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唐代 / 虛中 / 水調歌頭·朝花幾回謝
拼

《水調歌頭·朝花幾回謝》

虛中 〔唐代〕

朝花幾回謝,春草幾回空。人生何苦奔競,勘破大槐宮。不入麒麟畫裡,卻喜鱸魚江上,一宅了楊雄。且飲建業水,莫羨富家翁。玩青山,歌赤壁,想高風。兩翁今在何許,喚起一樽同。系住天邊白日,抱得山間明月,我亦遂長終。何必翳鸞鳳,遊戲太虛中。

复制

水調歌頭·朝花幾回謝 - 賞析

虛中

作者:虛中

虛中,唐僧。宜春人。少脫俗從佛,而讀書吟詠不輟。居玉笥山二十載,游瀟湘,與齊己、尚顏、顧棲蟾為詩友。後住湘西栗成寺,與馬希振情好甚篤。又時時貽詩司空圖,圖亦推重之。有《碧雲集》。

虛中其它诗文

《第十九回》

虛中 〔唐代〕

  酬知己剖腹表丹心 救良朋束腰擒白額

  卻說雙龍之北,屏風島南,玉帶洲對岸,有大沙一片,名廣漠洲。其上不產他物,惟長青草,質堅葉茂,四季皆青。海中有馬,常食息於此洲上。其足如鳥,脅間有四翅、二翅不等,二翅者良。惟腮下有毛肉,渾身俱系鱗甲,其厚過於鯪鯉,而堅如鋼鐵,刀斧莫能傷;登山陟嶺,超躍稍緩,渡水行莎,速倍於飛。然最難馴,斷韁食韉,至死不受羈絆。千百為群,行止眠食,皆隨老馬。老馬最淳,不能齧草,惟食粟黍。欲得馬者,先以熟豆粟黍,置於沙上蹄跡多處,老馬尋到食時,就而系之,群駒盡受鞍勒,跨老馬渡水,群馬皆從;不用時,釋放於沙洲,無芻牧之費,而獲馳負之用。雙龍邀劫他島,侵犯浮石、浮金,皆恃此馬。

  雙龍島主姓童,名體仁,與浮金約結議定,軍需辦齊,便令元帥鐵鷂帶領軍土,往北沙收馬,令兄弟童深仁料理國事。鐵鷂往守五天,收得老馬十三匹,群駒隨行,帶回查點,共計七千餘匹,俱加鞍轡銜勒,教習訓良。分為三陣,使鐵鷂領馬軍三千為前鋒,先渡海洋,登岸結陣;隨後童體仁自領馬軍二千、步軍五千為中軍;令相國石犴領馬軍二千、步軍三千為後陣。循環搬運,游渡過海,殺向浮石來。

  上岸便系新沙城,又名新岸。城內守將廉能,系國舅廉勇的堂兄,當時聞信,意欲攜眷運囊而走。副將趙世基、談古諫道:「雙龍恃騎而來,利於野戰,不利於攻打。今城內糧草有餘,兵將不缺,以理勢而論,均屬可守。如棄而走,彼騎疾追,安能保全!」

  廉能道:「吾原不知文書,未習弓馬,蒙國舅舍弟恩典,以此地方戶殷糧廣、事簡無差美缺奏授,實為我貧。任此三年,除饋送之外,仍稍有積蓄,若兵圍日久,城中用度不敷,吾之所有,豈能保得?則三年辛苦,俱歸烏有!今車騾已駕,決意行矣。二位年富力強,不似吾之衰弱,正當建功立名,他日平定,記敘守城,吾斷不分功賞!」

  說畢,以雙手掩耳,向後跑去。趙世基、談古猶立堂上,待其出來再勸。

  忽見軍士報道:「廉大夫帶兵三千,護衛出西門去了!」

  二將大驚道:「城內只得三千兵,今俱帶去,只好以忠義鼓勵百姓。」

  乃親身勸諭眾民,分地派守。

  廉能出城,行得十餘里,後面鐵鷂探知追來,放馬衝突,兵將盡行竄逃;落下廉能並妻妾子女、妓婢僮僕九十餘口,並貨五十車,百二十犢。鐵鷂綁起眾口,驅來新岸城下,喊道:「若獻城池,先以人口貨物為酬,仍使二位將軍鎮守。」

  趙世基答道:「廉大夫不出,則為城主,軍民將官均遵號令,今既棄眾奔走,與軍民便無干涉,吾須與此城俱碎,欲降不可得也!」

  鐵鷂見計無用,將所獲解歸營內,議道:「新沙城高而堅,趙、談二將守備,智略有餘。不如舍之而去,設營提防便了。」

  童體仁道:「彼恃城而守,安敢輕出?先鋒之言是也。可將廉能父子妻妾,分作三處以誘敵。」

  鐵鷂得令,將廉能檻於前營,妻子置於後營,妓妾置於中營,過新沙,直到古岸來。

  城內守將,姓賀名德,同副將苟新、郎費、牛信、毛廣等同守。這古岸,系東北大城,管轄二十三處糧餉。賀德之妻,乃廉能親妹,緣此開得美任。當下鐵鷂將廉能推到城下,如說新沙說法。賀德對眾道:「廉能既系國戚,有失救援,須於廉妃面上不好看。莫若權且假降,得回廉大夫,另作計較。」

  牛信道:「不可!此乃敵人誘我之計,我降,他則踞城,我等同於廉能,焉得由自主張,另作計較乎!」

  忽聞屏風後喊道:「言此者,可斬也!」

  只見轉出婦人來,卻系賀夫人廉氏。眾將趁蹌向前,牛信也隨眾施禮。夫人問賀德道:「爾這美缺,因何而得?我只有這個哥哥,今不救援,或有死亡,叫我再從何處得哥哥來!雖失此城,亦無關緊要。」

  賀德道:「夫人所諭是也。」

  牛信忿然道:「國家城池,豈可緣降將而輕送與敵人?小將寧死不從!」

  廉夫人道:「爾既為將,自能力戰奪回,如無武藝,休開鳥口!」

  苟新問道:「將軍可能出戰?」

  牛信道:「為將不能戰,難道單受俸祿麼!」

  賀德道:「將軍若奪得廉大夫全家回城,我自代向夫人說,升官添祿。」

  牛信道:「誰要添祿升官?只要銷得主上平日恩養罷了!」

  憤憤出衙,提鞭跨馬,開門出城。

  鐵鷂列陣在前,見牛信殺來,令副將白雕接戰,使兩口鋼刀,驟馬迎上。牛信揮鞭,斗到五合,賣個破綻,使鞭虛蓋下去,白雕旋身得空,飛速將雙刀從中劈入;牛信提鞭,從旁挑起,正中雙腕,刀落於地。白雕欲走,轉馬不及,遭牛信鋼鞭擊下,將項打折,死於非命。鐵鷂大驚,道:「浮石那有五合殺我驍將之人!」

  飛使雙撾,催馬接戰,三十餘合,不分勝敗。

  元鳳挺堰衝來幫助,牛信想:「戰不下鐵鷂,又有將到,料難取勝。」

  架撾便走。元鳳不舍,加緊趕追。牛信將到吊橋,見來得近切,左手拿着雙鞭,右手向懷中取得金團,從左脅下發出,元鳳連忙躲閃,已中鼻樑,翻身落地。鐵鷂望得,大怒道:「何物匹夫,傷吾兩員副將!」

  加鞭趕來。

  牛信已到濠邊,見門緊閉,連喊:「開城!」

  苟新憑女牆問道:「廉大夫全家可曾奪回?」

  牛信道:「未曾。」

  苟新道:「既未奪回,又殺彼愛將,必至加怒而傷廉國舅,使賀大夫如何對夫人?此咎誰任!今大眾家室盡在城內,俱願獻降。將軍妻子不在此地,請尋他路建功罷!」

  牛信道:「汝等不見廉能樣子麼?」

  郎費道:「廉國舅是選而被獲,而我等是誠心歸降,豈可同言而語?」

  牛信聽得,氣塞胸膛,鐵鷂又已追到,乃使鞭殺回。戰有十餘合,料不能勝,復虛擊雙鞭,見西邊軍馬多,即沖往東方,突圍而出。

  行有四十餘里,馬步遲緩,腹中亦飢,望有村莊,思量借食借料。及行入後,卻見屍橫滿路,雞犬無聲。正在悽慘之際,忽有大隊車馬衝到,為頭將官名喚烏鵬,看得牛信,持矛便刺。牛信正沒好氣,舞鞭斗住,退出村莊。烏鵬只道牛信武藝低微,見着破綻,飛矛搶人。牛信隔開,使鞭橫飛擊去,打傷左額,目珠突出,收回絲絛,趕上加鞭,結果性命。後面童體仁軍到,見死了烏鵬,怒揮雙斧砍來。牛信提鞭再戰,四面俱系雙龍兵將,牛信馬倒,腹餓力竭,正遭童體仁劈死。可憐好員忠心勇將,斃於非命。

  童體仁領兵前進,鐵鷂飛報:「已得古岸。」

  童體仁馳到,賀德等出城,頂香跪迎。童體仁下騎扶道:「寡人斷不失信,必令你們親眷完聚。」

  賀德等稱謝。石犴後軍亦到,隨着進城。

  令將廉能放出,交與賀德,問道:「此去到柘磊關,都系大夫管轄麼?賀德道:「管轄止於柘藤林之東,柘磊關今為柘藤林,即屬烏楓嶺管轄。」

  童體仁道:「這裡到柘藤林,有幾座城池,可須用兵?」

  賀德道:「此去有三座城池,乃東岡、中岡、西岡三邑。東西二岡,俱系下官保舉的人,呼之即至。中岡守將,名喚蘇於,性情古板,須要用兵。」

  石犴道:「也不須用兵,可將兵符調蘇於來此救應,使得埋伏半路,得彼出時,先收其軍,城中無主,蔑不破矣!」

  童體仁大喜。賀德慌將兵符交出,石犴使郎費持往中岡,令鐵鷂率士伏於東岡兩旁。

  卻說中岡守將蘇於,接到兵符,又是郎費賚來,如何不信?留兵五百,令副將信定守城,自點馬兵五百、步兵五百,趕奔救應。行出東岡,只見右邊塢內兵馬衝來,蘇於領騎迎敵;左邊又有大隊殺到,後面步軍那裡抵得住,盡遭蹂踐。蘇於揮刀,砍翻甚眾。鐵鷂迎上,雙撾將蘇於打落塵埃,引兵直到中岡招降。信定審看鐵鷂,暗使弩箭,正中坐騎左目,立即倒地。鐵鷂怒道:「無馬就不能破麼!」

  舉步飛舞雙撾,見城約高二丈有奇,借勢躍到城上的女兒牆,擊死信定。郎費早已開門納兵矣!

  次日,鐵鷂到柘藤林,柘藤林又名秋柘林,為古文峰塞之柘磊關,俱系大小鵝卵石隙內長成柘林秋藤。當下鐵鷂見有兵在林內把守,再看延袤數十里,秋藤繞裹,柘樹結成深林,系步兵之利也,不便於騎,令軍士退回十里,屯紮營塞,飛報中軍。童體仁先接東西二岡投降,又接中岡殺將得城報,使苟新守東岡,原守蘆懷守西岡,郎費、毛廣同守中岡。後接鐵鷂屯紮秋柘林之報,乃連夜修書,差將官喜達報與浮金島主。再將所得廉能、賀德私囊,使牙將林堅,帶五百騎,馱回雙龍。令將北沙之馬,盡行收來備用。並把廉、賀夫婦四人帶回,擇便安置;子女妓妾,留於軍中。

  卻說喜達扮作平人,日夜兼行,來到獨鎖渡營前,投進國書。牙將送人,浮金主看畢,召進營詢問。喜達朝畢,詳細奏上。浮金主大喜,賜宴,隨即修書,賞賚遣回。遂問郎福厚道:「前日天印報來,已抵猿啼峽,今雙龍又到秋柘林,而大兵反阻於此,倘二處有先到黃雲城者,本國豈不為其所笑!」

