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王道 / 解嘲
拼

《解嘲》

王道 〔宋代〕

飄飄如漆轉輝光,將老曾無卻老方。執藝直須龜手藥,保身莫倚麝臍香。

強尋佳句吟常撚,每發狂言怒益張。謾說太玄原可擬,鐫銘潑墨總師揚。

复制
王道

作者:王道

王道,清福建漳浦人,字直夫。官金山知縣,罷官後寓居朱涇。有《江湖閒吟》。

王道其它诗文

《北上行》

王道 〔宋代〕

北上何所苦?北上緣太行。

磴道盤且峻,巉岩凌穹蒼。

馬足蹶側石,車輪摧高岡。

沙塵接幽州,烽火連朔方。

殺氣毒劍戟,嚴風裂衣裳。

奔鯨夾黃河,鑿齒屯洛陽。

前行無歸日,返顧思舊鄉。

慘戚冰雪裡,悲號絕中腸。

尺布不掩體,皮膚劇枯桑。

汲水澗谷阻,採薪隴坂長。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

草木不可餐,飢飲零露漿。

嘆此北上苦,停驂為之傷。

何日王道平,開顏睹天光?

复制

《奉和襲美二游詩。徐詩》

王道 〔宋代〕

嘗聞四書曰,經史子集焉。苟非天祿中,此事無由全。

自從秦火來,歷代逢迍邅。漢祖入關日,蕭何為政年。

盡力取圖籍,遂持天下權。中興熹平時,教化還相宣。

立石刻五經,置於太學前。賊卓亂王室,君臣如轉圜。

洛陽且煨燼,載籍宜為煙。逮晉武革命,生民才息肩。

惠懷亟寡昧,戎羯俄腥膻。已覺天地閉,競為東南遷。

日既不暇給,墳索何由專。爾後國脆弱,人多尚虛玄。

任學者得謗,清言者為賢。直至沈范輩,始家藏簡編。

御府有不足,仍令就之傳。梁元渚宮日,盡取如蚳蝝.

兵威忽破碎,焚爇無遺篇。近者隋後主,搜羅勢駢闐。

寶函映玉軸,彩翠明霞鮮。伊唐受命初,載史聲連延。

砥柱不我助,驚波涌淪漣。遂令因去書,半在餘浮泉。

貞觀購亡逸,蓬瀛漸周旋。炅然東壁光,與月爭流天。

偉矣開元中,王道真平平。八萬五千卷,一一皆塗鉛。

人間盛傳寫,海內奔窮研。目雲西齋書,有過東皋田。

吾聞徐氏子,奕世皆才賢。因知遺孫謀,不在黃金錢。

插架幾萬軸,森森若戈鋋.風吹簽牌聲,滿室鏗鏘然。

佳哉鹿門子,好問如除t9.倏來參卿處,遂得參卿憐。

開懷展櫥簏,唯在性所便。素業已千仞,今為峻雲巔。

雄才舊百派,相近浮日川。君抱王佐圖,縱步凌陶甄。

他時若報德,誰在參卿先。

复制

《偕王道觀雪中聯句 其四》

王道 〔宋代〕

片片榆飄莢,累累蚌剖胎。遽將天曉報,頻把歲華催。

复制

《偕王道觀雪中聯句 其七》

王道 〔宋代〕

瀑布斗直瀉,仙葩誰碎挼。風前鵝毳落,秋後海潮回。

复制

《讀縱囚論》

王道 〔宋代〕

國家有常典,執法嘗持平。好生原盛德,豈容民幸生。

唐宗昔縱囚,一時博美名。放遣約自歸,及期果如盟。

匪直信義孚,感格由至誠。市恩以骫法,紀綱自此輕。

即雲出惻隱,茲舉難再行。緬懷三代上,王道本人情。

复制

《閶門歌送郭令》

王道 〔宋代〕

雞鳴角烏烏,閶門將啟塗。船頭卒徒擁,屋底翁媼呼。

呼將兒孫起,來送郭大夫。大夫強汝柔,大夫明汝愚。

大夫飽汝飢,大夫康汝痡。教汝興禮節,教汝誦詩書。

大夫舍汝去,汝能不思乎。君子悅其文,細人念其劬。

說向君子道,能歌歌大夫。閶門開,百姓懷。雲帆指金台,天王御㝢萬國來。

萬國來,仰帝力,王道蕩蕩,平康正直。天子豈不思,思哉建皇極。

皇極建,若三五。大夫忠良伍,志豈在朝暮。清風穆如,去者慰,存者懷,穆如清風,懷其存,慰其去。

穆如吉甫,以永今古。

复制

《蠶》

王道 〔宋代〕

養口資身賴以桑,終成王道澤流長。

吐絲不羨蜘蛛巧,飼葉頻催織女忙。

三起三眠時化運,一生一死命天常。

待看獻繭盆繅後,先與吾皇織袞裳。

复制

《贈王道士》

王道 〔宋代〕

日日市朝路,何時無苦辛。不隨丹灶客,終作白頭人。

浮世度千載,桃源方一春。歸來華表上,應笑北邙塵。

复制

《觀藏冰》

王道 〔宋代〕

寒氣方窮律,陰精正結冰。體堅風帶壯,影素月臨凝。

冬賦凌人掌,春期命婦升。鑿來壺色徹,納處鏡光澄。

魯史曾留問,豳詩舊見稱。同觀里射享,王道頌還興。

复制

《金陵懷古》

王道 〔宋代〕

建業樓台煙樹微,蒼茫天塹雁斜飛。大江南北誰能限,西浦神仙願已違。

昔日顧榮輕白羽,當時王道重烏衣。方山日夜長如此,淮上千年古帝畿。

复制

《感遇詩》

王道 〔宋代〕

昔居王道泰,濟濟當群英。今逢世路阻,狐兔郁縱橫。

复制

《太史公自序》

王道 〔宋代〕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子,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辨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壺遂曰:「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湯武之隆,詩人歌之。《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臣下百官力誦聖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謬矣。」

  於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