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宋代 / 王過 / 送虛白上人主竹塘寺
拼

《送虛白上人主竹塘寺》

王過 〔宋代〕

去住元無系,師今定若何。坐推獅子吼,塔許雁王過。

白社經翻早,青山錫占多。已知香積供,難少病維摩。

复制

送虛白上人主竹塘寺 - 賞析

王過

作者:王過

王過,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宋饒州德興人,字幼觀,號拙齋。從學於朱熹。與董銖、程端蒙稱德興學宮三先生。全宋詩王過,字幼觀,號拙齋,德興(今屬江西)人。朱熹弟子。曾知鬱林州(《輿地紀勝》卷一二一《廣南西路·鬱林州》)。事見《宋元學案》卷六九。

王過其它诗文

《詩一首》

王過 〔宋代〕

荔子雨晴紅點點,葡萄江漲綠流流。夢魂不啻三千里,倦翮難勝九萬風。

复制

《句其二》

王過 〔宋代〕

危亭北據水南流,檻外頻來海上舟(通津亭)。

复制

《句》

王過 〔宋代〕

心存北闕馳魂夢,身漸東歸出鬼關。

复制

《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

王過 〔宋代〕

楊子談經所,淮王載酒過。

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

徑轉回銀燭,林開散玉珂。

嚴城時未啟,前路擁笙歌。

复制

《自育王過天童,松林三十里》

王過 〔宋代〕

竹輿窈窕入蕭森,逗雨梳風冷客襟。

翠錦屠蘇三十里,不知腳底白雲深。

复制

《添字漁家傲 賦得手提金縷鞋》

王過 〔宋代〕

一樹木蘭花影大。露濕銅鋪,不閉葳蕤鎖。半夜出來驚欲躲。

君王過。澄心堂側藏燈火。

響屧迴廊知未可。似水香階,那受青苔涴。半晌偎人魂乍妥。

嬌無那。匆匆難唱家山破。

复制

《送虛白上人主竹塘寺》

王過 〔宋代〕

去住元無系,師今定若何。坐推獅子吼,塔許雁王過。

白社經翻早,青山錫占多。已知香積供,難少病維摩。

复制

《汴中元夕五首 其一》

王過 〔宋代〕

花燭沉沉動玉樓,月明春女大堤游。空中騎吹名王過,散落天聲滿汴州。

复制

《題玉堂散直圖送吳汝賢修撰省覲還閩》

王過 〔宋代〕

金殿當頭玉堂署,十二朱廊隱宮樹。衣冠濟濟堂中人,猶似前時起居注。

門下斜連金水河,石橋五壘橫蛟鼉。扣閽不許外人到,挾冊時見諸王過。

奎文上應圖書府,插架連簽照今古。同游恐是十洲仙,下界紛紛半塵土。

邇來新詔開中堂,儲材聖訓何洋洋。日令三館坐群彥,應制往往催詩章。

從容退食龍樓外,松下傳餐解簪帶。光祿之酒大官羊,終歲天廚有佳賚。

宮壺早午漏未央,旭日半下城西牆。出門跨馬人分首,緩步不知歸路長。

老璫如能解人意,慣識青衫閤門吏。幾回爾女笑相嘲,何幸相從禁中地。

我居史館今十年,碌碌追陪叨俸錢。就中卻愛吳汝賢,才氣迥出千人先。

承恩謁告辭丹扆,綵服輝輝照秋水。何人為寫玉堂圖,天上風光動桑梓。

我思古人不可當,身在江湖憂廟廊。君是八閩奇俊郎,一飯之際寧可忘。

君家二老俱無恙,莫遣文章負今上。朝朝散直定思君,早趣歸裝拜天仗。

复制

《開元人物圖》

王過 〔宋代〕

憶昔開元有道時,官僚濟濟盛威儀。樓通華萼諸王過,仗入芙蓉百辟隨。

回首漁陽急鼙鼓,傷心劍閣駐旌旗。曲江廢苑重歸日,舊日宮奴鬢亦絲。

复制

《樂毅報燕王書》

王過 〔宋代〕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詐騎劫,卒敗燕軍,復收七十餘城以復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而驟勝之遺事也,閒於甲兵,習於戰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趙、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乎曆室,齊器設於寧台。薊丘之植,植於汶篁。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於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後嗣之餘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