  朗福厚道:「待錢銳受任,催其速攻,感恩發奮,應無不盡力也!主上欲命白額虎召冠軍來營,因雙龍使到停住,今可召否?」

  浮金主道:「孤正忘了,可速去召回。」

  白額虎領命往前營,次日與冠軍同到,浮金主命人。冠軍進營朝罷,浮金主道:「可曾獲得金城?」

  冠軍奏道:「前日陣上,正欲提取,為他將纏住,致被走脫。」

  浮金主道:「可曾拿得他將?」

  冠軍道:「臨陣期多斬殺,不暇生擒。」

  浮金主道:「共得若干首級?」

  冠軍道:「擊斃名將數十員,軍士不計其數,首級未及割回。」

  郎福厚在旁冷笑。浮金主道:「全無證據,憑何報功?」

  冠軍道:「殺敵乃為將之常,安敢居功?」

  浮金主道:「公事如此,冠軍己事可曾議定?」

  冠軍道:「什麼己事?臣愚不知。」

  浮金主道:「前日來書。」

  冠軍道:「前書系敵反問,願主上詳察。」

  浮金主悻悻道:「我再不信,將來連浮金難姓田矣!」

  冠軍道:「主上何出此言?」

  郎福厚接道:「並非主上多疑,已往根由,俱不得知,自書露後,疑竇隙開。昨復單身破陣,非恐信息敗露,自往面議而何!」

  浮金主道:「寡人相待不薄,如何遽爾負心至此!」

  冠軍笑道:「此非口舌所能明也!」

  乃復行朝禮,謝恩道:「願主上福壽無疆!」

  又向東南三揖,呼道:「燭相國,知己恩相,不及面別了!」

  然後除冠卸袍,向西稽首,哭道:「太祖、世宗、指揮哥哥,韓將借兵復仇,報國之志尚未得成,又誤處於不可回中華之島,生亦無益,願相從於地下!」

  拜罷大慟,起身收淚,對郎福厚道:「願大夫善事主上,莫似不侯,有始無終。」

  言畢,乃解衣袒出腹來,含笑對浮金主道:「請視臣心!」

  說罷,引佩刀當中劃下,棄刀,兩手將肚皮扳開,腸胃滑而滾出,次後一個赤心露於胸口,仰後倒地。

  旁邊太醫國萬年忍不住道:「看這情形,豈系叛逆者?大敵在前,何處再得如此良將!」

  浮金主愧道:「寡人生疑太重,失此股肱,誠為可惜。」

  太醫道:「猶可治也。」

  浮金主道:「卿即速治。」

  太醫使取藥囊,並將睡褥去絮,用麥麩納入其中。

  浮金主道:「如何無血?」

  太醫道:「怒極擁於肝經凝住,故無血出,若經溢流,則莫能止,便不可救矣!」

  藥物取至,先用凝血散摻肚皮刀口,挨上麥麩褥子,使人四角執定緩抖,再用藥醋輕灑腹上,腸漸次收。

  正救之時,只見二將闖入,除冠頓首道:「舊將楊善,金湯,昧死朝見,願吾主千歲千千歲!」

  郎福厚道:「汝等俱系逆臣羽黨,擅敢闖入,意欲何為!」

  金湯立起,指郎福厚道:「汝系負國的邪臣,誤國的奸賊!謀殺良將,還罵誰為逆黨!」

  郎福厚叱兩邊侍衛道:「速拿二賊!」

  侍衛齊上,楊善立起道:「諸位將軍,請問系國家心膂,還系郎姓家人?我們人來,原系求死的。然冠軍之忠勇,諸位皆知,安可令其死得不明不白!是以特為代辯清楚。今主上未曾發命,而郎賊叱拿,是無君也!郎賊奸臣無君,自遭天譴,諸位奈何隨之,目無君上!」

  眾侍衛聽了,視浮金主無言,俱退下去。

  金湯道:「冠軍軍政最寬而極嚴,鴛鴦百姓樵彩,盡走東門,只有交戰出兵,西門方開。內外穿梭巡邏,譙樓瞭望兵士,晝夜不斷,外人安得入來,安得有書遺下?此系子賊串成奸計,造作偽書可知!若誣謀叛,更屬荒唐!昔在聚囊山,擒住諸猛將,長驅入都,誰能阻截?乃拒而不攻;聞燭相國片言,即隨歸國。果有異心,不於彼時肆志,而乃於名分既定之後謀叛乎!此皆明白易見,非深隱難知者。冠軍今日死,敵兵明日到矣!冠軍心事不明,剖腹以表。今臣既白冠軍忠勇,然於君前無狀,法所當誅!」

  乃拾起遺刀,向頸項橫勒,持刀站住不仆,浮金主道:「烈士也!」

  與楊善道:「汝勿如此!」

  楊善奏道:「冠軍未畢,臣何敢死!」

  須臾,金湯血溢滿地。浮金主問太醫道:「可能救否?」

  太醫視道:「可救。」

  扶臥下來,用凝血散敷定,血不滲溢,用雞皮加藥捆好。再來視冠軍,腸已收荊浮金主道:「寡人有珍貝象皮散,敷之可不須縫。」

  太醫道:「烈士可用,冠軍不可用。冠軍乃怒極而剖,氣仍結而未散,不縫恐舒發震裂,則莫能治。」

  浮金主道:「烈士何以可用?」

  太醫道:「烈士滿腔義憤,俱已暢吐,心無鬱結矣,則其氣順,故無回怒,是以可用。」

  乃取法制桑白皮藥線,將兩邊縫合,再敷珍貝象皮散,複選兕革裹束,牛筋扎固,奏道:「五日不可移動,五日後不可聞金鼓聲,靜養四十九天,神完氣旺矣。」

  浮金主道:「待五天後,保護回國,方免金鼓之聲。」

  楊善謝恩道:「蒙主上愛恤如此,冠軍雖死,亦無憾也!下臣看此形事勢,危如累卵,願速為防備。」

  浮金主道:「今使錢銳權為先鋒,羅、鍾犄角,可以無虞。」

  楊善道:「所虞正在此耳!子直同三人,皆系夤緣而進,間時承順,伺候顏色,則似有才;使臨大事,何能實際,必至敗壞!羅、鍾所領將士,皆冠軍所練,應急收入前營,猶可抵敵二二三。」

  浮金主允奏,差任環、宗旋召回羅多材、鍾受祿兩處軍馬,歸前鋒營。

  再說第三日,金湯已經平復,冠軍猶是昏昏沉沉。浮金主問道:「如此情形,系何道理?」

  太醫道:「冠軍勇烈無比,恐其轉動,不耐久臥,臣前飲以昏神酥骨散,故若困殆。隨時調治,到四十九天,藥性解去,自然精明。」

  浮金主道:「使何人護送歸國?」

  楊善、金湯道:「小臣二人送去。」

  太醫道:「金將軍傷雖完合,只能飲粥,猶不得煩勞,楊將軍可以護送。」

  浮金主道:「相國今到本章,再三言書是反間,切勿妄信,以傷股肱。前日剖腹,自然相國聞知,若不使得當時人員先為說明,相國聞得,必致急壞,又要絮絮叨叨,不肯休也。今使楊善往相國處報信,使金湯回鴛鴦城養玻三日後,再使白額虎帶壯健五十名,服侍冠軍歸國。」

  各人奉命而去。

  卻說裨將任環,奉命起身,次日到溪敕城外,撞見羅多材,宣浮金主命,召其領軍兼行,趕回前營。羅多材接受畢,問:「有何事,恁的急切?」

  任環道:「冠軍氣憤,破腹而死。今調錢銳作先鋒!揚善奏錢銳不知兵法,二位大夫所領將士,皆冠軍親自揀練,應速召回前營,防備強敵。是以主上使小將來召大夫,使宗旋召鍾大夫,可速趕回前營,小將復命去也。」

  羅多材挽手道:「末將猶有俗務未了,屈將軍緩住二天。」

  任環道:「主上往復命,刻不容緩,誰敢逗留,干欺君之咎!」

  羅多材道:「亦屬郎、於二大夫之事。溪敕、鷺鷥,管轄多邑,庫藏充盈,前破得時,查看細冊,尚未齊全,多材到日,俱令更改復造,頗有餘羨,將軍跋涉勞苦,多材亦應盡情。」

  任環道:「為大夫勉留半天,來日必須復命,可作速辦理。」

  多材乃帶家丁進城。

  任環在外營安歇,次日望多材不到,於營中散步,看見柳詠,問道:「爾可姓柳?」

  柳詠向前打恭道:「正系柳詠,昔年曾蒙教訓,至今感佩不忘。」

  任環答禮道:「果然系柳生,今受冠軍親教,定然武藝高強。」

  ——原來任環系個教習出身,柳詠曾拜為師——當下答道:「雖蒙冠軍訓誨,奈詠愚蠢,有鼴鼠飲河之嘆。敢問昨與羅大夫所言,死者系誰?」

  任環道:「就系冠軍,可惜了好個大豪傑!」

  柳詠與任環問答,諸將土在下靜聽,聞得死者就系冠軍,眾人不待柳詠再問,俱擁上來道:「真的麼?系怎樣死法!」

  任環道:「系氣憤莫伸,剖腹而死,昨日親目所睹,怎麼不真!」

  眾將捶胸頓足,慟哭號天。秦吉含淚道:「此事皆由於朗、子商串讒死,今我等先到鴛鴦城斬子直之首,再往獨鎖渡殺郎福厚。」

  龔奎道:「不可!似此舉動,冠軍之名,俱被帶累矣!冠軍平日教化之謂何?而乃稱兵擅殺也!」

  眾將道:「龔大校所言雖是,今羅多材刻剝百姓,侵奪庫藏,烏可隨之,同受唾罵!冠軍已故,奸臣在位,誰能保全?況以冠軍之勛,尚遭屈死,我等安足道乎!」

  龔奎道:「清君側固不可,而與鄙夫同事亦不能,不如各散歸田,以脫罪陷!」

  眾將道:「龔大校之言是也,我等帶着餱糧,取路還家罷!」

  同時收拾,將輜重等件丟下,向任環打一恭,頃刻散去。

  羅多材收拾齊全,催着物件,同大夫郎紫出城,見個空營,並無將士,怒道:「我不在此,都往哪裡去了?」

  任環將情節說知,羅多材氣得兩眼發直。任環道:「事可辦齊?小將不能再待了。」

  多材道:「且請稍緩。這班逃散將士,到營務須奏明主上,盡行捕來梟示!」

  與郎紫道:「煩大夫代僱車二百輛,夫八百名,立時俱要起程。」

  郎紫道:「大夫之事,就系家叔之事,敢不遵命!」

  這郎紫系郎福厚之侄,當時進城,傳喚夫頭,要急辦車三百輛,夫一千二百名。車頭稟道:「即刻辦集不及。」

  郎紫大怒,叱令重責五十。車頭叩頭求饒,兩邊衙役如凶神般,哪由分說,拖下打到三十棍,不聞聲息,視之,已經死了。郎紫令用木杆挑於城外示眾,使車夫知警。又喚車頭夥計上來,吩咐立刻要齊。夥計稟道:「天色過中,拘集也難起行。明早齊全動身,上路趕緊,包不誤事。」

  郎紫道:「必須此刻令集,明晨發車。」

  夥計稟道:「立刻要齊,只有加高工價,否則再打死百十個車頭,徒然耽誤工夫,也於事無益!」

  郎紫道:「給加若干就是,何必多稟!」

  夥計下去,加半倍車值,使人分頭招馬。兩個時辰,俱陸續齊集營前,將公私物件分派裝畢,黃昏散去。

  次早齊來,多材叱令起行。眾車夫道:「五更趕到,腹猶未及食,此去車重行遲,往返必要五天,家中俱須安頓,請將工價付清,以便趕辦。」

  多材怒道:「我行過若干城邑,哪處不系差派!此地要起價來,豈非反了!」

  郎紫命左右將先開口的重打。左右動手,棍下無情,碰破頭顱額角,血流滿面。眾車夫嗟怨嚎冤。

  內有一個名喚楊初,見眾人憤怒,便揚臂大聲道:「本城一千二百人聽着,我等原系浮石軍民,因城被破,家室俱在於此,所以暫時歸服。況冠軍不但威重,而且惠撫待百姓,有恩無怨。想郎紫來到幾時,今日差,明日派,百姓貧者怨,富者恨。茲因辦事稍遲,則杖斃揭屍,不發工價,反打得傷損血流。眾人家口嗷嗷,何能枵腹為奸臣辦私!今去系餓死,不去系打死,進退可謂無門。諸位,這話可是不是!」

  大眾齊聲道:「是,是!請示活路,俱願聽從!」

  楊初道:「如今強兵猛將俱散,眼見浮金萬難久留,我們先將兩個民賊綁起,着五百人護送,往雲平嶺西庶長、古客卿處請功。余者同百姓守城,將車輛貨物糧餉,收入用度不好嗎?」

  大眾應道:「極好!我們先把這些狐假虎威、助奸害民賊鳥衙役家人打死,再綁二賊!」

  羅多材、郎紫始聽楊初所言,猶呼叱禁止,卻無人睬他;及聽得「綁送雲平嶺」,見勢不好,便想走路。眾人圍住,哪裡得出?任環掣刀欲砍潰圍,楊初道:「任將軍,爾與我們仇怨全無,同來的人,俱請帶回。」

  任環乃呼親隨同去。

  羅、郎正在着急之際,大眾齊聲動手,將百餘家丁衙役,打得糜爛。羅多材跪下叩頭道:「願將辛苦所得百餘車寶貨獻上,求饒狗命!」

  揚初道:「百姓寶貨,在大夫處買得命?大夫所有寶貨,原系我們百姓的,今只算還我們,歸償舊主,卻買不得命!」

  呼道:「兄弟們,可動手!」

  眾人應聲爭來,將羅多材、郎紫冠履衣裳剝下,只有褲子不脫,用草繩綁跪於車上。

  揚初喚車頭夥計道:「爾姓甚名誰?」

  答道:「姓周名助。」

  楊初道:「周助,爾同五百人,速解二賊同符印往雲平嶺。今任環回營,定有大兵前來,並請客卿發軍遣將,守城應敵。」

  周助領命,同眾造飯食畢,起解羅、郎往雲平嶺。楊初使眾人將車輛盡行推人城中,豎起浮石旗號,閉門以守。

  周助行過半日,望見嶺下有營,便令請人緩行,自己放步前進。遇見數騎衝到,而被帶走;又聞營內鼓聲驟起,軍將如噴出迎。一個少年將官抱着雙錘,勒住馬道:「問他系何等人,後面有多少夥伴?」

  巡騎讓眾人跪下去。將官道:「令起來說。」

  周助躬身說明緣由,將左衛驍騎將軍符印呈上。將官令巡騎道:「可將車上綁的人解下來,令眾回城候賞。」

  巡騎飛往吩咐,眾車夫解下羅多材、郎紫。巡騎牽着羅、朗,隨將官帶周助人營。帳內坐有將軍,略問幾句,復令上嶺。這將軍系何舟。

  何將軍上嶺,進營參畢,西庶長問道:「外邊系什麼人?」

  何將軍稟道:「系溪敕城百姓周助,擒解浮金左衛驍騎將軍羅多材、城守大夫郎紫,前來報功。」

  西庶長令人,衛士挾之而進。周助叩頭,將「韓冠軍激怒,剖腹而亡」,及「先調羅多材到鷺鷥等處分巡」、「龔奎等散去」、「多材要車夫,郎紫揭車頭屍,不發工價,打傷眾人。楊初激憤,放去任環,毆斃衙役及跟隨,綁得兩賊送到,請遣將發兵守城」的話,細細陳述。

