕

開花不與眾芳期,先得江梅破白時。

犀甲鶴頭微帶雪,畫屏曾見兩三枝。

复制

《過集湖德濟廟用趙尉廉留題韻示周欽夫程彥游》

王之道 〔宋代〕

秋陽汎汎流清暉,帆腹不張旗腳垂。

靈祠輸奐湖之麋,水天一色成玻瓈。

西軒爽塏高不危,憑欄下瞰群山卑。

鬼神亮我心無欺,風濤縱險夫何疑。

區區奔走勞驅馳,和光未免世俗隨。

相逢一笑聊伸眉,明朝摻袂還東之。

蕭曹有節未見奇,往往樵牧相鄙夷。

吾生傾否會有時,窮愁過眼無足悲。

复制

《追和東坡倦夜一首》

王之道 〔宋代〕

風閣開還閉,龕燈暗復明。

竹間聽露滴,庭際看雲竹。

皎月千門靜,微風一座清。

只今廷諍者,誰復繼元成。

复制

《夏月自六安舟行還安豐》

王之道 〔宋代〕

灩灩溪流漲淥波,乍晴天氣自清和。

露梢抽翠交新竹,風葉翻紅颭嫩荷。

水外遠山晨霧重,道傍佳樹午陰多。

頭旋更苦舟搖兀,說與篙師往得麽。

复制

《原道》

王之道 〔宋代〕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歸於墨;不入於老,則歸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不惟舉之於口,而又筆之於其書。噫!後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立,然後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後為之衣,飢然後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後為之宮室。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後,為之樂以宣其湮鬱,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聖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今其法曰,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淨寂滅者。嗚呼!其亦幸而出於三代之後,不見黜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於三代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聖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飢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