  西庶長道:「客卿言子郵難以立足,今果然矣,可惜了好個英雄!老夫沒福,不能晤會。」

  客卿道:「無妨。不佞看東邊將星光暗而斂,推算子郵壽祿,猶未可量。請放寬心。」

  西庶長道:「鄙意欲使信恆取鴛鴦,何舟取芙蓉,穆新已愈,令取青草。金城守溪敕,齊修曾有善政於鷺鷥,可取鷺鷥。諸要害大城既得,其餘外州邑可漸次而收。不知高見,以為何如?」

  客卿道:「庶長之論穩而遲。不佞視彼國無良將,可以險而求速。」

  西庶長道:「客卿妙策,自然出老夫之上,請發遣可也。」

  客卿乃取封函,令偏將衛仁,星夜馳往通明關,交平無累開拆;又將浮金兵符,飛頒龍遜。再令金城帶裨將四員,領兵二千,由水蛇渡潛入石鼠谷,到百結關右帶星峰下白鹿岩邊,分布埋伏,探得動靜,則展旗揚兵,放炮以驚之。令樊理同白交、甘淡,往水蛇渡夾塞,帶兵五百,於葫蘆卡邊獾子洞山間埋伏,「冠軍重傷,必先回國,仔細探清,出軍搶奪。如得冠軍則趕赴汊口,將人交與邢貫,再僱船直放出洋,溯上交渡律。須隱而不露,連夜襲取品字城,只須得一堅守,以破其膽,自有兵接應。」

  三將得令去訖,乃令何舟同裨將余無能,撥塞過濫柿河,於古樹岡屯紮;令信恆拔塞前進,於鴛鴦城東左畔蓮蓬墩下塞;令周助齎符加楊初為下大夫,守溪敕,周助為副。又令山盈近前耳語,山盈點頭,領命而出。發付已畢,自帶將官十員、狼頭虎翼兵五百名告別,往信恆營內駐紮。

  西庶長問道:「今有兵而不取城,卻使屯紮於野。楊初本系小卒,客卿並無半面,驟授下大夫之職,而令為守。皆老夫所未解。」

  客卿道:「今城多兵少,攻則死傷不免,今置於要地而驚恐之,彼無戰心,內身生變。楊初雖素微賤,觀其言動,似可任托。況浮金各處,近日皆以多盤剝少愛惠,民窮士怨,特賞楊初,以勵其餘,諸城必多效之而起者,是用一個,勝於數萬師也!子郵先後共練兵士二萬有餘,百十員將校,今雖兵散五千,將失其半,猶多能戰者,今不佞純用攻心之法,使彼自亂,諸險可不攻而復也。」

  西庶長道:「果然看得透,拿得穩,國運應昌,可喜可喜!請先生起駕,老夫坐聽好消息也!」

  不說客卿選鋒士卒往信恆營內。再說浮金主三日後,命白額虎保護冠軍回國。太醫將應用藥物,各就各包標明,逐時換服湯飲等項,交付白額虎收清。使辦軟輿,選壯健收拾,次早起程。

  這白額虎,原與柏彪沾親,夤緣升至裨將。柏彪夫婦遠竄,大失倚靠,恨冠軍入骨。今差彼護送,又受郎福厚吩咐,便思乘機代拍彪父子報仇,以結郎大夫之歡。當日過獨鎖渡,凡冠軍要茶不與茶,要湯不與湯。來到束腰鎮,壯健稟道:「過此鎮,要到百結關下,方有食賣,請在此打尖罷。」

  白額虎道:「我不飢,爾們速吃速行。」

  壯健齊打中伙,店主出迎道:「知將軍歇馬,早為備下潔淨席面,名茶醇灑,精美葷素蔬餚。請略坐坐,以表小人以誠敬待諸位將爺,好飽餐趲行。」

  白額虎見店主殷懃,下馬入座,眾軍健俱於兩旁飲食。

  店主捧上名茶,白額虎取出腰內雙箸,於杯內三攪再飲。店主自出牽馬,往後槽餵料。白額虎叱道:「不必!」

  店主見聲色不好,站住道:「可放些水?」

  白額虎道:「也不必!」

  店主仍系篷內,回到廚邊照應,自捧菜盤呈上。白額虎用箸翻攪再食。——原來此箸產於黃華島,長葉修本,每根兩枝,枯時收以為箸,其堅如鐵,遇毒則軟。白額虎於柏彪處得來,今恐路中有人暗算,故用之先攪而後飲食。當時持盞,忽然臭氣衝出。店主怒道:「有貴人在此,如何不潔淨?快焚好香來,解此臭穢!」

  只見裡面捧着火盤,羽騰裊裊,四圍旋行布散,眾軍停箸迎嗅。白額虎喊道:「好大膽也!」

  掩鼻奔出上騎,欲回獨鎖渡。見個大漢從巷內轉出,手持鋼鞭,喊道:「哪裡走!」

  白額虎帶轉馬頭,加鞭往葫蘆卡逃走,那大漢追趕不上,始行站住。心中好生疑惑。只見路旁幾個軍士,是本國章號,牽着戰馬,在澗邊放水。白額虎問道:「過來西邊,系甚地名?」

  軍士道:「我們浮金新來的,卻不知得。將軍尊姓大名,何故如此慌張?」

  白額虎道:「我乃裨將白額虎是也。因奉差護剖不死的冠軍回國,到前面鎮市,見店主人殷懃,細看飲食內卻無毒藥。後焚散魂香出來,幸未中毒,又遇大漢追逐,不解系什麼緣故?」

  軍士問道:「什麼散魂香?」

  白額虎道:「我曾見過此香,乃無毒島所產,其煙結成百毒之形,人人鼻中,魂魄俱散,不能動彈。先時店內焚出之香,俱系蛇蟲禽獸之狀,所以掩鼻而逃。」

  軍士道:「大漢系什麼人?將軍如何不擒拿他?」

  白額虎道:「我哪知大漢系什麼人?因見毒香,掩鼻匆忙,忘攜兵器,將何抵敵!」

  軍士道:「冠軍哩?」

  白額虎道:「此刻還能管他?」

  軍士道:「生死雖不管他,若系失去,將何繳令?此塢中有兵,乃奉郎大夫將令,屯紮伺候,以備非常。將軍遇此急事,正好率領前去。」

  白額虎道:「如此卻妙也!省得我到嶺上。爾們可同進塢,發兵剿擒,獲賊自有重賞!」

  軍士道:「小人引路,將軍隨來。」

  白額虎跟入,轉過山灣,軍士站住,指道:「裡面便是,將軍自請。」

  白額虎策馬進口,見有數百軍士,細看卻系浮石字號,心內吃驚。不防背後流星鏈錘,將馬腳打折。正要跌倒,白額虎趁勢翻身立定,肩上又着一錘,接得鐵鏈,彼此爭奪。塢內將官已經衝到,兩把鈎鐮槍齊上,攔隔不及,腿上中鈎,被拖落地。軍士上前綁起。

  原來虛中鎮店主,便是扈搏;巷內趕來大漢,便是鐵柱;塢內兩個使鈎鐮槍的,便是白交、樊理;使流星錘誘入的,便是甘淡。當時擒住白額虎,白交問甘淡道:「探得冠軍如何?」

  甘淡道:「這是護送冠軍的將官,名喚白額虎,行到束腰鎮,被人使毒煙迷住。冠軍不知若何。」

  白交道:「這定系客卿埋伏的,我們且解這廝到鎮上,看看確否。」

  樊理道:「是。」

  三將帶軍士出塢,來到虛中鎮,戶閉門關,並無人影。白交查清店面,命破而入,內有數十壯健,東倒西歪,睡於地上。白交出門察看,不見形跡。聞西南邊有喊殺聲音,同樊理加鞭向前。轉過莊子,見人叢聚圍斗,料系邢貫,喊道:「邢將軍,樊理等到也!」

  雙槍分左右,挑撥敵軍,紛紛落馬。殺人裡面,不見邢貫,卻系鐵柱,率兵盡力格鬥。白交大呼道:「鐵將軍,大軍到也!」

  敵將聞呼,手中略松,為鐵柱加鞭打死;白交、樊理又挑倒數人,後面甘淡領軍士亦俱趕到。浮金兵將四散奔逃,樊理、甘淡隨着追殺。

  白交下馬問道:「鐵將軍,可曾奪得冠軍?」

  鐵柱道:「自店中熏倒眾人,偏那護送的鳥將官狡猾,迫拿不及。我們即令抬軟輿,趕尋汊口。不期浮金游軍自後追來,馬強人壯,恐被人奪,令扈搏先送上船,我抵死攔住。若非三位將軍來得快,幾喪性命!可同上船看看。」

  白交道:「護送的將官名白額虎,現擒在此,請帶回國。我們仍奉有令出洋,不奉陪了。」

  鐵柱道:「出洋亦須船隻,今莫分散,同到汊口看看,順便雇用,豈不更好!」

  樊理、甘淡亦俱回來,仍同鐵柱到汊口。

  只見船隻紛紛開過對岸,鐵柱招呼,有隻中號航舫搖將過來,頭上站着邢貫。鐵柱道:「幸得三位將軍齊到,殺散敵兵。」

  邢貫道:「客卿安頓不差,末將先令扈搏送冠軍到船上,便放於下汊口,看動靜。我們此船,系另雇者。」

  白交問道:「此處有得雇麼?」

  邢貫道:「對岸要多少?俱系同行很熟的。因近日郎大夫添設關口,眾戶聚此商量,包利免關。」

  鐵柱道:「既有包利,何必免關?」

  邢貫道:「將軍不知,正稅易辦,胥役無厭,還系包的好。」

  樊理道:「鐵將軍緣何在這裡?」

  鐵柱道:「奉命邀截,只道敵將走了,不料三位將軍擒獲。」

  白交向邢貫道:「邢將軍,煩代雇十號洋艦,上交渡津,該值若干,如數給發。」

  邢貫道:「不須多值。他們雖系浮金商船,今見關役狐假虎威,勒索加稅,利息全無,心恨郎賊,俱禱詛待他兵敗,好作生涯。」

  白交道:「如常給他。」

  邢貫用手連招,諸船齊放過來。邢貫雇定十隻。眾軍搬畢,鐵柱令放到汊口,扈搏等卻纜於口外。鐵柱、邢貫,並將白額虎抬過,捺入艙底,一齊放行。

  次日,到蜒蚰渡,白交、樊理、甘淡別了,仍往下放。鐵柱、邢貫便過蜒蚰渡。這渡兩邊,俱系大石,中間雖有丈余闊的溝,下面卻有無數石限,常擱船底。凡載稍重,則須將貨物盡搬於後艙,船頭高起,過過石限;復將貨物搬於前面,將頭壓低,船尾方得過來。如此數十次,始出石拱。今裝的系人,各自行動,不須搬移,半個時辰,也就過了。

  原來此河自發源起,至亂石島,迤邐數千里,中間俱有石埂不斷,其堅過鋼鐵,或聚或散,磊磊相連。上流河窄,可渡之處猶多。自老鶴城下,只有三處缺陷可渡。上系水蛇渡,中系獨鎖渡,下系蜒蚰渡,各相去四五百里。除此三處,余俱隔着石埂,直到洋口。凡欲渡之處,石埂兩邊,各設船隻,須作兩節過。

  鐵柱等到蜒蚰渡西,將搶來的行李囊箱開看,見內中有珍有貝,又有數十包子,俱標着日時。鐵柱不識,邢貫道:「問艙底這廝便知!」

  軍士揭開艙板,取起白額虎,鐵柱叱道:「爾這廝,這些紙包,系哪裡詐來者?」

  白額虎道:「乃太醫交付,逐日逐時調治冠軍的。」

  邢貫檢道:「昨夜今早,如何不用?」

  白額虎道:「失記了。」

  邢貫見包上面俱注着煮煎引用,忙令軍士攢火,指白額虎道:「爾這瘟鳥,險些害我性命!」

  鐵柱問道:「怎麼講?」

  邢貫道:「客卿有令,冠軍若有失調,惟小將是問,以軍法從事!」

  扈搏道:「定因他殺害將士太多,醫養好了,緩緩處治。」

  鐵柱道:「大約是的。」

  談談說說,不覺放下三百餘里。稍公道:「進口了。」

  將船灣下,取出篙杆,裝起櫓漿。鐵柱令軍士內未受傷者,分作三班,幫添換纖。水急人多,逆行不覺其緩。扈搏道:「明日中時,即可到關。」

  邢貫道:「似此方免違限。」

  次早,正趕行時,只見上流數船衝下,用撓鈎搭住,喊道:「得了也!」

  鐵柱、邢貫、扈搏各攜兵器,奔出艙來。正是:功成趕奔回關急,路通邀攔迎斗忙。

  不知勝負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复制

《正文》

虛中 〔唐代〕

  宣和七年冬,金人敗盟,分兵兩道入寇。其一以戎子斡離不為帥,寇燕山,郭藥師叛,燕山諸郡皆陷,遂犯河北。其一以國相粘罕為帥,寇河東,李師本叛,忻、代失守,遂圍太原。邊報猝至,朝廷震懼,不複議戰守,惟日謀避狄之計。然其事尚秘,外廷未聞也。

  至十二月中旬,聞賊馬逼近,始遣李鄴借給事中奉使講和,降詔罪已,召天下勤王之師,且命皇太子為開封牧。宰執日聚都堂,茫然無策,惟遣家屬散之四方,易置東南守臣,具舟楫運寶貨,為東下計。於是避狄之謀,外廷始聞。余時為太常寺少卿,素與給事中吳敏厚善。夜過其家,謂敏曰:「事急矣,建牧之議,豈非欲委以留守之任乎東宮恭儉之德,聞於天下,以守宗社,是也。而建以為牧,非也。巨盜猖獗如此,宗社不守,中原且無人種,自非傳以位號,使招來天下豪傑,與之共守,何以克濟公從官,以獻納論思為職,曷不以非時請對,為上極言之使言不合意,不過一死,死有輕於鴻毛者,此其時也。」敏曰:「監國,可乎」余曰:「不可。唐肅宗靈武之事,當時不建位號不足以復邦家,而建號之議不出於明皇,後世惜之。上聰明仁慈,倘感公言,萬一能行此,金人且將悔禍退師,宗社底寧,豈徒都城之人獲安,天下之人皆將受賜,非發勇猛廣大慈悲之心,忘身殉國者,孰能任此」敏翌日求對,具道所以。且曰:「陛下能用臣言,則宗社靈長,聖壽無疆。」上曰:「何以言之」敏曰:「神霄萬壽宮所謂長生大帝君者,陛下是也。必有青華帝君以助之,其兆已見於此。」上感悟,嘆息。因言:「李綱之論,蓋與臣同。」有旨召余赴都堂稟議,訖,隨宰執至文字庫,只候引對,實二十三日也。其日,余懷所論著札子,待對文字庫。上御玉華閣,先召宰執吳敏等對,至日晡時,內禪之議已決。催吳敏與門下侍郎草傳位詔,百官班乘拱殿下,宣示詔旨,余不復得對。是夕,命皇太子入居禁中,覆以御袍。皇太子俯伏感涕,力辭,因得疾。召東宮官耿南仲視醫藥,至夜半方蘇。翌日,又固辭,不從。乃即大位,御乘拱殿見宰執、百官。時日有五色,挾珥赤黃色,有重日相摩盪久之。乃尊道君皇帝曰太上皇帝,居龍德宮,道君太上皇后居擷景園。以李邦彥為龍德宮使,蔡攸、吳敏副之,皆奉道君太上皇帝旨也。大赦天下,翰林學士王孝迪實草赦書,而不著上自東宮傳位之意,致四方疑。士論非之。詔有司討論所以崇奉道君太上皇帝者,余時猶在太常,條具以聞。詔遣節度使梁方平將騎七千守濬州,步軍都指揮使何灌將兵二萬扼河津,探報虜騎漸逼故也。二十八日,有旨召對延和殿。上迎謂曰:「卿頃論水章疏,朕在東宮見之,至今猶能誦。憶嘗為賦詩,有秋來一鳳向南飛之句。」余敘謝訖,因奏曰:「陛下養德東宮,十有餘年,恭儉日聞,海內屬望。道君太上皇帝觀天意、順人心,為宗社計,傳位陛下。授受之際,燦然明白,下視有唐為不足道也。願致天下之養,極所以崇奉者,以昭聖孝。今金寇先聲雖若可畏,然聞有內禪之舉,勢必銷縮請和,厚有所邀求於朝廷。臣竊料之,大概有五:欲稱尊號,一也;欲得歸朝人,二也;欲增歲幣,三也;欲求犒師之物,四也;欲割疆土,五也。欲稱尊號,如契丹故事,當法以大事小之義,不足惜。欲得歸朝人,當盡以與之,以昭示大信,不足惜。欲增歲幣,當告以舊約,以燕山雲中歸中國,故歲幣增於大遼者兩倍,今既背約自取之,則歲幣當減,國家敦示和好,不校貨財,姑如原數可也。欲求犒師之物,當量力以與。至於疆土,則祖宗之地,子孫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願陛下留神於此數者,執之之堅,無為浮議所搖,可無後艱。」並陳所以禦敵固守之策。上皆嘉納。翌日,有旨除兵部侍郎,日下供職。

  靖康元年正月一日,上御明堂,受文武朝賀,退詣龍德宮,朝賀道君太上皇帝。百官班於門外,宰執進見。

  三日,有旨以吳敏為行營副使,以余為參謀官,團結軍馬於殿前。又以蔡攸為恭謝行宮使,宇文粹中副之,以治道君太上皇帝東幸之具。蓋斡離不之兵距,濬州不守,梁方平戰衄,燒橋而遁,何灌軍馬望風潰散,賊遂渡河,是日聞報故也。夜漏二鼓,道君太上皇帝出通津門東下,道君太上皇后及皇子、帝姬等相續以行,侍從、百官往往潛遁。是時,從官以邊事求見者,皆非時賜對。

  四日,余待對,班於延和殿下。聞宰執奏事,議欲奉鑾輿出狩襄鄧間。余窮思之,以為不可。適遇知東闔門事朱孝莊於殿廷間,語之曰:「有急事,欲與宰執廷辨,公能奏取旨乎」孝莊曰:「宰執奏事未退,而從官求對,前此無例。」余曰:「此何時而用例耶!」孝莊許諾,即具奏得旨引對。余拜訖升殿,立於執政之末。自啟奏曰:「聞諸道路,宰執欲奉陛下出狩,以避狄。果有之,宗社危矣。且道君太上皇帝以宗社之故,傳位陛下,今舍之而去,可乎」上默然。太宰白時中曰:「都城豈可以守。」余曰:「天下城池,豈復有如都城者且宗廟、社稷、百官、萬民所在,舍此欲何之若能激勵將士,慰安民心,與之固守,豈有不可守之理。」語未既,有內侍領京城所陳良弼自內殿出,奏曰:「京城樓櫓,創修百未及一二。又城東樊家岡一帶,濠河淺狹,決難保守。願陛下詳議之。」上顧余曰:「卿可同蔡楙、良弼往視,朕於此俟卿。」余既被旨,同楙、良弼亟詣新城東壁,遍觀城濠。回奏延和殿,車駕猶未興也。上顧問:「如何」楙對以為不可守。余曰:「城堅且高,樓櫓誠未備,然不必樓櫓亦可守。濠河惟樊家岡一帶以禁地不許開鑿,誠為淺狹,然以精兵強弩占據,可以無虞。」上顧宰執曰:「策將安出」宰執皆默然。余進曰:「今日之計,莫若整飭軍馬,揚聲出戰,固結民心,相與堅守,以待勤王之師。」上曰:「誰可將者」余曰:「朝廷平日以高爵、厚祿畜養大臣,蓋將用之於有事之日。今白時中、李邦彥等,書生未必知兵,然藉其位號,控馭將士,以抗敵鋒,乃其職也。」時中怒甚,厲聲曰:「李綱莫能將兵出戰否」余曰:「陛下不以臣為庸懦,倘使治兵,願以死報。第人微官卑,恐不足以鎮服士卒。」上顧宰執曰:「執政有何闕」趙野對曰:「尚書右丞闕。」時宇文粹中隨道君東幸故也。上曰:「李綱除右丞。」面賜袍帶並笏。余致謝,且敘以時方艱難不敢辭之意。車駕興,進膳,賜宰執食於崇政門外廡,再召對於福寧殿,去留之計未決故也。宰執猶以去計勸上。有旨命餘留守、李梲副之。余為上力陳所以不可去者,且言唐明皇聞潼關失守,即時幸蜀,宗社、朝廷碎於賊手,屢年然後僅能復之,范祖禹謂其失在於不能堅守以待勤王之師。今陛下初即大位,中外欣戴,四方之兵不日雲集,虜騎必不能久留。舍此而去,如龍脫於淵,車駕朝發而都城夕亂。雖臣等留,何補於事宗社、朝廷且將為邱墟,願陛下審思之。上意頗回。而內侍王孝竭從傍奏曰:「中宮、國公已行,陛下豈可留此」上色變,降御榻。泣曰:「卿等毋留朕,朕將親往陝西,起兵以復都城,決不可留此。」余泣拜,俯伏上前, 以死邀之。會燕、越二王至,亦以固守為然,上意稍定。即取紙御書「可回」二字,用寶,俾中使追還中宮、國公。因顧余曰:「卿留朕,治兵禦寇專以委卿,不令稍有疏虞。」余惶恐,再拜受命。與李梲同出治事。是夕,宿於尚書省,而宰執宿於內東門司。中宮、國公之行已遠,是夕未還。中夜,上遣中使,令宰執供軍令狀。詰旦,決行。

  五日,余自尚書省趨朝,道路紛紛,復傳有南狩之事,太廟神主已出,寓太常寺矣。至祥曦殿,則禁衛皆已擐甲,乘輿服御皆已陳列,六宮袱被皆將升車矣。余惶遽無策,因厲聲謂禁衛曰:「爾等願以死守宗社乎願扈從以巡幸乎」禁衛皆呼曰:「原以死守宗社!不居此,將安之」余因拉殿帥王宗楚等入見,曰:「陛下昨己許臣留,今復戒行,何也且六軍之情己變,彼有父母妻子皆在都城,豈肯捨去萬一中途散歸,陛下孰與為衛。且虜騎己逼,彼知乘輿之去未遠,以健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始命輟行。余謂宰執曰:「上意已定,敢有異議者,斬!」因出祥曦殿,傳旨宣示,禁衛皆拜伏呼萬歲,其聲震地。復入勸上御樓以見將士,上可之。駕登宣德門,宰執、百官、將士班樓前起居,上臨闌干久之,復降步輦,勞問將士。余與吳敏撰數十語,敘金人犯順、欲危宗社,決策固守、各令勉勵之意,俾閣門官宣讀。每讀一句,將士聲諾。須臾,六軍皆感泣流涕。於是固守之議始決。是日,以余為親征行營使,馬軍太尉曹曚副之。白時中罷相,以李邦彥為太宰,張邦昌為少宰,吳敏知樞密院事,趙野為門下侍郎。王孝迪,邦彥之姻家,故薦之。耿南仲出城已累日,上遣使追還之,以東宮官,故有是命。親征行營使,置司於大晟府,辟參謀官,書寫機宜;句當公事,管句當文字,準備差遣;統制,統領將領,準備差使等。擇文武官處之,吏房、戶房、兵房、工房選三省人吏處之。上賜銀、絹、錢各一百萬貫匹兩,文臣自朝請大夫以下,武臣自武功大夫以下,及將校官告、宣帖三千餘道,一切許以便宜從事。自車駕御樓之後,方治都城四壁守具。以百步法分兵備御,每壁用正兵二千餘人,而保甲、居民、廂軍之屬不與焉。修樓櫓、掛氈幕、安炮坐、設弩床、運磚石、施燎炬、垂檑木、備火油,凡防守之具,無不備。四壁各有從官、宗室、武臣為提舉官,諸門皆有中貴人、大小使臣。又團結馬步軍四萬人,為前、後、左、右、中軍。八千人有統制,統領將領、兵步、隊將等,日肄習之。以前軍居東水門外,護延豐倉,倉有粟、豆四十萬石。其後,勤王之師集城外者,賴之以濟。以後軍居東門外,占樊家岡,使賊騎不敢近。而左、右、中軍居城中,以備緩急。

  自五日至八日,治防守之具粗畢,而賊馬已抵城下,寨於牟駝岡。牟駝岡者,京城外西北隅地也。岡勢隱轔如沙磧,然三面據水,前枕霧澤陂,即孳生馬監之所,芻豆山積。異時郭藥師來朝,道君命打球於其間,故知可以為寨地。金人兵至,徑趨其所,實藥師導之。人謂藥師忠於國家,與金人戰偶不利而從之,吾弗信也。是夕,金人攻西水門,以大船數十隻順汴流相繼而下。余臨城捍禦,募敢死士二千人,列布拐子弩城下。大船至,即以長鈎摘就岸,投石碎之。又於中流安排扠木,及運蔡京家山石疊門道間,就水中斬獲百餘人。自初夜防守達旦,始保無虞。入對乘拱殿。方奏事間,傳報賊攻酸棗門、封邱門一帶甚急,上命余往督將士捍禦。余慮城上士卒不足用,即告上,乞禁衛班直善射手千人以從,上遣御藥盧端同行,傳旨如所乞。自禁中如新城酸棗門,幾二十里。行夾道委巷中,惟恐賊之已登城也。抵門,賊方渡濠,以雲梯攻城。余命班直乘城射之,皆應弦而倒。余時坐酸棗門下,有自門上擲人頭下者, 至六七不已。詢之,云:斬獲奸細。俾認,即皆漢人首級也。蓋擾攘中兵卒妄行殺戮,捕獲數人,即斬以徇。因使號令:如獲奸細,捕人親執出頭,驗實推賞,輒殺者斬!自是乃止。余與官屬數人,登城督戰,激勵將士,人皆賈勇,近者以床子弩、座炮及之。而金賊有乘筏渡濠而溺者,有登梯而墜者,有中矢石而踣者,甚眾。又募壯士數百人,縋城而下,燒雲梯數十座,斬獲首十餘級,皆耳有金環。

  是日,賊攻陳橋、封邱、衛州等門,而酸棗門尤急。虜箭集於城上如蝟毛,士卒亦有中傷者,皆厚賞之。上遣中使勞問,降御筆褒諭,給內庫酒、銀碗、彩絹等以頒,將士人皆歡呼。自卯至未申間,殺賊數千。賊知守城有備,不可以攻,乃退師。因遣使隨李鄴請和,抵城下已昏黑矣,堅欲入城。余傳令:敢輒開門者斬!竟候乃入,實初十日也。上御崇政殿,宰執起居訖,升殿奏事。引使入對,出斡離不書進呈,道所以舉師中國之意。聞上內禪,願復講和,乞遣大臣赴軍前,議所以和者。上顧宰執,未有對者。余因請行,上不許,曰:「卿方治兵,不可。」命李梲奉使,鄭望之、高世則副之。餘留身問所以不遣之旨,上曰:「卿性剛,不可以往。」余對曰:「今虜勢方銳,吾大兵未集,不可以不和。然所以和者,得策則中國之勢遂安,不然禍患末已。宗社安危,在此一舉!臣懼李梲柔懦,恐誤國事也。」因為上反覆具道所以不可割地,及過許金帛之意。以謂金狄之性貪婪無厭,又有燕人狡獪,以為之謀,必且張大聲勢,過有邀求,以窺中國。如朝廷不為之動,措置合宜,彼當戢斂而退;如朝廷震懼,所求一切與之,彼知中國無人,益肆覬覦,憂未已也。先定然後能應,安危之機,願陛下審定之。上頗以為然。余退,巡歷城中,因乞宰執分提舉四壁,上命蔡楙分提舉京城四壁守御使。而李梲是日至金人軍中,果辱命。斡離不者,南向坐。梲、望之等,北面再拜,膝行而前。斡離不遣燕人王汭,傳道語言,謂都城破在頃刻,所以斂兵不攻者,徒以上故,存趙氏宗廟,恩莫大焉。今議和,須犒師之物: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絹、彩各一百萬匹,馬、駝、驢、騾之屬各以萬計。尊其國主為伯父。凡燕雲之人在漢者,悉歸之。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之地。又以親王、宰相為質,乃退師。出事目一紙,付梲等達朝廷。梲唯唯,不能措一詞。金人笑之,曰:「此乃一婦人女子爾。」自是有輕朝廷心。

  十一日,梲至自金人軍前,宰執同對於崇政殿,進呈金人所須事目,且道其語。宰執震恐,欲如其數,悉許之。余引前議力爭,以謂尊稱及歸朝官如其所欲,固無害。犒師金幣,所索太多,雖竭天下不足以充其數,況都城乎當量與之。太原、河間、中山,國家屏蔽,號為三鎮,其實十餘郡地,塘濼險阻皆在焉。割之,何以立國又保塞,翼、順、僖三祖陵寢所在,子孫奈何與人。至於遣質,即宰相當往,親王不當往。為今日計,莫若擇使,與之往返熟議,道所以可不可者。金幣之數,令有司會計所有,陸續具報。宿留數日,大兵四集,彼以孤軍入重地,勢不能久留,雖所得不滿意,必求速歸。然後與之盟,以重兵衛出之,彼且不敢輕視中國,其和可久也。宰執皆不以為然。方謂都城破在旦夕,肝腦且塗地,尚何三鎮之有而金幣之數,又不足較也。上為群議所惑,默然無所主。凡爭逾兩時,無一人助余言者。余自度力不能勝眾說,因再拜求去,曰:「陛下擢臣,自庶僚不數日與大政,臣亦受之而不辭者,徒以議論或有補萬分之一。今與宰執異議,不能有所補,願還庶僚以安愚分。」慰諭曰:「不須如此,卿第出治兵,益固城守,恐金人款我,此徐議可也。」余被旨,不得不出,復前進曰:「金人所須,宰執欲一切許之,不過欲脫一時之禍,不知他日付之何人,能為陛下了此。願更審處,後悔恐無所及。」因出,至城北壁復回,尚冀可以力爭。而誓書已行矣,所求悉皆與之。今上皇帝,方在康邸,俾同少宰張邦昌,為質於金人軍中,己無可奈何。則為留三鎮詔書,戒書吏以輒發者斬!庶幾俟四方勤王之師集,以為後圖。而宰執裒聚金銀,自乘輿服御、宗廟供具、六宮、官府器皿皆竭取之,復索之於臣庶之家,金僅及三十萬兩,銀僅及八百萬兩。翌日,對於福寧殿。宰執以金銀之數少,惶恐再拜謝罪。余獨不謝。於是,孝迪建議,欲盡括在京官吏、軍民金銀,以犒大金軍所遺,多揭長榜於通衢,立限俾悉輸之官。限滿不輸者,斬之。許奴婢及親屬人等及諸色人告,以半賞之。都城大擾。限既滿,得金二十餘萬兩、銀四百餘萬兩,而民間藏蓄為之一空。余因對於福寧殿,奏上曰:「搜括金銀限滿,民力已竭,復許告訐,恐生內變。外有大敵,而民心內變,不可不慮。」上曰:「卿可往收榜,毋得告訐。」余因巡城過榜所,令傳聖旨收榜,歸行營司,移牒孝迪照會。人情乃安。

  自十五日,四方勤王之師,漸有至者數萬人。乃於四壁置統制之官招集之,給芻糧,授器械,踏寨地,團隊伍,皆行營主之。晝夜竭力,無少休息。

  至十七八日間,統制官馬忠以京西募兵至,遇金人於鄭州南門外,乘勢擊之,殺獲甚眾。於是金人始懼,游騎不敢旁出,而自京師城以南,民始獲奠居矣。

  二十日,靜難軍節度使种師道、承宣使姚平仲以涇原、秦鳳路兵至。余奏上曰:「勤王之師,集者漸眾。兵家忌分,節制歸一,乃克有濟。願令師道、平仲等,聽臣節制。」上降御筆曰:「師道老而知兵,職位已高,與卿同官,替曹曚可也。」蓋上意欲以師道為親征行營副使。余竊嘆上裁處之當,而宰執間有密建白以為不可者,上入其言。於是別置宣撫司,以師道簽書樞密院事,充河北、河東、京畿宣撫使,以平仲為宣撫司都統制,應西兵及四方勤王之師,並隸宣撫司。又撥前、後軍之在城外者屬之。而行營司所統者,獨左、右、中軍而已。上屢申飭兩司,不得侵紊。節制既分,不相統一。宣撫所欲行者,托以機密不復關報。余竊憂之。自金人議和,誓書既行之後,朝廷日運金帛之屬輸其軍中,名果、珍膳、御醞之餉,冠蓋絡繹相望。上又出御府珠玉、玩好、寶帶、鞍勒以遺之,品數甚眾,其價不可勝計。余每爭,以謂此不足以為德,適所以啟戎心。雖上恭儉,視珠玉如糞土,然戎之生心,何厭之有。眾方稱美上德,不以余言為然。金人益肆,須索無所忌憚,至求妓樂、珍禽、馴象之類,靡不從之。及勤王之師既集,西兵將帥日至,上意方壯。又聞金人擄掠城北,屠戮如故,而城外后妃、王子、帝姬墳墓攢殯發掘殆盡,始赫然有用兵之意。

  余贊上曰:「《易》于謙之上六,稱利用行師,征邑國。師之上六,稱開國承家,小人勿用。蓋謙之極,非利用行師,不足以濟功;師之成,非戒用小人,不足以保治。今陛下之於金人,屈已講好,其謙極矣。而金人貪婪無厭,凶悖愈甚,其勢非用師不可。然功成之後,願陛下以用小人為戒而已,使金人有所懲創,不敢有窺中國之心,當數十年無夷狄之禍。不然,一日縱敵,數世之憂患未艾也。」

  二十七日,余與李邦彥、吳敏、种師道、姚平仲、折彥質同對於福寧殿,議所以用兵者。余奏上曰:「金人之兵,張大其勢,然探得其實,不過六萬人,又大半皆契丹、渤海雜種,其精兵不過三萬人。吾勤王之師集城下者二十餘萬,固已數倍之矣。彼以孤軍入重地,正猶虎豹自投於檻阱中,當以計取之,不可以角一旦之力。為今之計,莫若扼河津,絕糧道,禁抄掠,分兵以復畿北諸邑,俟彼游騎出則擊之,以重兵臨賊營,堅壁勿戰,如周亞夫所以困七國者。俟其芻糧乏,人馬疲,然後以將帥檄其誓書,復三鎮,縱其歸,半渡而後擊之,此必勝之計也。」上意深以為然,眾議亦允。期即分遣兵,以二月六日舉事,蓋陰陽家言是日利行師,而姚平仲之師亦將至故也。

  約已定,而姚平仲者,古之子,屢立戰功,在道君朝為童貫所抑,未嘗朝見。至是,上以驍勇,屢召見內殿,賜予甚厚,許以功成有茅土、節鋮之賞。平仲武人,志得氣滿、勇而寡謀,謂大功可自有之。先期於二月一夜,親率步騎萬人以劫金人之寨,欲生擒所謂斡離不者,取今上皇帝以歸。种師道宿城中,弗知也。余時以疾給假,臥行營司。

  夜半,上遣中使降親筆曰:「平仲已舉事,決成大功,卿可將行營司兵出封邱,為之應。」余具札子,辭以疾,且非素約,兵不預備。斯須之間,中使三至,責以軍令,不得已力疾會左、右、中軍將士。詰旦出封邱門,勒兵班荊館、天駟監,分使諸將解范瓊、王師古等圍。虜騎出沒,鏖戰於幕天坡,所獲甚眾。復犯中軍,余視率將士,以神臂弓射卻之。

  是夜,宿於城外。而平仲者,前一夕劫寨為虜所覺,殺傷相當,所折不過千餘人,既不得所欲,恐以違節制為种師道所誅,即遁去。而宰執、台諫哄然,謂西兵勤王之師及親征行營司兵,為金人所殲,無復存者。上震恐,有詔不得進兵。而斡離不遣使,以謂特將帥所為,不出上意,請再和。宰相李邦彥於上前語使人曰:「用兵乃大臣李綱與姚平仲結構,非朝廷意。」僉議欲縛余以與之,而使人反以為不可。遂罷尚書右丞、親征行營使,以蔡楙代之。因廢行營使司。上以守御使總兵事,而种師道亦罷宣撫使。余是時得止兵詔,知事且變,即振旅以入城,詣崇政殿求對。既至殿門,聞罷命,乃不果退,浴室院待罪,時初三日也。

  蔡楙會計行營司所失,才百餘人,而西兵及勤王之師折傷千餘人,外並如故,乃知朝廷前所聞之非。

  是夕,上降親筆慰勞,錫齎白金、緡錢五百貫兩,且令吳敏宣諭且將復用之意。余感泣謝恩,歸田廬。而有初五日士民伏闕之事。初,太學生陳東與書生千餘人,是日詣闕上書,明余及師道之無罪,不當罷。軍民聞之,不期而集者數千萬人,填塞馳道、街巷,呼聲震地,舁登聞鼓於東華門,擊破之。上遣吳敏、耿南仲慰諭諸生,俾之退。為軍民所擁,不得行,必欲見余及師道乃去。不得報,則殺傷內侍二十餘人;又詬詈宰執李邦彥、蔡楙、王孝迪、趙野等,欲毆擊之,皆散走,藏匿。於是,上遣中使召余及師道入對。

  余聞命,惶恐固辭,不敢行。而宣召者絡繹而至,中使迫促,不得已上馬出浴室院,由東門街抵馳道,趨東華門。軍民壅積,幾不可進,宣召中使朱拱之復為眾所殺,蓋怒其傳旨之緩也。入見上於福寧殿閣子中,余泣拜請死,上亦泣。有旨復尚書右丞,充京城四壁守御使。余固辭,上不允,俾出東華門至右掖門一帶,安撫軍民。余稟上旨宣諭,乃稍散去。再對於福寧殿,上命余復節制勤王之師,先放遣兵民,蓋不復有用兵意也。先是,所留三鎮詔書,余既罷,乃遣宇文虛中齎詣金人,軍中復差臧禹、秦檜為割地。

  是夕,宿於咸豐門,以金人進兵門外,治攻具故。先是,蔡楙號令將士,金人近城不得輒施放,有引炮及發床子弩者,皆杖之,將士憤怒。余既登城,令施放,有引炮自便,能中賊者,厚賞。夜,發霹靂炮以擊,賊軍皆驚呼。

  翌日,薄城,射卻之,乃退。有告梁方平欲為賊內應者,余召至帳中,執之以付御史台推治。凡內侍之守城者,皆罷。京師浮浪不逞之徒,乘民殺傷內侍,擾攘中劫掠內侍十餘家,取其金帛,而以所藏器甲、弓劍赴官司納,自以為功,凡千餘人。都城懼再有變,余命悉集守御使司,以次納訖,推其倡者,將賞之。自言其姓名凡二十餘人,審問得實,悉皆斬之,余者逐去。是日,並斬殺傷部將、隊將者,亦二十餘人,然後民情安戢,奸宄不作。

  初,賊馬既抵城下,余晝夜巡視,有盜衲襖一領者,有強取婦人絹一匹者,有妄以平民為奸細而斫傷者,皆即斬以徇。故外有強敵月余,日間雖竊盜無有也。都城素多火,亦無作者。至是,乃始紛擾,數日彈壓,然後定。

  金人請以越王代康王為質。上以越王叔父,不可遣,乃遣肅王及駙馬都尉賈成以行。

  康王得歸,上喜,賜予良厚。康王素有膽氣、膂力,善射,居金人軍中幾月,姚平仲劫寨之夕,恬然無所驚怖。及歸,國人皆喜,爭出觀之。金人自平仲劫寨及封邱門接戰之後,頗有懼意,既得三鎮之詔及肅王為質,即不俟金幣足數,遣使告辭。上賜燕於軍中。

  初十日,遂退師。

  十二日,肆赦天下。

  十三日,宰執對延和殿。

  余奏上曰:澶淵之役,雖與大遼盟約而退,猶遣重兵護送之,蓋恐其無所忌憚,肆行擄掠故也。金人退師,今三日矣,初謂其以船筏渡河,探聞乃係橋濟師,一日而畢。盍遣大兵用澶淵故事,護送之。宰執皆以為太早,余固請之,上以余言為然,可其請。是日,分遣將士,以兵十餘萬數道並進,且戒諸將:度便利可擊,即擊之,金人厚載而歸,輜重既眾,驅虜婦女不可勝計,氣驕甚,擊之決有可勝之理。將士踴躍以行。

  十四日,以吳敏為少宰,余知樞密院事,徐處仁中書侍郎,耿南仲左丞,李梲右丞。初,李邦彥、蔡楙、王孝迪、趙野既為國人所斥逐,皆藏匿不敢復出,上章乞罷,上初未許。至是,邦彥罷相,除觀文殿學士、中太一宮使;楙罷右丞,除資政殿學士、提舉亳州明道宮,故有是命。

  十五日,簽書樞密院事唐恪供職。初,恪以延康殿學士知杭州,李邦彥薦用之,至是始到闕也。

  十七日,澤州奏:大金國相粘罕兵次高平縣。初,粘罕既破忻、代,觀察使折可求以麟府兵、承宣使劉光世以鄜延兵援河東,皆為所敗。遂圍太原。頃之月余,不能下。而平陽府義軍叛。義軍者,童貫、張孝純所招雲中人也,分布河東諸郡,平日養贍,蓄積為之一空。及金人入寇,孝純以義軍五萬人守石嶺關。既叛以從金人矣。至是,諸郡往往殺戮,或逐出之,而平陽府者破城叛去,攻陷威勝軍。遂引金人入南北關,陷隆德府,遂次高平。

  朝廷震懼,恐其復渡河而南。宰執咎余盡遣城下兵以追斡離不之師,將無以支吾。余曰:斡離不之師既退,自當遣大兵護送,初不虞粘罕之來也。粘罕之師雖來,聞既和,亦當自退,必無復渡河之理。又太行琅車之險,已遣統制官郝懷將兵三萬屯河陽,控扼險道,決無他慮。而執政中有密啟上者。於是,御前以金字牌悉追還諸將之兵。諸將之兵及斡離不之師於邢趙間,相去二十餘里,金人聞大兵且至,莫測多寡,懼甚,其行甚速。而諸將得詔,即還。余聞,之上前力爭,得旨復遣,而諸將之還已五程矣。雖復再遣,猶與金人相及於滹沲河,然將士知朝廷之論二三,悉解體,不復有邀擊之意,第遙護之而已。於是,金人復旁出抄掠,及深、祁、恩、冀間,其去殊緩。而粘罕之兵聞已和,果退,如余言。乃命种師道為河北、河東宣撫使,駐滑州。而以姚古為制置使,總兵以援太原。以种師中為制置副使,總兵以援中山、河間諸郡。時朝廷僉議以三鎮為果不可割,有如兵民為國家堅守不下,即遣使再議,以租賦歸之,求保祖宗之地故也。有旨宇文虛中罷簽書樞密院事,除資政殿大學士、知青州。李稅罷左丞,除資政殿學士、予宮觀。以翰林學士何為右丞,許翰為同知樞密院事,中書侍郎徐處仁供職。

  初,處仁以觀文殿大學士知大名府,上聞其老成有士望,方倚以為相,故以中書侍郎召之。至是,到闕供職未旬日,遂拜太宰,時三月初間也。詔以道君太上皇帝迴鑾,議所以奉迎者。以門下侍郎趙野為奉迎使。初,道君正月三日夜出通津門乘舟以行,獨蔡攸及內侍數人扈從。猶以舟行為緩,則乘肩輿;又以為緩,則於岸側得搬運磚瓦船乘載。飢甚,於舟人處得炊餅一枚,分食之。是夜,行數百里。抵南都,始館於州宅,得衣被之屬,市駿騾乘之。至符離,始登官舟。及泗上,少憩,宇文粹中、童貫、高俅之徒始至。童貫以勝捷兵三千扈從渡河,以如維揚。高俅以禁衛三千留泗上,控扼淮津。既抵淮揚,父老邀車駕,不可渡江,而道君決意南幸,遂如鎮江。道君太上皇后居維揚,皇子、帝姬皆流寓沿路州縣,聞賊退,多先歸者。

  初,恭謝行宮所以都城圍閉,止絕東南遞角,又止東南勤王之師,又令綱運於所在卸納。泗州官吏以聞,朝廷不以為然。道路藉藉,且言有他。故而太學生陳東上書,乞誅「六賊」,謂蔡京、蔡攸、童貫、朱勔、高俅、盧宗原。於是,議遣聶山為發運使,密圖之。山請詔書及開封府使臣數十人以行。余因奏事福寧殿,留身奏上曰:「此數人者,罪惡固不可恕,然聶山之行,恐朝廷不當如此措置。昔肅宗欲發李林甫墓,李泌諫,謂其如明皇何肅宗抱泌頸泣曰:思不及此。使山之所圖果成,驚動道君,此憂在陛下;所圖不成,為數人所覺,萬一挾道君於東南,求劍南一道,陛下何以處之」上感悟,曰:「奈何」余對曰:「不若罷聶山之行,顯謫童貫等,乞道君去此數人者,早迴鑾輿,可以不勞而事定。」上以為然。山乃不果行,而童貫等皆相繼去。道君還次南都,徘徊不進,欲詣亳州上清宮燒香,及取便道如西都,上以為憂。又每月書至,必及朝廷改革政事。又批:道君太上皇后當居禁中,出入正陽門。於是,喧傳有垂簾之事。又批:吳敏、李綱,令一人來。莫曉聖意,皆言事且不測。余奏上曰:「所以欲臣及吳敏來者,無他,欲知朝廷事耳。吳敏不可去陛下左右,臣願去奉迎,如蒙道君賜對,臣且條陳自圍城以來事宜,以解釋兩宮之疑,決無他慮。」上初不許,餘力請之,乃聽。上令余齎御前書達道君,且賜行宮官屬茶、藥、銀合有差,以十七日離國門。

  十八日,早次陳留縣,遇道君太上皇后船。余具榜子,拜謁道左。道君太上皇后艤舟,令內侍楊修傳教旨勞問。余附奏曰:「陛辭日有所得聖旨,令具奏知,乞依趙野例,幄前奏事。」復傳教旨允。余遂登舟,入幄中簾前拜。訖,具道皇上聖孝思慕,且敘方艱危中蒙上擢任感激之意。道君太上皇后親加獎諭,余再拜謝,訖,道君太上皇后曰:「朝廷欲令於何處居止」余對曰:「朝廷見以擷景園為寧德官,奉道君太上皇后,蓋遵稟道君太上皇帝十二月二十三日聖旨指揮。」道君太上皇后曰:「已得令旨居禁中。」余對曰:「以皇帝聖孝,殿下聖慈,母子之情豈復有間但稽之三從之義,道君太上皇帝居龍德宮,而殿下居禁中,於典禮有所未安。朝廷討論,但欲合於典禮,以慰天下之望。兩宮安,則天下安矣。」道君太上皇后曰:「朝廷須是合宜方得。」因泛及他事。余拜辭登岸,因呼內侍楊修、李俅等三人,坐幄次,與再道前語。三人者,巨璫也,以余言為然,入白之。復傳教旨曰:「相公所論甚有理,但既居寧德宮,後欲一到龍德宮神御前燒香,可乎」余對曰:「道君太上皇后既居寧德宮,皇帝自當時詣省問,萬一欲暫到禁中,豈有不可之理。」因遣賜香茶、酒食等錢五百貫,給散隨行使臣、從人。余以前語具劄子奏知,且云:「道君太上皇后已有許居寧德宮意,願一切不須示以疑阻,以昭聖孝。」而道君太上皇后入國門日,聶山請以禁衛護宣德門,道路喧然,識者笑之。二十日,抵南都,得旨二十一日引對。

  是日,道君御幄殿,余起居訖,升殿奏事。具道上聖孝思慕,欲以天下養之意。道君泣數行下,曰:「皇帝仁孝,天下所知。」且獎諭曰:「都城守御,宗社再安,相公之力為多。」余再拜謝訖,因出劄子二紙進呈。其一,乞道君早迴鑾,不須詣亳社、西都,以慰天下之望。其一,自敘素蒙道君教育,擢用於國家艱危之中,得效犬馬之力,欲乞身歸田廬之意。道君慰勞再四,因曰:「相公頃為史官,緣何事去」余對曰:「臣昨任左史,得侍清光者幾一年,以狂妄論列都城水災,復蒙恩寬斧鉞之誅,迄今感戴。」道君曰:「當時宰執中有不喜公者。」余愧謝,因奏曰:「臣昨論水災,實偶有所見,自古雖無道之國,水猶不冒其城郭。天地之變,各以類應,正為今日兵革攻國之兆。大抵災異變故,譬猶一人之身,病在五臟則發於聲色,形於脈息,善醫者能知之,非有物使之然,氣之先至者爾。所以聖人觀變於天地,而修其在我者,故能制治保邦,而無危亂之憂也。」道君以為然。因詢虜騎攻圍都城守御次第。余以實對。復曰:「賊既退師,方渡河時,何不邀擊」余曰:「朝廷以肅邸在金人軍中,故不許。」道君曰:「為宗社計,豈可復論此。」余於是竊嘆道君天度之不可及也。語既浹洽,道君因詢諭行宮止遞角等三事,只緣都城已受圍,恐為人得知行宮所在,非有他也。余對曰:「方艱危中兩宮隔絕,彼此不相知,雖朝廷應副行宮事,亦不容無不至者,在聖度照之而已。」道君因詢朝廷近事,如追贈司馬光及毀拆夾城等,凡三十餘事。余逐一解釋,謂追贈司馬光正欲得民心,毀拆夾城止欲防奸細之類。因奏曰:「皇上仁孝小心,惟恐一有不當道君意者,每得御批詰問,輒憂懼不進膳。臣竊譬之人家,尊長出而以家事付之子弟,偶遇強盜劫掠,須當隨宜措置。及尊長將歸,子弟不得不恐。為尊長者,正當以其能保田園大計慰勞之,不當問其細故。今皇帝傳位之初,陛下巡幸,適當大敵入寇,為宗社計,政事不得不小有變革。今宗社無虞、四方以寧、陛下迴鑾,臣以謂宜有以大慰皇帝之心者,其他細故,一切勿問可也。」道君感悟,曰:「公言極是。朕只緣性快問,後即便無事。」因內出玉帶、金魚袋、古象簡賜余。曰:「行宮人得公來,皆喜。以此慰其意,便可佩服。」余固辭,不允,因服之,以謝而退。二十二日,扈從道君詣鴻慶宮燒香。初,余次拱州,見奉迎道君禁衛、寶輦、儀物等留不進,因以便宜作奉聖旨令趨南都。至是,道君燒香,禁衛、寶輦、儀物等適至南都,士庶夾道聳觀。得旨來早辭,訖,先還闕。賜酒食、香茶等。

  二十三日,辭,再對於幄,道君出青詞稿一紙,俾宣示宰執、百官,乃道君初傳位,奏天所作者。道君宣諭曰:「本欲往亳州太清宮,以道路阻水不果。又欲居西洛,以皇帝懇請之勤,已更指揮,更不戒行。公先歸,達此意,慰安皇帝。」因袖出書付余,仍宣諭曰:「公輔助皇帝,捍城、守宗社有大功,若能調和父子間,使無疑阻,當書青史,垂名萬世。」余感泣,再拜受命。辭訖,即先具札子,以所得道君聖語奏知。上批答曰:「覽卿來奏,知奏對之語,忠義煥然,朕甚嘉之。」

  二十五日,還抵闕下,對於垂拱殿。進呈道君御書,具道所以問答語。上嘉勞久之。以道君太上皇帝所賜玉帶、牙簡、銀、絹等具札子進納,有旨不允。

  二十七日,宰執奏事延和殿,進呈車駕出郊詣資福寺迎奉道君儀注。耿南仲建議,欲盡屏道君左右內侍,出榜宮門,敢留者斬。先遣人搜索,然後車駕進見。余以為不若止依常法,不必如此,示之以疑。必欲過為之防,恐卻有不可防者。南仲曰:「或之者,疑之也。古人於疑有所不免。」余曰:「古人雖不免於疑,然貴於有所決斷,故《書》有稽疑,《易》曰:以斷天下之疑。倘疑情不解,如所謂竊斧者,則為患不細。」南仲紛紛不已。余奏曰:「天下之理,誠與疑,明與暗而已。誠則明,明則愈誠,自誠與明推之,可以至於堯舜。疑則暗,暗則愈疑,自疑與暗推之,其患至於有不可勝言者。耿南仲當以堯舜之道輔陛下,而其人暗而多疑,所言不足深采。」上笑之,而南仲怫然怒甚。既退,再召對於睿思殿。賜茶訖,南仲忽起奏曰:「臣適遇左司諫陳公輔於對班中,公輔乃二月五日為李綱結構士民伏闕者,豈可處諫職乞送御史台根治。」上及宰相皆愕然。余奏曰:「臣適與南仲辨論於延和殿,實為國事,非有私意。而南仲銜臣之言,故有此奏。伏闕之事,陛下素所鑑察,臣不敢復有所辨,但臣以非材,冒處樞輔,仰荷特達之知,未能有所補報,區區素志,欲俟賊騎出疆,道君鑾輿還闕,然後求歸田廬,臣之願也。今南仲之言若此,臣豈敢留。願以公輔事送有司,臣得乞身待罪。」上笑曰:「士庶以億萬計,如何結構朕所洞知,卿不須如此。」南仲猶不已。余再拜辭上,而出居啟聖院,不復歸府。入劄子求去,章凡十餘上。上皆批答:封還,不允。差御藥宣押造朝,及押赴樞密院治事。復即時上馬。

  四月朔,車駕詣寧德宮,復遣御藥宣押扈從。道君太上皇帝以三月入國門,余以守御使職事,迎拜於新東門內。道君於輦上顧揖。

  翌日,扈從朝於龍德宮。訖,復上章懇請,求罷知樞密院事。上降手詔數百言,不允,復令徐處仁、吳敏諭旨。又詔至內殿,面加慰諭。且曰:「賊馬方退,正賴卿協濟艱難,今遽欲舍朕何之前事不足介懷,宜為朕少留。」辭意懇惻,余不得已,再拜,受命就職。他日,留身奏上曰:金人退師,割交三鎮,官吏、軍民不肯陷沒夷狄,其勢必為朝廷堅守,天時浸熱,而虜有輜重之累,必不能久留,當即出疆。臣恐秋高馬肥,虜必再至,以責前約。及今宜飭武備邊防,勿恃其不來,當恃吾有以待之。於是為上條具所以備邊禦敵者,凡八事。其一,謂唐之藩鎮所以拱京師,故雖屢有變故,卒賴其力。而及其弊也,有尾大不掉之患。祖宗鑒之,銷藩鎮之權,罷世襲之制,施於承平邊備無事則可,在今日則手足以捍頭目。為今之計,莫若以太原、真定、中山、河間建為藩鎮,擇鎮帥付之,許之世襲,收租賦以養將士,習戰陣,相為唇齒以捍金人,可無深入之患。又滄州與營平相直,隔黃河下流及小海,其勢易以侵犯,宜分濱、棣、德、博,建橫海軍一道,如諸鎮之制。則帝都有藩籬之固矣。其二,謂自熙豐以來,籍河北保甲凡五十餘萬,河東保甲凡二十餘萬。比年以來,不複閱習,又經燕山、雲中之役,調發科率,逃亡流移,散為盜賊,今所存者猶及其半。宜專遣使團結訓練,令人置器甲,官為收掌,用印給之。蠲免租稅, 以償其值。武藝精者,次第遷補,或以官激勸之。彼既自保鄉里、親戚、墳墓,必無逃逸。又平時無養兵之費,有事無調發之勞,此最策之得者。其三,謂祖宗以來,養馬於監牧,擇陝西、河東、河北美水草高涼之地處之,凡三十六所。比年廢罷殆盡,而更給地牧馬,民間雜養以充官使,吏虛文以塞責,而馬無復有善者。又驅之燕山,悉為敵人所得。今諸軍闕馬者大半。宜復祖宗監牧之制,權時之宜,括天下馬,量給其值。則不數月間,天下之馬可具也。其四,謂河北塘濼東距海西抵廣信、安肅,深不可以涉,淺不可以行舟,所以限隔胡騎,為險固之地。而比年以來,淤泥乾涸,不復開濬,官司利於稻田,往往泄去積水,堤防弛壞。又自安肅、廣信以抵西山,地形低下處,可益增廣其高。仰處,即開干濠及陷馬坑之類。宜專遣使以督治之。其五,謂河北、河東州縣城池,類多潰圯堙塞,宜遍行修治。而近京四輔郡諸邑,皆當築城,創置樓櫓之屬,使官吏、兵民有所恃而安。萬一有賊騎深入,虜掠無所得,可以坐困。其六,謂河北、河東州縣,經賊馬殘破蹂踐去處,宜優免租賦,以賑恤之。往年方臘擾浙東,猶免三年,今三鎮之民為朝廷固守,安可不議所以大慰其心者。其七,謂河北、河東諸州,最以儲峙、糴買糧草為急務,宜復祖宗加抬糧草鈔法,一切以見緡走商賈而實塞下,使沿邊諸郡積蓄豐衍,則虜不敢動矣。其八,謂陝西解鹽無煮海之勞,而給邊費足,民食其利不貲,因行東南鹽法。以解鹽地分,益陝西邊,益貧。願復祖宗舊制,以慰關、陝兵民之心。上俾宰執同議,而其間所論異同,雖建橫海軍一道,以安撫使總之,而藩鎮之議寢。雖委提舉官循舊制教閱,上戶保甲三分之一,而遣使盡行團結、訓練、置器甲之議不行。雖委沿邊增修塘濼、城池,而輔近畿邑已降指揮,旋即罷止。雖委諸路相視監牧,而不復括馬。雖免河北、河東租稅,而止及一年。雖加抬糧草鈔,而貼以四分香藥。雖復解鹽,而地分不如舊制。餘力爭之,不能得。大抵自賊馬既退,道君還宮之後,朝廷恬然,遂以為無事。方建議立東宮、開講筵、斥王安石、置《春秋》博士,而台諫所論,不過指摘京、黼之黨,行遣殆盡無虛日。防邊禦寇之策,反置而不問。余竊憂之。惟兵事樞密院可以專行,乃與許翰條具調發防秋之兵,大概有五:一曰系將兵,二曰不系將兵,三曰土兵,四曰民兵,五曰保甲。系將兵,除已起發外,見在者十將。將以二千人為率,不過三萬人。民兵,弓箭社、刀弩手之類是也,不過一萬人。保甲,除河北、河東,起於陝西不過三萬人,並見在河北、河東,通為二十萬,以控制要害之地。將士得旨頒行,然後關三省,其間猶有以為不須如此者。又乞降旨:在京許監察御史以上,在外監司、郡守、帥臣,各薦材武智略大小使臣,樞密院籍記姓名,量材錄用。上從之。又建議以謂在京步軍十餘萬,隸於三衙,近年不復教閱,士卒驕惰。緩急用之,旋差將佐統領,兵將不相識,難以責成功。乞自樞密院選差大小使臣,分四壁教閱,因勒成步伍,以備緩急。上初可之,已而殿帥王宗楚等以為侵紊,非祖宗制,詔罷之,余然後竊嘆事之難成也。少宰吳敏建議,欲置詳議司檢詳祖宗法制及近年弊政,當改革者,次第施行。詔以徐處仁、吳敏及余為提舉官。命既行,為南仲沮止。敏丐去,不果。余奏上曰:「陛下即大位於國家艱難之時,宜一新政事以慰天下之望。而朝廷玩愒,一日復一日,未聞有所變革,近欲置司討論,尋復罷之。今邊事方疏,調度不給,前日爵祿冒濫、蠹邦財者宜稍裁抑之,以足國用,此政事所宜先者。」上以為然,委余條具以聞。余奏上三十餘事,謂如節度使至窯刺史,祖宗本以待勛臣,故俸給特厚。當時員數少,今皆以戚里恩澤得之。除邊功外,宜悉換授環衛官,以抑其濫。又三省堂吏,祖宗轉官時止以正郎,崇、觀間始許轉至中奉大夫。今宜復祖宗之制,余皆類此。上深然之,降付三省。已而揭榜通衢曰:知樞密院事李綱陳請裁減下項。又榜東華門曰:守御使司給諸軍卸甲錢多寡不均。御前特再行支給,而守御使司初未嘗給卸甲錢也。余聞之驚駭,徐詢所以,乃執政間有密白上,以余得都城軍民之心,以此離間之。余始憂懼,不知死所矣。方欲乞罷,會守御使司補進武副尉二人,具狀奏知,上批出有:惟闢作福,惟闢作威,大臣專權,浸不可長之語。余惶懼,於上前辯明。曰:始親征行營及守御使司,得旨一切以便宜行事,給空名文武告、敕、帖等三千餘道。自置司以來,用過三十一而已。此二人者,乃齎御前蠟書至太原,當時約以得回報,即與補授,故今以空名帖補訖奏聞,乃遵上旨,非專權也。且敘孤危之蹤,為人所中傷者非一,願罷職任,乞骸骨歸田裡。上溫顏慰諭,以謂偶批及此,非有他意。余退居定力院,入札子待罪乞去。章十餘上,上悉批答不允,遣使押入。余不得請,即徑出通津門,欲東下。上遣中使宣押,挽舟入城,絡繹於道,既復鎖府門。

  余翌日見上,曰:「人主之用人,疑則當勿任,任則當勿疑。而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陛下惑於人言,於臣不得無疑,又不令臣得去,不知此何也」上安慰久之。余自此多在告,日欲去而未得。會种師中歿於軍前,种師道以病告歸,執政有密建議以余為宣撫使代師道者。初,斡離不之師還抵中山、河間,兩鎮兵民以死固守,不肯下。肅王、張邦昌及割地使等馳至城下說諭,投以矢石乃退,沿邊諸郡亦然。而种師道進兵逼之,金人出境,兩鎮無虞。粘罕之師至太原城下,亦堅壁固守,粘罕屯兵圍之,悉破諸縣,為鎖城法以困太原。鎖城法者,於城外矢石不及之地築壘環繞,分人防守,內外不相通。而姚古進師復隆德府、威勝軍,扼南北關,累出兵由井陘道與師中犄角應援太原。師中進次平定,乘勝復壽陽、榆次諸縣,不設備,有輕金人之意。又輜重、犒賞之物,悉留真定,不以從行。金人乘間突諸軍,以神臂弓射卻之。欲賞射者,而隨行銀碗只十數枚,庫吏告不足而罷。於是士皆憤怒,相與散去。師中為流矢所中,死之。其餘將士,退保平定軍。而師道駐滑州,復以老病丐罷。上納建議者之說,決意用余宣撫兩路,督將士解圍。

  一日,召對睿思殿,諭以欲遣行者。余再拜力辭,自言書生不知兵,在圍城中不得已為陛下料理兵事,實非所長。今使為大帥,恐不勝其任,且誤國事,不足以塞責。上不許,即今尚書省書敕令,面授。余奏曰:「藉使臣不量力為陛下行,亦須擇日受敕,今拜大將如呼小兒,可乎」上乃許別擇日受敕。余退即移疾在告,入劄子乞致仕,力陳所以不可為大帥。且云:此必有建議不容臣於朝者。章十餘上,悉批答不允,且督令受命。於是台臣余應求、諫官陳公輔相繼上言余不當去朝廷,上皆以為為大臣遊說,斥去之,乃無敢言者。或謂余曰:「公知上所以遣行之意乎此非為邊事,乃欲緣此以去公,則都人無辭耳。公堅臥不起,讒者益得以行其說,上旦怒,將有杜郵之賜,奈何。」余感其言,起受命,上錄《裴度傳》以賜。余入札子,具道吳元濟以區區淮蔡之地抗唐室,與金人強弱固不相侔,而臣曾不足以望裴度萬分之一,以度況臣,實謂非倫。且言諸葛亮《出師表》謂「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夫君子、小人,於用兵之間若不相及,而亮深以為言者,誠以寇攘外患,有可掃除之理;而小人在朝蠹害本根,浸長難去,其患有不可勝言者。是以吉甫贊周王以北伐,必有孝友之張沖。裴相贊唐王以東討,必去奸邪之元稹。用能成功,焜耀圖史。君子、小人之不兩立,從古已然。臣竊觀陛下嗣位之初,適遭金人入寇,宵旰憂勤、厲精圖治,思刷前恥,雖古帝王勤儉之德,無以遠過。然君子、小人尚猶混淆於朝,翕訛成風,殊未退黜。謂宜留神照察,在於攘逐戎狄之先。朝廷既正,君子道長,則所以捍禦外患者有不難也。今取裴度論元稹、魏洪簡章疏,節其要語,輒塵天聽。上優詔寵答。宣撫司得兵二萬人,而闕馬。余白上曰:「戎事以馬為先,今乏馬如此,無以奪張軍容。昔天寶末封常清出師,幽薊人觀之,見其軍容不整,皆叛去。今臣出師,安知無窺覘者所系國體,非細故也。事迫矣,請括都城馬,給價賞之,可得數千匹。」上以為然,令條具以聞。既而膀於開封府曰:宣撫司括馬,事屬騷擾,可更不施行。其意與前榜同,余竊嘆息而已。以二萬人分為五軍,時捷勝軍叛於河北,遣左軍往招撫之,又遣右軍屬劉韐,時劉韐除宣撫副使,乃唐恪所薦,余初不知也。又以解潛為制置副使代姚古。以折彥質為河東句當公事,與潛治兵於隆德府。宣撫司兵凡萬二千人,余請銀、絹、錢於朝廷,各百萬,才得二十萬。期以六月二十日啟行,而庶事皆未辦集,乞量展行期。上批曰:遷延不行,豈非拒命余惶懼,入劄子辨所以未可行者。且曰:陛下前以臣為專權,今以臣為拒命,方遣大帥解重圍,而以專權、拒命之人為之,無乃不可乎願並罷樞管之任,擇信臣委之,得乞骸骨。因以尚書右丞、知樞密院事、宣撫使告敕繳納。上封還,遣使趨召數四。

  余入見上,具道所以為人中傷,致上聽不能無惑者,只以二月五日士庶伏闕事。今奉命出使,無緣復望清光。上驚曰:「卿只為朕巡邊,便可還闕。」余奏曰:「臣之行,無有復還之理。昔范仲淹自參知政事出安撫西邊,過鄭州見呂夷簡,語暫出之意。夷簡曰:『參政豈復可還。』其後果然。今臣以愚直不容於朝,使臣既行之後,無沮難、無謗讒、無錢糧不足之患,則進而死敵,臣之願也。萬一有朝廷執議不堅,臣自度不能有所為,即須告陛下求代罷去,陛下亦宜察臣孤忠,以全君臣之義。」上頗感動,乃以二十五日戒行前期,燕於紫宸殿,又賜御筵於瓊林苑,所以賜勞甚渥。余犒軍訖,號令將士,斬裨將焦安節以徇。初,安節隸姚古帳下,在威勝軍虛傳賊馬且至,安節鼓扇罪情,勸姚古退師。至隆德,又勸遁去。於是兩郡之人皆驚擾走散,而初無賊馬。至是,從姚古還闕,余召斬之,人皆以為當。翌日,進師,以七月初抵河陽。入劄子以畿邑汜水關、西都、河陽形勝之地,城壁頹圯,當亟修治。今雖晚,然併力為之,尚可及也。又因望拜諸陵,具奏曰:臣總師道出鞏、洛,望拜諸陵寢,潸然流涕。恭惟祖宗創業守成垂二百年,聖聖傳授,以至陛下。適丁艱難之秋,戎狄內侵,中國勢弱,此誠陛下嘗膽思報、厲精求治之日。願深考祖宗之法,一一推行之,進君子、退小人,無以利口善諞言為足信,無以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為足使,益固邦本,以圖中興。上以慰安九廟之靈,下以為億兆蒼生之所依賴。天下幸甚!初,余陛辭日為上道唐恪、聶山之為人,陛下任信之篤,且誤國,故於此申言之。上批答有「銘記於懷」之語。留河陽十餘日,訓練士卒,修整器甲之屬,進次懷州。自出師後,禁士卒不得擾民,有趕奪婦人釵子者,立斬以徇。拾遺棄物,決春黥配。逃亡捕獲者,皆斬。以故軍律頗肅,無敢犯者。嘗以謂步不勝車,金人以鐵騎奔沖,非車不能制之。有張行中者,獻戰車制度,兩竿雙輪,前施皮籬,槍刃運轉輕捷。每車用甲士二十五人,執弓駑、槍脾之屬以輔翼之,結陣以行,鐵騎遇之皆退遁。造千餘兩,日肄習之,俟防秋之兵集,以謀大舉。而朝廷降旨,凡詔書所起之兵悉罷減之。余上疏力爭,其大略曰:臣昨待罪樞府,伏蒙陛下委令措置防秋之兵,臣意以為中國軍政不修,幾三十年矣,闕額不補者過半,其見存者皆潰散之餘,不習戰陣,故令金人得以窺伺。既陷燕山,長驅中原,遂犯畿甸。來無藩籬之固,去無邀擊之威,廟堂失策,使之割三鎮、質親王、劫取金帛以億萬計,驅虜士女,屠戮良民不可勝數。《誓書》之言,所不忍聞。此誠宗廟之羞,而陛下嘗膽思報者也。今河北之寇雖退,而中山、河間之地不割,賊馬出沒,並邊諸郡寨柵相連,兵不少休。太原之圍未解,而河東之勢危甚。旁近縣鎮,為賊兵之所占據。秋高馬肥,虜騎憑陵,決須深入,以責三鎮之約及金帛之餘數。倘非起天下之兵,聚天下之力,解圍太原、防禦河北,則必復有今春之警。宗社安危,殆未可知。故臣輒不自揆,為陛下措畫降詔書以團結諸路防秋之兵,大約不過十餘萬人,而欲分布南北□□□霸等二十餘郡,中山、河間、真定、大名、橫海五帥府,腹里十餘州軍,沿河一帶,控扼地分,翊衛王室,提防海道。其甚急者,解圍太原,收復忻、代,以捍金人、夏人連兵入寇。不知此十數萬人之眾一一皆到,果能足用,而無賊馬渡河之警乎今臣被命出使,去清光之日未幾,朝廷已盡改前日詔書,調兵防秋之計既罷,峒丁又罷,弓弩又罷,士兵又罷,四川、福建、廣東路將兵又罷,荊湖南北路系將、不系將兵,而京西州郡又皆特免起發。是前日詔書所團結之兵,罷去大半,金人聚兵,兩路入寇,將何以支吾,而朝廷何恃。不留意於此,臣竊思之,以兵為不須起者,大概有五:川、廣、福建、荊湖之地遠,一也。錢糧犒賞之費多,二也。河北寇退,天下已無事,三也。太原之圍,賊馬不多,不攻自解,四也。探報有林牙、高麗之師,金人牽制,可必不深入,五也。若以川、廣、福建、荊湖之地遠,則詔書之下以四月, 期天下兵以七月,當時關報三省,何不即止今已七月,遠方之兵皆已在道,如復約回,是復蹈今春勤王之師約回之弊也。一歲兩起天下之兵,中道而兩止之,天下謂何臣恐朝廷自此不復能取信四方,而將士解體矣。國之大事在戎,宗社安危所系,而且行且止,有同兒戲。臣竊痛之!若以謂錢糧犒賞多,則今春無兵捍寇,致令誤國,土地、寶貨、人民皆為所取,今惜小費而不為之備,臣恐後來所取又不止於前日也。況原降指揮,防秋之兵各令齎糧以行,則錢糧犒賞之乏自非所患,廟堂不深思宗社大計,而惜小費,臣竊所不取也。若以河北寇退,天下無事,則邊郡日報金人聚兵,聲言某月入寇,當取某地。強敵臨境,非和非戰,朝夕恐栗,懼其復來。天下果無事乎賈誼謂厝火積薪之下而坐其上,火未及然因謂之安,以今日觀之,何止於火未及然,殆處於烈焰之旁,而言笑自若也。若以謂太原之圍賊馬不多,不攻自解,則自春徂秋,攻守半年,曾不能得其實數。姚、種二帥,以十萬之師,一日皆潰,彼未嘗有所傷衄。不知何以必其兵之不多,以為可以不攻而自解者臣以謂非愚則誣。至林牙、高麗牽制之報,理或有之,然不可恃彼之不來,當恃我之有備。則屯兵聚糧,正今日之先務,不可忽也。今河北、河東州郡日告危急,乞兵皆以三五萬為言,而半年以來,未有一人一騎可以副其求者。防秋之兵甫集,又皆遣罷,不知此何理也若必以謂不須動天下之兵,而自可無事,則臣誠不足以任此責,陛下胡不遣建議之人代臣,坐致康平,而重為此擾擾也。除范世雄所統湖北兵聞已至襄唐間,臣已作奉聖旨令疾速發赴宣撫司外,所有餘路乞依原降詔書起發,庶幾不誤國事。未報,間再具奏曰:近降指揮,減罷防秋之兵,臣所以深惜此事者,一則河北防秋闕人,恐有疏虞;一則一歲之間,再令起兵,又再止之,恐無以示四方大信。防秋之計,臣前奏論之已詳,請為陛下更論不可失信之意。昔周為犬戎所侵,常以烽火召諸侯兵。恐諸侯之未必至也,舉烽以試之,諸侯之兵大集,知其試已,皆怒而歸。其後,真舉烽,無復至者,去冬金人將犯闕,詔起勤王之師,遠方之兵踴躍赴難,至中途而寇已和,有詔止之,皆憤惋而返。今以防秋之敵,又起天下之兵,良非獲已,遠方之兵率皆就道,又復約回,將士卒伍寧不解體。夫以軍法勒諸路起兵,而以寸紙罷之,恐後時有所號召,無復應者矣。竟不報。上日以御批促解太原之圍,於是宣撫使劉韐、制置副使解潛、察訪使張灝、句當公事折彥質、都統制王淵、折可求等曾議於隆德府,期以七月二十七日諸路進兵,平定軍遼州兩路,劉韐、王淵主之;威勝軍路,解潛、折彥質主之;汾州路,張灝、折可求主之。而宣撫副使、制置副使、察訪使、句當公事,皆承受御前處分,事得專達,進退自如。宣撫司自有節制之名,特文具爾。余奏上以節制不專,恐誤國事。雖降指揮約束,而承受專達自若也。至期出師,解潛與賊相遇於南北關,轉戰四日殺傷相當,金人增兵,潛軍力不能勝而潰。平定、汾遼之師,皆逗留不進。其後,張灝又違節制,用統制官張思正復文水縣,已而復為賊所奪。余亟為上論節制不專之弊,又分路進兵,賊以全力制吾孤軍,不若合大兵由一路進。會范世雄以湖南兵至,即薦為宣撫判官,方欲會合,親率師以討賊,而朝議變矣。初,賊騎既出境,即遣王雲、曹曚使金人軍中,議以三鎮兵民不肯割,願以租賦代割地之約,至是遣回,有許意。其實以款我師,非誠言也。朝廷信之,耿南仲、唐恪尤主其議,意謂非歸租賦,則割地以賂之,和議可以決成。乃詔宣撫司不得輕易進兵,而議和之使紛然於道路矣。既而徐處仁、吳敏罷相,而相唐恪;許翰罷同知樞密院事,而進用聶山、陳過庭、李回等。吳敏復以內禪事,言者謂承蔡攸密旨,及初除門下侍郎亦蔡攸矯制為之,責授散官安置涪州。余竊嘆曰:事無可為者矣!因入劄子,奏狀乞罷。

  初,唐恪謀出余於外,則處仁、翰、敏可以計去之,數人者去,則余亦不能留也。至是,皆如其策。章數上,猶降詔批答不允。余具奏力道所以材能不勝任者,且得昏憒之疾,不罷決誤國事,並敘曩日榻前之語。於是,上命种師道以同知樞密院事巡邊,交割宣撫司職事,召余赴闕,且俾沿河巡視防守之具。余連上章乞罷知樞密院事,守本官致仕。行至封邱縣,得尚書省劄子,有旨除觀文殿學士、知揚州,時九月初也。余具奏辭免,不敢當。且上疏言所以力丐罷者,非愛身怯敵之故,特事有不可為者,難以虛受其責。始宣撫司得兵若干,今屯駐某處,皆不曾用。始朝廷應副銀、絹、錢若干,又御前降到若干,除支官兵食錢並犒賞外,今皆椿留懷州,及在京降賜,庫具有籍可考按也。臣既罷去,恐不知者謂臣喪師費財,惟陛下遣使核實。雖臣以不才乞罷,願益擇將帥,撫馭士卒,與之捍敵。金人狡獪,謀慮不淺,和議未可專恃,一失士卒心,無與禦侮,則天下之勢去矣。臣自此不復與國論,敢冒死以聞。既而果有言余專主戰議、喪師費財者,又指言十罪。於是遂落職宮觀,責授保靜軍節度副使,建昌軍安置。又以余上疏辯論,謂退有後言以惑眾聽,再謫寧江用舍。進退者,士之常,此不足道。但國家艱難,宗社危急,扶持天下之勢轉危為安幾成,而為庸懦讒慝者壞之,為可惜也。殆天未悔禍,生靈未有休息之期,命運之行自有數也。不然,何以若此余自建昌假道長沙以趨川陝,適荊南為寇賊所據,道梗,少留。時都城復為虜騎攻圍,朝廷不通耗者累月,端憂多暇,探篋中取自上龍飛余遭遇以來,被受御筆內批,及表、劄、章、奏等,命筆吏編次之,因敘其施設、去就本末,大概若此,庶幾傳信於後世。

  時靖康二年歲次丁未二月二十五日,長沙漕廳翠藹堂錄。

复制

《馬虛中剡溪圖 其二》

虛中 〔唐代〕

雞黍交情不可違,如何興盡便空歸。詩翁偶寫胸中趣,肯道溪山有是非。

复制

《九日逢虛中虛受》

虛中 〔唐代〕

楚後萍台下,相逢九日時。干戈人事地,荒廢菊花籬。

我已多衰病,君猶盡黑髭。皇天安罪得,解語便吟詩。

复制

《和虛中見贈二首》

虛中 〔唐代〕

銷沈壯氣已無餘,尚有床頭數卷書。

再命豈宜居舊物,三乘只合樂真如。

修門喜見平生友,窮巷何堪長者車。

顧我久尋方外侶,按摩頗欲獻呵噓。

复制

《趙虛中有石名小華山以詩借之》

虛中 〔唐代〕

君家蒼石三峰樣,磅礴乾坤氣象橫。

賤子與山曾半面,小窗如夢慰平生。

爐煙巧作公超霧,書冊尚避秦皇城。

病眼朝來欲開懶,借君岩岫障新晴。

复制

《贈沈大使茂玄蕭副使叔達共三首 其二》

虛中 〔唐代〕

海東見說登州硯,點點金星纈錦雲。若使老蟾分一滴,便令脫穎掃千軍。

詞臣應詔曾攜直,騷將登壇預策勛。要與虛中長作伴,山房試問沈休文。

复制

《賦陳虛中振芳堂》

虛中 〔唐代〕

青腰按節臨天關,幻成圭璧驚人寰。一朝忽起枯槁想,墮作人間冰雪顏。

國香端擬避清絕,鳳車安得窺幽閒。雪中長疑肌起粟,挽住直恐乘風還。

風流別乘似何遜,哦詩興健排江山。華堂燒燈呼客醉,況引玉頰依雕闌。

廣平題賦工婉媚,杜陵索句愁飛翻。山人徑欲悟香寂,何當步繞橫斜間。

复制

《四序回文十二首 其一 冬》

虛中 〔唐代〕

鶻健呼風急,烏啼促景殘。窟深宜兔蟄,蒲折蔭魚寒。

复制

《四序回文十二首 其三 春》

虛中 〔唐代〕

折花幽檻小,傾酒綠杯深。蝶舞輕風曉,鶯啼老樹陰。

复制

《歲寒堂》

虛中 〔唐代〕

洞戶延清吹,庭除貯綠陰。不隨風月媚,肯受雪霜侵。

潤入珠泉爽,聲傳玉帳深。主人留勝賞,同此歲寒心。

复制

《謝虛中寄新詩》

虛中 〔唐代〕

舊友一千里,新詩五十篇。此文經大匠,不見已多年。

趣極同無跡,精深合自然。相思把行坐,南望隔塵煙。

复制